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写“络、锤”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竹石》。
3.结合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情景,感知诗的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4.查找资料,加深对诗的理解,了解诗的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竹石》。
难点:
结合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情景,感知诗的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在古诗中,一些植物或动物常被诗人赋予品格或志向,让我们走进《古诗三首》,一起来了解。
二、学习生字
1.学生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课件出示生字。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生字:络 锤 凿 焚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教师提示易写错的字:“凿”的下面中间只有两横,不要写成“羊”。
三、学习《马诗》
1.课件出示诗人简介。
2.学生诵读古诗,互相交流,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意。(强调“似、当”的读音)
3.指名学生解释一、二句诗意思,教师引导。
4.小组合作学习三、四句,运用多种方式理解诗意。
整体感知,为什么诗人会将弯月形容成“钩”?想象“沙如雪、月似钩”的画面。
理解“金络脑、踏清秋”背后的含义。(以马喻己,侧面表达希望得到赏识重用)
5.入情入境,体会情感。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6.小拓展:了解诗人生平志向和小故事,深入了解诗中的感情。
7.归纳主旨: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渴望自己抱负得以施展、能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愿望。
8.板书设计:
马诗 景—沙如雪、月似钩→思战 以马喻己
志—金络脑、踏清秋→受重用 企望受到赏识、建功立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石灰吟》
1.解诗题,知诗人。课件出示对于谦的介绍。
2.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指导正音。
3.出示注释,学生互相交流、理解古诗大意。教师引导。
4.理解“千锤万凿、若等闲”的态度。(从容不迫)
感悟“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直抒诗人不怕牺牲、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5.有感情朗读,比赛读,比赛背诵。
6.归纳主旨:本诗托物言志,以石灰自喻,表明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尚情操的决心。
7.板书设计:
借物喻人→若等闲
石灰吟 不怕牺牲,坚守高尚节操
直抒胸臆→要留清白
二、学习《竹石》
1.解题,知诗人。课件出示对郑燮介绍。
2.学生读诗,指导正音。(强调“还、劲”的读音)
3.学生自由说说诗意,教师点拨。
4.指导理解“咬定”。(想象竹子深深扎根绝不动摇的坚定)
把握“任”的表达的态度。(无所畏惧、慷慨乐观)
分享诗人关于竹子的轶事,加深对《竹石》的了解。
5.比赛诵读,一起背诵,尝试默写。
6.归纳主旨:本诗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中却无所畏惧、坚定乐观,托物言志,表达出诗人的刚直不阿、正直不屈的高风亮节。
7.板书设计:
竹 → 咬定 坚劲 任
竹石 托物言志
人 → 顽强 刚直 无所畏惧
【教学反思】
授课时注意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按知诗人、解诗题、看注释、解诗意、悟诗情的步骤,帮助学生理解。同时,让学生搜集诗人生平和事迹,融入到自主学习古诗之中,更好地学习古诗,借助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入情入境,体会诗人的高洁和坚守,更好地理解诗中包含的情感。
课件38张PPT。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 古诗三首课题导入 在古诗中,一些植物或动物常被诗人赋予品格或志向,让我们走进《古诗三首》,一起来了解。相关链接 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 。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生字广场马诗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内容详解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何当:何时将要。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内容详解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诗句翻译思考:内容详解为什么诗人会将弯月形容成“钩”?想象“沙如雪、月似钩”的画面。内容详解 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得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着异乎寻常的吸引力。“钩”是一种弯刀,一种武器。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渴望为国战斗的意思。品读诗句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内容详解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诗句翻译内容详解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内容详解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小诗的后两句是说,何时才能受到皇帝的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这两句诗借马以抒情。“金络脑”是贵重的马具,象征马受重用。显然这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品读诗句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内容详解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渴望自己抱负得以施展、能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愿望。主旨感悟 景—沙如雪、月似钩→思战
志—金络脑、踏清秋→受重用 板书设计以马喻己
企望受到赏识、建功立业内容详解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等闲:平常。
浑:全,全然。
清白:指高尚的情操。内容详解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内容详解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明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明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内容详解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诗句翻译内容详解1.从“千锤万凿、烈火焚烧”这两个词中你们感受到了石灰的什么品质?
2.“若等闲”说明了什么?品读诗句内容详解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品读诗句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内容详解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的节操留在人世间。诗句翻译这句诗真的只是在写石灰吗?再读感悟。内容详解内容详解第三句“粉身碎骨全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品读诗句主旨归纳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整体感悟 借物喻人→若等闲
石灰吟
直抒胸臆→要留清白板书设计不怕牺牲,坚守高尚节操内容详解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任:任凭
尔:你 郑板桥(1693-1766),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内容详解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内容详解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内容详解深深的屹立在青山之中毫不放松,原来是由于根深深的扎在了岩石之中。诗句翻译内容详解这两句说明了竹子生长的环境是怎样的?说明竹子生长的环境很恶劣。内容详解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和它顽强的生命力;品读诗句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内容详解历经无数的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诗句翻译内容详解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才长就了一身英俊挺拔的身姿,而且从来不畏惧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的击打。品读诗句 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在他笔下的竹子竹竿很细,竹叶着色不多,却青翠欲滴,并全用水墨,更显得高标挺立,特立独行。
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竹,实际上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风傲骨。内容详解归纳主旨 本诗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中却无所畏惧、坚定乐观,托物言志,表达出诗人的刚直不阿、正直不屈的高风亮节。竹 → 咬定 坚劲 任
人 → 顽强 刚直 无所畏惧展开想象说一说板书设计托物言志 这三首古诗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深入探究 《马诗》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渴望自己抱负得以施展、能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愿望。
《石灰吟》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竹石》表达出诗人的刚直不阿、正直不屈的高风亮节。
这三首诗的共同特点是托物言志。课文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