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年级
七年级
学科
历史
完成日期
课型
新授
课题
北宋的政治
主备人
使用日期
授课人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北宋的建立及其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理解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原因及其历史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教学重点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
对重文轻武政策的理解
课标要求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史料分析法、分组讨论法
知识链接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步:回顾旧知:
处理方式: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回顾,理清思路。
导入:
第二步:引课示标(1分钟):
1.了解北宋的建立,掌握其建立者、时间、都城。
2.识记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3.分析掌握宋初统治者采取重文轻武的原因、措施及影响。
处理方式:齐读标题,这节课需要掌握哪些知识点呢?齐读学习目标:
第三步:自学指导,合作探究
自学指导(一)(阅读p28-30,完成以下问题,勾画知识点,5分钟)
北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宋太祖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后的影响?
教学过程:
PPT出示黄袍加身的图片,规范北宋建立的三要素。用动画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北宋建立的过程,加深理解记忆。
教师展示两段历史资料启发学生思考:在完成统一的过程中,宋太祖为什么寝食难安?PPT出示图片,对应每张图片引导学生找出军事上 中央 及地方上都采取了哪些措施强化中央集权。
通过如下图片导入到第二框体
自学指导(二)(阅读重文轻武政策,圈点勾画完成下列问题,限时3分钟)
1、重文轻武的政策的目的。
2、重文轻武的政策的表现.(政治军事方面、文教方面)。
3、注重发展文教事业的影响。(1 2 3)
4、重文轻武的政策的影响?
教学过程:
让学生自主回答如上问题,教师对学生回答的遗漏之处进行补充,在注重发展文教事业部分,PPT出示科举制的发展过程,引导学回忆前面的知识点,把知识衔接好了。
PPT出示材料,根据提供的史料分析概括北宋“轻武”和“重文”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结合课外搜集到的有关资料,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对自己所得的结论加以印证。
第四步:拓展探究(学生讨论,师生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拓展升华
北宋政治的特点?
第五步:巩固小结(5分钟)
第六步:当堂检测(一侧一坐,同桌互判 8分钟)
见导学基础巩固题目
板书设计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北宋建立、加强中央集权
重文轻武政策:措施及影响
教学
反思
本节课堂上,设置了古为今用的讨论:让学生畅谈学习本课的收获,并谈出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什么启发?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明白我们今天与时俱进推进改革和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体现了学史鉴今、升华主题、提升历史价值观的育人功效,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需要改进之处是课堂效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需要进一步完善,力争打造更有效的历史课堂。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年级
七年级
学科
历史
完成日期
课型
新授
课题
北宋的政治
主备人
使用日期
授课人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背诵知识点
2、当堂检测
过程与方法目标
15分钟背诵
导学做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教学重点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
对重文轻武政策的理解
课标要求
教学方法
史料分析法、分组讨论法
知识链接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步:回顾旧知(当堂背诵15分钟):
1.了解北宋的建立,掌握其建立者、时间、都城。
2.识记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3.分析掌握宋初统治者采取重文轻武的原因、措施及影响。
4北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5宋太祖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
6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后的影响?
7、重文轻武的政策的目的。
8、重文轻武的政策的表现.(政治军事方面、文教方面)。
9、注重发展文教事业的影响。(1 2 3)
10、重文轻武的政策的影响?
第二步:做导学(15分钟)
答案见导学(5分钟对答案)
第三步:巩固小结及答疑
第六步:当堂检测(一侧一坐,同桌互判 8分钟)
见导学基础巩固题目
板书设计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北宋建立、加强中央集权
重文轻武政策:措施及影响
教学
反思
从内容到背诵此课非常简单,学生理解程度也很不错,重点掌握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重文轻武的影响,给学生整合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