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上化学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上化学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9-12-19 17:42: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一 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分析
原子的构成是学习物质结构理论和认识元素的基础。因此,原子的构成是本单元乃至整个初中化学学习的重点。本课题是在学生学习分子、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原子的内部构成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本课题的内容既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是对前面内容的一个深入。
二 学情分析
对学生而言,本章节是研究一种看不见的粒子的构成,而学生缺乏粒子这种微观的想象能力,所以学习过程中可能会有很大的困难。本节课采用多媒体动画展示的方法来突破这一难点,展示原子的结构,并用视频、图片来激发学生的思考。
三 教学策略
对于“原子的构成”这部分,由于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所以教学时尽可能使用模型、多媒体动画片等辅助手段,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2、了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2、 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利用有关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体会科学发展的曲折性。
2、逐步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五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构成原子的粒子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从信息中学会处理获得知识,建立物质微观世界观
六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知识回顾
1.在电解水的过程中,发生变化的粒子是   ,保持不变的粒子是     ,生成的新粒子是       .
2.该实验证明在化学反应中   可分,而  不可分.即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     .
思考,
回答
回忆已
有知识,
提出
问题
【思考】那么,原子是否可以再分了呢?
[PPT]展示:这是STM技术拍摄的硅原子图象,但我们观察不到硅原子内部的结构。
【思考】人类是怎样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的?
思考,
感知
激发学生的思维,感知到原子的可分性。
探究新知
早在两百多年以前,人们就开始研究原子。
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认为,一切物质都是由最小的不能再分的粒子——原子构成。原子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
直到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森发现了带负电荷的电子,才提出原子是可分的。汤姆森想象:原子呈圆球状,充斥着正电荷,而带负电荷的电子则像一粒粒葡萄干一样镶嵌其中。这就是原子的“葡萄干布丁”模型。
聆听、观看、感受
使学生认识到一切客观规律都是可以认识,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权威的科学态度。
探究原子核的存在
汤姆森的葡萄干布丁模型看起来很完美,曾一度在科学界得到认可,但是不到二十年之后,有一个科学家,他叫卢瑟福,用实验事实证实推翻了汤姆森的推理,建立了更科学的原子模型。卢瑟福做了怎样的一个实验?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视频播放】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
【动画演示】α粒子经过原子内部的偏转情况。
观看、
感受
描述α粒子的运动轨迹。
领悟新知
合作探究
请小组内部讨论并完成导学案中的活动二
教师从中点评。
思考、小组讨论、分析、交流
培养学生分析、表达能力
得出
结论
α粒子遇到的那个质量大、体积小、带正电的粒子,我们把它称为原子核,所以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
理解、
感悟
收获探究的喜悦
提出问题
原子很小了,原子核更小了。如果把原子比喻成一个操场的话,那原子核仅相当于蚂蚁那么大。那那原子核能否继续分吗?
【PPT】:原子弹爆炸和氢弹爆炸的图片,分别是核裂变和核聚变引起的,这说明,原子核还能继续分成更小的粒子。
利用原子构成的示意图,为学生展示探究得到的原子的内部结构。
讲授新知
【动画演示】原子的结构
观看、
感受
领悟新知
小结
原子的结构
书写、
记忆
领悟新知
深入探究
原子内部由这么多的粒子构成,你知道这些粒子间有什么关系吗?
【问题讨论】阅读课本的活动天地3-1的表格,思考并交流以下几个问题:
1、在原子中,下列微粒的关系如何?
A、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
B、质子数和中子数
C、核外电子数和中子数
2、我们把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称为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和原子中其他微粒之间有什么关系?
3、原子中存在着带电荷的粒子(质子和电子)为什么原子不显电性呢?
4、所有的原子都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吗?
5、原子的种类由什么决定?
学生认真阅读表格中有关几种原子的构成,并进行比较和讨论、交流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团结合作的能力
提出问题
氢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这一电子围绕氢的原子核在核外的“巨大”空间里高速运动。在具有多个电子的原子中,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
引出核外电子的运动
活动
探究
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分析】在含有很多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并不相同,能量高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近的区域运动,就好像分了层一样,这样的运动,我们称为分层运动,或叫分层排布。核外电子的运动不像行星绕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但却有经常出现的区域,我们把这些区域称为电子层,电子层最多时有七层。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上分层运动,也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回答】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最少有1层,最多有7层。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8个(只有一个电子层时不超过2个)。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方便地表示原子的结构。有了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知识,我们可以形象、简洁地表示原子的内部构成情况,这就是原子结构示意图。
【思考】
各电子层上电子数目有什么规律?
得出电子的运动规律
应用
【讲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所谓原子结构示意图就是一种能直观地表示原子的结构和原子核外电子分层运动(排布)的平面图。
【分析】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各部分及数字的意义
【展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分析】最外层具有8个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时具有2个电子)的结构属于相对稳定结构。
思考:不同类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有何特点?
探究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小结
谈收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收获了什么?
知识巩固
大家完成课堂练习
思考并回答。
知识运用与理解
[板书设计]
课题1:原子的结构
一 原子的构成。
质子(+)
原子核(+)
原子(电中性) 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二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
教学反思
首先复习提问“1、分子和原子的概念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原子还可以再分吗?”引入,然后引出探讨原子内部结构的话题。由学生自学课本并讲解“原子内部有一个体积很小但质量很大的核”。让学生想象原子结构像什么?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有的说像地球,有的说像苹果,有的说像太阳系,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异同,效果较好!交给学生讲解是成功的,而且以后还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把课堂交给他们,让他们做主人,效果会更好。数据分析环节学生不是很活跃,主要原因是学生对于两个等式的结论已经有所了解,所以讨论和交流的并不热烈。这也是本节课一个难以突破的地方,因为问题挑战性不强,所以学生的积极性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