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文档属性

名称 记承天寺夜游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12-10 10:17:00

文档简介

课件27张PPT。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① “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②“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③“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④“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透过诗句,你看到了怎样的一个人? 材料一: “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
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
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
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
他俯仰无愧于天地,
心无名利杂念,
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
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法国《世界报》材料二: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至湖北黄州。  苏轼写作背景 熙宁二年(1069)苏轼因上书反对新法被迫离京。后十年先后调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
元丰二年(1079年),因有人故意扭曲他的诗句,说他诽谤朝廷,苏轼被捕下狱,坐牢103天,几次濒临砍头之险,史称“乌台诗案”。
出狱后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做着有名无职的闲官。
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苏轼便带领家在城外东坡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此时的苏轼,近乎流放。
张怀民当时也被贬官黄州,住在城南承天寺。 写作背景 有人统计,苏轼一生担任过30个官职,遭贬17次,频频往返于庙堂和江湖之间,然而,他留下的诗文中却很少悲观厌世之作。
写作背景写作背景 读准字音
读准节奏初读感知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zǎo xìng qǐnsuì初读感知bǎi1、自己根据注释口译课文,不会的地方用笔划出来;
2、将不懂的字词与同桌讨论;
3、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全班共同讨论。疏通文意(1)月色入户:
(2)欣然起行:
(3)念无与为乐者:
(4)遂至承天寺:
(5)怀民亦未寝:
(6)积水空明:
(7)盖竹柏影也: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高兴的样子门于是、就睡水的澄澈原来是只罢了想到——挑战重点字词取乐读文释意1、念无与为乐者
2、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疏通文意想到没有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 (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考考你!全文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看见月光洒入门户,于是高兴地起床外出。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两个人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里的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柏的影子。哪一个晚上没有月色?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是缺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呢? 因为月色很美,“月色入户”所以“欣然起行” 2、表现知音稀少的憾意的句子是:念无与为乐者3、显示出“心有灵犀一点通“同好友相处喜悦的句子是:怀民亦末寝揣摩下列句子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
3、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
4、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欢欣、喜悦)(低沉、失落 )(兴奋、惬意)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自我
排遣的达观、被贬的悲凉)
齐读课文并思考: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第一层:记事;交代第二层:写景;写了第三层:抒情抒发了赏月的时间,原因月下庭中景物对月光在竹柏影子的感触品读课文,体会意蕴
请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并赏析。 作者把月色比作“积水空明”,把竹柏倒影比作“藻荇交错”,以高度凝炼之笔,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讨论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中心思想借月抒发了作者贬谪的悲凉,对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总结: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皎洁而悲凉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