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7张PPT。课时15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考试说明和教学要求
二、知识网络三、应试指导
考情分析
备考策略
以国家重大政策的出台、重点建设工程的施工等资料为背景考查某区域或国家自然环境特征、资源分布等,并分析工程建设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借助世界和我国某一热点地区、材料作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掌握这些地区的自然环境、资源分布、人文地理知识等。结合世界最近灾害考查各类灾害的危害,并综合分析一些自然灾害之间的关联性,了解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防灾、减灾措施;以区域图为背景,综合考查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或陆地环境与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类利用地理规律找水、找矿、工程建设等。【课堂导学】四、要点精讲
要点 我国主要陆地自然资源概况
【典题展示】 (2019·新课标卷Ⅱ37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京2022年冬奥会”申办成功带来了“全民上冰雪”热潮。近年来,浙江省建立了10余个室外人工滑雪场。这些滑雪场散布于全省各地的山地丘陵中,且多建于当地旅游景区内或其附近。雪道厚度一般维持在1米以上,建设和维护成本较高。目前,浙江省滑雪场多为初级雪道,主要接待一日体验型滑雪者,平均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排在全国前列。下图示意浙江省主要滑雪场分布。(1)分析浙江省室外滑雪场布局分散的原因。
(2)说明滑雪场建于旅游景区内或其附近的益处。
(3)解释浙江省室外滑雪场雪道建设和维护成本较高的原因。
(4)有人建议浙江省各滑雪场应由一日体验型向多日度假型转变,并增建酒店和中高级雪道等。你是否赞同此建议,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解析】 考查南方地区滑雪场分布原因、意义和经营成本等,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地理材料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题,冬季受冷空气影响大,且山区海拔高气温较低,浙江省室外滑雪场分布在“山地丘陵中”,而浙江省山地丘陵的分布散布于省内的不同地区,因此滑雪场可建设的地点多、散布于省内多个地区;南方(浙江)地区冬季平均气温普遍在0°C以上,降雪频率小、积雪量少,居民对雪和滑雪好奇心强,各地都有滑雪市场的需求,因而各地都有建设滑雪场的需要;为满足各地居民对雪和滑雪的观赏、游玩需求,让居民更好地体验滑雪乐趣,滑雪场适合分散在省内不同地区便于居民就近游玩。 第(2)题,建设在旅游景点内或其附近地区,有利于利用旅游景区道路、车辆、宾馆、饭店等基础设施,从而节省建设成本、缩短滑雪场的建设周期,使滑雪场可更快更好地运营;建在景区及其附近,有利于提高宣传效果和提高滑雪场知名度,同时滑雪场与景区在一起使旅游活动更丰富,有利于其扩大市场吸引力,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游玩。
第(3)题,南方地区,冬季气候温和,降雪频率小、积雪融化快,地表多无天然积雪可利用,需大量人工造雪,人工造雪需消耗大量水资源和电力(维持低温条件),因而雪道建设成本高;冬季平均气温高于0°C且往往高出较多,气温较高,积雪融化速度快,为保障雪道的积雪厚度,需经常造雪、补雪,造成雪道维持成本高。
第(4)题,该题为开放类问题,学生可作答赞同反对皆可,但作答时必须先表明观点且阐述的理由必须与自己的观点一致。赞同,可从转变、增建的必要性或转变、增建后带来的好处等方面思考:由一日体验向多日度假型转变,使游客游玩的天数增加,有利于提高滑雪场的收入且可促进游客在景区内的消费;增建酒店有利于提高接待能力、满足更多滑雪者的住宿、度假需求;当前滑雪场主要是初级雪道,建设中高级雪道可增加雪道类型,可满足运动型滑雪者的滑雪需求,有利于增加滑雪场的游客接待量。反对,可从转变、增建方面存在的困难或转变、增建后带来的问题等方面思考:浙江地处亚热带地区,夏季高温,滑雪期短,滑雪场营业时间短,因此滑雪场年营业收入有限,
建设中高级雪道和酒店所需资金多,建设投资回收周期长、风险大;与北方地区相比,浙江滑雪场滑雪期短、场地规模较小,且雪道建设、维持成本高,发展度假型滑雪竞争力较差,难以成为运动型滑雪者的首选目的地;各地滑雪场应根据实际运营情况和该地的资金、市场等条件进行评估、合理规划,而不应盲目跟风转变,各滑雪场都一样转变使滑雪场失去自身特色,不利于滑雪场的持续发展。
【答案】 (1)山地丘陵广布,冬季山区气温低,可建人工滑雪场的地点多;南方居民对雪和滑雪有好奇心,各地都有滑雪市场的需求;多为体验型滑雪者,就近体验即可满足其好奇心。
(2)便于利用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和对外交通条件;有利于提高滑雪场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滑雪爱好者。
(3)因无天然积雪,初始造雪量大,人工造雪要消耗大量电力和水资源;气温较高,融雪快,需经常补雪。
(4)赞同:增建酒店可满足滑雪者的度假需求:增建中高级雪道可满足当地运动型滑雪者需求;可增加滑雪者逗留天数,有利于提高滑雪场收入。 反对:滑雪期短,建设投资难以短期收回;发展度假型滑雪,竞争力弱,难于形成市场规模;雪场均向度假型转变不符合因地制宜原则。五、能力摸底(2019·长春质量检测)川西地区地形、地质条件极其复杂,高速公路建设工程技术要求之高、施工难度之大、造价之高是其他地区公路建设难以比拟的。连接雅安和西昌的高速公路(雅西高速)被喻为中国最美的“天梯高速”。下图甲是雅西高速途经拖乌山时,被设计建设成由特大桥P连接的双螺旋形状,图乙是西南地区公路、铁路沿线常见的“敞开窗户的隧道工程”——棚洞。据此完成下列各题图甲图乙1.图甲中隧道被设计成双螺旋形状的主要目的是 ( )
A.绕过高大山体
B.穿过高大山体缩短线路
C.降低路面坡度
D.降低工程造价
2.图乙设施的主要作用是 ( )
A.防御河谷洪水对道路的危害
B.防御落石、滑坡对道路的危害
C.防御地震对道路的危害
D.方便野生动物穿越公路、铁路线1. 【答案】 C
2. 【答案】 B
【解析】 雅西高速公路由四川盆地边缘向横断山区高地爬升,沿南丝绸之路穿越中国大西南地质灾害频发的深山峡谷地区,地形条件极其险峻,地质结构极其复杂,气候条件极为多变,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建设条件极其艰苦、安全营运难度极大。雅西高速公路还跨越青衣江、大渡河、安宁河等水系和12条地震断裂带,整条高速公路线展布在崇山峻岭之间,山峦重叠,地势险峻,每向前延伸一公里,平均海拔高程就将上升7.5米,被称作“天梯高速”“云端上的高速公路”。全线桥隧比高达55%。第1题,图甲中隧道被设计成双螺旋形状的主要目的是缩短线路,降低路面坡度,C对,B错;从高大山体中穿过,A错;会增加工程造价,D错。
第2题,雅西高速公路由四川盆地边缘向横断山区高地爬升,沿南丝绸之路穿越中国大西南地质灾害频发的深山峡谷地区,地形条件极其险峻,地质结构极其复杂,气候条件极为多变,多滑坡和泥石流,图中的防护设施主要是防御落石、滑坡对道路的危害,B对;棚洞有“洞”,不能防御河谷洪水对道路的危害,A错;其余选项可排除。读世界某河流域图,回答3~4题。3.图示大河是21世纪世界上两条比较健康的河流之一。其重要判断依据是 ( )
A.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水循环活跃
B.该河流量丰沛,水体自净能力强
C.流域内没有大规模的工业中心
D.流域内经济发达,环保措施完善
4.该河流的入海口处没有像其他大河一样,形成三角洲,主要原因是 ( )
①流域内植被覆盖率高,泥沙含量小
②中游流经盆地,地势平缓,泥沙沉积
③下游湿地面积大,易于泥沙淤积
④入海口处落差大,泥沙难以淤积
⑤为发展港口航运,大力对河口进行定期清淤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③④⑤3.【答案】 C
4.【答案】 A
【解析】 第3题,根据图示经纬度和河流水系特征,可判断该河流为刚果河,流域内经济欠发达,沿岸人口稀少,缺乏大规模的工业中心,人类活动对河流影响较小。
第4题,刚果河流域为热带雨林气候,森林植被茂密,水土流失较小。中游地形以盆地地形为主,四周高、中间低,少量河流泥沙淤积在中游盆地之中,入海河流泥沙含量很少。再加上入海口处,地势落差较大,水流湍急,泥沙难以淤积,因此没有形成三角洲地形。(2015·山东卷)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完成5~6题。5.“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 )
A.自然植被改善
B.风力侵蚀减弱
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6.“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 )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5.【答案】 C
6.【答案】 D
【解析】 第5题,结合材料,在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根据图例读图分析,
“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首先是地下水水位下降,所以附近的交错带的地下水流向绿洲区,C对。根据材料,自然植被恶化,A错。该地位于干旱区,生态环境退化,风力侵蚀增强,B错。固定沙丘可能转为流动沙丘,D错。
第6题,“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D对。森林消耗水量大,不适宜在荒漠区植树造林,A错。在交错带生态环境恶化,不适宜发展灌溉农业,B错。地下水是绿洲区的主要水源,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不现实,C错。六、课堂评价2010年4月14日,位于冰岛中南部的埃亚菲亚德拉冰川火山爆发,致使大量火山烟冲向高空,严重影响了欧洲地区的航空运输。读“火山灰影响航空业示意图”,回答1~2题。 1.从距离看,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距喷发的火山更近,但火山灰对其影响却较小,原因是 ( )
A.地质构造
B.北大西洋暖流
C.大气环流
D.海陆位置
2.冰岛火山爆发期间,非洲肯尼亚的花农损失惨重。造成这一影响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
A.市场 B.交通
C.政策 D.绿色壁垒1.【答案】 C
2.【答案】 B
【解析】 第1题,雷克雅未克位于埃亚菲亚德拉冰川火山的西侧,在盛行西风的作用下,火山灰向东和东南方向吹,因而对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的影响较小。
第2题,鲜花属于鲜活、不易久贮、价格较高的商品,需要有快捷、方便的交通运输方式支撑才能到达消费市场(欧洲发达国家)。火山喷发的烟尘阻碍了飞机的飞行。(2019·韶关模拟)世界上海拔最高(5000多米)的引力波探测望远镜目前已经在西藏阿里地区建成观测站,预计于2020年开启全天候对原初引力波的追寻。西藏阿里观测站建成后,与南极极点观测站、智利阿塔卡玛沙漠观测站成为国际原初引力波探测的三大基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与南极极点观测站相比,西藏阿里观测站的显著优势是( )
A.水汽含量少 B.大气透射率高
C.信号干扰少 D.便于观测设备维护
4.与阿塔卡玛沙漠观测站相比,西藏阿里观测站的设计与施工较少考虑的问题是 ( )
A.防噪音 B.防高温
C.防滑坡 D.防地震
5.与西藏阿里和智利阿塔卡玛沙漠的观测站相比,南极极点观测站观测的 ( )
A.精度更高 B.天区范围更固定
C.时间更长 D.波段范围更宽广【答案】3.D 4.B 5.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总体难度不大,基础性强。 第3题,南极点附近,受极地高压影响,气候干燥,水汽含量少,A错。由于南极点附近降水少,人类活动少,大气更加洁净,透射率高,且信号干扰较少,西藏阿里观测站不具优势,B、C错。由于西藏阿里地区离我国其他天文台及科研机构相对较近,比南极点附近交通便利,有利于观测设备的维护,D对。故选D。
第4题,西藏阿里观测站附近人口较阿塔卡马沙漠人口较多,噪音会干扰观测,A错。由于海拔高,气温低,阿塔卡马沙漠地区气温高,所以阿里观测站设计施工不需要考虑高温影响,B对。阿里地区地形破碎,位于交界附近,地震活跃,多滑坡等地质灾害,C、D错。故选B。
第5题,观测精度主要与仪器性能有关,A错。南极点附近观测到的天区范围更加固定,B对。由材料可知,阿里观测站可以实现全天候追寻,南极点观测站不具优势,C错。波段范围与仪器有关,D错。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