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基础能源—糖类
【学习目标】
1、了解糖类的组成和分类; 2、掌握葡萄糖的结构简式和重要性质,了解其在人体内的储存方式和氧化分解的生理意义; 3、了解淀粉在人体内的水解吸收过程;
4、了解纤维素的生理功能。
【要点梳理】
要点一、糖类概述
1.糖的来源
糖类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例如:
2.糖与我国居民食物的关系
人们每天摄取的热能中大约有75%来自糖类。
含糖食物与含糖量
食物
蔗糖
粉丝等
大米、面粉、玉米等
苹果、桃、葡萄等
含糖量
100%
85%~95%
70%~80%
9%~12%
3.糖的组成:糖类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一类有机化合物。大多数糖可以用通式Cn(H2O)m表示,因此以前又将糖称为碳水化合物。
要点诠释:
(1)通式只表示糖的组成,并不反映糖的结构——糖中不存在水分子。
(2)大多数糖类的组成可以用通式Cn(H2O)m表示,其中m和n的值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3)通式的使用有一定的限度:有些糖不符合该通式,如鼠李糖(C6H12O5);甲醛(CH2O)、乙酸(C2H4O2)符合该通式,但不属于糖类。
(4)糖类不是指有甜味的物质。淀粉、纤维素属于糖类,但无甜味。
(5)糖类从结构上看一般为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以及能水解生成它们的化合物。
4.糖的分类
以水解情况进行分类,糖类可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
(1)单糖:不能水解的糖。如葡萄糖、果糖等。
(2)二糖:每摩水解能得到两摩单糖的糖。如蔗糖、麦芽糖、乳糖等。
(3)多糖:每摩能水解得到生成多摩单糖的糖。如淀粉、纤维素等。
要点二、葡萄糖是怎样供给能量的 1.葡萄糖所属类型及存在
葡萄糖是最重要、最简单的单糖,在自然界中分布十分广泛,存在于葡萄等带甜味的水果里。
2.葡萄糖的物理性质
纯净的葡萄糖是一种白色晶体,有甜味,能溶于水。
3.葡萄糖的分子组成与结构
分子式:C6H12O6
结构简式:CH2OH—CHOH—CHOH—CHOH—CHOH—CHO,简写成CH2OH(CHOH)4CHO
要点诠释:葡萄糖分子中含有多个羟基(-OH)和醛基(-CHO),属于多羟基醛,所以其具有还原性,同时具有醇的一般化学性质。
4.葡萄糖的还原性
实验名称:葡萄糖的银镜反应
实验步骤:
(1)配制银氨溶液:在洁净的试管里加入1mL2%AgNO3溶液,然后一边振荡试管,一边逐滴滴入2%稀氨水,到最初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这时得到的溶液叫做银氨溶液)。
(2)向上述所得的银氨溶液中加入1mL10%葡萄糖溶液,振荡,然后放在水浴中加热3~5min,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试管内壁有银镜生成。
实验结论:葡萄糖与银氨溶液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银镜。葡萄糖分子里有醛基,具有还原性。
有关反应方程式:
Ag++NH3·H2O=AgOH↓(白色)+NH4+
AgOH+2NH3·H2O=[Ag(NH3)2]++OH-+2H2O
CH2OH(CHOH)4CHO+2Ag(NH3)2OHCH2OH(CHOH)4COONH4+2Ag↓+H2O+3NH3
葡萄糖酸铵
要点诠释:
a.银氨溶液应现配现用。
b.反应在碱性条件下进行,并进行水浴加热,不能直接加热。
c.实验后附着银镜的试管可用稀HNO3洗涤。
d.利用葡萄糖与银氨溶液的反应可制镜或制保温瓶胆。
5.葡萄糖是人体内最重要的供能物质
粮食中的糖类在人体中能转化成葡萄糖而被吸收。葡萄糖被人体代谢吸收的三种途径如下:
(1)一部分葡萄糖在体内被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同时释放能量:
C6H12O6 (s)+6O2 (g)—→6CO2 (g)+6H2O (1)+能量。
(2)另一部分葡萄糖被肝脏、肌肉合成糖元而储存起来,当血液中的葡萄糖低于正常值时(正常人的血液中血糖质量分数约为0.1%),肝脏中的肝糖元可以转变为葡萄糖,并补充到血液中,以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肌肉中的肌糖元是肌肉内能量的储备形式之一,它的含量与人体运动能力有密切关系。运动时需要供能,机体首先消耗糖,肌糖元经过几步反应转化为葡萄糖,然后氧化释放能量,供给肌肉运动使用。
(3)还有一部分葡萄糖可以转变成脂肪,储存在脂肪组织中。
要点诠释:
a.糖供能的优点是易于消化吸收,易于被利用。人体的糖储备直接影响人体的运动能力。
b.过多食用糖类如淀粉等容易使人发胖。
要点三、淀粉是如何消化的
1.淀粉的存在
淀粉主要存在于植物的种子或块根里,其中谷类含淀粉较多。例如,大米含淀粉约80%,小麦含淀粉约70%,马铃薯含淀粉约20%。
2.淀粉所属类型与分子组成
淀粉是一种重要的多糖,其分子式为(C6H10O5)n,其中n值为几百到几千。淀粉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很大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3.淀粉的物理性质
淀粉是白色、没有甜味的粉末状物质。淀粉不溶于冷水,在热水里溶解颗粒会膨胀,有一部分淀粉溶解在水里,另一部分悬浮在水里,形成胶状淀粉糊。糊化是淀粉食品加热烹制时的基本变化,也就是平时所说的食物由生变熟。
4.淀粉的化学性质
(1)通常淀粉不显还原性(非还原性糖); (2)遇碘变蓝色; (3)淀粉在催化剂(如酸)存在和加热下可以逐步水解,生成一系列比淀粉分子小的化合物,最终生成还原性糖——葡萄糖。 (C6H10O5)n+nH2OnC6H12O6 淀粉 葡萄糖
5.淀粉在人体内消化的过程
淀粉进入人体后,一部分淀粉受唾液所含淀粉酶的催化作用,发生水解反应,生成麦芽糖;余下的淀粉在小肠里,在由胰脏分泌出的淀粉酶的作用下,继续进行水解,生成麦芽糖。麦芽糖在肠液中麦芽糖酶的催化下,水解为人体可吸收的葡萄糖,供人体组织的营养需要。
淀粉在体内的水解过程可以表示如下:
(C6H10O5)n→(C6H10O5)m→C12H22O11→C6H12O6
淀粉 糊精 麦芽糖 葡萄糖
淀粉也可以在酸的催化作用下逐步水解,最终转化为葡萄糖。
(C6H10O5)n+nH2OnC6H12O6
淀粉 葡萄糖
6.淀粉的用途 (1)食用? (2)人体能源; (3)工业原料:制葡萄糖、酒精,发酵成醇 C6H12O6?2C2H5OH + 2CO2
要点四、纤维素有什么生理功能
1.纤维素的来源与存在
纤维素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生成的,是构成植物细胞的基础物质。一切植物中都含有纤维素,但不同植物所含纤维素的多少不同,棉花纤维素高达90%以上,木材中含纤维素为50%左右。
2.纤维素的物理性质
纤维素是白色、没有气味和味道的纤维状结构的物质,不溶于水,也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纤维素是比淀粉相对分子质量还大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3.纤维素的化学性质
跟淀粉一样,纤维素也不显示还原性,可以发生水解,但比淀粉困难,一般需要在浓酸催化、加热条件下才能进行。最终水解产物也是葡萄糖。
纤维素 葡萄糖
4.纤维素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1)棉、麻可直接用于纺织业,制造人造纤维等。
(2)其他一些富含纤维素的物质,如木材、稻草、麦秸等可以用来造纸。
5.纤维素在动物体内的生理功能
纤维素在动物体内也有重要的生理功能。例如,在牛、羊、马等植食性动物的消化系统中含有某些微生物,这些微生物能分泌出使纤维素水解成葡萄糖的酶,因此这些动物能以鲜草、干草、秸秆等作为食物。
6.纤维素在人体组织消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人体内没有能使纤维素水解成葡萄糖的酶,因此纤维素不能作为人类的营养食物,但它在人体组织消化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例如,能刺激肠道蠕动和分泌消化液,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和废物的排泄,减少有害物质与肠黏膜接触时间,有预防便秘、痔疮和直肠癌的作用,还能降低胆固醇,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等。
粗粮(含有谷皮)和蔬菜中含有一定量的纤维素,人每天应保证摄入一定量的蔬菜和粗粮等。
【典型例题】
类型一:糖类概述
例1、下列对糖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都可以水解 B.都符合Cn(H2O)m的通式 C.都含C、H、O三种元素 D.都有甜味
【思路点拨】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每种糖都有不同的特性,要分辨清楚。
【答案】C
【解析】单糖不能水解;符合Cn(H2O)m的通式的不一定是糖类,不符合此通式的也可以是糖;纤维素是多糖但无甜味,所以A、B、D项错误,只有C项正确。
【总结升华】绝大多数的糖的分子组成符合Cn(H2O)m的通式,少数的糖不符合,还有些分子组成符合Cn(H2O)m的通式,但并不属于糖。
举一反三:
【变式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糖类最多含有三种元素
B.糖类都是有机化合物
C.人体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糖类
D.淀粉和纤维素都可用化学式(C6H10O5)n表示
【答案】A
【解析】糖类都一定含有C、H、O三种元素,而不是糖类最多含有三种元素,故A不正确。
类型二:葡萄糖的结构、性质和用途
例2、糖尿病患者的尿中含有葡萄糖,而且病情越重,含糖量越高。所以在医疗上把氢氧化钠和硫酸铜溶液加入病人的尿液中,微热后通过观察是否有红色沉淀来判断病情。请分析,以下哪些药品和新制Cu(OH)2共热会有相同的现象( )。 ①淀粉 ②福尔马林 ③纤维素 ④蚁酸 ⑤甲酸乙酯 ⑥乙酸甲酯 ⑦甲酸钠 ⑧蔗糖 ⑨白酒 ⑩食醋 A.全部 B.①③④⑤⑨ C.②④⑤⑦ D.②④⑤⑥⑦⑧ 【思路点拨】结构决定性质,含有醛基的有机物和新制Cu(OH)2共热会产生砖红色沉淀。
【答案】C
【解析】葡萄糖具有还原性是因为其分子结构中含有醛基。能和新制Cu(OH)2共热产生红色沉淀的有机物分子中,一定含有醛基。上述药品中:福尔马林(甲醛的水溶液)、蚁酸()、甲酸乙酯()、甲酸钠()的分子中都含有醛基,都能和新制Cu(OH)2反应产生红色沉淀。淀粉、纤维素、乙酸甲酯、蔗糖、白酒、食醋分子中不含醛基,所以不能发生反应。
【总结升华】有机物的性质与其结构有密切的关系,如:(1)能发生银镜反应或能与新制Cu(OH)2溶液反应产生红色Cu2O沉淀的有机物结构特点是含有醛基的化合物,如所有的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葡萄糖、麦芽糖等;(2)具有还原性的有机物的结构特点是含有-CHO、-OH、、等,这些规律的掌握对我们提高解题能力有很大帮助。
举一反三:
【变式1】(2019 湖南省衡阳八中期末考)对于下列反应,其中葡萄糖不能发生的是( )。 A.酯化 B.氧化 C.加成 D.水解
【答案】D
【解析】葡萄糖含有5个羟基和1个醛基,具有醇和醛的性质。A项,含羟基可发生酯化反应,故A正确;B项,含羟基和醛基,均可发生氧化反应,故B正确;C项,含醛基可发生加成反应,故C正确;D项,葡萄糖是单糖,不能发生水解反应,故D错误。
【变式2】已知葡萄糖的结构简式为HOCH2(CHOH)4CHO,下列关于葡萄糖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完全燃烧的产物是CO2和H2O? B.1 mol葡萄糖发生银镜反应能生成1 mol Ag C.含葡萄糖0.1 mol的水溶液与足量钠反应,得到0.25 molH2 D.分别充分燃烧等质量的葡萄糖和甲醛,消耗氧气的量相同 【答案】B
类型三:糖与自然界的能量循环
例3、以下各反应中,不属于淀粉在人体内的变化过程的是( )。
【思路点拨】淀粉最终水解的产物是葡萄糖,葡萄糖发生氧化反应来提供能量。
【答案】D
【解析】淀粉水解成麦芽糖,麦芽糖水解成葡萄糖,葡萄糖在人体内发生氧化反应提供热能,故A、B、C三项正确;葡萄糖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发酵生成酒精,不属于人体内的变化,所以D项错误。
【总结升华】淀粉是人类生活中的重要营养物质。食物进入口腔以后,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一小部分淀粉先水解为糊精,再进一步水解为麦芽糖。食物进入消化道后,在胰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在口腔中没有水解的淀粉继续水解,生成的麦芽糖在麦芽糖酶的作用下,又进一步水解为葡萄糖。绝大多数的葡萄糖通过氧化反应为人体提供能量。人体所需要的热能有60%~70%来自葡萄糖的氧化。还有一部分葡萄糖转化为糖原,以糖原的形式储备起来。
举一反三:
【变式1】通过实验来验证淀粉水解可生成葡萄糖,其实验包括下列一些操作过程,这些操作过程顺序正确的是( )。
①取少量淀粉和水制成溶液 ②加热煮沸 ③加入碱液中和酸性 ④加入银氨溶液 ⑤加入少量稀硫酸 ⑥再水浴加热
A.①②⑤⑥④③ B.①⑤②④⑥③ C.①⑤②③④⑥ D.①⑥④⑤③②
【答案】C
【解析】淀粉在催化剂(如硫酸)存在和加热的条件下可以逐步水解,生成一系列比淀粉分子小的化合物,最终生成葡萄糖。要验证淀粉水解可生成葡萄糖,常在它的水解液中加入银氨溶液或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但必须先用氢氧化钠溶液将水解液中和至中性,以防止硫酸使银氨溶液或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失效。
类型四:纤维素及其应用
例4、(2019 山东省泰安市期末)某精细化工厂将棉花(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加工成很细的颗粒结构,然后添加到食品中去,可使食品易加工成型,改变食品的口感,降低人体获得的能量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纤维素是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
B.纤维素在人体中可水解成葡萄糖
C.纤维素不能被人体吸收,但可以促进消化
D.纤维素不能被所有动物吸收
【思路点拨】草食动物体内含有纤维素酶,可以消化纤维素,而人类不可以。
【答案】C
【解析】A.纤维素不能给人体提供任何的营养,不属于人体的重要营养物质,故A不选;
B.人体内无纤维素酶,所以不能消化纤维素,故B错误;
C.人体内无纤维素酶,纤维素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但能促进肠道的蠕动,故C正确;
D.草食动物体内含有纤维素酶,能够消化纤维素,故D错误。
【总结升华】本题考查纤维素的性质和用途。
举一反三:
【变式1】(2019 海南省三亚一中期中考)下列关于纤维素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纤维素是可溶于水的白色固体
B.纤维素没有甜味
C.纤维素水解的最终产物为葡萄糖
D.纤维素可用于造纸
【答案】A
【解析】纤维素是白色、没有甜味的纤维状结构的物质,是一种多糖,无还原性,不溶于水;纤维素在浓硫酸作催化剂的条件下能水解生成葡萄糖;纤维素常用于纺织业和造纸业。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对糖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含有C、H、O三种元素的有机物叫糖类
B.糖类物质均能与银氨溶液在加热时发生反应生成银镜
C.糖类物质都有甜味
D.糖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以及能水解生成它们的物质
2.下列对淀粉、纤维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它们的组成都是(C6H10O5)n,但n值不同,因此淀粉、纤维素互为同系物
B.它们都不溶于水,在热水中颗粒会膨胀破裂,发生酯化反应
C.它们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一定条件下都可以水解,最终产物都是葡萄糖
D.淀粉是还原性糖,纤维素是非还原性糖
3.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糖类物质的是( )。? A.CH2OH-CHOH-CHO B.CH2OH-CHOH-CHOH-CH2-CHO C.CH2OH-CHO D.CH2OH(CHOH)3COCH2OH
4.(2019 陕西陕黄陵中学期末考)下列有关葡萄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葡萄糖的分子式为C6H12O6
B.葡萄糖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C.葡萄糖是人体重要的能量来源
D.葡萄糖能发生银镜反应
5.医疗上葡萄糖被大量用于病人输液的原因是( )。
A.葡萄糖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
B.葡萄糖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C.葡萄糖在人体内能直接进行新陈代谢
D.葡萄糖易溶于水
6.葡萄糖能发生下列反应,并且与葡萄糖所含官能团无关的是( )。
A.被银氨溶液、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氧化
B.被氧气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C.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
D.与单质碘作用显蓝色
7.下列物质中不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是( )。
A.淀粉 B.纤维素 C.葡萄糖 D.蔗糖
8.孝感米酒又香又甜,其中甜味来源的途径是( )。
A.淀粉→蔗糖→葡萄糖 B.淀粉→麦芽糖→葡萄糖
C.淀粉→麦芽糖→果糖 D.淀粉→蔗糖→果糖
9.膳食纤维有助于胃肠蠕动,被人们誉为食物中的“第7营养素”。下列食物中含膳食纤维较多的是( )。
①玉米 ②精制面粉 ③西芹 ④豆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10.(2019 福建省华安一中期末考)某广告称某种品牌的八宝粥(含桂圆、红豆、糯米等)不加糖,比加糖还甜,适合糖尿病人食用。你认为下列关于糖尿病人能否食用此八宝粥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 糖尿病人应少吃含糖的食品,该八宝粥未加糖,可以放心食用
B.这个广告有误导喜爱甜食的消费者的嫌疑,不甜不等于没有糖
C.不加糖不等于没有糖,糖尿病人食用需慎重
D.不能听从厂商或广告商的宣传,应询问医生
11.将淀粉浆和淀粉酶的混合物放入半透膜中,扎好袋口,浸入流动的温水中,相当一段时间后,取袋内液体分别与碘水、新制Cu(OH)2(加热)和浓HNO3(微热)作用,其现象是( )。
A.显蓝色、无现象、显色 B.显蓝色、红色沉淀、无现象
C.无现象、变黑色、显色 D.无现象、红色沉淀、无现象
12.淀粉完全水解后的特征是( )。
A.能发生银镜反应 B.遇碘水不显兰色 C.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生成红色沉淀 D.有甜味
13.(2019 福建省福州期末考)向淀粉溶液中加入少量的稀硫酸并加热,使淀粉发生水解,为测定水解程度,所需的试剂是( )。
①NaOH溶液 ②银氨溶液 ③新制Cu(OH)2悬浊液 ④碘水 ⑤BaCl2溶液
A.④ B.③⑤ C.②④ D.①③④
二、计算题
将16.2g的淀粉溶于水,加入适量稀H2SO4,加热一段时间后,冷却,用碱溶液中和水解液,加入足量的银氨溶液,水浴加热,反应完全后,得到16.2g的银,求淀粉的水解率。
三、实验题
1.已知葡萄糖在碱性条件下与银氨溶液微热时,可生成单质银,附着在玻璃上形成银镜,称为银镜反应。
某学生设计了三个实验方案,以检验淀粉的水解情况。
结论:淀粉完全没有水解
结论:淀粉完全没有水解
结论:淀粉已经水解
根据上述操作、现象,首先回答结论是否正确,然后简要说明理由。
2.据药理学研究,一种茅草的根内含有降血糖因子等多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成分。某公司将它开发成一种保健饮品,该产品是否适用于糖尿病患者?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以此作为研究课题,请你完成下面的实验鉴定报告。
(1)实验目的:鉴定该种茅草的根是否含有还原性糖和淀粉。
(2)实验原理:还原性糖可用________来检测,淀粉可用________来检测。
(3)实验器材:该种茅草的根、所需试剂、刀片、载玻片、酒精灯、试管夹、火柴、滴管。
(4)实验步骤:
①鉴定还原性糖:________________
②鉴定淀粉:________________
(5)实验现象及结论: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D
【解析】本题要求了解糖类物质的结构和主要性质,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深刻性。
本题采用淘汰分析法。含有C、H、O三种元素的有机物类型很多。如羧酸、酯、酚、醇,故A选项不正确;在糖类物质中只有多羟基醛的单糖或麦芽糖才能与银氨溶液在加热时发生反应生成银镜,故B选项不正确;糖类并不一定都有甜味(如纤维素),有甜味的不一定就是糖(如糖精),故C选项不正确。
2. C
【解析】淀粉和纤维素都用(C6H10O5)n表示,但由于n值不同。二者既不是同分异构体,也不是同系物,具有糊化作用的是淀粉,而淀粉和纤维素本身均无还原性,均属于非还原性糖。
3.C
【解析】选项A是最简单的糖;选项B是脱氧核糖;选项C中只有一个羟基,而不具备多羟基,所以它不是糖;选项D是多羟基酮,名称为果糖。
4.B
【解析】A项,葡萄糖为多羟基醛,分子式为:C6H12O6,与果糖为同分异构体,故A正确;B项,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000的属于高分子化合物,葡萄糖为小分子化合物,故B错误;C项,葡萄糖通过在人体内进行氧化反应释放能量,是人类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来源,故C正确;D项,葡萄糖是多羟基醛,含有醛基,能与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故D正确。
5.C
【解析】人生病不能正常饮食时,医生一般会给病人注射葡萄糖溶液,通过注射葡萄糖溶液来迅速补充营养,原因是葡萄糖在人体内能直接进行新陈代谢——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同时释放出能量,供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
6.B
【解析】葡萄糖能被银氨溶液或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氧化,这取决于葡萄糖含有醛基。葡萄糖能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这取决于葡萄糖含有羟基。葡萄糖遇碘不显蓝色。被氧气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这是很多含碳、氢或碳、氢、氧元素的有机物的共性,而与葡萄糖所含官能团无关,故选B。?
7.C
【解析】淀粉、纤维素属于多糖,可以发生水解反应生成更简单的糖;蔗糖属于二糖,可以发生水解反应生成葡萄糖和果糖;葡萄糖是单糖,不能发生水解反应,故选C项。
9.B
【解析】小麦中含有纤维素,但加工成为精制面粉时,表层的纤维素几乎都损失了。豆腐富含蛋白质。
10.A
【解析】由于人体内血糖的正常浓度大约为1%,当患者体内葡萄糖超过正常浓度时,引起多余的糖随尿液排出,从而引起糖尿病。如果食品中有糖类,其水解能产生葡萄糖,则该食品对糖尿病人不适宜。在该八宝粥中,桂圆、红豆、糯米均含大量淀粉,其水解产物为葡萄糖,故对糖尿病人不利。
11.C
【解析】水解生成的葡萄糖可透过半透膜,而留在袋内的只是淀粉酶,当滴入碘水后,不会出现任何现象,当与Cu(OH)2共热时,只是Cu(OH)2受热分解,得到黑色的沉淀CuO;当与浓HNO3作用时,因酶是一种蛋白质而产生显色现象。
12.B
【解析】A正确,水解产物含有醛基,能够发生银镜反应;B正确,完全水解后只有葡萄糖,无淀粉;C正确,含有醛基的物质具有的性质;D正确,生成葡萄糖,具有甜味。四选项说法都正确,但题目要求判断淀粉完全水解,即证明不含有淀粉,只有B项符合题意。
13.D
【解析】淀粉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葡萄糖,而醛基的银镜反应和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的反应均在碱性条件下进行,故检验水解有无葡萄糖生成时,应先用NaOH溶液调节溶液至碱性,然后用银氨溶液或新制Cu(OH)2碱性悬浊液检验,最后用碘水检验淀粉是否完全水解。
二、计算题
75% 【解析】n(Ag)=16.2g/108g·mol-1=0.15mol
(C6H10O5)n—nC6H12O6?—2nAg 1 2 x 0.15mol 解得x = 0.075,而16.2g的淀粉中含C6H10O5?为0.1mol 故淀粉的水解率是:(0.075÷0.1)×100%=75%
三、实验题
1.方案甲不正确,因为淀粉可能部分水解,未水解的淀粉会与碘水反应而使溶液变蓝;方案乙不正确,因为淀粉可能部分水解或完全水解,但是在酸性条件下,生成的葡萄糖不能与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方案丙正确,说明淀粉水解,生成了葡萄糖,并在碱性条件下发生银镜反应。
【解析】方案甲中的最终现象说明有淀粉存在,但不能证明淀粉是否已水解得到葡萄糖,因为本实验未检验葡萄糖的存在;方案乙希望通过检验有无葡萄糖来证明淀粉是否水解,但忽略了反应条件,水解在酸性条件下发生,银镜反应应在碱性条件下发生,实验设计中缺少关键环节——中和水解液,故此现象不能作为评判依据;只有丙方案严谨、完整,结论正确。
2.(2)新制碱性Cu(OH)2悬浊液 碘液
(4)①将茅草的根切成薄片或压碎,放于栽玻片上,滴加1~2滴新制碱性Cu(OH)2悬浊液,将载玻片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颜色变化。②将茅草的根切成薄片或压碎,放在载玻片上,滴加1~2滴碘液,观察颜色变化。
(5)①中若有红色物质生成,则存在还原性糖,否则,不含还原性糖;②中若出现蓝色,则存在淀粉,否则,不含淀粉。
【解析】还原性糖可用菲林试剂或用银氨溶液进行检验,淀粉可用碘液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