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 课件(13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 课件(13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2-19 14:57:13

文档简介

语文园地二
【教学目标】
1.在阅读时能从多角度体会人形象,能立体、多角度的评价人物。
2.体会夸张修辞手法的作用,学会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3.体会同一作品的不同翻译效果。
4.背诵积累表示年龄的古代别称。
【重点难点】
重点:
体会夸张修辞手法的作用,学会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难点:
背诵积累表示年龄的古代别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本单元语文园地的内容。下面请大家先浏览交流平台版块的内容。
板书:语文园地。
二、交流平台
1.分小组读交流平台版块的内容,读完之后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
2.师引导:本单元我们学习的都是经典名著,对于名著经典,我们要反复阅读和咀嚼,才能更好的认识书中的人物,感受人物的心理。阅读经典名著,品味精彩的语句,学习作品巧妙的写法,是这次交流的主要内容。
3.学生结合版块内容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倾听学生交流情况。
4.总结明确:在阅读时能从多角度体会人形象,能立体、多角度的评价人物。
三、词句段运用
(一)体会夸张修辞手法的作用,能仿照例句,运用夸张的修辞仿写句子。
1.课件展示课本上的三个例句,指名学生读句子,说一说加点的部分有什么特点。(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2.讲解夸张修辞手法的作用。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故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能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引起读者的共鸣或者想象。
3.学生根据例句,完成仿写,教师检查指导。
(二)体会同一作品的不同翻译效果。
1.课件展示课本上的三个句子,学生默读,读完之后交流,说一说自己更喜欢哪一种翻译,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
2.引导学生体会这三种翻译的不同效果。示例:我更喜欢第二种,语言简洁,读起来不拗口,“泪水如雨,洒了一地”一句生动明了。
四、日积月累
1.课件展示日积月累版块的内容。指导学生读这些词语。
2.讲解这些格言的内涵,学生有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教师讲解。
3.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积累。
课件13张PPT。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交流平台 我们要反复阅读和咀嚼名著经典,认识书中的人物,感受人物的心理,品味精彩的语句,学习巧妙的写法等。
在评价书中的人物时,要留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评价角度要多面,千万不能单一。交流平台 明明:汤姆·索亚是一个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他勇于探险、追求自由、敢于承认错误,同时也调皮捣蛋,历险归来还要吹吹牛。这个人物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象。
交流平台 聪聪:在人们眼里,鲁滨逊是一个不畏艰险、乐观向上、机智勇敢的英雄人物,其实他还是一个眼里只有钱的“经济人”。他本可以在巴西的种植园有一番作为,却偏要前往非洲进行奴隶贸易,想赚取更多的钱财。语句段运用◆村里的人排着队来到萨契尔法官家里,大家搂着那两个得救的孩子,和他们亲吻……到处都像下雨一般掉了满地的眼泪。
◆过来二十三,大家就更忙了,春节眨眼就到了啊。
◆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语句段运用 加点的部分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故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手法,能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引起读者的共鸣或者想象。语句段运用仿写示例:
盼望:奶奶盼你回来,眼睛都望穿了。
饿:小明饿得前胸贴后背。
安静:教室里安静得掉下一根针都听得见。
喜欢:爷爷特别喜欢小孙子,可以为他去摘天上的星星。
厚:这个小偷的脸皮比城墙还厚。盼望 饿 安静 喜欢 厚语句段运用
我更喜欢第一个,用“伟大”形容场面,说流泪像流水,还掉了满地,特别夸张地表现出了人们的激动与喜悦。
不同译者笔下《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句子语句段运用 我更喜欢第二个,语言简洁,读起来不拗口,“泪水如雨,洒了一地”一句生动明了。 我更喜欢第三个,语言口语化,就像我们平时说话一样,给人以亲切感。日积月累日积月累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这句话的意思是:想文采出众,一字千金,就得在读书时下一番苦功夫。日积月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别说你出发的早,还有比你更早的人。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这是一句常用的熟语,它的意思是:与对方交谈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受益很大。日积月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这句话的意思是:路途遥远,才可以知道马的力气的大小;经历的事情多了,时间长了,才可识别人心的善恶好歹。日积月累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这句话的意思是:临近水边,时间长了,就会懂得水中鱼的习性;靠近山林,时间长了,就会知道林中鸟儿的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