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金色的鱼钩 课件(18张ppt)+教案(含教学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13 金色的鱼钩 课件(18张ppt)+教案(含教学反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2-19 14:30:30

文档简介

13* 金色的鱼钩
【教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感受终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
3.学习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
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重点句子
【教学准备】
长征的相关资料、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你们还记得毛主席的诗《七律·长征》吗,有谁能说一说自己知道的长征故事?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红军战士历经艰险,写下无数感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个感人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直奔中心
1.快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内容,复述故事。
在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最后自己光荣牺牲的故事
2.再读课文,说说自己的感受。
三、精读品析,体会情感
1.找出描写老班长的句子,想想它们为什么让你感动。
2.课件展示重点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
(1)外貌:快四十岁、布满皱纹、只剩皮包骨(经历长期艰苦斗争、关爱战友、对党忠诚)
(2)语言、行动、神情体会中心(舍己为人)
硬咽草根鱼骨头→夜里钓鱼摸野菜→耐心劝导小梁→命令战士喝鱼汤→奄奄一息让鱼汤
3.分角色朗读
四、品味金色,升华情感
1.学生结合课文交流: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交流理解:老班长这种崇高的精神,鼓舞着三个小战士,也鼓舞着所有的红军战士,相信他高大的形象也会永远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
2.创设情境,你能以讲解员的身份,向前来参观的人讲述“金色的鱼钩”的故事吗?
(注意条理清晰,把课文感人的场面表达出来)
3.感悟语言:文中哪些语言让你觉得非常优美?画一画,在旁边写一写你的感受,再和同学说一说。
4.感情朗读。
【课文小结】
这篇课文记叙了在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党的嘱托,为照顾三个生病的战士走出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故事,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党、关爱战友、舍己为人的革命精神。
【板书设计】
金色的鱼钩
钓鱼不吃鱼 ——→ 忠于革命
老班长
命令病号喝鱼汤 ——→ 舍己为人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但故事性强。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找出感受最深的部分进行朗读,在学生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后,撇开枯燥的分析,直接抓住最动情的文字指导朗读。在教学中有两个做法很有效果。一个是问题设计的针对性强,让学生分享自己感受最深的片段,说出自己感动的理由,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表达,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另一个是充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整堂课学生能自由地默读、感受、思考和表达。
课件18张PPT。部编版六年级下册13* 金色的鱼钩 课题导入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课题导入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课题导入 长征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金色的鱼钩》就是其中之一。 理解词语支吾:
弥漫:
收敛:
无边无涯:
奄奄一息:说话含混躲闪;用含混的话语搪塞。(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笑容、光线等)减弱或消失,本课是指老班长的笑容消失。没有边际。形容气息微弱。内容详解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 思考:
(1)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课文以什么为线索?
各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列出各部分的小标题内容详解 课文主要讲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 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内容详解再读课文,并思考1.过草地时,老班长接受了什么任务?
2.他们过草地时遇到了哪些困难?
3.设想一下,如果老班长一个人过草地,他能走出草地吗?
4.老班长是怎样用实际行动完成党交给他的任务的?
5.老班长为什么会这样做?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6.为什么“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还说“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内容详解读一读,想一想 找出描写老班长外貌、神态的句子,读一读,仔细体会。 第一次: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子挺高,背有点儿驮,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了皱纹。 炊事班长饱经风霜,然而可敬可亲。内容详解合不拢眼
喜出望外
皱紧眉头
皱纹舒展
露出笑意小组合作讨论:
这四个词语是描写老班长的什么的?
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内容详解 课文几次写到了喝鱼汤?每次分别是什么情景?从中看出老班长具有怎样的闪光品质。  这些情景充分体现了老班长忠于党,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内容详解 为什么说“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鱼钩虽然长满了红锈,但它记录着老班长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闪烁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昭示着老班长关心同志、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精神永垂不朽。小梁把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是为了让子孙后代瞻仰革命前辈的遗物,受到革命传统教育,同时也表达了小梁自己永远向老班长学习的决心。最后这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内容详解红军长征中跋涉的草地内容详解红军当年从这里过草地内容详解红军过草地(剧照)内容详解红军过草地(剧照)归纳主旨 这篇课文记叙了在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党的嘱托,为照顾三个生病的战士走出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故事,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党、关爱战友、舍己为人的革命精神。板书设计
钓鱼不吃鱼 ——→ 忠于革命
命令病号喝鱼汤 ——→ 舍己为人老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