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4张PPT。课时24 区域发展一、考试说明和教学要求
二、知识网络
三、应试指导
考情分析备考策略
在复习本课时的内容时,图、表、文结合应该是一种理想的选择。在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过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因此,可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引导学生去了解区域的含义,而不要求死记硬背区域的定义。
2.比较法是学习区域地理很实用的方法,复习时要注意运用,且学会寻找比较的内容,并在比较过程中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
3.运用时空定位法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即抓住地理事物按时间变化的发展过程和特征,以及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课堂导学】四、要点精讲
要点一 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
对不同区域进行对比,找出区域间的差异,是分析 各区域发展方向、采取因地制宜开发治理措施的前提。 区域差异的分析应从区域组成要素特征的差别出发, 同时注重要素间的联系。对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具体分析如下: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
(1)气候差异的形成
(2)地貌差异的形成(3)水文差异的形成
①气候因素中的降水量差异直接造成河流水量差异。
②地形条件决定了河流支流多少、流域面积大小 和流速大小的不同。
③流域内的植被状况不同造成河流含沙量的不同。
④河流所处的纬度及流向决定了有无冰封期、冰 封期长短及有无凌汛现象。
(4)土壤差异的形成
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 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通过对以上因素的分析,确定区域特征差异,分析区域间不同发展方向和状况。2.人类活动因素差异3.区域地理特征分析与比较的思路
(1)区域比较的不同角度 对不同的区域进行比较,可以从不同角度入手,常 见的有以下几种:
①比较区域条件或特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常侧 重于比较不同点即区域差异比较。
②比较区域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或者说积极 因素和消极因素,或者说优势条件和限制条件。
③比较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 (2)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分析和比较的思路
①地理位置特征②地形、河流与气候特点③区域人文地理特征分析和比较的思路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内容只是区域特征分析和比较的一般思路,并不是每个区域特征的分析和比较都要考虑上述所有因素,而是要根据区域的具体情况抓住重点因素进行分析。【典题展示1】 (2019·贵州省适应性考试)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洞庭湖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在范仲淹的笔下“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曾号称“八百里洞庭”。每年十月,来自俄罗斯等地的大雁南飞到洞庭湖附近地区后,不再南飞。在衡阳回雁峰有王安石诗云:“万里衡阳雁,寻常到此回”。大雁属杂食性水禽,常栖息在水生植物丛生的水边或沼泽地,喜温和的气候。下图中甲图示意洞庭湖及其附近地区,乙图为不同年份洞庭湖的蓄水面积。(1)分析大雁到洞庭湖及其附近地区后不再南飞的原因。
(2)大雁到洞庭湖栖息期间,洞庭湖主要是“吞”还是“吐”长江?请说明判断理由。
(3)指出20世纪50年代以来洞庭湖蓄水面积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原因。【解析】 本题以大雁迁移为背景材料,考查了水体间的相互补给关系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了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第(1)题,读材料可知大雁常喜欢栖息在水草丛生的水边或沼泽,洞庭湖的面积较大,湿地众多,可为其提供大面积的停留栖息地,利于大雁栖息;洞庭湖流域物产丰富,可为大雁提供大量的鱼虾等食物;由所学知识可知,洞庭湖流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气候较为温和,适宜大雁在此过冬;大雁从俄罗斯飞到这里路途遥远,不愿再继续飞行。
第(2)题,冬半年长江流域进入枯水期,此时长江水位偏低,洞庭湖南部有多条大河注入,水量是比较丰富,此时湖水补给河流水,因此可判断是吐长江的。
第(3)题,变化:读图可知洞庭湖蓄水面积在20世纪后半叶萎缩速度是比较快的;读图可知进入21世纪以来其蓄水面积缩小,速度有所减缓;原因:20世纪下半叶当地由于人口数量的增多,乱垦滥伐,水土流失严重,造成湖泊泥沙淤积严重;加之围湖造田等,蓄水面积缩小速度快;进入21世纪以来政府环保政策的推进,使得洞庭湖流域的滥砍滥伐的现象有所遏制,再加上退田还湖政策的推进,使得水体蓄水面积缩小的速度有所减缓。【答案】 (1)洞庭湖水面较为宽阔,湿地范围较大,利于大雁栖息;洞庭湖及其周围地区植物、鱼虾等丰富,便于大雁觅食;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气候温和,适宜大雁生活;从俄罗斯等地南飞至此,飞行行程长,不愿再继续南飞等。
(2)吐长江。冬半年降水较少,长江水位较低(更新快);洞庭湖南部持续获得南部多条支流的补给,水位较高(更新较慢)等。
(3)变化:洞庭湖蓄水面积在20世纪后半叶缩小速度快;进入21世纪,蓄水面积缩小速度较慢(基本保持稳定)。20世纪下半叶当地乱垦滥伐,水土流失严重,造成泥沙淤积;加之围湖造田等,蓄水面积缩小速度快。进入21世纪后,环保意识的增强,政府有效监管,水土流失有所缓解,入湖泥沙有所减少;围湖造田现象得到有效控制,加之退田还湖等措施,蓄水面积缩小速度较慢(基本保持稳定)。 要点二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需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进行:
1.横向分析:横向即是区域间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的影响,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进行分析,如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两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它们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
2.纵向分析:纵向即在一个区域内,沿着历史发展的过程,看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主要是从动态的角度进行分析。(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方法技巧】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关系的分析,其思维模式如下图所示:【典题展示2】 读“水稻种植区域变化图”,回答(1)~(2)题。(1)从原始社会到现今,我国水稻种植区域扩大的 主要原因是 ( )
A.技术改革 B.气候
C.市场 D.交通
(2)导致现今新疆水稻种植面积比东北地区小的 主要因素是 ( )
A.国家政策 B.地形
C.光热资源 D.水源【解析】本题考查了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 的影响。第(1)题,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提高,水稻种 植区域的范围不断扩大。第(2)题,新疆深居内陆地 区,气候干旱,水源短缺,不适宜发展水稻种植。
【答案】(1)A (2)D五、能力摸底
(2019·惠州模拟)秸秆发电是秸秆回收利用的途径之一,现有发电方式可分为直燃发电、混燃发电、气化发电和沼气发电,而单位发电成本则受原料收购、运输以及不同发电方式等因素共同影响。目前我国秸秆发电经济效益不佳。下图示意湖北四市土地及秸秆资源分布特征。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秸秆电厂布局应倾向于 ( )
A.原料产地 B.消费市场
C.技术密集区 D.劳动力密集区
2.相较其他三市,仙桃市建秸秆电厂的优势是 ( )
A.生态环境优良
B.配套设施完善
C.秸秆资源量大
D.秸秆收集成本低
3.为持续提高秸秆发电经济效益,应该 ( )
A.增加秸秆供给
B.提高上网电价
C.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D.提升电厂集聚度 1.【答案】 A
2.【答案】 D
3.【答案】 C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秸秆发电有直燃发电、混燃发电、气化发电及沼气发电,不论哪种发电模式,均需要大量的农作物秸秆,且产生的电量有限,经济效益较差,长距离运输秸秆势必导致发电成本进一步提高,使得经济效益更低,所以秸秆电厂应布局在原料产地,与市场、技术及劳动力关系不大,故选A。
第2题,秸秆发电对于生态环境的要求不大,且图中无法判断四市的生态环境,武汉作为省会,配套设施应较仙桃为完善,秸秆资源量=土地面积与资源密度之积,仙桃资源量在四城市不占优势,但是由于其资源密度最大,秸秆收集成本较低,故选D。
第3题,为持续提高秸秆发电的效益,可以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废渣等作为肥料或者养殖业的饲料及进一步深加工,而秸秆供给及提升电厂密度不能提高秸秆发电的效益,提高上网电价,使得秸秆发电的市场变狭小,不利于产业发展,故选C。 (2018·马鞍山高三检测)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图是一剪纸作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图中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 ( )
A.四川盆地 B.华北平原
C.黄土高原 D.长江三角洲
5.下列符合该地区自然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沟壑纵横,降水集中
B.地势低平,降水丰沛
C.地形封闭,排水不畅
D.山河相间,降水均匀
6.该景观主要分布区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 ( )
A.川剧 B.豫剧 C.秦腔 D.昆曲4.【答案】 C
5.【答案】 A
6.【答案】 C
【解析】 第4题,图中剪纸所反映的景观有窑洞,有民歌信天游,主要分布于我国黄土高原,C对。四川盆地、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民居不是窑洞,民歌不是信天游,A、B、D错。
第5题,该地区位于黄土高原,自然特征是沟壑纵横,降水集中,A对。地势起伏大,年降水较少,B错。地形为高原,排水通畅,C错。山河相间,是横断山区的特点,D错。
第6题,该景观主要分布区有陕西省,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秦腔,C对。川剧分布在四川,A错。豫剧分布在河南,B错。昆曲分布在云南,D错。六、课堂评价
地理分界线一般位于地理要素或地理综合特征变化梯度最大的带段。读图回答1~2题。 我国部分区域简图1.乙分界线是我国 ( )
A.内流区域与外流区域分界线
B.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C.800mm年等降水量线
D.1月0℃等温线
2.图中三条地理分界线走向基本一致,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地形
B.夏季风
C.太阳辐射
D.海陆热力差异 1.【答案】 A
2.【答案】 B
【解析】 第1题,图中乙界线位于长江、黄河源头的左侧,可判断为内流区域与外流区域的分界线;秦岭—淮河为我国800mm等降水量线和1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甲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第2题,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是以夏季风影响的边界为界线;干湿地区划分的主要依据是降水量多少,而降水多少与受夏季风影响强弱有关;内外流区与降水量有密切关系。故夏季风是三条地理分界线走向基本一致的主因。 (2019·山东实验中学模拟)德国南部城市慕尼黑郊区农业被认为是创意农业的经典,其主要内容为文化休闲、环境保护和生态农业,被称为“绿腰带”。绿腰带项目实施的目的是保持农业用地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种植与当地生态环境相符的农作物,为城市居民提供优质的农产品和适宜的休闲场所。据此完成下列各小题。
3.发展绿腰带项目前提是当地拥有 ( )
A.掌握现代科技的农民 B.发达便利的交通线
C.充足的剩余劳动力 D.都市居民的消费需求
4.与一般郊区相比,绿腰带农产品的突出优势在于 ( )
A.新鲜度 B.种类 C.品质 D.成本
5.绿腰带项目对慕尼黑郊区的影响是 ( )
A.扩展了地域范围 B.完善了服务功能
C.改变土地利用类型 D.推动城市化进程3.【答案】 D
4.【答案】 C
5.【答案】 B
【解析】 第3题,由题意可知,绿腰带项目主要目的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优质的农产品和休闲场所,能够发展的前提应是市场需求,需要有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才能发展,D对。有发达的农业科技,为当地农民生产提供技术支持,不一定需要农民掌握科技,A错。慕尼黑的绿腰带农业属于郊区农业,为当地城市居民提供优质的农产品及休闲产所,与交通是否发达关系不大,B错。当地农业对于农业劳动力需求较小,C错。故选D。第4题,由题意可知绿腰带的农产品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绿色环保,品质更佳。故选C。第5题,绿腰带项目完善了郊区对城市的服务功能,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优质的农产品,还提供了适宜的休闲场所,B正确;绿腰带项目并没有使郊区地域范围得到扩展,A错误;绿腰带项目是要保持郊区乡村的风格,对推动郊区城市化进程影响不大,D错误;由材料可知,绿腰带项目要保持农业用地,所以没有改变土地利用类型,C错误。故选B。课件31张PPT。课时25 地理信息技术一、考试说明和教学要求二、知识网络三、应试指导
考情分析备考策略
本课时内容在高考中所占分值虽少,但有时也会涉及。多以灾害监测等为背景材料,考查遥感技术的应用;以“天宫一号”“嫦娥工程”等为背景材料,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复习时重点掌握“3S”技术在国土整治、资源开发、城市建设与管理、生态保护、自然灾害监测中的应用。【课堂导学】四、要点精讲
要点一 遥感技术的应用
1. 遥感技术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等方面运用【典题展示1】 南华礁(8°45'N,114°13'E)为南沙群岛中部的一个珊瑚环礁(环礁内一般有厚达1000余米的造礁石灰岩,其基座为玄武岩质海底火山,呈环状或马蹄状),是中国固有领土,自2015年4月11日至12月下旬,越南非法造陆活动在礁盘两侧填出了共0.03平方千米的陆地。下图为南华礁西航道2015年8月28日与2015年12月31日对比图。回答下题。(1)我国科学家利用现代技术监测南华礁面积变化趋势,其使用的技术是 ( )
①北斗导航系统 ②遥感
③地理信息系统 ④数字地球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获取全球夜间灯光亮度地图所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
A.RS B.GIS
C.GPS D.BDS(北斗导航系统)【解析】 第(1)题,据材料可知两幅图是前后不同时期的比照图,是通过遥感获得信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对信息加以处理后得到的。
第(2)题,全球夜间灯光亮度图就是遥感卫星在太空对地球拍摄的照片,故A项正确。GIS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故B项错误。GPS是全球定位系统的简称,BDS是北斗导航系统,导航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导航,故C项、D项均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答案】 (1)B (2)A要点二 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依据全球定位系统所具有的特征,其广泛应用于以下领域:【典题展示2】 应用地理信息技术可以大大提高出警效率,在接到报警电话后,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指挥警车到达出事地点。读“城市最快出警示意”图,回答 (1)~(2)题。 (1)110指挥中心可以随时掌握每辆巡警车在城市中的位置,所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
A.遥感技术 B.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定位技术 D.计算机技术
(2)地理信息技术还可以在城市管理中广泛应用,其应用方面有 ( )
①城市交通组织和管理 ②城市环境管理
③城市规划 ④卫生救护 ⑤物流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⑤【解析】 第(1)题,警车通过车载GPS,电台把定位信息发给110指挥中心,110指挥中心可以随时掌 握每辆巡警车在城市的位置。第(2)题,地理信息技术 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主要有:城市信息管理与服务、城市规划、城市交通管理、城市抗灾减灾、城市环境管理。
【答案】 (1)C (2)C要点三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1.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2.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应用提醒】 数字地球与3S技术
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的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与再认识,是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虚拟技术、网络技术等各种技术的综合利用。“3S技术”仅仅是数字地球的部分支撑技术。具体区别如下所示:【典题展示3】 (2016·浙江卷)云杉(亚寒带代表性针叶树种)分布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为研究北美洲气候变化,用回复历史植物分布的方法,得到 距今2.1万年(图甲)、距今5千年(图乙)和距今5百年(图丙)北美洲云杉主要分布区图,完成下题。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得到甲、乙、丙三幅云杉主要分布区图,其研究过程是 ( )
①实验分析并建立云杉主要分布区地理信息数据库
②运用GPS对野外采样点进行空间定位
③运用GIS分析和输出云杉主要分布区地理信息数据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②①③【解析】 信息数据库,然后用GIS进行分析处理, 输出云杉主要分布区图,所以研究过程是②①③。
【名师点睛】 从图表中读取云杉林分布区变化和 冰盖面积变化信息,来综合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状况。3S技术的各自主要应用领域需要重点辨别:RS主要 针对面的事物的信息获取;GPS主要针对点事物的信 息获取;GIS是地理信息系统,主要针对信息的分析处 理。
【答案】 D五、能力摸底 (2018·北京市西城区高三4月统一测试(一模))稳定灯光数据图是由地球观测站依据卫星获得数据制作的地图,该数据排除了因火灾等干扰因素引起的短暂亮光。下图为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同学下载的东亚局部地区图像。读图,回答下面小题。1.该图像 ( )
A.所示区域东部比西部时间晚
B.应用了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
C.可提供精准的三维地理坐标
D.灯光暗淡地区云雾天气较多
2.读图可知 ( )
A.发电站的分布状况
B.城市化水平的差异
C.各地人口增长模式
D.土地利用方式变化1.【答案】 B
2.【答案】 B
【解析】 第1题,根据地球自转运动的规律可知,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太阳是东升西落的。所以东部的地方时间比西部早,故A错误;由材料可知,图中光亮的地方是经济发达的城市,夜间灯光较亮,是运用遥感技术监测到信息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处理而制作的卫星照片;提供精准的三维地理坐标的是GPS,而不是遥感,故C错误;灯光暗淡地区因为经济落后,夜间亮光少,不是云雾天气多造成的,故B项是正确的答案。
第2题,由上题的分析可知,图中灯光的明暗程度反映的是城市化水平的差异,城市化水平高的城市灯光较亮,图中灯光最亮的地方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而在暗淡的地方则是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地区。故正确的答案是B。某地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地理信息技术的小型玩具轮船,考查某段河流周围的自然地理特征。下图是通过每隔15分钟持续定位记录下来的轮船所在位置的电子图。读图回答3~4题。3.该地理兴趣小组主要用了 ( )
A.RS、GPS
B.GPS、GIS
C.RS、GIS
D.GPS、数字地球
4.下列对①②③河段流水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与②③段相比,①段侧蚀明显、向下侵蚀减弱
B.与①③段相比,②段溯源侵蚀和向下侵蚀最明显
C.与①②段相比,③段侧蚀减弱、堆积作用加强
D.①②③段中,②段的侧蚀最强,③段的溯源侵蚀最明显3.【答案】 B
4.【答案】 D
【解析】 第3题,本题考查了考生对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确定轮船所在位置需要借助全球定位系统,对轮船所在位置电子图的记录和及时更新需要借助地理信息系统。
第4题,图中轮船的位置即点的位置,根据点的密度可推测水流速度,②段的点最密集,水流速度最慢,侧蚀最强;③段的点最稀疏,水流速度最快,可推测落差大,溯源侵蚀最明显。 在呼啸的海风中,“从澳洲到北极最让人感动的鸟类迁徙”。红腹滨鹬每年4月从澳大利亚越冬地起飞,开始他们单程长达10000公里的迁徙,体重仅140克的红腹滨鹬不停歇也不进食,飞行接近全程的2/3的距离,到达中国的渤海湾滩涂湿地!在此停歇补充能量,之后再直接飞往北极繁殖地。结合以下“某区域不同季节盛行风向示意图”,完成5~6题。5.据材料与所学知识,下列内容正确的是 ( )
A.红腹滨鹬从越冬地起飞时,盛行风与甲图相近
B.红腹滨鹬此时迁徙主要是顺风飞行
C.若只考虑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渤海湾湿地面积可能扩大
D.据推断红腹滨鹬迁徙途中会飞越纽芬兰渔场
6.为及时了解和分析红腹滨鹬的迁徙路线,主要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
A.GPS GIS B.GPS RS
C.RS 计算机网络 D.GIS 数字地球5.【答案】 B
6.【答案】 A
【解析】 第5题,考查地理现象的判断。据图分析,左图为北半球冬季;右图为北半球夏季。每年四月,从澳大利亚迁徙,顺东南信风飞行,越过赤道后,顺东亚、东南亚的东南季风飞行。第6题,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GPS用于地理定位,GIS应用地理信息分析。六、课堂评价 (2018·安徽省宣城市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奎屯河发源于天山北麓,向北流入艾比湖,全长220公里。近年来,冰川加速消融对该流域水资源产生重要影响。左图为奎屯河流域地理位置示意图,右图为1964~2015年奎屯河流域冰川面积与储量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为提高研究精度,需对卫星图像中的冰川部分进行锐化增强、叠加影像以及目视解译等一系列处理。这些处理需要借助 ( )
A.RS技术 B.GPS技术
C.GIS技术 D.AI(人工智能)技术
2.山地降水是奎屯河补给源之一,其水汽主要是来自 ( )
①北冰洋 ②印度洋 ③太平洋 ④大西洋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3.推测1964~2015年期间,奎屯河流域 ( )
A.年均降水量增加
B.上游山区雪线上升
C.年入湖水量增加
D.艾比湖的盐度下降【答案】 1.C 2.D 3.B
【解析】 第1题,RS(遥感技术)主要功能是信息采集,获得遥感图像,本题中遥感图片已获得,故A错;GPS(全球定位系统)主要功能是定位,赋予坐标及导航功能;与题意不符,故B错;GIS(地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专门管理地理信息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它不但能分门别类、分级分层地去管理信息,而且还能将它们进行各种组合、分析、再组合、再分析等,还能查询、检索、修改、输出、更新、可视化等,其功能符合本题要求,故选C。人工智能与本题要求无关,D错误。
第2题,奎屯河发源于天山北麓,该区域属我国非季风区。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均无法到达该区域,故②③项错误;该区域所处纬度地区受西风带影响,将少量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汽带到天山北坡,受地形抬升,形成山地降水,故①④项正确,答案选D。
第3题,由图中信息可知,1964~2015年期间不同等级的冰川面积和储量整体呈下降趋势。由此推测奎屯河流域上游山区冰川退缩,雪线上升,故B项正确。年降水量增加,山区雪线上升,冰川面积会扩大,故A错;冰川面积减少,造成夏季冰雪融化量减少,河流及入湖水量减少,湖泊盐度上升,故C、D项错。所以该题选B。棉花遥感识别是棉花种植面积遥感估算的关键,以下是“我国北疆地区不同日期棉花光谱信息与其他作物光谱信息的曲线分析图”。图中前3个波段为可见光波段(分别为蓝波段、绿波段、红波段),第4波段为近红外波段。读图回答4~5题。6月份(棉花盛蕾期)测量的农作物1~4波段光谱曲线9月份(棉花盛絮期)测量的农作物1~4波段光谱曲线4.容易将棉花从其他作物中识别出来的最佳波段是 ( )
A.蓝波段(第1波段)
B.绿波段(第2波段)
C.红波段(第3波段)
D.近红外波段(第4波段)
5.根据图中信息及相关知识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6月份和9月份相比,棉花遥感识别最佳时期在6月份
B.盛絮期棉花反射率明显降低
C.北疆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棉花产区
D.北疆地区发展棉花种植业的优势是耕地面积广布,便于大规模地机械化操作4.【答案】 D
5.【答案】 B
【解析】 第4题,考查地理图表的判读能力。根据图示:利用4波段可以将棉花与其他作物分开。根据题意:第4波段为近红外波段。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第5题,根据题意:6月和9月都是最佳的识别期,盛絮期棉花反射率明显降低,从0.6降低到0.4;南疆是我国重要的棉花产区;棉花随着植株增高、叶片增多等,发射率可能增高。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