课件34张PPT。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三国(前秦)(北魏)宋齐梁陈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东晋十六国西晋线索梳理南朝北朝统一战争篇 —— 秦晋决战淝水岸改革篇 —— 北魏汉化谋发展和谐篇 —— 民族交融盛世现秦晋决战淝水岸战争篇东晋十六国形势龟兹沙漠大海汉水苻fú坚战争篇——秦晋决战淝水岸 淝水之战
强大后的前秦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383年,苻坚拼凑了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浩浩荡荡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晋军以8万精兵应战,打败前秦军。苻坚中箭负伤,带领残兵逃回北方。
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巨鹿之战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经过
(成语)383年
前秦 东晋
投鞭断流 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 东山再起
以少胜多
东晋胜利
前秦瓦解 北方再度分裂
阅读教材86页第2自然段、87页第1自然段 自主学习 完成表格 时间双方结果特点影响战争篇——秦晋决战淝水岸 史料一(前秦):苻坚说:“……现在,我有兵卒八十七万,凭我们人多,投鞭于江,足断其流……进攻东晋,就好像疾风扫秋叶一样。”史料二(前秦)军队虽然有80多万,但向南进军时前后千里,战线过长,力量分散,到达前线的只有30万。史料三(前秦)苻坚不顾上下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拼凑了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浩浩荡荡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 淝水之战中前秦惨败的原因 矛盾尖锐 失去民心 战线过长 兵力分散论从史出战争篇——秦晋决战淝水岸北魏汉化谋发展民 族改革篇——北魏汉化谋发展统一时间鲜卑族拓跋部439年鲜卑 平城材料一:当时(北魏统一北方前后),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见。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而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不免困难重重。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改革篇——北魏汉化谋发展北魏在统治上遇到了什么问题?1、背景改革篇——北魏汉化谋发展材料二:民族矛盾的激化是当时北魏统治者面临的更大危机。拓跋部原先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进入中原地区后,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经济文化相对先进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致使矛盾日益尖锐,严重威胁着北魏统治的稳固。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国至魏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这些起义沉重打击了北魏的统治。
——《高中历史·选修二》改革篇——北魏汉化谋发展农耕为主游牧为主定居游牧封建社会奴隶社会先进相对落后 北魏孝文帝: 原名拓拔宏,改姓氏后为元宏,他四岁继皇位,是北魏王朝的第6个皇帝,继位19年时,祖母冯太后去世,开始真正掌握政权。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篇——北魏汉化谋发展初识孝文帝材料一: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huì)雪,荒松无罢风 ——《悲平城》
“纥(hé)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 ——北魏民谣材料二:“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大意为:洛阳一带是古来帝王所居),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收:《魏书》自然环境恶劣,难以适应经济发展需要为了方便改革,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改革篇——北魏汉化谋发展平城洛阳 根据材料说一说在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方面,洛阳和平城相比具有哪些优势?改革篇——北魏汉化谋发展“此间(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洛阳为数朝之都,素来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改革篇——北魏汉化谋发展 孝文帝迁都
为了冲破迁都的阻力,孝文帝颇费了一番心计。一天,他突然宣布要大举南伐,遭到百官的强烈反对,包括他的叔父拓跋澄在内。退朝后,孝文帝单独留下拓跋澄,对他说:“平城地方天寒地偏,远离中原,没有太大的前途。宣布南伐只是个借口,我的真实意图是迁都洛阳。”拓跋澄醒悟过来,表示拥护迁都。南伐至洛阳,恰逢秋雨连绵,文武大臣们叫苦不迭,苦求停止南征。孝文帝趁机提出迁都洛阳,众大臣权衡后表示愿意迁都。历史故事改革篇——迁都汉化谋发展 材料一:(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材料二:魏主欲变北俗,引进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魏书》用汉语 材料三:孝文帝自己迎娶汉族高门士族的女儿入宫,同时令自己的六个兄弟都娶汉族高门士族的女儿为正妃。 材料四:北魏初年的官制是汉、鲜卑杂用,孝文帝在模仿两晋、南朝官制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清除官制中的鲜卑成分。改革篇——北魏汉化谋发展联汉姻采汉制改革篇——北魏汉化谋发展鲜卑服饰俑汉族服饰俑穿汉服改革篇——北魏汉化谋发展鲜卑姓鲜卑姓汉 姓汉 姓拓 跋元贺 赖贺丘穆陵步六孤穆陆独 孤贺 楼刘楼改汉姓 1.迁都洛阳2.汉化措施用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联汉姻
采汉制 公元494年孝文帝改革改革篇——北魏汉化谋发展改革篇——北魏汉化谋发展3、意义意义一:促进了民族交融改革篇——北魏汉化谋发展3、意义意义二:增强了北魏实力改革篇——北魏汉化谋发展3、意义意义三:推动了社会进步改革篇——北魏汉化谋发展 民族交融盛世现① 一看图片:看下列图片所反映的生产生活方式,哪些原本属于“胡人”?哪些原本属于汉人?火眼金睛胡汉人胡食汉人胡服汉人骑马胡人牛耕 再看图片:看看“胡人”和汉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和谐篇——民族交融盛世现②胡③④汉胡胡人汉服⑤汉⑥汉⑦胡⑧胡汉人席地而坐——胡床、胡椅、胡凳和谐篇——民族交融盛世现材料一:西晋时,匈奴、羯、氐、羌、乌桓等族大多已用汉语。至北魏统一后,中原地区通行的只有汉语和鲜卑语。孝文帝改制,命令断“北语”,从“正音”,汉语成为主要通用语。材料二:胡乐对中原地区的影响也是深远的,胡笳、羌笛、琵琶等胡乐器及胡曲在中原地区广泛流行。魏晋南北朝时,随着民族大迁徙,漠北、西域音乐大量输入黄河流域,与汉族音乐交融汇合,其中龟兹乐和西凉乐对我国北方民族影响很大。和谐篇——民族交融盛世现和谐篇——民族交融盛世现生产生活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民族心理和谐篇——民族交融盛世现 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民族交融的意义:和谐篇——民族交融盛世现合作探究 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
1.是否顺应历史潮流,促进社会发展
2.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
3.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孝文帝改革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民族大交融,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为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奠定基础。
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孝文帝改革后不久,北魏就走向分裂。今天,在我们的56个民族中,已经没有了鲜卑族。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当年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结果,所以孝文帝的改革不值得肯定,孝文帝是“千古罪人”。
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和谐篇——民族交融盛世现再识孝文帝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第19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