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观潮》课件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12-10 10:19:00

文档简介

课件15张PPT。观 潮 【宋】周密课件设计/乐平市浯口中学/彭伟明一、初读感知文意,扫清词句障碍 ⒈听配乐朗读,掌握正确的读音,听清节奏。
⒉自己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看各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⒊结合注释交流探讨,弄懂文意。
⒋找出自己疑难问题,在书上圈点标注。观潮 【周密】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㈠读准字音。
系( )艨艟( )( )乘骑( )
倏尔( )舸( )倍穹( )僦赁( )( )㈡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⒈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⒉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⒊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⒋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⒌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⒍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㈢划分朗读节奏。
⒈自 既 望 以 至 十 八 日 为 盛
⒉既 而 尽 奔 腾 分 合 五 阵 之 势
⒊饮 食 百 物 皆 倍 穹 常 时xìméngchōngjìshūgěqióngjiùlìn ⒈“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⒉全文两百余字,既写风景,又写民俗。试用“ 的场面”概括各段所写的内容?
⒊与“既而”词性相同的还有下文的哪个词?运用这样的词能表现场面的什么特点?
⒋为什么要写水军演习和吴中健儿弄潮?
⒌文章可以分为哪两个部分?说说你的划分依据。
探讨问题:我来回答:⒈“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总领全文,点明题旨,是全文的中心。⒉全文两百余字,既写风景,又写民俗。试用“ 的场面”概括各段所写的内容?第一段:写涨潮的场面
第二段:写演习的场面
第三段:写弄潮的场面
第四段:写观潮的场面我来回答:⒊与“既而”词性相同的还有下文的哪个词?运用这样的词能表现场面的什么特点?倏尔。都是时间副词,表明时间极短,在这里准确地描绘出场面的变化之快。⒋为什么要写水军演习和吴中健儿弄潮?作者在描写了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之后,又花了一定的笔墨写水军演习和吴中健儿弄潮的英姿,使得两者相得益彰。这样的描写,把自然美和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我来回答:⒌文章可以分为哪两个部分?说说你的划分
依据。前三段是第一部分,第四段是第二部分。
这样划分的依据是,前三段的三个场面描写都从正面表现浙江潮的雄伟壮观,这是本文的着眼点。而第四段写了观潮的盛况,通过观潮人之盛侧面烘托浙江潮的气势,这是本文的立足点。二、赏读文章重点片段,感悟美点片段一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美点分析】银线、玉城雪岭:绘色、绘形,比喻
际天而来:写势,夸张
雷霆:绘声,比喻
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写势,夸张
【点评】片段一由远及近,从色、形、势等不同方面,运用合理的想象和恰当的修辞,准确而又生动地写出了浙江潮壮观、雄奇的特点。
片段二
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美点分析】片段三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美点分析】伟观涨潮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雄伟壮观精彩动人勇敢矫健盛况空前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自然美
人文美
风俗美作业:
将《酒泉子》与本文比较,并把它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酒泉子 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