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综合检测(二)
(时间:120分钟 分值:120分)
一、基础知识与语言运用(24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连峰去天不盈尺 去:距离
一去紫台连朔漠 去:离开
B.砯崖转石万壑雷 转:使……滚动
无边落木萧萧下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C.如听仙乐耳暂明 暂:暂时
以手抚膺坐长叹 坐:坐着
D.却坐促弦弦转急 促:紧,迫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长句:指七言诗
解析:选C。C项,暂:忽然,一下子。坐:徒,空。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和例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
例句:梦啼妆泪红阑干
A.猿猱欲度愁攀援
B.使人听此凋朱颜
C.庄生晓梦迷蝴蝶
D.艰难苦恨繁霜鬓
解析:选C。C项与例句一样,均为名词作状语。A项,动词的为动用法;B项,动词的使动用法;D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3.下列各组句子不都含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2分)( )
A.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行为偏僻性乖张
B.暮去朝来颜色故
可怜辜负好韶光
C.铁骑突出刀枪鸣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D.却坐促弦弦转急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解析:选C。C项,“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古今意义一致。
4.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B.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C.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解析:选C。应为“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白公祠位于忠县城西长江北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在扩建开发的白公祠,拟建成集文物博览、民俗文化、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景区。
①人们尊称白居易为“白公”,故名之为“白公祠”
②它始建于宋代,清道光十年加以扩建
③是明崇祯三年为纪念曾任忠州刺史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而建的祠庙
④白公祠现占地24亩,祠内设有白居易生平展室、历史文物陈列馆、雕塑馆、香山茶座、巴台月池、廊亭小径等参观景点
⑤1986年政府拨款维修白公祠,基本上仿其原貌
⑥2003年,因长江三峡工程建设,丁房阙、无铭阙、乌杨阙、老官庙、太保祠和关帝庙等相继迁至白公祠内
A.③①④②⑤⑥ B.③①⑤⑥②④
C.⑤①③②④⑥ D.⑤⑥③①④②
解析:选A。整个语段先讲白公祠的位置、修建的缘由,再介绍它的规模,最后讲它的修建历史。由此可以确定首句应该是③,排除C、D两项。而⑥与横线后面的内容衔接紧密,所以排除B项。故正确选项为A项。
6.名句默写。(6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用夸张的手法写蜀道高与天齐,险似绝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想是回忆的一种形式。表象联想就是表象之间彼此互相引起的。《琵琶行》中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琴声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3)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答案:(1)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2)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3)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7.把下列句子改写成一个长句。要求:不得改变句子原意,字数可略有增减。(4分)
①《琵琶行并序》是白居易的一首抒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②《琵琶行并序》描述了一个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的人生经历。
③《琵琶行并序》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悲惨凄凉的一生的深切同情。
④《琵琶行并序》抒发了诗人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答:
解析:本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作答此类试题时,首先确定一个主干句,然后把其他句子的关键部分作为修饰语,按照一定的顺序放在主干句中即可。
答案:《琵琶行并序》是白居易的一首描述了一个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的人生经历,表达了诗人对她悲惨凄凉的一生的深切同情,抒发了诗人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的抒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8.在马嵬,有一座杨贵妃墓,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请你以该景区导游的身份为杨贵妃墓写一段解说词。要求:语意连贯,150字左右。(4分)
答:
解析:写杨贵妃墓的导游解说词,可以联系杨贵妃的身世、马嵬兵变及后人的诗词作品等来写。注意解说词要简明流畅,具有感染力,同时要注意题干对字数的限制。
答案: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是以“古冢留香,诗碑放彩”的独特魅力而驰名海内外的杨贵妃墓景区。据记载,安史之乱时,玄宗赐玉环自缢于马嵬,一代佳人香消玉殒。如今的墓园气势恢宏,厚重古雅。登临贵妃墓,欣赏前人的歌咏题词,我们能捕捉到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的兴衰轨迹,透过李、杨的爱情悲剧,我们能了解到宫廷的血腥和历史的沉重,生发怀古思今之幽情。
二、阅读提升(36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7分)
宿紫阁山北村
白居易
晨游紫阁峰,暮宿山下村。
村老见余喜,为余开一尊。
举杯未及饮,暴卒来入门。
紫衣挟刀斧,草草十馀人。
夺我席上酒,掣我盘中飧。
主人退后立,敛手反如宾。
中庭有奇树,种来三十春。
主人惜不得,持斧断其根。
口称采造家①,身属神策军②。
“主人慎勿语,中尉③正承恩④!”
【注】 ①采造家:指官府派出的专管采伐、建筑的人员。采造,指专管采伐、建筑的官府。②神策军:中唐时期皇帝的禁卫军之一。③中尉:神策军的最高长官。④承恩:得到皇帝的宠信。
9.下列对本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此诗开头两句对宿紫阁山北村的缘由做了说明,原来诗人是因“晨游紫阁峰”而“暮宿山下村”的。诗人之所以要“晨游”,是为了欣赏山峰上的美景。
B.“村老见余喜”四句点明了抢劫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抢劫对象,表现了诗人与村老的亲密关系及其喜悦心情,对下面关于暴卒的描写起了有力的反衬作用,是颇具匠心的。
C.中间的十二句,先用“暴卒”“紫衣挟刀斧”“草草”等贬义词句刻画了抢劫者的形象;接着展现了两个场面:一是抢酒食;二是砍树。
D.“主人慎勿语,中尉正承恩!”讽刺的矛头透过暴卒,刺向暴卒的后台“中尉”;又透过中尉,刺向中尉的后台皇帝。
解析:选B。B项,抢劫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是开篇两句点出的。
10.请赏析“夺”和“掣”二词的妙处。(4分)
答:
答案:“夺”和“掣”两个词,包含着一方不给,一方硬抢的丰富内容。诗人用这两个词作“诗眼”,表现出他自己作为官吏,敢于和暴卒争,但还是败下阵来,这不仅揭露了暴卒的“暴”,而且暗示了暴卒敢这样“暴”的原因,为结尾的点睛之语留下了伏笔。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7分)
送郑十八虔[注]贬台州司户,伤其临
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
杜 甫
郑公樗散鬓成丝,酒后常称老画师。
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
苍惶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饯迟。
便与先生应永诀,九重泉路尽交期。
【注】 郑虔:即郑广文,十八是郑虔的排行。安禄山之乱,虔陷叛军中,禄山授虔水部郎中,虔称病,并暗中与唐政府通消息。至德二载(757年)十二月,陷叛军中官六等定罪,虔在三等,故贬台州。他是杜甫最要好的朋友之一。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句中用到《庄子》中有关典故,委婉讽喻郑十八是像樗栎那样无用之人。
B.首联不仅刻画了郑虔的外貌形象,又通过其形象特点表现了郑虔的为人品质。
C.颔联“万里”二字极写郑虔被贬之远,“垂死”呼应首句“鬓成丝”,写出郑虔已至暮年。
D.本诗结构上层层递进,前后照应,衔接紧凑。如颈联“苍惶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饯迟”紧承“严谴”而来,而尾联“便与先生应永诀,九重泉路尽交期”紧承颔联的“垂死”而来。
解析:选A。A.没有讽喻。
12.前人评此诗“一片血泪,更不辨是诗是情”,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分)
答:
答案:(1)对朋友郑虔的同情,对“严谴”的愤慨。首联写郑虔不过是“樗散”那样的“无用之材”罢了,既无非分之想,又无犯罪行为,不可能是什么危险人物。颔联写对于郑虔这样一个无罪、无害、“垂死”的人,竟然把他贬到“万里”之外荒凉的台州去,真使人伤心愤慨。(2)对郑虔真挚的友谊,对郑虔前途的担忧,以为一别很可能是永诀的痛心。“苍惶”一联写作者没来得及送行,郑虔已经“苍惶”地踏上了漫长的道路,因而发出了“便与先生应永诀”的感叹。然而即使活着不能见面,仍然要“九重泉路尽交期”啊!可见其友谊深厚。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7分)
关 山 月①
李 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②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 ①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②白登:山名,在今山西大同市,匈奴曾围困刘邦于此。
13.下列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言戍边将士身处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只觉长风浩荡,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渡玉门关而来。
B.“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两句诗,化用白登山的典故,歌颂了戍边将士为击破胡虏,甘愿远离故土,为朝廷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C.古诗词写离人思归之情,总脱不了愁苦纤弱的笔调,境界往往局限于眼前的风花雪月,而李白却不落窠臼,境界雄浑,读后令人眼前一亮。
D.诗歌最后四句,用“戍客”与“思归”对举,“望边色”与“当此夜”相应,在广阔的背景下,揭示了战争中人的命运及其为民族冲突付出的代价。
解析:选B。B项,“歌颂了戍边将士为击破胡虏,甘愿远离故土,为朝廷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错误,本诗表达的是戍边战士思归苦战的情感。
14.本诗由三幅图画组成,分别是哪三幅图画?有何作用?(4分)
答:
解析:解答该题,抓住本诗的具体内容分析,“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是一幅图,重点写景,写景就是为了抒情;“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是一幅图,直接写边塞情况,为中间部分,作用可以考虑为承上启下;“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是一幅图,写将士思亲,体现诗歌的主旨及写作目的。最后分点作答,意思对即可。
答案:①第一幅图画是由诗歌开头四句描绘的,以“明月”“天山”“长风”“玉门关”为特征的万里边塞图。作用:用雄浑的景象烘托了征战者深沉的思乡之情。②第二幅图画是由中间四句描绘的,以“汉下”“胡窥”“征战”等为特征的边塞征战图。作用: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战者。③第三幅图是由后四句诗描绘的,是以“戍客”“苦颜”“高楼”“叹息”为特征的戍客思亲图。作用:点出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体现诗歌深远的意境。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7分)
始闻秋风①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②动,雕眄③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 ①本诗写于诗人晚年。②拳毛:即蜷毛,马毛拳曲貌。③眄:斜视。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中的“我”可理解为有情的秋风,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一年未见的“君”,也就是诗人,形象塑造可谓别出心裁。
B.颔联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五更听到风声醒来,对镜感叹自己容貌之变化,和首联相接,仿佛是在畅叙别情。
C.颈联中,“雕”感受到秋风,睁开睡眼“眄青云”,诗人通过写“雕”畏惧秋风,侧面表现了秋风的神奇力量。
D.尾联中的“君”指秋风,而“扶病”二字则解释了“一年颜状镜中来”的原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解析:选C。C项,“‘雕’畏惧秋风”错误,颈联是为了表现秋风能使马和雕长精神,赋予万物以活力,并无“畏惧秋风”之意。
16.有人评价此诗情感跌宕起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答:
答案:①首联表露出诗人的欣喜之情。作者把秋风拟人化,通过秋风深情回忆去年与诗人作别,今又回到诗人身边,营造了一个奇妙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秋风去而复还的欣喜之情。②颔联诗人感叹衰老。诗人听闻秋风又来,醒来之后,却在镜中看到自己容颜衰老,有秋风依旧人已老的怅惘。③后两联诗人却精神顿作。以“马思边草”“雕眄青云”比兴,引出诗人迎着秋风上高台,表现了诗人老而弥坚、倔强进取的精神品格。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7~18题。(8分)
长安月夜与友人话故山
赵 嘏
宅边秋水浸苔矶①,日日持竿去不归。
杨桃风多潮未落,蒹葭霜冷雁初飞。
重嘶匹马吟红叶,却听疏钟忆翠微②。
今夜秦城③满楼月,故人相见一沾衣。
【注】 ①苔矶:水边突出的长满青苔的岩石。②翠微:青翠的山色,泛指青翠的山。③秦城:长安。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日日持竿去不归”是虚写,回忆了当年在故乡的生活状态,“持竿”表现了诗人生活的闲适,“去不归”表现了诗人对持竿垂钓的喜爱。
B.“重嘶匹马吟红叶”使用拟人手法,意思是马的嘶鸣也许是在吟唱红叶的美好吧,诗人以此表现对家乡风物的赞美之情。
C.“却听疏钟忆翠微”是对故乡风物的回忆,意思是诗人回忆起在故乡山中听到的钟声,还有那满眼的青翠欲滴的山色。
D.尾联回到现实,写诗人与友人相见,禁不住流下泪来,泪水沾湿了衣裳,这表现了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的深情。
解析:选 C。解读有误,“却听疏钟忆翠微”是说听到钟声忆起了故乡的山色。
18.本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5分)
答:
答案:从意象上看,颔联两句各选三种富有特色的景物组接成画,描绘故山风情,从侧面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从意境上看,用杨桃、大风、潮水、蒹葭、冷霜、飞雁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悠远的意境;语言上,这两句用白描的手法写景,朴素自然,更突出了对故乡景物的记忆之深。
三、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壁上挂着寒暑计。天冷了,里面的水银下降;暖了,它就上升。从来没有差错,人们说它是一个好的寒暑计。
一天,寒暑计怀疑了它的生活:“我为什么要随着气候行动呢?我愿意向上,就向上;我愿意向下,就向下。甚至我愿意休息,休息就得了。我似乎应当尊重自己的趣味。”
它在壁上自由行动。于是人们说它是一个废物,把它摔在了地上。
这则寓言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这是一道寓言材料类作文题。审读该则寓言故事,应抓住寒暑计的独白与心理来揣摩其深刻内涵,寒暑计认为“我似乎应当尊重自己的趣味”,它的我行我素,它的唯我独尊,它的自以为是,它的与外在世界隔绝的“自由行动”,导致了它的最终命运——“人们说它是一个废物,把它摔在了地上”。这给我们一个启发:人是社会的人,不可能有绝对的自由;人的自尊必须有他律的制约;否定了他律,自尊也没有保障。
基于上述寓意,可以切入的立意角度大致有:(1)自尊与他律;(2)个人自由与社会职责;(3)适应社会与张扬个性;(4)尊重自我与遵守规则;(5)责任与自由;(6)自由随意应有限度;等等。
[佳作展台]
在责任与自由中前行
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春华秋实,松涛柳韵,这是追求自然的自由;见贤思齐,少立大志,心怀天下,心系苍生,这是完善社会的责任。历史不会偏废其中,责任与自由在历史的缝合点滚滚而来。
以天下为己任,是被老祖宗翻来覆去谈论的话题。漫漫五千年,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再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社会责任总伴随着一腔热血,满怀豪情,回肠荡气,发聩于历史的风口浪尖之上。
追求个人自由,是无数青衫追求向往的目标。飞回流转五千年,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到“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个人自由总伴随着超然物外,逍遥自得,闲静幽雅,流淌于历史的松涛竹林之中。
责任与自由,两条平行于历史长河的精神线索,却是惊人地相似。同样是战国,同样是战火纷飞,孟子带着“黎民不饥不寒”的王道,在战争中辗转,担起社会的责任;而庄子带着“宁曳尾于涂中”的超然,驾着大鹏追求个人的自由。同样是明清交界之际,同样是满汉的矛盾,袁崇焕在中原的北疆驰骋万里,精忠报国;王夫之面对山河沦陷,隐入石船山,感悟自然,体悟动静,诗文相伴,发现了运动与静止的相对关系。责任与自由,在相同的时代,以相同的背景,相同地影响着后世,推动着发展。
米兰·昆德拉说,生命不能承受之轻。那生命的重量呢?毋庸置疑,便是社会责任。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纵使我们无法成为拿破仑,踏平欧洲;纵使我们无法成为商鞅,推动社会转型,但至少能为自己加一点重量,而不至于成为波涛中的浮萍,飘零的鸿雁。一次弯腰,整齐一方土地;一次行礼,温暖他人心房。
人也应该追求个人自由,但不是放浪,而应是放逸。柳本依依,藤本妖蔓,荷本高挺,这是自然的自由。泼墨山水两三笔的放逸勾勒出的却是飘逸的景致。追求自我,认识自我是个人的完善。
社会责任不是束缚个人自由的枷锁,个人自由更不是社会责任的洪水猛兽。苏轼的社会责任铸就了其个人独特的秉性,而正是这种秉性让他不论身在何处,都能为官一方,受人赞誉。
在城市中生长的我们,应想到凡尔赛宫的大气俨然,秩序紧凑,也应看到江南古镇的因势而建,曲径通幽。寻求社会责任与个人自由的平衡点,在重量和完美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