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秋泉港区美发中学八年级12月考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2009年秋泉港区美发中学八年级12月考试卷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12-10 10:24:00

文档简介

2009年秋美发中学(八上)语文12月月考答案
一、1、gui、锤炼 2、B 3、C 4、略
5、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如果你是一棵小草,就增添一分绿意。
6、(1)豹子头,施耐庵(2)情节概述:(5分)示例:武松斗杀西门庆 起因——武松杀了嫂子之后,就来到酒楼寻找西门庆。经过——武松将嫂子的人头往西门庆脸上一掼,西门庆吓了一跳,想跳窗逃走。武松跨步上前,与西门庆打斗起来。西门庆终不是武松的对手,只几个回合,就被武松摔到酒楼下,跌得发昏。结果——武松跳下楼,手起刀落,取了西门庆的人头。体验或感悟:(2分)针对所选的片断来谈,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二、(一)7、想到 只是 罢了8、D 9、月色
10、(1)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2)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11、“闲”字是本文的文眼,“闲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闲”人含义是:①反映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②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③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闲顾及良辰美景。
12、A
(二)13、《儒林外史》情节、环境14、噫;飞跑; 15、昏厥;疯跑;跌倒;疯走上集。
16、记叙、描写;侧面(间接)描写。 17、屡试不第,一旦中举,事出突然,喜极而疯。
18、封建科举制度对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
(三)19、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20、 D 21、其实,至少 22、②⑦⑩
23、对比论证,既突出了白求恩的高尚品质,又阐明了我们共产党人学习他的必要性。
(四)24、两层含义,一是指蚊子发出的声音;二是指在死亡临近时,矿工从蚊子的声音里所感受到的生命的呼唤。
25、宁静极了(或:宁静) 充满希望(或:期待、希望、盼望) 原因:因听到了蚊子的声音(或:因蚊子的出现)
26、“相濡以沫”的意思: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或:指在患难中相互关心,相互支撑,相互扶持。) 具体表现:文中蚊子吸矿工血以活命(物质上的),矿工听着蚊子的声音重拾生命信念(精神上的),以此来相互救助。
27、答案示例:①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在死寂环境中的细小声音对矿工心灵的震撼。②“惊天动地”一词写出了矿工在绝望中听到声音后“悚然一惊”的心理状态。③从对比的角度来看,“声音很小”与“如巨雷”看似矛盾,实则突出了这细小的声音对矿工的震撼力之大。
28、本文的人生态度:在困境中坚持信念,互相支撑,相互扶持等。学生的人生态度:可从“学会珍惜”、“居安思危”等方面来谈。2009年秋美发中学八年级(上)12月份月考
语 文 试 题
(内容:第三、四、六单元,满分150分,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30分)
1、格言可谓是我们人类智慧库中的瑰( )宝。千百年来,人们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创造、阐述和 (chui lian)了这些金子般的话。那么,就让我们一起交流格言:采集智慧珍珠,装点你我人生。(3分)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世外桃园  大相径廷  扑朔迷离  分道扬镳  
B、拈轻怕重  得天独厚  脍炙人口  容光焕发 
C、手屈一指  横空出世  委委动听  约定俗成  
D、麻木不人  夜不能寐  水泻不通  油然而生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他的父亲历经沧桑,对任何事情都能泰然处之。
B、王老师没有偏见,对数学基础较差的同学也能够一视同仁。
C、对不起,我昨晚不在场,对这件事情的经过一窍不通,你就别问我了。
D、这位同志说话咄咄逼人,那气势可真是让人受不了啊。
4、用诗文原句填空。(10分)
①山重水复疑无路,    。②浊酒一杯家万里,    。
③ , ,风雨不动安如山。
④《过故人庄》中借助由近及远的手法描写农家幽美景色的句子是:
是: , 。
⑤苏轼在他的《浣溪沙》中表达了自己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的诗句是:谁道人生无再少? , 。
⑥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 ,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
5、仿写(4分)
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
6、名著(9分)
⑴林冲绰号 是我国元末明初小说家 (作者)所著《水浒传》中的英雄好汉。(2分)
⑵请从下列名著精彩片断中任选一个,简要概述出情节的主要内容(包括起因、经过和结果),并说说对这一情节的体验或感悟。(7分)
①武松斗杀西门庆②花和尚倒拔垂杨柳
情节概述:
(80—100字)。
体验或感悟:
二、阅读(60分)
(一)阅读《记承天寺夜游》(16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7、解释下列加点词。(3分)
念无与乐者(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
8、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2分)
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9、贯穿全文的线索是 。(1分)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1、本文最后一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说说句中的“闲”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的含义有哪几点?(3分)


1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阅读(二)(15分)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远,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瞪小眼,一齐道:“原来新人欢喜得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命苦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哦!”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13选文出自清代小说家吴敬榇的《 》。
本文从体裁看属于小说,小说三要素包括人物、 和 。(4分)
14文中表现范进惊喜过望的一个字是 ,写足其疯劲的短语是 。(2分)
15、范进发疯的过程可分为 四步。(2分)
16、从表达方式上看,本段主要采用 和 ;从描写角度看,本段中,众人的反应属于 。(3分)
17、联系全文,范进发疯的主要原因是 。(2分)
18、范进中举发疯说明了 。(2分)
(三)阅读《纪念白求恩》选段,完成问题。(11分)
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②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③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④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⑤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⑥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⑦这种人 不是共产党员, 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⑧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⑩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19、按照作者的思路用“||”将选文分成三个层次。(2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20、 本文段的论点是( )(2分)
A、论述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B、论述白求恩同志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的热倩。
C、批评我们共产党人中的一些人存在的缺点和错误,指出应该向白求恩学习。
D、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21、议论文中为了使得论证严密、观点明确,经常使用恰当的关联词。请用关联词补全第⑦句:(2分)
这种人 不是共产党员, 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
22、“叙”和“议”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选文夹叙加议的特点十分明显,这段文字中“议”的句子是第 句。(只填写序号即可)(2分)
23、文段中最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阅读(四)(18分 )
生命的声音
那是发生在一次煤矿透水①事件中的故事。
他被困在矿井下,四周一片漆黑。卧在一个几十米高的工作台上,两天两夜了,他的精神已经临近崩溃。
他知道自己这一次是在劫难逃了。
一个人孤零零地身处千米以下的矿井中,没有吃的,没有喝的,更没有一点声音,不说饿死,憋也会把人憋死。
他听老矿工说过,以往煤矿透水事件中死亡的人,很少是饿死或窒息死亡,大都是精神崩溃,在救援队伍还未到来之前,先绝望死去。
一般人是肉体死了,而后精神随之消失;而精神绝望的人,一般都是精神死去,而后肉体也随之死去。
他就属于后者。他放弃了,与其这样孤孤单单地熬下去,这样在孤独中无望地等待,还不如早些死了,早些解脱。
黑洞洞的煤坑里什么也没有,除了死亡的影子紧紧地跟随着他,咬噬着他的肉体、咀嚼着他的灵魂之外,什么也没有。这时,若有一点儿声音,哪怕是对他最恶毒的诅咒,不,即使是一双手打在他脸上发出的声音,也会让他欣喜若狂,从而从恍恍惚惚中醒来,重新振作起来。
但没有,一点儿也没有,连一块坷垃滚动的声音都不再有。
迷迷糊糊地,他感到光着的膀子上有点痒,下意识的用手去挠。同时,有一个声音响起,声音很小,若有若无,但在他耳中听来,却如巨雷一样惊天动地。
嗡——分明是蚊子的声音。
他悚然一惊,忙坐起来,听着这天外之音,细细的,一波三折,时断时续。一会儿离他耳朵近了,很是清楚,如二胡的尾音;一会儿又远了,像梦的影子,让他努力侧着耳朵去寻。
这大概也是一只饿极了的蚊子,已临近死亡的边缘。他暗暗地叹了一口气。
当这只蚊子再一次落在他的脖子上时,他一动不动。他清晰地感觉到这只蚊子几只长长的脚在皮肤上爬动。接着,是一只管子扎了进去,吸他的血。
他如老僧入定②一般,静静地躺在那里,一动不动。
蚊子吸饱了,飞起来了,嗡嗡地唱着。真好听。它飞向哪儿,他的头就转向哪儿。一直到它飞累了,停了下来,他也停止了寻找。他想打开矿灯去看看,可又怕惊吓了它。
这一刻,他的心宁静极了。
他知道,他还活着,他不孤单,也不感到黑暗,至少,这儿还有一个生命陪伴着他。虽然它那么小那么小,可此时,他们互相是对方的全部,包括希望,包括精神,也包括生命。
要活下去,他想,生命之间是相互关心的,尤其在患难中更是需要相濡以沫。他相信,外面的工友们一定在千方百计地设法营救自己,他们绝不会坐视不管。
他没有别的吃的,就将煤撮着一点一点往胃里咽。他听说过,有人在煤坑里就曾以吃煤救过命。
此后的五天,他就以听蚊子叫和吃煤延续着自己的生命。
第六天,一道亮光倾泻而下。他得救了。
当他被救出时,耳边依然听到嗡嗡的唱歌声。
他的眼睛被包着,看不见,但分明感觉到了蚊子飞走的姿势,矫健,优美,绝不拖泥带水。
生命是多么美好啊,正是在相互支撑相互扶持中,才显得丰富多彩而毫不孤单。
(选自《小小说选刊》2007年第10期)
【注释】①[透水]指地下矿井或地下隧道等因地下水渗透过多而被淹,有时还导致矿井、隧道等塌方而堵塞通道。②[入定]佛教徒的一种修行方法,闭着眼睛静坐,控制身心各种活动。
24、本文标题“生命的声音”有哪几层含义?(3分)
25、从落难到被救,矿工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填补下面的变化过程(每空限2~4字),并简要说说引起整个心理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
心理变化:孤独绝望 → 悚然一惊 →( )→( )→ 百感交集
变化原因:
26、结合文章内容推断“相濡以沫”这个成语的意思,并探究文中矿工与蚊子是如何“相濡以沫”的?(4分)
27、语言品析。简析文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28、情感体验。本文向我们传达了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当身处顺境,过得平平安安的时候,我们又该持怎样的人生态度?(4分)
三、写作(60分 )
作文题目:走出
你看见过蚕茧吗 春天到了,蚕咬破了茧壳,走出牢笼,变成了美丽的娥。
同学们,你们曾“作茧自缚”吗 只要敢于走出父母的怀抱,走出家门,走出课堂,你就会发现,外面的世界很大呀,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请在横线上补充需要的词语,作为标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文体不限。
第 第1页,共6页 第2页,共6页
第3页,共6页 第4页,共6页
第1页 ,共6页 第2页,共6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