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1.4地形图的判读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1.4地形图的判读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12-19 16:16: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明白地形图中关于“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区别并引出绝对高度的概念。
2、让学生明白“等高线”的概念并结合适当练习以加深其印象。
3、启发学生找出地形图中各成图要素的构成规律。
通过学生的读图,分析、整理资料,使学生掌握了解地形图的基本制作方法和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其懂得学习地理知识必须有科学的方法和严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节假日我们的爸爸妈妈会不会带我们去爬爬山呢?你们登的最多的是什么山呢?(梅岭)那好老师今天也带你们去登梅岭,(出示梅岭风景照),不过我们今天是玩专业登山哦。(出示梅岭的等高线地形图)问:图中的数字表示什么?―――引出海拔
二、展示目标
海拔与相对高度的概念,海拔和相对高度有何区别?
三、检查自学,知识归纳
过渡:不错,刚才大家预习的效果很好,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把这些问题再更加详细的探讨一下,首先是第一个问题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区别。
观察课本“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
导读:看图,以海平面为基准面,乙点的 高度为500米,甲点的高度1500米,以 乙点为基准面则甲点高度只有1000米,1500米为甲点的绝对高度,也叫海拔;1000米为甲点与乙点之间的相对高度。
板书:海拔(绝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讲解:在地图上,必须用海拔表 示地面高度,单位用米。从图上我们可以 看到。
板书: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甲地海拔—乙地海拔
讲解:地面经过地形测量,测出各个地点的海拔,把它们注在图上,然后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线,这就是 等高线。
板书:二、等高线地形图
补充:强调一下,必须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起来,最好用平滑的曲线来连接。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这样,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地面的高低情况。
看图:地图册 “坡度陡缓与等高线疏密的关系”。
提问:坡度陡的地方与坡度缓的地方,等高线的状况有什么不同?
板书:坡度陡缓:等高线密集──坡度陡
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过渡:同理,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从等深线上所标注的深度上可以看出海洋 的深浅。
提问:我们已经知 道等高线和等深线,那么由于地表的形态是各有不同,有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等,不同的地形,等高线表现也不一样。
板书:不同地形的等高线表示: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凹入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较低部分
陡崖:几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读课本第“分层设色地形图”,提问:比较一下这幅地图与我们所讲的等高线地形图有什么不同?
讲解:这幅地图有等高线,但没有海拔高度的注记,它是用不同颜色来反映地势高低的,这种地图叫做分层设色地形图。
分层设色地形图立体感强,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面的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
看图:课本“分层设色地形图”,讲解:陆地部分,海拔多少?用什么颜色?表示什么地形?
200m以下用绿色,表示平原
200 ~500用浅绿色,表示盆地
500~1000用浅黄色,表示丘陵
2000~3000用深黄色,表示 高原
3000~5000用棕黄色,表示山地
板书:三、地形剖面图
讲解:为更直观地表示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需要学会绘制地形剖面图。
要求学生参照教材上的绘制步骤,补充完整另一半地形剖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