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溶液》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 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溶解该种物质的溶液
C. 溶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D. 溶质在溶解的过程中,有的放出热量,有的吸收热量
2.关于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B. 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C. 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D. 在相同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一些
3.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 )
A. 非常浓的溶液
B. 很稀的溶液
C. 增加该溶质,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
D. 增加该溶质,不能继续溶解的溶液
4.洗涤在生活、生产中不可缺少。下列洗涤方法中利用了乳化原理的是( )
A. 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
B. 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C. 用酒精洗去试管中的碘
D. 用水洗去手上的泥灰
5.下图是KNO3和NaCl 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NaCl 的溶解度不受温度的影响
B.t1℃时 ,100 g KNO3饱和溶液中含有20 g KNO3
C.t2℃时 ,KNO3的饱和溶液和NaCl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相等
D. 温度高于t2℃时,任一温度下 KNO3的溶解度都大于NaCl的溶解度
6.高氯酸钾(KClO4)可用作火箭推进剂,其溶解度如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高氯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B. 20 ℃时,将2 g高氯酸钾溶液于98 g水可配制2%的溶液
C. 60 ℃时,高氯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7.3%
D. 80 ℃的高氯酸钾饱和溶液冷却至40 ℃有结晶现象
7.现有一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使它变为饱和溶液,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加入硝酸钾晶体
B. 降低溶液的温度
C. 蒸发部分溶剂
D. 用吸管吸出一部分溶液
8.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取等质量t2℃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蒸发等量水后恢复至t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原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a>b=c
B. 恢复至t2℃时,析出溶质的质量:a>b=c
C. 恢复至t2℃时,三种溶液一定都是饱和溶液
D. 若继续降温至t1℃,三种溶液一定都是饱和溶液
9.向如图装置的试管中加入某种物质后,U形管右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降低,左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上升,则加入的物质是( )
A. 氢氧化钠
B. 生石灰
C. 浓硫酸
D. 硝酸铵
10.某温度下,在100 g质量分数为20%的KNO3不饱和溶液甲中加入10 g KNO3固体,恰好得到饱和溶液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温度下,KNO3的溶解度为30 g
B. 乙溶液的质量分数为30%
C. 降低温度,可以使甲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D. 升高温度,甲、乙两溶液的质量分数都增大
11.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变大
B. 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大
C. 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溶液的质量一定增大
D. 饱和溶液恒温蒸发部分溶剂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不变
12.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根据溶液具有均一性的特点来推理,蔗糖溶液应该是( )
A. 无色透明
B. 上层溶液与下层溶液一样甜
C. 混合物
D. 水分、温度不变时,蔗糖与水不分离
13.20 ℃时,往100 g硝酸钾溶液中加入20 g硝酸钾,充分搅拌,硝酸钾部分溶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硝酸钾的溶解度变大
B. 溶质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C. 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
D. 所的溶液的质量为120 g
14.下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t2℃时,在两个各盛有100 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50 g的甲、乙两种固体,充分搅拌,所得甲、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等
B.t1℃时,等质量甲、乙溶液中所含溶剂的质量甲等于乙
C. 乙中含有少量甲,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
D.t2℃时,将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甲溶液析出晶体的质量大于乙
15.图1可表示“M与N的并列关系”,图2可表示“M属于N的从属关系”。下列概念间的关系符合图3所示关系的是( )
A. 选项A
B. 选项B
C. 选项C
D. 选项D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6.碘酒中的溶质是________,溶剂是________;医用酒精中的溶质是________,溶剂是________;铁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溶剂是________。
17.碘是紫黑色晶体,可以溶解在汽油中,形成紫红色溶液。
(1)碘的汽油溶液中,溶质是________,溶剂是________。
(2)甲、乙、丙三个同学分别画出下面的示意图,表示溶液中碘分子的分布(汽油分子没有画出)。
①如果乙同学的示意图符合事实应该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根据你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_(填“甲”“乙”或“丙”)的示意图符合事实。
18.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
(1)20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________g;
(2)40 ℃时,把40 g甲物质放入100 g水中,所得的溶液是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的;
(3)欲将40 ℃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
(4)40 ℃时,将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 g,分别降温到20 ℃,所得甲物质溶液的质量________(填“>” “=”或“<”)乙物质溶液的质量。
三、计算题(共3小题)
19.某校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定某一碳酸钠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进行如下实验,取13.25 g碳酸钠样品(杂质既不溶于酸也不溶于水)放入烧杯中,加入95.8 g水使其完全溶解,再向其中加入稀盐酸,测得反应放出气体的总质量与所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
(1)当加入212 g稀盐酸时,放出气体的质量为___________g。
(2)碳酸钠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3)加入106 g稀盐酸(即A点)时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20.化学兴趣小组取26 g石灰石样品(杂质不参加反应,也不溶于水)放在烧杯中,向其中加入90 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烧杯中物质的总质量为105 g,计算:
(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2)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1.生理盐水是溶质质量分数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现用500克生理盐水给患者输液,进入患者体内的氯化钠的质量约为多少克?若用溶质质量分数为18%的氯化钠溶液配制5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0.9%的生理盐水,需18%的氯化钠溶液多少克?需水多少克?(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浓溶液也不一定是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是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中不能继续溶解该种溶质的溶液;固体溶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有的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有的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有的受温度影响不大;溶质在溶解的过程中,有的放出热量,有的吸收热量。
2.【答案】D
【解析】A项,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错误;B项,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错误;C项,饱和溶液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错误;D项,在相同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一些,正确。故选D。
3.【答案】D
【解析】A项,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不一定是非常浓的溶液,也可能为稀溶液,如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错误;B项,浓稀溶液是溶液中所含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必然联系,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不一定是很稀的溶液,错误;C项,在一定温度下,增加该溶质,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为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错误;D项,在一定温度下,增加该溶质,不能继续溶解的溶液为该溶质的饱和溶液,正确。
4.【答案】B
【解析】A项,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是利用汽油能溶解油污来考虑,错误;B项,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符合乳化作用的特点,属于乳化作用,正确;C项,用酒精洗去试管中的碘,是利用酒精能溶解碘所以能洗去,错误;D项,用水洗去手上的泥灰是利用溶解原理洗去可溶性污物,利用悬浊液形成的原理洗去不溶性污物,错误。故选B。
5.【答案】D
【解析】A项,根据溶解度曲线图可看出,NaCl 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不大,但不是不受温度的影响,错误;B项,根据溶解度曲线图,t1℃时 ,KNO3的溶解度是20 g,表示的是在100 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溶质的质量是20 g,而不是100 g KNO3饱和溶液,错误;C项,根据溶解度曲线图,在t2℃时,两者的溶解度相等,故KNO3的饱和溶液和NaCl 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错误;D项,根据溶解度曲线图,温度高于t2℃时,任一温度下 KNO3的溶解度都大于NaCl 的溶解度,正确。故选D。
6.【答案】D
【解析】A项,根据图表可知高氯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错误;B项,20 ℃时,高氯酸钾的溶解度为1.68 g,所以20 ℃时,将2 g高氯酸钾溶液于98 g水,高氯酸钾有剩余,不可配制2%的溶液,错误;C项,60 ℃时,高氯酸钾的溶解度为7.3 g,60 ℃时,高氯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6.8%,错误;D项,根据图表可知高氯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所以80 ℃的高氯酸钾饱和溶液冷却至40 ℃有结晶现象,正确。
7.【答案】D
【解析】A项,由于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即其不饱和溶液)中所含的硝酸钾不足;所以,根据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可知,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可以使其变成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正确;B项,由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根据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可知,要想将其不饱和溶液变成其饱和溶液,可以采用降温的方法来完成,正确;C项,由于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即其不饱和溶液)中所含的溶剂水太多,所以,根据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可知,可以采用恒温蒸发掉部分水分的方法,使其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正确;D项,由于溶液具有均一性、稳定性,所以用吸管吸出一部分溶液,是不会将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即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错误。
8.【答案】D
【解析】A项,从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a>b=c,故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b=c,正确;B项,因为t2℃,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a>b=c,所以蒸发等量水后恢复至t2℃,析出溶质的质量为a>b=c,正确;C项,蒸发水分,都析出晶体,故恢复至t2℃时,三种溶液一定都是饱和溶液,正确;D项,从溶解度曲线可看出,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所以降温至t1℃,它由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错误。故选D。
9.【答案】D
【解析】左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上升,说明装置内压强减小,有可能是温度降低造成的,D项硝酸铵溶于水吸热造成温度降低符合题意。
10.【答案】C
【解析】A项,溶解度是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溶质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溶质质量,30 g硝酸钾溶于80 g水,形成110 g饱和溶液,则该温度下,KNO3的溶解度大于30 g,错误;B项,乙溶液的质量分数为×100%<30%,错误;C项,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降低温度,可以使甲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正确;D项,升高温度,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但甲、乙溶液的组成没有发生改变,甲、乙两溶液的质量分数都不变,错误。故选C。
11.【答案】D
【解析】A项,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变大,温度不同时可能减小;B项,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大是错误的叙述,应该为同一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大;C项,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溶液的质量一定增大是错误的叙述,如果改变温度溶液的质量就不变;D项,饱和溶液恒温蒸发部分溶剂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不变是正确的叙述,故选择D。
12.【答案】B
【解析】本试题的关键是对于溶液的“均一性”的理解,均一性是指溶液各个部分的组成和性质是相同的,因此选项中上层溶液和下层溶液一样甜是正确的理解,所以选项B是正确的。
13.【答案】C
【解析】A项,是错误的叙述,硝酸钾的溶解度只受温度一个外界因素的影响;B项,是错误的叙述,因为硝酸钾部分溶解故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C项,所得溶液为饱和溶液是正确的叙述;D项,是错误的叙述,因为20 g的硝酸钾部分溶解,故溶液的质量小于120 g。
14.【答案】A
【解析】A项,从溶解度曲线可看出,t2℃时,甲的溶解度=50 g,而乙的溶解度<50 g,故在两个各盛有100 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50 g的甲、乙两种固体,充分搅拌,甲能全部溶解,而乙有剩余,故所得甲、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等,正确;B项,t1℃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但没有指明是饱和溶液,故等质量甲、乙溶液中所含溶剂的质量甲不一定等于乙,错误;C项,从溶解度曲线可看出,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较大,而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较小,故乙中含有少量甲,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乙,错误;D项,没有指明高温时的溶液是否是等质量,故无法判断析出晶体量的多少,错误。故选A。
15.【答案】A
【解析】概念间的关系符合图3所示关系是X、Y从属Z中,而X、Y之间的关系是并列,A选项溶质、溶剂、溶液符合关系;B选项悬浊液、乳浊液、溶液是并列关系;C选项氧化物、单质、化合物各种关系不成立;D选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浓溶液各种关系不成立,故答案选择A。
16.【答案】碘 酒精 酒精 水 硫酸亚铁 水
【解析】碘酒是碘溶于酒精形成的溶液。医用酒精是酒精溶于水形成的溶液.铁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氢气逸出,所得溶液为硫酸亚铁溶液。
17.【答案】(1)碘 汽油 (2)①碘分子在下层聚集,下层颜色较深上层较浅 ②甲
【解析】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1)碘是固体,汽油是液体,所以碘是溶质,汽油是溶剂;(2)①碘被汽油溶解,碘分子在下层聚集,下层颜色较深上层较浅;②由于溶液是均一的,所以甲图正确。
18.【答案】(1)40 (2)不饱和 (3)加水或降温 (4)<
【解析】(1)20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40 g;
(2)40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40 g,故40 ℃时,把40 g甲物质放入100 g水中,所得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3)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故欲将40 ℃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加水或降温;
(4)40 ℃时,将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 g,分别降温到20 ℃,甲溶液有晶体析出,乙溶液无晶体析出,故所得甲物质溶液的质量小于乙物质溶液的质量。
19.【答案】(1)4.4 (2)80% (3)5.6%
【解析】(1)根据图像,可以看出当加入106 g稀盐酸的时候,反应就结束,产生气体质量为4.4 g,所以当加入212 g 稀盐酸时,放出气体的质量仍然为4.4 g。
(2)发生反应:Na2CO3+2HCl===2NaCl+H2O+CO2↑,根据方程式中碳酸钠与二氧化碳的质量关系可算出碳酸钠的质量,进而可以计算碳酸钠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反应后得到的是NaCl溶液,所以也可根据方程式中NaCl与二氧化碳的质量关系,求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解:设碳酸钠的质量为x,生成的NaCl质量为y
100∶44=x∶4.4 g,x=10.6 g
(2)碳酸钠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117∶44=y∶4.4 g,y=11.7 g。
又由于反应后溶液质量=10.6 g+95.8 g+106 g-4.4 g=208 g。
(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0.【答案】(1)11 g (2)26.7%
【解析】由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知道反应前的各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的,所以二氧化碳的质量=26+90-105=11 g,反应后的溶质是CaCl2,而溶液的质量等于105 g减去石灰石中的不反应的杂质的质量,设:石灰石中CaCO3质量为X,生成的CaCl2质量为Y,
列比例式:100∶X=44∶11 g,解得:X=25 g
111∶Y=44∶11 g,解得:Y=27.75 g
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1.【答案】4.5 g 475 g
【解析】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⑴ 500 g×0.9%=4.5 g
⑵在稀释的过程中溶质的质量不变;
设需18%的氯化钠溶液的质量为X;
X×18%=500 g×0.9%或X×18%=4.5 g
解之得:X=25 g
需加水质量:500 g-25 g=475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