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舞》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秧歌舞
授课年级:三年级上
课程时数:1课时
教材分析:
《秧歌舞》是一节音乐活动课,是小学音乐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民族的舞步》的第一课时。“秧歌舞”这一教材,就是要通过教与学,让学生在音乐的实践中,培育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及节奏感。
活动《秧歌舞》是一首流传于东北地区的脍炙人口的秧歌舞曲。表现了东北人民苦难的生活,表达了对旧社会苦难生活的控诉。通过学习这首歌曲,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学习简单的秧歌舞步,在同学们演奏的锣鼓声中载歌载舞。
秧歌舞源于汉民族元宵节庆时的集会表演,是北方诸民族盛行的娱乐舞蹈形式,是一种民族性的舞蹈,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有着自己成熟稳定的风格。
歌曲采用陕北民歌的曲调,歌曲为商调式,全曲由四个乐句组成,实际上仅用了两句不同的旋律加以重复。旋律简单,节奏活泼,很富有民间乡土气息,适合广大群众传唱。“秧歌调”是陕北人民在节日中载歌载舞时所用的一种民间小调。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孩子天真、活泼、好动,并且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感知能力,能够很好地感受音乐中的速度、力度和情绪等特点,在感受音乐的同时,还能大方地用肢体动作表现音乐,所以本课通过对歌曲的学习,在引导学生用欢快、热烈的情绪,准确演唱歌曲的基础上,学习跳秧歌舞的舞蹈动作。
教学目标:
1、学唱东北民歌《秧歌舞》,能用欢快热烈的情绪演唱歌曲。
2、用打击乐器鼓、镲为歌曲伴奏。
3、指导学生学习秧歌舞的基本动作,并随音乐表演边唱边跳。教学重点:学唱东北民歌《秧歌舞》并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习简单的秧歌舞的伴奏和伴舞。
教学难点:
1、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唱好七度大跳音准。
2、学习秧歌舞的基本舞步为歌曲伴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电子琴、手绢花、红绸、鼓、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A提问歌曲演唱的内容及情绪 。
b学生表达,教师评价鼓励 。
c出示图片——56个民族 。
2、师生简单展示几个民族的舞蹈动作 。
二、学习新课
1、揭示课题,教师播放动画课件《秧歌舞》。
2、介绍秧歌舞
秧歌舞又称扭秧歌,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汉族舞蹈形式,秧歌舞起源于古代农业劳动,汉族劳动人民在田间辛苦插秧、耕耘的劳动,以敲锣打鼓来助兴,随着鼓声节奏,人民载歌载舞。秧歌舞是传统节日必不可少的的娱乐形式。
三、学唱歌曲
1、出示大歌谱 。
2、欣赏东北民歌《秧歌舞》,让学生感受歌曲情绪。
3、跟老师有节奏地朗读歌词 。
4、听多媒体课件播放东北民歌《秧歌舞》。
5、教师弹琴,按乐句教唱。
6、指导学生用欢快热烈的情绪演唱 。
7、分组练习演唱歌曲。
四、歌曲处理:
1、重点:附点八分音符(教师示范唱)。
2、难点:七度大跳——歌曲结束句 。强调唱准,不要滑音。
五、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
1、学习锣鼓点:提问:歌曲中用怎样的声音表现锣鼓?
教师教授学生拍手练习 。
2、教师教授敲鼓、敲镲为歌曲伴奏。
3、请学生到台前用锣鼓镲为歌曲伴奏,其他同学边唱边拍手表现锣鼓点 。
六、学跳秧歌舞
1、出示手绢 ,介绍转手绢花,学生分组拿手绢花练习 。
2、介绍秧歌舞的基本步伐。教师教跳十字步。全体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一拍一动学习秧歌步。
3、“十字步”采用两进两退的方法让学生练习感受。
4、教几个简单的秧歌舞蹈动作 。
5、学生分组拿手绢花练习舞蹈,边唱边舞。
6、教师出示红绸,教授舞动红绸跳秧歌舞。学生随音乐唱歌,老师跳舞。
7、部分学生用红绸扭秧歌,其他同学随音乐唱歌曲《秧歌舞》。
8、部分学生用手绢花扭秧歌,其他同学随音乐唱歌曲《秧歌舞》。
七、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的音乐课你们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表达:我学会了唱《秧歌舞》,还学会了扭秧歌。
这节课就上到这,再见。(同学们随音乐扭出教室)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运用了新的教育理念:一切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一切为学生。教学中,我设计的环节层次分明,层层递进,环环紧扣。开始时民族舞蹈的加入,为学跳秧歌舞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能够以热情欢快的情绪演唱《秧歌舞》这首歌曲。锣鼓的加入,增加了课堂的热闹气氛。我注重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并汇报,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学的也有兴致。对于一些身体协调能力差的,我把“扭秧歌”简化成2/4拍的音乐律动,让学生用“两进两退”的步法代替了看似简单,实际上并不简单的“秧歌步”。“两进两退”也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用到“十字步”,对学生来说是很生疏的,一时间内很难运用自如。如果由于一时没能掌握而产生了心理障碍,将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用“两进两退”的步法带替“十字步”,并不是不要求“扭秧歌”要走“十字步”,而是将“十字步”做为知识介绍给学生,让接受快的学生走“十字步”,让接受慢的学生走“两进两退”,待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掌握至熟练,再做统一要求。这样的分层教学利于保护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扭秧歌”用红绸、手绢做道具,让学生积极快乐地参与活动。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语言组织的不精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