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四专题二 第1课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四专题二 第1课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共2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2-20 08:56: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铁器使用、牛耕的推广
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1、经济上:
生产力发展
井田制瓦解
(一)大变革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政治上:
(1)分封制、宗法制被破坏,王室衰微。
(2)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改革。
诸侯兼并战争频繁,战国初期形成了战国七雄。
3、思想文化:
“百家争鸣”
主张法治,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
4、诸侯兼并战争,其他国家变法图强
1、变法前的秦国:
(二)立志变法
2、秦孝公继位
经济文化落后,处于弱势
颁布“求贤令”
商鞅(约前390—前338)
原名公孙鞅,也叫卫鞅。出生于卫国没落贵族家庭,后因在秦国变法有功,被封在商地,尊为商君,故史称商鞅。
商鞅变法会遇到哪些阻力?
商鞅变法会遇到哪些阻力?
旧贵族反对
老百姓不信任
思考:商鞅通过舌战守旧大臣和徙木立信,
取得了什么效果?
(三)强国之术——变法的主要内容:
(1)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加强户籍管理,为收税、征兵提供了依据
(2)建立县制
加强了中央集权
加强了对百姓的控制
奖励军功
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史记 商君列传》
提高了秦国的战斗力
(1)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战争获胜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
(2)废井田,开阡陌
摧毁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壮大了地主阶级的力量。
(3)统一度量衡
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国家统一。
(1)“塞私门之请”
改善社会风气;巩固统治。
增加纳税的户数,国家的税收大量增加。
(2)强制分户
  《战国策·秦策》记载:(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商鞅变法
背景
内容
小结:
(四)商鞅变法的特点:
1、全面性
措施涉及政治、经济、社会风俗等方面。
2、进步性
废除了井田制,分封制,是一次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改革。
采取严厉的手段,以法律的形式推行各项措施。
3、彻底性
小结: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进步;壮大了综合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及对之后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井田制
公田
私田 私田 私田


私田 私田


私田 私田 私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