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期末综合复习第三单元、第四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期末综合复习第三单元、第四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4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2-19 09:08: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期末综合复习第三单元、第四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他的伟大不只在领导中国人民促使社会向一个崭新的时代跃进,还在于在消灭帝制、缔造共和后仍为建设一个独立强盛、自由平等的中国而奋斗不息。”材料评论的人物是
A.李鸿章B.孙中山C.康有为D.毛泽东
2.杨天石指出:“这次革命的目标是:民族独立、人民民主和普遍富裕。这次革命的成果是: 皇冠落地,中国历史从帝制走向共和。”据此判断,这次革命的旗帜是
A.自强求富B.维新变法C.三民主义D.民主科学
3.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纲领阐发为“民族主义”。这一思想
A.完全符合当时的中国国情 B.与维新派的政治目标一-致
C.延续了民主共和国的精神 D.推动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4.孙中山将同盟会纲领阐述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以下最能体现“民生主义”的一项是
A.驱除鞑虏B.恢复中华C.创立民国D.平均地权
5.有学者指出:帝制的覆灭意味着对儒学三纲之首和传统等级制的彻底否定,意味着芸芸众生那些整天忙于磕头的脑袋和应酬跪拜的双脚同时得到解放,让它们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思考和走路。该学者认为辛亥革命
A.改变了社会性质B.根除了社会陋习C.废除封建制度D.推动了思想解放
6.历史漫画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历史,让人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引发对历史的思考。与下图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不相符的是
A.宣告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B.领导者是孙中山
C.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7.纪录片《复必之路》的解说词中写道:“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这是1912年给中国人最大的感受。”这种“感受”源自中国
①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
②近代社会性质的改变
③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
④满清王朝统治的结束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8.如下图是陈独秀关于辛亥革命的言论。该言论表明他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
A.旧思想根深蒂固B.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C.革命果实被窃取D.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
9.1912年,美国学者百森评论中国某一事件时说:“中国目前的局势正以一种系统、科学的方式向前发展,出现了一种带有西方理想的政治模式。”他评论的这一事件
A.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B.是共和制度在中国的实践
C.实现了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D.高举着民主与科学的大旗
10.近代以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先贤们一直在探索中艰难前行。今年又是戊戌年,追忆一百二十年前的戊戌变法与随后的辛亥革命,它们的共同点有
A.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民心
B.都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C.都主张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D.都颁布过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11.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抱憾而逝,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史更多的痛苦与失序。但孙中山为进步定了基础,其追随者得以在此基础之上继其遗业。材料中的“痛苦与失序”不包括
A.武昌起义B.袁世凯独裁统治C.尊孔复古的逆流D.北洋军阀混战
12.2017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06周年,下列有关辛亥革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由孙中山领导,发生在1912年②推翻了清朝的统治③建立了中华民国④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⑤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13.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以下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是
A.②③①④B.④③②①C.②④③①D.③④②①
14.日本侵略中国过程中,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
①《南京条约》 ②《马关条约》 ③《辛丑条约》 ④“二十一条”
A.②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5.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①袁世凯称帝 ②护国战争 ③二次革命 ④宋教仁遇刺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①③②④ D.④③①②
16.“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你认为造成辛亥革命后13年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军阀的割据混战B.日本提出“二十一条”
C.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D.孙中山继续革命
17.下图漫画(注:图中文字为“猿猴倒行逆施凡我国民群起而攻之”)旨在说明
A.北伐战争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政府
B.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行为不得人心
C.皮成变法遭到了顽固派的强烈反对
D.五四运动中各阶层联手抵制日货
18.时穷节乃见,每临危局,总有杰出人物挺身面出。以上人物的人生选择都是为了
A.挽救中华民族B.实行君主立宪C.发展资本主义D.实现人民民主
19.近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下列有关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表述正确的是
A.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
B.学制度——学思想——学技术
C.学思想——学制度——学技术
D.学技术——学思想——学制度
20.胡适1923年给友人的信中写到:“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二是《新民丛报》,三是《新青年》。”其中,《新青年》所创造的“新时代”指的是
A.君主立宪时代B.民主科学时代C.民主共和时代D.尊孔复古时代
21. “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中国满布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猛烈抨击封建礼教的文化启蒙运动。”这次“运动”的主要阵地是
A.《新青年》B.《文学改良刍议》C.《狂人日记》D.《劳动界》
22.“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这则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A.维新思想开始传播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主科学思想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D.洋务运动兴办新式学校
23.在中国古文中没有第三人称的女性代词。提倡白话文以后,刘半农勇于破旧立新,以一句话为例,创造了“她”字——她说:“他来了,诚然很好;不过我们总要等她。”“她”字的创造反映了
A.洋务运动创办新式学堂B.戊戌变法改革科举制度
C.辛亥革命传播民主共和D.新文化运动倡导文学革命
24.新文化运动是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该运动之所以说具有“划时代意义”,主要是因为
A.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B.前期提倡民主和科学,后期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C.《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D.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抨击“吃人”的礼教
25.陈炯明发动广州兵变,欲置孙中山于死地。胡适从另一个侧面评论此事:陈派军人这一次赶走孙文的行动,也许有可以攻击的地方;但我们反对那些人抬出“悖主”“犯上”“叛逆”等来做攻击陈炯明的武器。说明胡适
A.被陈炯明收买B.反对旧道德C.否定三民主义D.提倡白话文
26.史学家陈旭麓认为:“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其中“中体西用”与“民主和科学”这两“步”应指
A.洋务运动与新文化运动B.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
C.戊戌变法与新文化运动D.洋务运动与辛亥革命
27.有人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认为洋务运动只是剪短了其枝叶,辛亥革命是砍断了树干,但树墩还在,还会萌发。为了不让“树墩“萌发,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
A.戊戌变法B.新文化运动C.五四运动D.北伐战争
28.有学者撰文指出:1840年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一个始而言技(学技术),继而言政(学制度),进而言教(学思想)的过程。这一系列学习活动的共同目的是
A.救亡图存B.巩固清朝统治C.向西方学习D.发展资本主义
29.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是第一场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这里“补课”“起点”的含义分别是
A.明确反封建,实现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斗争
B.明确反对帝国主义,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C.彻底反帝反封建,无产阶级政党开始领导革命
D.开始宣扬民主科学,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30.1919年6月的英国《泰晤士报》评论说,巴黎和会与其说引起了中国学生的争取国权运动,不如说它是近代中国人第一次对西方人说“不” 的国际会议。这主要是因为
A.巴黎和会促使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
B.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C.五四运动迫使北洋政府废除了“二十一条”
D.中国在巴黎和会上收回了山东主权
31.下列口号最能反映五四运动性质的是
A.取消“二十一条”B.“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C.“誓死力争,还我青岛D.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32.下面这幅漫画反映的史实成为哪一运动的导火线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五四运动 D.新文化运动
33.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代表顾维钧先生说:“我很失望!最高委员会无视中国人民的存在,出卖了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我很愤怒!我很愤怒!你们凭什么?凭什么把中国的山东省送给日本人?中国人已经做到了仁至义尽。我想问问这份丧权辱国的和约,谁能接受?所以,我们拒绝签字!”这份“丧权辱国的和约”直接导致了
A.五四运动的爆发B.新文化运动的兴起C.辛亥革命的爆发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34.年代尺有助于我们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和时代主题。下面是一位同学设计的年代尺,这位同学探究的主题(  )
A.侵略与反抗B.新民主主义革命C.近代化的探索D.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
35.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总体评价,代表中国共产党观点的是( )
A.五四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B.五四运动破坏了中国传统文化
C.五四运动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
D.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旧民主革命的分水岭
36.“痛殴卖国贼,火烧赵家楼。除奸不惜死,来把中国救。”青年学生,总是用他们满腔的热血与辛勤汗水书写着永不褪色的青春传奇。1919年,就是这样一群学生揭开了一个新时代的序幕。这个新时代是
A.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B.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C.资产阶级革命时代D.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
37.“你可记得南湖的红船,你可记得井冈山的烽烟,你可记得遵义的霞光,你可记得窑洞的风寒,苦苦追求、披肝沥胆,旗帜更鲜艳…”歌词中“南湖的红船”代表的事件是
A.中共成立B.井冈会师C.遵义会议D.延安抗日
38.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这次会议确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
A.推翻资产阶级政权B.建立无产阶级政权C.开展工人运动D.实现共产主义
39.“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这是董必武同志于1961年写的怀念战友的一首诗。诗中“四十年前会上逢”指的是哪次会议
A.中共一大B.中共二大C.八七会议D.遵义会议
40.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1921年,中国迎来的“曙光”是指
A.中国共产党的成立B.五四运动的爆发C.新文化运动的兴起D.中华民国的成立
二、材料分析题:
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拒签和约”是……的一项重要成果,全国人民为此进行坚决斗争。天津、陕北等地赴北京代表,在新华门冒雨伫立一天一夜。陕西学生代表屈武“长跪痛哭,以首触地有声”,激愤地说:“现在国家都要亡了,如果政府再不想办法,不答应学生的要求,我们只好以死力争。”
材料二:英国公使朱尔典也大体同意我的看法……这场中国的民族运动基本上是合理的,……这场民族运动迄今所采取的方式博得外国人的敬重。
——1919年美国公使芮恩施给国务院的报告
(1)以上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一次民族运动的情况?
(2)这一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
(3)材料二说,“这场民族运动迄今所采取的方式博得外国人的敬重”,“这场民族运动”采取了什么方式? (4)“口号”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和传递着历史信息,请写出最能反映这次运动性质的口号。这场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5)作为青少年学生,我们应向当时的学生们学习什么?
42.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感受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它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从此有了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自从有了它,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材料二 毛泽东曾对一位外国记者风趣地说:“1927年,老蒋够厉害的啦!他把我们像鸡蛋一样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当时国外的许多智者也没有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
材料三
(1)材料一中的“它”成立的标志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孵出小鸡来”是指什么?8月1日是建军节,这一节日的由来与哪一事件有关?
(3)材料三中图一反映的是遵义会议的会址,这次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
(4)材料三中图二反映的是日本向中国递交投降书的场景,促使日本投降,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图三反映的是哪一事件?其历史地位如何?
4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如下图1.图2.图3.图4)
材料二:

请回答:
(1)请依据材料一的图片,分别写出与之相对应的运动(或事件)的名称。
(2)请根据材料一四张图片反映的内容拟出一个恰当的时代主题。
(3)根据材料二,指出1842﹣﹣1890年外国轮船公司在华货物运送数量变化的特点?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72﹣﹣1890年外国轮船公司在华货物运送数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人对救国道路的探索,在对西方的学习上,体现了怎样的规律?
4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孙中山先生是站在时代前列的历史伟人,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他主张“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敢于向几千年来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皇权制度和一切阻碍社会进步的反动势力宣战。
——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材料三: 下面是2010年11月19日凤凰网关于“你认为哪座城市最能代表辛亥革命”的问卷调查统计图。
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皇帝制度”是由谁建立的?
(2)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向几千年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皇权制度”宣战所取得的最为突出的成果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归纳孙中山领导这场革命的指导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4)从材料三提供的统计图中可以看出,武汉、广州和南京的得票率较高,试选择其中一座城市,说明其“能代表辛亥革命”的理由。
45. “中国梦”是中国人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之梦。近代以来,辈辈仁人志士,为追求“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几多教训,几多启示。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以下探究: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 梁启超认为,“……四千年之大梦唤醒,始自甲午战败”。有人认为戊戌变法在政治上是具有君主立宪式目标和理想,在经济上呢,它要推动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材料三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其纲领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上把这十六字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
——《中国近代史》
(1)材料一中李鸿章的言论代表了清政府内哪一派别的主张?
(2)由材料二可知,甲午战败极大地唤醒了中国人,为此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什么运动?希望通过改革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但改革最终失败。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3)概述材料三中的救国方案的核心内容。
(4)辛亥革命失败后,一些先进中国人认为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于是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为批判封建文化,主张学习西方文化,提出了哪两大口号?
(5)从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对救国道路的探索,在对西方的学习上,体现了一种怎样的规律?
(6)近代前期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探索都取得过一系列成就,但最终未能使中国实现近代化。你认为近代中国追求“近代化”的历程为什么会充满艰难与曲折?
参考答案
1.B2.C3.D4.D5.D6.C7.C8.A9.B10.B11.A12.B13.D14.D15.D16.A
17.B18.A19.A20.B21.A22.C23.D24.B25.B26.A27.B28.A29.B30.B
31.B32.C33.A34.B35.D36.B37.A38.C39.A40.A
41.(1)五四运动。
(2)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3)学生示威游行、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4)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5)学习他们关心国家、民族命运的爱国主义精神等。
42.(1)中共一大的召开。
(2)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南昌起义。
(3)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实行全民族抗战路线。南京解放。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43.(1)事件名称:图1:洋务运动;图2:戊戌变法;图3:辛亥革命;图4:新文化运动。
(2)主题: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3)特点:由上升到下降;主要原因: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工业对外国经济势力的入侵起到一定抑制作用(或轮船招商局的创办冲击外国轮船公司的业务)。
(4)特点:从学习西方的技术(器物)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
44.(1)秦始皇或者秦王嬴政
(2)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3)民族、民权、民生
(4)广州:孙中山学习和战斗过的地方(或说出相关史实,如黄埔军校所在地等也可适当给分。);武汉:武昌起义发生地。;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所在地、民国首都、孙中山先生陵寝所在地。(答出其中一项即可。)
45.(1)洋务派
(2)维新变法运动;说明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3)用革命手段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4)民主、科学。
(5)规律:由学习技术(或器物)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思想等,即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由表及里、层层递进、逐渐深入。
(6)近代中国是在与世隔绝、国家贫弱、封建专制盛行的背景下学习西方的,社会发展的阻力大。西方列强始终把中国变成他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他们不断地侵略、掠夺中国,严重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