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外电子的排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知道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
3.了解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4.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增强学生归纳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手段,演示核外排布和离子的形成,化抽象为直观,增强学习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乐趣,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微粒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离子的形成。
教学难点:核外电子的排布。
[教学过程]
[复习]原子的结构
[新课导入]
[讲解]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电子在原子核外作高速运动,那么在多电子的原子里,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
[播放视频]核外电子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
[讲解]科学家经研究后发现,核外电子的运动不像行星绕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但却有经常出现的区域。科学家把这些区域称为电子层。核外电子是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人们又把这种现象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依次由里往外排,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有七层。
[课件展示]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
[设计意图] 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和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采用多媒体和详细的讲解突破这一课题的难点,收到的效果很好。
[小结]请同学们归纳出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
[板书]一、核外电子的排布
1、电子在核外是分层排布的。
电子层数:一二三四五六七
电子能量:逐渐升高
离核距离:逐渐增大
2、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
⑴ 先排内层,后排外层。
⑵ 第一层上最多排2个电子。
⑶ 第二层上最多排8个电子。
⑷ 最外层上最多排8 个电子 。
[讲解] 知道了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情况后,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简明、方便地表示原子的结构。
[课件展示]镁原子结构示意图
[讲解]小圈表示原子核,圈内的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的电子数。
[练一练]展示硫原子结构示意图,并请同学说出各部分的含义
[设计意图] 直接给出原子结构示意图,培养学生理解应用能力。练习硫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使学生能力从理解→应用→表达自然过渡。
[课件展示]1~18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讨论] 1.请学生仔细观察,积极讨论,寻找规律?
2.再请讨论归纳: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有什么特点?
[讲解]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都希望达到相对稳定结构,因此它们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失最外层电子,化学性质不稳定,而稀有气体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氦为2个)已达到相对稳定结构,不易与其他物质反应,化学性质比较稳定,象稀有气体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的结构称为相对稳定结构。
[小结] 1.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电子,化学性不稳定。
2.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化学性质不稳定。
3.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等8个(氦为2个),在化学反应中不易得失电子,化学性质相对稳定。
[设计意图] 利用1~18部分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让学生找信息和规律,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认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初步积累对“结构决定性质”的认识。
[板书] 元素的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有密切的关系。
二、离子的形成
[设问]根据上面的表格内容,当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后会变成什么呢?
[课件展示]钠离子的形成过程及氯离子的形成过程。
[讲解]离子的形成过程。
[板书] 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
带正电的离子叫阳离子,如:Na+ 、Mg2+、 Al3+
带负电的离子叫阴离子,如:O2- 、 Cl-
[讲解]离子的书写及含义(以钙离子为例)。
[讲解] 分子、原子、离子的相关知识
在分子、原子、原子核、中子、电子、阳离子、阴离子中:
不带电的微粒有:原子;分子;中子;
带电的微粒有:原子核;质子;电子;离子;
带正电的微粒有:原子核;质子;阳离子;
带负电的微粒有:电子;阴离子
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
在离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
在阳离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
在阴离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
[练习] 判断下列结构示意图是原子、阳离子还是阴离子?
[设计意图]通过启发和诱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新知识,并且很自然地过渡到离子的形成。在有趣、轻松、又十分形象的氛围中接受抽象、难懂的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归纳小结] 到现在为止,物质构成的奥秘我们已经了解得差不多了,让我们一起总结一下吧!
[课件展示]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并逐一讲解。
[设计意图]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和归纳,让知识更加系统,有利于学生很快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和离子构成的含义。
[练习巩固中考链接] 指导学生进行练一练,将所学知识及时巩固
1.在水、铜、氢气、氯化镁、碳下列物质中:
由分子直接构成的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由离子直接构成的 。
1.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 ( )
A.不易得失电子 B.易得电子 C.易失电子 D.易导电
2.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发生变化的是 ( )
A.电子层数 B.原子量 C.质子数 D.中子数
3.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 ( )
A.中子数 B.电子数 C.最外层电子数 D.核外电子层数
4.下列微粒中,最外电子层不是稳定结构的是( )
A.氖原子 B.氯原子 C.镁离子 D.硫离子
5.氯原子和氯离子属于 ( )
A.同一物质 B.同一种分子 C.同一种原子 D.一种元素
6.某元素的微粒最外电子层有8个电子,由该微粒 ( )
A.是稀有气体原子 B.是阳离子C.是阴离子 D.无法确定
7.同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具有相同的 ( )
A.核电荷数 B.电子数 C.电子层数D.化学性质
[体验收获,交流感悟] 说一说:学完本课题,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悟?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老师解释。
[板书设计]
一、核外电子的排布
1、电子在核外是分层排布的。
电子层数:一二三四五六七
电子能量:逐渐升高
离核距离:逐渐增大
2、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
⑴ 先排内层,后排外层。
⑵ 第一层上最多排2个电子。
⑶ 第二层上最多排8个电子。
⑷ 最外层上最多排8 个电子 。
元素的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有密切的关系。
二、离子的形成
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
带正电的离子叫阳离子,如:Na+ 、Mg2+、 Al3+
带负电的离子叫阴离子,如:O2- 、 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