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共2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2-19 14:26: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3张PPT。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东晋大败前秦 383年前秦─东晋87万VS8万一、 淝水之战 公元439年,由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政权再次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499年),南北朝时期北魏第七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5岁即位,公元490年亲政。 孝文帝从小就由汉人冯太后抚养,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更加倾向于汉化改革。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1.改革目的: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平城洛阳迁都洛阳 迁都洛阳,既是改革措施,又为进一步改革奠定基础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平城鲜卑贵族集中,崇尚武力,不利于改革平城地处北方,气候寒冷,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资治通鉴》
孝文帝改革--汉化措施说汉语穿汉服孝文帝改革--汉化措施 服装变化图胡服陶俑图汉服陶俑图改汉姓孝文帝改革--汉化措施 姓氏变化图 北魏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把公主嫁给汉人。通汉婚孝文帝改革--汉化措施 中华民族是由多民族逐渐融汇而成,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家庭。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如李白,元慎……,连隋王朝的杨坚、大唐王朝李世民都流淌着鲜卑族的血。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拓跋改为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采用汉人的官制、法律等。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措施有哪些?语言:服饰:姓氏:婚姻:政治: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通汉婚 用汉制 你能将孝文帝迁都后的改革措施浓缩一下吗?(要求用三个字来概括,中间一个字用“汉”字)总结:孝文帝改革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族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①迁都洛阳:②说汉话:③穿汉服:④改汉姓:⑤联汉姻:⑥用汉制:采用汉人的官制、法律孝文帝改革起到了什么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对鲜卑族的落后有清醒的认识,
不夜郎自大,不固步自封;
具有大刀阔斧的改革勇气,
具有高瞻远瞩的改革眼光,
一位民族交融的集大成者。
评价孝文帝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民族融合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相互交融的过程,包括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经济生活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北方地区出现民族交融的原因:内迁的少数民族和汉族杂居相处;
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积极学习汉族先进的政治、思想、文化,特别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互相学习农业生产经验沿用中原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汉族接受北方民族的食物、服装、用具等民族之间隔阂和偏见逐渐减少。北方民族交融表现在哪些方面?生产方式:社会风俗:思想文化:政治制度:民族心理: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农业技艺,成为农业居民。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北魏骑兵俑 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就座方式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魏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有什么影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