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0张PPT。知识数据库高端数据库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技能数据库必修一第一节 地球在宇宙中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考情预测
1.考情总结:
从近年高考命题规律看,本部分内容侧重考查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时区和日界线的计算,晨昏圈,太阳高度角,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侧重读图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考查,日照图几乎是必考内容。
2.备考建议:
本部分内容从考查形式上,有两个规律:一是直接以日照图或结合区域地理知识来考查,二是联系实际,以社会热点问题或现实生活情景作为试题的素材,或提供隐性信息,综合考查对地球日照图、经纬网、太阳直射点、晨昏线、季节与时间计算等核心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 1.(2009年辽宁文综)南极中山站(69°22′24″ S,76°22′40″ E)时间(区时)2009年2月2日9时25分,我国在南极最高点附近建立的昆仑站(80°25′01″ S,77°06′58″ E)正式开站。回答(1)~(3)题。
(1)昆仑站正式开站时,北京时间为2009年2月2日( )
A.5时25分 B.6时25分
C.12时25分 D.13时25分
(2)昆仑站与中山站的直线距离约为( )
A.820千米 B.1020千米
C.1220千米 D.1420千米
(3)与中山站相比,昆仑站所在的地点( )
A.年降雪量较大 B.气压较高
C.年太阳辐射较强 D.年均风力较小【点拨】 该题命题意图在于综合考查计算能力、分析判断能力。
【解析】 第(1)题,中山站时区:76/15,东五区,时间9:25;东八区,时间:9:25+3:00=12:25。第(2)题,据题意可知,两地经度相当,因此分析距离看纬度差,纬度相差约11°,则距离约为:11×110。第(3)题,昆仑站是在南极冰盖最高点附近,海拔高,气压低;由于昆仑站纬度高、海拔高、气温低,盛行下沉气流,年降雪量并不大,年均风力也较小;高纬地区,虽有几个月为极昼期,但太阳高度角小,年太阳辐射并不强。
【答案】 (1)C (2)C (3)D
2.(2009年江苏地理)右图所示为以38° N、0°为极点的陆地相对集中的“陆半球”(另一半球为“水半球”)。读图回答(1)~(2)题。
(1)“水半球”的极点位于( )
A.北半球、东半球
B.北半球、西半球
C.南半球、东半球
D.南半球、西半球
(2)当夜半球与“陆半球”重叠最多时( )
A.非洲全部位于昼半球
B.北京市正值下班高峰
C.南极昆仑站处于极昼期
D.江苏各地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点拨】 本组题主要考查对地球运动的理解及相关空间的思维能力。
【解析】 第(1)题,“陆半球”的极点为38° N、0°,则“水半球”的极点为38° S、180°,根据西半球跨度160° E向东→20° W,南半球跨度0°向南→90° S。第(2)题,当夜半球与“陆半球”重叠最多时,也就是直射点在23°26′ S,180° E。此时,非洲全部位于夜半球;北京时间为8时,正值上班高峰;南极极昼,昆仑站处于极昼期;江苏各地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答案】 (1)D (2)C3.(2008年全国文综Ⅰ)右图中a是经线,Q点为晨昏线与该经线的交点。回答(1)~(4)题。
(1)若Q地的地方时为5时30分,则Q地所处位置和月份可能是( )
A.北半球、10月
B.南半球、5月
C.北半球、5月
D.南半球、8月
(2)若Q地的地方时为2时30分,则Q地的纬度可能为( )
A.30°~40° B.45°~55°
C.5°~l5° D.60°~70°(3)当Q地位于北半球低纬时,可能的月份及时刻是( )
A.12月、17时30分
B.9月、17时
C.6月、4时30分
D.4月、5时
(4)一年之内每天同一时刻(6时、18时除外),Q点在该经线上( )
A.密集分布于南北回归线之间
B.均匀分布于整条经线
C.密集分布于南北极圈之间
D.集中分布于南北两个区间
【点拨】 本题组通过晨昏线考查昼夜长短的变化及有关计算问题,对空间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要求较高。
【解析】 第(1)题,a是经线,Q点为晨昏线与该经线交点,地方时为5:30(12时之前,只能是晨线与该经线交点),说明Q点处于日出,由此可推出其昼长(12-5:30)×2=13小时>12时,昼大于夜,当地为夏半年。5月8日为南半球冬半年;10月是北半球冬半年。第(2)题,若Q地的地方时为2时30分,说明该地2时30分日出,昼长达19小时,而夜长只有5小时,应位于高纬度地区。第(3)题,低纬度地区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较小。当Q地位于北半球低纬度时,夏半年(3月21日至9月23日)昼长夜短,即Q地的时刻应略早于6时(晨线)或略晚于18时(昏线),冬半年(9月23日至次年3月21日),昼短夜长,Q地的时刻应略晚于6时或略早于18时。第(4)题,题目中强调6时、18时除外,而实际上只有6时、18时这两种情况可选B项,即晨昏线与经线的交点从赤道到极点都可能出现。而其他时间则至少不可能出现在赤道上。且时间越接近12小时或0时,其移动的范围越小,在12时和0时的时候,晨昏线与经线的交点移动范围就在极圈与极点之间了。如右图,②线表示一年中每天16时Q点的分布情况,①线为14时的分布情况,由此可见,符合条件的Q点分布在南北半球两个区间。
【答案】 (1)C (2)D (3)A (4)D
4.(2008年全国文综Ⅱ)读图,回答(1)~(2)题。(1)①、②、③、④四地段中平均坡度最大的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2)海拔低于400米的区域面积约为( )
A.0.05 km2 B.0.5 km2
C.5km2 D.50km2
【点拨】 本题考查等高线与比例尺的有关知识。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四个地段长度大致相同,④地段穿过的等高线数量最多,因此相对高度最大,故平均坡度最大。第(2)题,在图中找出400 m以下区域,利用割补法,将其范围大致拼成边长为1.5 cm的正方形,然后根据比例尺估算其面积。
【答案】 (1)D (2)A一、地球在宇宙中1.宇宙2太阳系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答案】 ①星云 ②吸引 ③大 ④四 ⑤太阳 ⑥金
⑦海 ⑧扁长 ⑨质量 ⑩质量 ?运动特征 ?各行其道
?氦 ?核聚 ?电磁波 ?温度 ?色球层 ?太阳黑子 ?耀斑 ?11年 电离层 地球磁场一、选择题
1.下列概念中,有从属关系,且从小到大依次排列的是( )
A.天王星——木星——太阳系
B.银河系——太阳系——宇宙
C.月球——地月系——太阳系
D.哈雷彗星——地球——太阳
【解析】 A项中,木星和天王星无从属关系,B项颠倒了太阳系和银河系的位置,D项中地球和哈雷彗星无从属关系。
【答案】 C右图为公转轨道相邻的三大行星相对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2~3题。
2.此时( )
A.是地球上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黄金季节
B.地球处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快
C.我国从南向北白昼变短,黑夜变长
D.②行星是太阳系中距离太阳、地球最近的大行星3.与①②行星相比,地球具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是( )
A.适宜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B.强烈的太阳辐射和充足的水汽
C.复杂的地形和岩石圈
D.强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解析】 从示意图来看,太阳应该位于弧线圈的右侧,①②行星分别是火星和金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方向均为逆时针,可以判定是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根据地轴是向右倾斜的,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即北半球的夏半年(假想为夏至,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B项地球轨道的近日点是1月初,与题意不符。与火星、金星对比,地球上具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昼夜交替周期合适)、液态水、体积和质量适中(导致大气的存在和演变)。
【答案】 2.A 3.A 据“新科学家”网站报道 美国康奈尔大学近期研究表明,太阳活动将于2011年达到顶峰,从而对全球定位系统(GPS)造成剧烈干扰,所有采用GPS系统的导航和通信设备将受到影响,甚至失灵。回答4~5题。
4.根据上述材料可知,太阳活动出现下一个高峰的时间可能是( )
A.2006年 B.2015年 C.2022年 D.2027年
5.材料反映了太阳活动对地球哪方面的影响( )
A.磁场 B.无线电通信
C.气候 D.水旱灾害
【解析】 第4题,太阳活动的周期约是11年,可推测出下一次达到高峰应在2022年前后。第5题,太阳活动时,发射的电磁波会引起电离层扰动,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
【答案】 4.C 5.B 二、综合题
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1999年8月18日天空出现了罕见的天象,太阳、月球及太阳系除地球外的七颗行星相对于地球在相互垂直的两条直线上,构成“十字连星”状。
材料二 “恐怖大十字”邪说创始人日本的五岛勉宣称:大十字图案是最凶的预兆,届时“恐怖大十字”将从天而降,地球将发生大地震、火山大爆发、海水被煮沸、大气中充满有毒的烟雾等,人类将遭受一场毁灭性的大劫难。(1)图中天体均属于________系,其中心天体是________。
(2)图中A星是________星,判断理由是________。B星是________星,判断理由是________。
(3)太阳系的主要天体排列成“十字连星”形状的原因是______。
(4)太阳系主要天体在运动过程中有时排列成“十字连星”状,但不会给地球带来“大劫难”。这是为什么?
【解析】 通过析图得出图中的天体都属于太阳系,而太阳系的天体都绕中心天体太阳作公转运动,然后根据这些天体远近关系判断出它们各自的名称。
【答案】 (1)太阳 太阳
(2)水 与太阳之间的距离最近 火 因为其轨道介于地球与木星轨道之间
(3)八颗行星距离太阳远近不同,公转速度各异
(4)八颗行星在运动过程中排列成不同图案是一种正常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八颗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环境中。地球在运动过程中主要受太阳(质量巨大)和月球(距离地球近)的影响,其他行星(因质量较小或距离地球较远)对地球影响很小。1.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并且是多种多样的,这表现了宇宙的物质性。具体如下表所示:2.物质的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规律,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天体系统具有层次性。
表解:图解:典例1 读天体系统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天体形成天体系统的原因是_____,_____ 。
(2)A系统为_____系,B系统为_____系,小行星带所属的最低一级的系统是_____图,“水的行星”所在的最低一级系统是 图,哈雷彗星所属天体系统是_____图。
(3)按照天体系统的层次,回答方框中的内容。【思路解析】 由题干可知,A、B、C、D为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其从属关系为D系统属于C系统,C系统属于B系统,B系统属于A系统;A系统半径为150亿光年,为总星系。
【答案】 (1)相互吸引 相互绕转
(2)总星 银河 C D C
(3) 解题的关键是弄清楚天体系统的从属关系以及A天体半径为150亿光年,为总星系,再根据星系之间的从属关系和有关太阳系的知识即可解答此题。 图中若S表示太阳,则下图表示的天体系统有( )A.四级 B.三级 C.两级 D.一级
【解析】 图中表示的天体系统共有两级,分别是太阳系和地月系。
【答案】 C 1.普通性
在八颗行星中,地球并不特殊,特别是与其他类地行星相比,有很大的相似性。2.特殊性
地球的特殊性在于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表现在自身所具备的条件和安全的宇宙环境,如下图所示:歌诀记忆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
宇宙天体数不清,唯有地球有生命。自身条件是关键,宇宙环境很安全。日地距离正合适,温度条件相适宜。自转周期不太长,白天增温夜晚降。体积质量也适中,吸引保存大气层。行星公转方向同,轨道倾角接近零。互不干扰各自行,生命演化永不停。典例2 读太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有生命物质存在的星球对应字母是______,从图中可以看出其表面温度高于______ ,低于______ ,因此,其有适宜生物生存的温度得益于适中的______ 。
(2)在图中标出A、B、C、D四颗行星的公转方向。
(3)图中C星是______星,按太阳系中八颗行星的物理性质分类,其属于______行星。
(4)图中E属于哪一级天体系统?列举与其相同级别的天体。
【思路解析】 该天体系统为太阳系,由距中心天体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推知太阳系八颗行星的名称。按照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物理性质,将颗行星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三类。从图中E天体的轨道形态可确定为哈雷彗星。
【答案】 (1)A C、D B 日地距离
(2)图略(均为逆时针)
(3)火 类地
(4)太阳系。水星、金星等。 解答该题如果是不了解太阳系八颗行星的排列顺序和各行星的状况就很容易出错。下列对地球上生命存在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有( )
A.地球既有自转运动,又有绕日公转运动,而且方向相同
B.地球周围的行星空间比较稳定和安全
C.地球自身具备了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温度、大气、水等条件
D.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
【解析】 地球上生命产生的原因:地球处于一个比较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包括太阳光照的稳定及地球周围行星际空间的安全;地球本身具备了生命生存的必需条件。
【答案】 BC 1.太阳辐射的含义及能量来源2.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规律
各纬度的太阳辐射随季节有所变化,但就当年辐射总量来看,太阳辐射量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3.太阳辐射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差异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地理环境的形成变化有着重大影响,如下图所示:4.影响某地获得太阳辐射总量的因素
(1)纬度因素:纬度低,获得太阳辐射多;反之获得的就少。(2)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透明度高,固体杂质、水汽少,晴天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反之,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少。例如,青藏高原因地势高而成为我国太阳辐射量最多的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为212~252千卡/平方厘米。
(3)天气状况:晴天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多;反之,到达地面的就少。例如,我国北方与南方相比,虽然纬度较高,但晴天多、云量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弱,到达地面的热量就比南方多。 典例3 下图是北半球海平面6月和12月太阳月总辐射量随纬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6月北半球海平面太阳月总辐射量最高的海域是_____;10° N与60° N相比,6月太阳月总辐射量较高的是_____ 。
(2)描述12月北半球海平面太阳月总辐射量随纬度的变化特征。简析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
(3)一年中,赤道附近地区太阳月总辐射量的变化特点是_____ ,原因是什么?【思路解析】 第(1)题,由图中6月太阳月总辐射量变化曲线可判断其最高、最低值出现的纬度及各纬度的数值分布情况,进而判断其所属海域。第(2)题,根据图中12月太阳月总辐射量变化曲线判断其分布特点,形成此变化的原因可从此时所处的时间及太阳高度的分布情况、日照的时间长短等方面分析。第(3)题,由于赤道附近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较小,终年高温多雨,故可判断此区太阳辐射量全年变化小,但由于春分、秋分前后太阳直射此地区,故春秋多,冬夏少。
【答案】 (1)副热带海区 60° N
(2)太阳月总辐射量随纬度的升高而递减;70° N以北地区太阳月总辐射量趋于0。北半球此时为冬季,太阳高度随纬度升高而递减;纬度越高,昼越短,日照的时间越短;70° N以北地区处于极夜期。
(3)春秋多,冬夏少;全年变化小 ①此地区春分、秋分前后太阳直射,所获热量较多;②此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较小,终年高温多雨,太阳月总辐射量变化不大。1 解答本题要正确获取和解读图示信息,根据太阳月总辐射量变化曲线可判断其最高、最低值出现的纬度及各纬度的数值分布情况,进而判断其所属海域。 读我国沿30° N年太阳总辐射量图,回答(1)~(2)题。(1)图中a地年太阳总辐射量最高,该地是( )
A.云贵高原 B.青藏高原
C.四川盆地 D.长江中下游平原
(2)d地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年太阳总辐射量低的原因是( )
A.地势高,空气稀薄
B.盆地地形,多阴雨雾天
C.纬度较高,太阳辐射较弱
D.高原地形,反射率高
【解析】 第(1)题,a地为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晴天多,光照时间长。第(2)题,d地为四川盆地,地处盆地地形,多阴雨雾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日照时间短。
【答案】 (1)B (2)B图示法掌握太阳活动的表现、位置及对地球的影响歌诀法总结太阳活动及其影响
太阳不稳定,时常有活动。光球生黑子,色球耀斑亮。活动剧烈时,地球受影响。气候降水变,粒子扰磁场。磁针乱抖动,不能指方向。干扰电离层,短波受影响。粒子被捕获,碰撞现极光。 典例4 2008年3月3日晚,在位于78° N的挪威斯瓦尔巴群岛上由于受到来自太阳的高能带电粒子的影响,出现了极光现象。读右图,回答(1)~(3)题。(1)这次到达地球的带电粒子流来自图中的(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2)除挪威外,下列国家中最有可能欣赏到极光的一组是( )
A.英国、墨西哥 B.加拿大、美国
C.意大利、西班牙 D.印度、巴基斯坦
(3)太阳活动强烈爆发,对地球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A.干扰某些人造卫星的正常工作和电网的正常输电
B.产生磁暴导致全球变暖
C.人们的网上冲浪会受到严重影响
D.北京地区可以在夜晚看到极光
【思路解析】 太阳大气中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主要来自太阳大气中的日冕层,即图示中的丁处。极光的产生是由于带电粒子流与极地上空大气相碰撞而发生,因而只能出现在极地的上空。
【答案】 (1)D (2)B (3)A解答本题组第(3)题时注意设问为“直接”影响。下列关于太阳大气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色球层厚度最厚
B.可见光来源于太阳大气层的最外层
C.我们平时用肉眼观察到的太阳表面是光球层
D.黑子出现在色球层,耀斑出现在光球层
【解析】 太阳大气层从里往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日冕层最厚;我们平时用肉眼观察到的太阳表面是光球层部分,色球层和日冕层由于可见光太少,我们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黑子出现在光球层,耀斑出现在色球层上。
【答案】 C课件77张PPT。知识数据库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技能数据库必修一第二节 地球地图一、地球
1.地球二、地图【答案】 ①不变 ②赤道 ③平行 ④东西 ⑤赤道 ⑥赤道 ⑦111 ⑧南北两极点 ⑨南北 ⑩经线圈 ?等长
?递减 ?0° ?本初子午 ?15° ?中央经线 ?180° ?文字式 ?线段式 ?小 详细 简略 正北
相等 山谷 山脊 陡崖一、选择题
读地球经纬网示意图,回答1~2题。1.图中各点位于北半球、西半球的是( )
A.③④ B.①② C.⑤⑥ D.③⑦
2.图中④点位于⑧点的( )
A.东北方向 B.西北方向
C.东南方向 D.西南方向
【解析】 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可知,左图为北半球,右图为南半球,此外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 W和 160° E所形成的经线圈。
【答案】 1.B 2.A 读某水库大坝位置示意图,回答3~4题。3.若水库大坝再加高100米,则( )
A.①村庄会被淹没 B.②村庄会被淹没
C.③村庄会被淹没 D.④村庄会被淹没
4.下列关于上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支流甲河画错了
B.乙河向西北流
C.①村庄位于②村庄的正南方向
D.③村庄比④村庄高100米
【解析】 大坝加高100米后,水库理论水位最高可达200米。③村庄海拔低于200米,位于库区,可能被淹没。河流总是出现在山区的山谷集水线上,甲河所在地形为山脊。
【答案】 3.C 4.A 如果下图外圆纬度数为n(n≠0°,n≠90°),圆内为某日极昼分布的范围,中心为极点,此时阴影部分与非阴影部分日期不同且非阴影部分日期为m。回答第5题。5.据图示的信息可判断( )
A.此时太阳直射在北纬(90°-n)
B.n的取值范围为0°<n<23°26′
C.此时太阳直射在北纬(23°26′-n)
D.此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往南移动
【解析】 图中外圆纬度数为n ,且圆内出现了极昼现象,太阳直射的纬度和出现极昼的纬度二者互余,故太阳直射的纬度为北纬(90°-n);且n的取值范围为66°34′≤n≤90°。
【答案】 A二、综合题
6.(2009年湖南月考)读某岛的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回答下列问题。(1)若要在岛上从甲地到乙地修建铁路。根据你学过的知识设计一条较合理的线路。用图例“ ”画在图上。
(2)丙地比乙地降水量________(多或少),原因是________。
(3)甲、乙两个港口筑港条件较好的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该岛的自然条件,适合在该岛发展的经济部门有( )
A.生态旅游业 B.小麦种植业
C.畜牧业 D.电子工业 【解析】 第(1)题,考虑工程量、经济需求等因素,应沿河谷地带修铁路。第(2)题,根据纬度位置可判定该地处在南半球的西风带,再考虑迎风坡、背风坡的影响。第(3)题,筑港条件应考虑港湾、水深、避风等因素。第(4)题,该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较多但热量不足,不适合谷物种植,潮湿的气候对精密的电子产品不利。【答案】 (1)见右图
(2)多 该地处在南半球的西风带;丙地位于西风的迎风坡,乙地位于西风的背风坡
(3)乙 乙地海岸线曲折,为天然港湾;且处于西风带背风坡,风浪小
(4)AC 1.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2.经线(度)与纬线(度)的区别3.经纬线的意义
(1)划分半球
①0°纬线(赤道)划分南北半球,如下图所示。②20° W与160° E经线圈划分东西半球,如下图所示(2)定距离,定方向
①同一经线上点的关系是正南正北关系,纬度相差1度的水平距离约为111千米。
②同一纬线上点的关系是正东正西关系,如其纬度为φ,则经度相差1度的纬线长度约为111×cos φ千米。
(3)定位置
经纬线交织成网,构成经纬网,利用其可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地理位置(经、纬度坐标)。 典例1 2004年 7月 28日我国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78°55′ N,11°56′ E)建成。回答(1)~(2)题。
(1)从黄河站往正南方,将到达 ( )
A.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B.西伯利亚
C.阿拉斯加
D.大不列颠岛
(2)黄河站至北极点的距离约为 ( )
A.600千米 B.900千米
C.1200千米 D.1500千米
【思路解析】 第(1)题,黄河站位于 11°56′ E,其往南到达斯堪的纳维亚半岛;60° E经过乌拉尔山脉,西伯利亚在乌拉尔山脉以东;阿拉斯加在北美洲;0°经线穿过不大列颠岛。第(2)题,黄河站到北极的距离,可通过经线上的纬度差来计算,同一经线上,纬度每相差1°距离相差111千米,所以,黄河站到北极的距离=(90°- 78°55′)×111≈1200 千米。
【答案】 (1)A (2)C 同一经线上点的关系是正南正北关系,纬度相差1°的水平距离约为111千米。 一架飞机从甲地(150° E,60°)飞到乙地(90° E,60°), 若不考虑地形因素,沿最近的线路飞行,回答(1)~(2)题。 (1)其飞行方向是 ( )
A.一路向正东 B.先东南,后东北
C.先东北,后东南 D.先西南,后西北
(2)飞机飞行的距离大约是( )
A.1110 km B.2220 km
C.3330 km D.4440 km
【解析】 据图中甲乙两地位置,可判断该图为以南极为中心的俯视图,因此最近飞行线路先西南,后西北。 两地位于60° S,经度差为60°,因此飞行的距离大约是111×60×cos60°。
【答案】 (1)D (2)C 1.时区的划分2.地方时与区时的比较3.日界线及其日期变更
(1)日界线的特征(曲折性,更日性)
国际上规定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又叫“国际日期变更线”。为了照顾180°经线附近居民生活,日界线避开陆地,从海洋上穿过,因此,日界线并不与180°经线完全重合。(2)两种日界线的比较 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过180°经线(日界线)日期应减去一天,反过来,只要过某条经线,日期减去一天,那么这条经线就一定是180°经线,另一条就是零时所在经线。 自然界线与人为界线有可能重合,即当180°经线地方时为零时时两线重合。 对于地方时的确定可结合太阳光照图进行分析。在太阳光照图上,①赤道在任何时刻晨线上都是6:00时,昏线上都是18 :00时;②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12:00时,与之相对应的另一条经线为0 :00时;③经度相差1°,时刻相差4分钟(东加西减);④同一经线上各点的地方时相同。1.已知某地的地方时,求另一地的地方时
公式:已知地方时±4(分钟/每度)×经度差=所求地方时
说明:①所求地点在已知地点东侧为“+”,西侧为“-”。
②以0°经线为准,同侧两地经度差为“-”;异侧两地经度差为“+”。
2.已知某地的经度,求另一地的经度
公式:已知经度±1°/4分钟×两地地方时差数(分钟)=某地经度
说明:①式中加号或减号的选择:a.当所求经度地点的时刻比已知地点的时刻早时:已知地点位于东经度和零经度时用“+”;已知地点位于西经度时用“-”。b.当所求经度地点的时刻比已知地点的时刻晚时:已知地点位于东经度和零经度时用“-”;已知地点位于西经度时用“+”。
②地方时差的计算:用两地地方时的大数减去小数。3.已知某地经度,推算该地时区的方法
公式:某地经度÷15°=该地所在的时区数
说明:①若所得余数小于7.5°,所得整数为所在时区数;若所得余数大于7.5°,则所在时区数为所得整数加1。
②某地在东经度,为东时区;在西经度,为西时区(东经7.5°~西经7.5°为零时区;东经172.5°~西经172.5°为东西十二时区)。
4.已知某地时区数,推算该地时区中央经线和范围的方法
公式:某地时区数×15°=该时区中央经线度数
说明:①除零时区外,时区数乘以15°所得的积为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度数,东时区为东经度,西时区为西经度(东经180°和西经180°合称为180°经线)。②将某时区中央经线的度数分别加、减7.5°所得的和或差即为该时区的范围。5.已知某一时区的区时,求另一时区的区时
公式:已知地的区时±两地的区时差数=所求地的区时
说明:①若所求地区在已知地的东边,则要用“+”;若所求地在已知地的西边,则要用“-”。
②两地的区时差数,即为两地的时区差数。
③求得的时间是0至24,为当日时间。24时也可写作次日零时。求得的时间大于24时,则是明天。因此,时刻要减去24小时,日期则要进一天;求得的时间是负值时,则是昨天。因此,时刻要加上24小时,日期要退一天。1.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同一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正北关系,同一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正西关系。
(2)若两点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在判断方向时,既要判断两点间的东西方向,又要判断两点间的南北方向。
(3)判定东西方向时要选择劣弧段(两点间经度差小于180°的弧段),再按地球自转方向确定方向。
2.利用经纬度判断方向
(1)北纬度增大的方向为北,减小的方向为南;南纬度增大的方向为南,减小的方向为北。
(2)东经度增大的方向为东,减小的方向为西;西经度增大的方向为西,减小的方向为东。(3)两地分别为东、西经度时,若经度数之和小于180°,则东 经度在东,西经度在西;若两地经度数之和大于180°,则相反。
如右图,据图中地球自转方向,判定为南半球,丙较甲纬度高,故甲比丙靠北。从地球自转方向箭头和两点间劣弧段判定出,丙比甲靠西。因此丙在甲的西南方向。再如右图,有一架飞机径直从甲飞往丙,途中飞机飞行方向如何?
首先据地球自转方向,由甲到丙有一个向西的方向。过极点作甲丙线的垂线,交于乙点,乙点距南极最近。所以由甲到乙,有一个向南的方向;由乙到丙有一个向北的方向。综上所述,飞机飞行的方向为先向西南后向西北。3.纬度与距离
所有经线都等长,长度约为赤道长度的一半,即约2万千米。任何一条经线上,纬度1°弧长约为111千米。
4.经度与距离
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长约4万千米(2πR地=2π× 6371千米),赤道上经度1°弧长约为111千米。任意一条纬线上经度1°弧长约为111千米× cosφ(φ指所求纬线的纬度)。5.两地间最近航线的问题
(1)若两地间的经度差等于180°,则经过这两点的大圆便是经线圈,这两点间的最短航程须经过极点,具体又分为三种情况:①同位于北半球,最短航程一定是先向北,过北极点后再向南。
②同位于南半球,最短航程一定是先向南,过南极点后再向北。
③两地位于不同半球,这时需要讨论是经过北极点的为劣弧,还是经过南极点的为劣弧,再根据劣弧确定最短航程的走向。
(2)若两地经度差不等于180°,则经过这两点的大圆不是经线圈,而是与经线圈斜交,其最短航程不经过极点,而是沿两点和球心所在平面与地球表面的交线走方向最近,具体又可分为两种情况:
①若甲地位于乙地的东方,从甲地至乙地的最短航程为:同在北半球,先向西北,再向西南;同在南半球,先向西南,再向西北;位于不同半球时需要讨论,方法同上。
②若甲地位于乙地的西方,从甲地到乙地的最短航程为:同在北半球,先向东北,再向东南;同在南半球,先向东南,再向东北;位于不同半球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典例2 我国某企业在伊斯兰堡(33.7° N,73.1° E)、利雅得(24.6° N,46.7° E)、东京(35.7° N,139.8° E)、悉尼(33.9° S,151.2° E)、底特律(42.4° N,83.0° W)和圣保罗(23.95° S,46.64° W)等城市设有分支机构。回答(1)~(2)题。
(1)该企业于北京时间2007年3月1日8时召开电话会议, 其在圣保罗分支机构的人员参加会议的当地时间为( )
A.2007年3月1日19时
B.2007年3月12日8时
C.2007年2月28日21时
D.2007年2月28日19时
(2)假定总部和各海外分支机构的办公时间均为当地时间9时至17时,并计划召开1小时电话会议。为了保证总部和至少4个海外分支机构的人员能在办公时间参加会议,会议的时间应为北京时间( )
A.8~9时 B.14~15时
C.15~16时 D.20~21时 【思路解析】 第(1)题,北京时间(东8区)为3月1日8时,此时圣保罗(46.64° W,西3区)为2月28日21时(2007年2月为28天)。第(2)题,伊斯兰堡(33.7° N,73.1° E)、利雅得(24.6° N,46.7° E)、东京(35.7° N,139.8° E)、悉尼(33.9° S,151.2° E)等城市与北京时区相差不大,这四个城市可能在办公时间参加会议,分别计算出四个城市工作时间段内北京时间的范围,可以判断会议时间为14~15时。
【答案】 (1)C (2)B 注意题中条件,召开电话会议只有1小时的时间,要求总部和至少4个海外分支机构均能够在办公时间(当地时间9时至17时)参加会议。 某日,一位来自R城的游客在北京一宾馆住宿,此时R城的日期和区时与北京都不相同。读图,回答(1)~(2)题。(1)据此可知,R城的位置在( )
A.东半球、东时区 B.东半球、西时区
C.西半球、西时区 D.西半球、东时区
(2)与R城经度距离最近的海湾是( )
A.比斯开湾 B.几内亚湾
C.孟加拉湾 D.墨西哥湾【解析】 从图示时间可以看出,R城的时间为6时或18时,北京时间为7时或19时;因R城的日期和区时与北京都不相同,故R城的位置应为西半球的西时区,应与墨西哥湾的经度距离最近。
【答案】 (1)C (2)D1.比例尺的大小
比例尺的大小是按照其比值的大小来衡量的。判断比例尺大小的方法如下图所示。2.比例尺的大小与表示地区范围大小、内容详略之间的关系
(1)地图所反映实际范围相同时:比例尺越大,图幅面积越大,反映的地理事物越详细;比例尺越小,图幅面积越小,反映的地理事物越简略。(2)图幅大小相等时:比例尺越大,反映的实地范围越小,反映的地理事物越详细;比例尺越小,反映的实地范围越大,反映的地理事物越简略。
3.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形坡度、风力大小的关系
(1)若等高距和等高线疏密程度相同时:比例尺越大,坡度越陡;比例尺越小,坡度越缓。
(2)若等压差和等压线疏密相同时:比例尺越大,风力越大;比例尺越小,风力越小。
(3)若等高(压)线疏密、比例尺、图幅相同时:等高距(或等压差)越大,坡度越大(风力越大);等高距(等压差)越小,坡度越小(风力越小)。
4.比例尺的大小与缩放
(1)比例尺缩放的计算①将原比例尺放大到n倍,放大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n。
②将原比例尺放大n倍,则放大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1+n)。
③将原比例尺缩小到1/n,则缩小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1/n。
④将原比例尺缩小1/n,则缩小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1-1/n)。
(2)比例尺缩放后图幅面积的变化
比例尺放大(缩小)后,图幅面积放大到(缩小到)的倍数,是其比例尺放大(或缩小)到倍数的平方。典例3 读下图,回答(1)~(2)题。(1)a点在c点 的( )
A.东北方 B.西南方 C.西北方 D.东南方
(2)若ab段图上距离为2.2 cm,则该图的比例尺约为( )
A.1∶100000 B.1∶1000000
C.1∶10000000 D.1∶100000000
【思路解析】 第(1)题,a点坐标是(180°,30° S),c点坐标是(140° W,50° S)。a点在c点的西北方向。第(2)题,根据比例尺的定义计算,比例尺等于图上距离比上实地距离。a、b点在同一条经线上,且纬度差是20°,所以其实地距离约为(111×20)千米。
【答案】 (1)C (2)D 首先要正确判读经纬网图中各点的地理坐标,注意区分东经与西经、南纬与北纬。比例尺的计算要注意单位的统一。 下图为一方格状经纬网示意图,图中a、b两地相距33.3厘米,地方时相差4小时。回答(1)~(2)题。(1)下列有关该图比例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上比例尺到处都一样
B.ac段的比例尺大于ab段
C.ab段的比例尺为1∶10000000
D.cd段比例尺比ab段大2倍
(2)从a点去b点,距离最短的走法可能是( )
A.从a点向东至b点
B.从a点向西至b点
C.先向东北,再转向东南
D.先向东南,再转向东北
【解析】 第(1)题,ab间的实地距离为4×15°×111×cos 60° km。ac、cd、bd所示
的实际长度相等,为4×15°×111 km。第(2)题,地球球面上两点间的最短距离应为过这两点大圆的劣弧长。北半球同一纬度上的两点,大圆的劣弧向北弯曲,南半球反之。
【答案】 (1)C (2)C 1. 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
(1)同线等高
在同一幅等高线图上,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高度(又称高程)相同,且都以海平面作为0米。
(2)等高距全图一致
等高距是指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绝对高度之差(即相对高度)。例如三条等高线的海拔为分别500米、600米、700米,则等高距为100米。同一幅等高线图上的等高距相同。
(3)等高线为闭合曲线
等高线是封闭的曲线,无论怎样迂回曲折,必环绕成圈,但在一幅图上不一定能显示出其全部闭合状态。
(4)两条等高线一般不能相交
在一般情况下,同一地点不会有两个高度,所以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叠,只有在垂直耸立的峭壁悬崖,等高线在图上才显示为重合状态。(5)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缓陡
两条等高线之间间距(即水平距离,简称平距)愈大,等高线愈稀,则坡度愈缓(缓坡);反之,间距愈小,等高线愈密,则坡度愈陡(陡坡)。偶尔也出现等高线间距相等,这叫做等齐斜坡(并不常见)。
(6)等高线与山脊线或山谷线垂直相交
等高线穿过山脊线(或分水线)时,山脊线两侧的等高线略呈平行状;等高线穿过河谷(山谷线或集水线)时,向上游弯曲,呈反“V”型。
(7)示坡线表示降坡方向
示坡线是与等高线垂直相交的短线,总是指向海拔较低的方向,有时也叫降坡线。
(8)几条特殊的等高线
0米等高线表示海平面,也表示海岸线;200米等高线可以区分平原和低矮丘陵;500米、1000米等高线表示低山丘陵或高原;2000米、3000米等高线反映中山和高原;4000米等高线反映高山和高原等。2.不同地形类型的等高线图 陡崖多条等高线重叠在一起在等高线重叠处,用一组与等高线垂直的示坡线表示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1)看数值范围
①看极值,辨起伏。读出等高线地形图的最大海拔与最小海拔,可估算该区域地势起伏的大小。
②看大小,辨地形。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广阔平坦——平原地形;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等高线稀疏,弯折部分较和缓——丘陵地形;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密集,河谷呈“V”型——山地地形;海拔高度大,相对高度小,等高线边缘密集,顶部稀疏——高原地形。
③看重叠,辨陡崖。陡崖相对高度△H可根据公式 (n-1)h≤△H<(n+1)h (n为重叠的等高线条数,h为等高距)来估算;崖顶处海拔高度H可根据公式A+h>H≥A(A为重叠等高线中海拔最大值)来估算;崖底处海拔高度H 可根据公式B≥H>B-h(B为重叠等高线中海拔最小值)来估算。
(2)看延伸方向
①根据等高线的走向,可判断某些地形的走向,如,山脉走向。②与等高线垂直方向为坡度最陡方向,也是坡面上的水流方向。
③等高线与“示坡线”、“分水线”、“集水线”垂直相交。
(3)看疏密程度
①在同一等高线图上,等高线分布越密集,则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则坡度越缓。
②在同—等高线图上,若某坡面等高线高处密,低处疏,则为凹坡,反之为凸坡。凹坡可通视,凸坡不能通视。
③在不同等高线图上,不能直接根据等高线的疏密来判断坡度陡缓,而要先根据不同等高线图的比例尺、等高距的差别计算出各自的相对高度,再根据“坡度=相对高度÷水平距离”来比较它们的陡缓。
(4)看弯曲状况
等高线向数值低处弯曲——山脊;等高线向数值高处弯曲——山谷。正对的两组山脊或山谷等高线之间——鞍部(鞍部是在山脊的最低处,或山谷的最高处)。(5)看闭合情况
①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山顶或山峰;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盆地或洼地。
②介于相邻两条等高线中间的局部闭合等高线,表示其高度不在正常范围,其数值必定等于相邻两条等高线的数值之一,等高线内的高度特点是:“大于大的”和“小于小的”。
3.等高线图的应用
(1)判断水系水文特征
①水系特征
山地常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常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常形成河流的分水岭(山脊处等高线弯曲最大点的连线称分水线);山谷常有河流发育,等高线穿越河谷时向上游方向弯曲,即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②水文特征
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大,陡崖处有时形成瀑布;河流的流量还与流域面积(集水区域面积)和流域内降水量(内流区域的融冰或融雪量)有关;河流流出山口常形成冲积扇。(2)判断气候特征
分析气候特点应结合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势高低(水热状况变化)、坡向(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阳坡气温高,蒸发强,阴坡气温低,蒸发弱)等因素。
(3)区位选择
①选点②选线③选面4.等高线地形图上有关问题的计算
(1)计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
从等高线上读出任意两点的海拔高度,就可以计算这两点的相对高度:H相=H甲-H乙。
(2)计算两地间的气温差
已知某地的气温和两地间的相对高度,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0.6 ℃/100米)可以计算出两地间的气温差:T差=0.6×H相/100。
(3)估算某地形区的相对高度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若某地形区最下部等高线的注记高程为H低,最上部等高线的注记高程为H高,该图的等高距为d,则该地形区的相对主度为:H高=H低(4)估算陡崖的相对高度 一般方向如下:首先读图找出相关的几组数值,如等高距、陡崖处相交的等高线条数以及与陡崖相交最低和最高等高线的数值。然后用公式计算以下三个问题:(若假设等高距为h,陡崖相交处的等高线条数为n,与陡崖相交的等高线最低值为x,最高值为y。)
①陡崖底部的高度(海拔高度)H底,其公式为:
(x-h)②陡崖顶部的高度H顶,其公式为:
y≤H顶<(y+h)
③陡崖的相对高度H,其公式为:
(n-1)h≤H<(n+1)h 典例4 读等高线示意图,已知a>b,回答(1)~(2)题。(1)下列有关P、Q两处地形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P为山坡上洼地 ②Q为山坡上洼地 ③P为山坡上小丘 ④Q为山坡上小丘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若b线海拔高度为200米,a线海拔高度为300米,则P、Q处的海拔高度为( )
①200<P<300 ②300<P<400 ③100<Q<200
④200<Q<300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思路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该地地势总的趋势是由a线向b线倾斜。ab之间是山坡,P地的数值应大于a线,Q地的数值应小于b线,所以P地为山坡上的小丘,Q地为山坡上的洼地。第(2)题,从上一题分析得知:P地是一个坡地上的高地,Q地是坡地上的洼地,从图中可看出P、Q地均为封闭的等高线,因此,P地最低处为300米,Q地周边最高处为200米。已知a线为300米,b线为200米,可推知该地等高距为100米,只要两地高差达100米,就该出现等高线,所以,P地最高处不可能大于400米,Q地最低处不可能低于100米,即300<P<400;100<Q<200。
【答案】 (1)C (2)C 介于相邻两条等高线中间的局部闭合等高线,表示其高度不在正常范围,其数值必定等于相邻两条等高线的数值之一,等高线内的高度特点是:“大于大的”和“小于小的”。读下面四幅图,回答(1)~(2)题。(1)下图中,坡度最陡的一幅是( )
A.①图 B.②图 C.③图 D.④图
(2)表示实地范围最大,内容最简略的是( )
A.①图 B .②图 C.③图 D.④图
【解析】 第(1)题,四幅图图幅相同、等高距相等、等高线疏密程度相同,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实际水平距离就越小,坡度就越大。第(2)题, 图幅相等的情况下,比例尺越小,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
【答案】 (1)B (2)A 1.以图示范绘制地形剖面图。定尺→描点→连线 “三步曲”,如下图。 (1)确定所要了解剖面的方向,定出剖面基线AB。
(2)确定垂直比例尺,垂直比例尺一般是原图的5、10、15、20倍,倍数越大,起伏越明显。水平比例尺与原图一致。在原图的下面绘水平线MN,按水平比例尺的大小定
出剖面范围为横坐标,按垂直比例尺的大小,绘出纵坐标。
(3)点出剖面基线AB与等高线的交点,并从每一个交点向MN线上引垂线。如图所示,从1~15点,向MN线引垂线。
(4)根据规定的垂直比例尺找出垂线1~15点的相应高度。
(5)用平滑曲线把1′点一直连到15′点,即得AB剖面线的地形剖面图。
(6)连接海拔相等的相邻两点时要注意分析等高线图上原两点间的地势高低走势及两点间的海拔高度,从而做到准确平滑过渡。
2.主要等高线地形图(俯视图)与地形剖面图(侧视图)的关系注:图中等高线单位为百米;AB、CD为剖面线。 典例5 甲、乙两地点之间有三条道路相连。某地理活动小组测绘了这三条道路的纵向剖面图。读图,回答(1)~(3)题。 (1)甲、乙两地点间高差大致为( )
A.80 m B.110 m C.170 m D.220 m
(2)在对应的地形图上可以看出( )
A.道路①为直线
B.道路②经过甲、乙两地间的最高点
C.道路③最长
D.道路①和②可能有部分道路重合
(3)若使用大型运输车从乙地运送重型机械设备至甲地,最适合行车的是( )
A.道路③ B.道路①
C.道路①和② D.道路②和③
【思路解析】 第(1)题,从题目当中很清楚看出,两地高度分别为260和150, 故高差为110 。第(2)题,从图可以看出,道路①水平距离最长,不会是直线,道路③水平距离最短,两地之间的最高点可达375米左右。第(3)题,运输重型机械,最好选平坦的道路。
【答案】 (1)B (2)D (3)B 解答此题时要注意甲、乙两点的位置,分别是剖面图中的起点和终点。因此,两点之间的高差应为起点与终点的高差,而不是图中的最高点与最低点的高差。 某同学在老师指导下沿甲图E-F,M-N作地形剖面图,成果分别为乙图和丙图。回答(1)~(4)题。(1)该地的地形是( )
A.山峰 B.山脊 C.山谷 D.鞍部
(2)①地比②地( )
A.海拔高,坡度大 B.海拔高,坡度小
C.海拔低,坡度大 D.海拔低,坡度小
(3)③地位于④地的( )
A.东北方向 B.东南方向
C.西北方向 D.西南方向
(4)在一次较大的降水过程中,降落在④地的水体在坡面上的流向是( )
A.东北向西南 B.东南向西北
C.西南向东北 D.西北向东南
【解析】 第(1)题,根据乙图(纵剖面)E→F高度逐渐降低和丙图(横剖面)中间高,两边低的特点即可判断。第(2)题,根据乙图剖面线的变化特点,可以推知①地比②地海拔高,坡度小。第(3)题,③地位于EF 上,且靠近F 点,④地位于 MN上,且靠近 N 点,转绘到甲图上即可判断③地位于④地的东北方向。第(4)题,④地的南面低,东面低,所以,水的流向是由西北向东南。
【答案】 (1)B (2)B (3)A (4)D课件109张PPT。知识数据库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技能数据库必修一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自转二、地球的公转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2.地球公转与自转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地理意义【答案】 ①逆时针 ②顺时针 ③一致 ④减少 ⑤23小时56分4秒 ⑥逆 ⑦恒星 ⑧365 ⑨7 ⑩23°26′
?回归 ?太阳日 ?24 ?减 ?加 ?右 ?左 ?递减 ?北回归线 ?南半球 极昼 极夜 平分一、选择题
我国沿海某省一个课外小组某日测得当地日出、日落时间分别为北京时间6:40、16:40。回答1~2题。
1.该地的经度约为( )
A.120° E B.125° E C.115° E D. 110° E
2.该日可能在( )
A.11月 B. 9月 C.7月 D.5月
【解析】 第1题,由日出日落时间求出昼长为10小时,则该地日出地方时为(24-10/2=7)7时日出,当地7时时,北京时间为6:40,则该地在120° E以东,比北京时间早20分钟,每4分钟1°,共5°,则该地的经度为125° E。第2题,由昼长为10小时,得出该地昼短夜长(北半球),故太阳直射南半球,结合选项,只有11月份太阳直射在南半球。
【答案】 1.B 2.A (2010年南京模拟)印度首个月球探测器“月船1号”于2008年10月22日升空,11月8日进入绕月轨道。其后经过多次机动降轨,使轨道远月点高度从7502公里降到100公里,近月点高度从200公里降低到100公里,由初始的椭圆形工作轨道最终变为圆形极月轨道。回答3~4题。
3.“月船1号”升空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位于( )A.ab段 B.cd段 C.gh段 D.he段
4.“月船1号”在绕月轨道上运行,无动力作用时,其公转速度( )
A.近月点时公转角速度较快
B.降轨前公转线速度较快
C.公转速度始终恒定不变
D.在圆形极月轨道上时快时慢
【解析】 第3题,左图中a、b、c、d分别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右图中e、f、g、h分别是秋分、冬至、春分、夏至,升空时间是10月22日,介于秋分与冬至之间。第4题,公转速度近日点快,远日点慢。圆形轨道上速度无变化,但轨道半径越小,公转速度越快。
【答案】 3.B 4.A (2008年广东文基)下图是位于120° E经线上不同纬度三地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读图,回答第5题。5.三地的纬度从高到低的排序是 (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③①②
【解析】 同一经线上,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则该地离太阳直射点越近,反之离太阳直射点越远。读图可知,①②③三地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且正午太阳均位于正南方,故均为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则离太阳直射点越近,纬度越低。
【答案】 A二、综合题
6.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Ⅰ中地球从乙到丙时太阳直射点向__________方移动。从丙到丁阳光直射在__________ (南或北)半球。
(2)图Ⅰ中A、B、C、D四处中地球公转速度最快的是__________处,此时的日期为____________ 。
(3)地球南极和北极比较,极昼时间较长的是__________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当地球光照如图Ⅱ所示时,则其在公转轨道中应位于图Ⅰ中的__________,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Ⅱ中此刻,北京时间是__________时。
【解析】 本题用公转轨道图和地球光照图对比分析相关地球知识。
【答案】 (1)北 北
(2)A 1月初
(3)北 此时地球在远日点附近,昼长夜短,与近日点相比,此段时间公转速度最慢, 自转圈数较多,因此极昼时间较长
(4)乙或丁 ( 0°,180°)
(5)8 2.自转和公转的关系——黄赤交角
地球公转形成黄道平面,地球自转形成赤道平面,两者的交角叫黄赤交角。目前交角为23°26′。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加之地球公转时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如图:从图中不难看出,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规律: 黄赤交角的存在决定了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黄赤交角大小的变化,则会影响到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回归线和极圈的纬度)和五带范围的变化。如:黄赤交角变大→回归线的纬度变高→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范围变大→极圈的纬度则变低→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范围变大→热带和南、北寒带的范围变大→温带的范围变小。
典例1 下图中 XOY 为地轴,MN为赤道,EF、E′F′为回归线,ST、S′T′为极圈。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目前黄赤交角在图上是( )
A.∠XOF B.∠TOF C.∠FON D.∠TON
(2)按地球上“五带”的划分,图上 ST 与 EF 之间为________带。
(3)当太阳直射点在图上自 MN 向北移动到 EF,再由 EF 向南移动到MN 的过程中,在S′T′及其以南范围内,有极夜现象出现的地区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研究黄赤交角对地球自然环境的影响,假设黄赤交角变为0°,这时,在地球上将可能会出现的自然现象有(多项选择)( )
A.太阳终年直射赤道 B.各地全年都昼夜平分
C.各地气温都无日变化 D.各地都无四季变化
(5)假设黄赤交角变为 35°,这时,地球上北半球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将自__________(纬度)纬线向南、北降低;在地球上“五带”的划分中,与现在相比,范围将扩大的是__________。【思路解析】 第(1)题,黄赤交角为黄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图中 MN 为赤道面,E′F 为黄道面,所以∠MOE′或∠FON 应为黄赤交角。第(2)题,五带划分: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南北极圈内为寒带,而极圈与回归线之间为温带,则 ST与 EF 间为北温带。第(3)题,本题考查了太阳直射点移动与极昼极夜范围变化的关系。注意直射点位置与南北极圈极昼极夜范围的关系。第(4)题,当黄赤交角变为 0时,太阳终年直射赤道,全年都是昼夜平分。由于太阳直射赤道,各地也无四季变化。但一天中太阳高度有变化,因此气温仍有日变化。第(5)题,当黄赤交角变为35°时,则南北回归线为35° S和35° N,南北极圈纬度(与回归线度数互余)变为 55° S和 55° N,由此可知五带中热带、寒带范围将扩大,温带范围则缩小。
【答案】 (1)C
(2)北温
(3)出现极夜的地区逐渐扩大(太阳直射点至EF时)南极圈及以南地区全部为极夜 之后出现极夜的地区逐渐缩小
(4) ABD
(5)35° N 热带、寒带(或北寒带、南寒带)本题考查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及黄赤交角变化产生影响。如果地球的黄道面与赤道面夹角变为0°,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北京与纽约的昼夜长短一样
B.广东地区的四季更加分明
C.北半球中纬度7月份气温将变高
D.大气环境将改变,两极变暖
【解析】 如果黄赤交角为0°,四季变化将消失;昼夜长短除两极点外都变成一样,北半球中纬度7月份气温会由于太阳直射点停留在赤道而变低; 两极将变冷。
【答案】 A1.昼夜更替
(1)昼夜更替的原因:①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太阳照射到的地球的一半,即朝向太阳的半球是白天(昼),背向太阳的半球为黑夜;②地球不停的自转运动。如下图:A地此时为黑夜,即将迎来白天;B地此时为白天,即将迎来黑夜,出现昼夜更替现象。(2)晨昏线(圈)
①概念:晨昏线也叫晨昏圈,是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它由两条半圆线组成,即晨线和昏线。晨线是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从夜半球进入到昼半球的分界线(晨线东侧是昼,西侧是夜);昏线是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从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界线(昏线东侧是夜,西侧是昼)。判断晨线、昏线,要利用地球自转方向。如下图(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②晨昏线(圈)的应用
晨昏线是光照图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隐含很多信息,是判读光照图的重要突破口。其应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A.根据昏线与极圈、经线圈的关系判断日期、季节B.晨昏线上的时间信息:在光照图上,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处为18时。
C.据晨昏线判断黎明、黄昏
方法:借助地球自转方向。从昼进入夜的界线为昏线,昏线附近地区为黄昏;从夜到昼的界线是晨线,晨线附近地区为黎明。
(3)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24小时
地球自转导致了地球上的昼夜更替现象,使得与地表热量平衡相联系的许多自然过程,如气温、气压、蒸发、水汽凝结,以及有机界活动等,都带有以昼夜为周期的节奏。由于昼夜更替周期适中,地表增温冷却不超过一定限度,生物得以正常生存;其他许多自然过程,也不趋于极端化。典例2 下列关于昼夜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地球自转产生昼夜
B.晨昏线是昼夜半球分界线
C.晨线的西边是昼半球,东边是夜半球
D.昼夜现象是地球自转、公转共同产生的
【思路解析】 昼夜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地球不发光也不透明,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从而产生昼半球和夜半球。即使没有地球自转,昼夜现象照常存在。晨昏线又划分为晨线和昏线两段,晨线的东边是昼半球,西边是夜半球;昏线的东边是夜半球,西边是昼半球。
【答案】 B 应注意昼夜形成的原因与昼夜更替的原因是不同的。 昼夜更替,潮起潮落,地球自转运动产生了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回答(1)~(2)题。
(1)在下列现象中,可以成为地球自转的证据的是( )
A.日月升落 B.极昼极夜
C.月相变化 D.四季转换
(2)以太阳为参照点,地球自转一周所需时间为( )
A.23小时56分 B.24小时4分
C.24小时56分 D.24小时
【解析】 第(1)题,地球自转可以产生的地理意义包括:地转偏向力、昼夜交替、时间产生等这些都可作为证明地球自转的论据。第(2)题,由题意分析,该题所指时间为“太阳日”,其长度为24小时。
【答案】 (1)A (2)D 2.地方时、区时与日界线
(1)地方时
①概念 由于地球自转,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东边地点的地方时总是早于西边地点。
②计算方法 计算某地的地方时,可采用下面的计算公式:
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1°×两地经度差)
A.公式中“±”的选用:依两地的相对方向而定。若所求地位于已知地的东方,用“+”号;所求地位于已知地的西方,用“-”号。若两地都是东经度数,则度数大的在东方;若两地都是西经度数,则度数大的在西方;若两地一地是东经度数,一地是西经度数,则为东经度数的一地在东方,为西经度数的一地在西方。
B.经度差的计算:若两地在本初子午线(0°经线)的同侧,则经度差等于两地经度数之差;若两地在本初子午线的异侧,则经度差等于两地经度数之和。③特殊经线的地方时
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
(2)时区和区时
①时区的划分
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地表各点相对于太阳的方向不断发生变化,因而各地的时刻便依次推进。于是,在同一瞬间,地球上各地的时刻不同。为了避免世界各地的时间混乱,国际上规定把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因为地球约每24小时自转一周(共360°),即每个时区跨经度15°。具体划分方法为:以本初子午线(0°经线)为基准,从7.5° W至7.5° E划分为一个时区,叫“中时区”或“零时区”。在中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在中时区以西依次划分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经度7.5°,合为一个时区。把该图转化为下面简图,椭圆表示同一条纬线,据此可巧解各种难题。②区时的计算
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为该时区的“标准经线”,每个时区标准经线的地方时为整个时区的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在任意两个时区之间,相差几个时区,就相差几小时;较东的时区区时较早,较西的时区区时较迟。计算某地的区时,可采用下面的计算公式:
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1小时×两地时区差)
公式中“±”的选用:依两地的相对方向而定。东西方向的判断方法与地方时的计算相同。
某地时区数的计算:某地时区数=某地经度数÷7.5°(结果四舍五入,取整数)。
(3)日界线
①国际日界线的特征
国际上规定,把东西十二区之间的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日界线是固定的,它两侧特征如下图所示。 ②日期的自然界线:除日界线以外,还有一条日期的分界线,那就是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此界线两侧日期的变化与日界线恰好相反,即0时经线以东日期早,以西日期晚。
③两种日期界线比较 典例3 (2008年广东地理)下图为某日观测到的同一经线上不同纬度的日出时刻(东十区区时)。此时,东十区区时为12时。读图回答(1)~(4)题。(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 )
A.30° E, 20° N B.150° E, 20° S
C.30° E, 20° S D.150° E, 20° N
(2)下列对图中四地地理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丁地地方时12时日出 B.丙地地方时16时日落
C.乙地昼长20小时 D.甲地夜长12小时
(3)此时与东十区日期相同的范围占全球范围的比例是( )
A.四分之一 B.二分之一
C.三分之一 D.大于二分之一
(4) 下列对该日的地理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动速度最慢
B.台北处于一年降水量最多的季节
C.西安日出时间大约在5时左右
D.日本东京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比广州的小【思路解析】 第(1)题,根据题意可知,此时东十区区时为12时,说明此时太阳直射150° E;根据图所示日出时间确定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此时甲地日出时间为0时,那么日落即为24时,也就是说甲地至南极点范围内出现极昼现象,甲地纬度为70° S,那么太阳即直射20° S。第(2)题,读图可知,甲地出现极昼,昼长为24小时;乙地日出时间为2时,可计算出日落时间为22时,昼长即为20小时;丙地日出时间为4时,那么上午和下午各8小时,可计算出日落时间为20时;丁地位于赤道,日出时间为当地地方时6时。第(3)题,要计算全球不同日期的范围,必须找到地表两条日界线所在位置,一条即为180°经线,另一条为0时所在经线。此时东十区区时即150° E时间为12时,可计算出0时所在经线为30° W,即与东十区日期相同的范围为180°向西至30° W,该区域占全球范围的比例大于二分之一。第(4)题,日本东京的纬度比广州高,离太阳直射点远,因此其正午太阳高度角比广州的小。
【答案】 (1)B (2)C (3)D (4)D 根据同一经线不同纬度日出时刻,可以推算出各地的昼长时间、日落时刻等。 读我国某地二分二至日日出、日落的时间(北京时间)和太阳位置示意图,回答(1)~(3)题。(1)图中①②③④四地表示正南方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该地的经度是 ( )
A.100°E B.110°E C.125°E D.130°E
(3)图中X、Y的时间可能为( )
A.8:00、17:00 B.8:10、17:10
C.8:20、17:00 D.7:50、17:10
【解析】 第(1)题,根据日出时太阳位于东方,日落时太阳位于西方,可以确定②④地位置分别位于东方和西方,再根据东南西北按逆时针方向排列即可得。第(2)题,可以先根据二分日时日出、日落的北京时间求出该地的昼长,然后算出该地日出或日落的地方时,再根据与北京时间的时差即可求出该地经度。第(3)题,根据图中信息分析可知,X、Y应分别是冬至日的日出和日落时刻,该天的昼夜长短与夏至日的相反,即可求出X、Y的时间。
【答案】 (1)C (2)B (3)B3.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
由于地球自转,一切沿地表作水平运动的物体,不论朝哪个方向运动,都会偏离其初始的运动方向,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规律是一个难点,我们可以用“左、右手”法则来记忆和判读。方法是:判读者朝向物体运动方向,手心向上,四指指向运动方向,则拇指所指方向即为水平运动物体偏转方向,见下图。南半球用左手,北半球用右手。4.对地球形状的影响 地球自转所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使得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成为目前略扁的旋转椭球体的形状。这个椭球体半长轴(a),即地球赤道半径为6378.1千米;半短轴(b),即地球的极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约长21千米(图中的a-b)。
5.诗歌记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有意义,昼夜分明有交替。
交替周期太阳日,温差不大有关系。
不同经度地方时,避免混乱区时替。
思维难度有点大,计算题目在这里。
这有两条日界线,加减一天细分析。
水平运动有偏向,南左北右赤走直。
地球形状也有关,天长日久椭球体。 典例4 用实验模拟沿地表作水平运动物体的地转偏向现象:甲同学打开伞,抬头面视伞面内侧,顺时针转伞;乙同学向转动的伞面顶部滴红墨水,并观察红墨水流动过程。回答(1)~(3)题。
(1)红墨水在伞面上流动的轨迹为( )
A.先偏右后偏左 B.向右偏转
C.先偏左后偏右 D.向左偏转
(2)该实验存在的主要不足是( )
①未模拟出越过赤道后的地转偏向现象 ②没能模拟出纬向运动的地转偏向现象 ③未模拟出高纬向低纬运动的地转偏向现象 ④伞面转动与地球自转的实际差别很大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3)下列地理现象中,与地转偏向力有关的是( )
①上海至纽约飞行航线向高纬度方向凸出 ②南亚地区夏季风的形成 ③直布罗陀海峡表层与底层水流方向相反 ④秘鲁寒流在流动中呈离岸的趋势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思路解析】 第(1)题,该实验是模拟北半球物体的偏转,因此红墨水在伞面上流动的轨迹为向右偏转。第(2)题,实验中墨水由顶部向下流,模拟了高纬向低纬运动的地转偏向现象。第(3)题,上海至纽约飞行航线向高纬度方向凸出是为了缩短距离,与地转偏向力无关;直布罗陀海峡表层与底层水流方向相反是因为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的密度不同,形成了密度流。
【答案】 (1)B (2)A (3)D
沿地表作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规律是,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 一条河流沿35° N自西向东流(如图),河中有一沙坝,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A.南岸沉积作用强烈
B.南岸受冲刷严重
C.沙坝将与南岸相连
D.沙坝将与北岸相连
【解析】 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地表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右偏转,即北半球河流右岸冲刷显著,左岸堆积。图中河流自西向东流。
【答案】 BD1.太阳高度角和正午太阳高度角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一天中太阳高度角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角。2.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地球上,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同。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最大(90°)。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的纬线向南北方向递减,若与直射点所在纬线之间的纬度差相等,则其正午太阳高度大小相等。3.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同一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季节而变化。其变化规律:
(1)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在夏至日达最大值;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冬至日达最大值;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直射时达最大值。
(2)北半球冬至日达最小值,北半球夏至日南半球达最小值,赤道上夏至日和冬至日两天都达最小值。
(3)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值分别以夏至日和冬至日前后相同的时间差对称变化,大小相等。 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而变化。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距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越远,则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4.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求算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可以用公式来计算: H=90°-|φ-δ|
公式中HHH如上图所示:(4)与房间采光关系
一般情况下,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照射到房间里的面积越小,即夏季照射面积小,冬季照射面积大。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太阳光线正午从南窗射入;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太阳光线正午从北窗射入;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正午时南窗和北窗均可射入。典例5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居民乔迁新居,居住条件和环境条件显著改善。读下图,运用以下公式及相关知识回答(1)~(3)题。
①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H=90°-∣φ-δ∣。式中:H为正午太阳高度;φ为当地纬度,取正值;δ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当地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
②tan35°≈0.7 tan45°≈1 tan60°≈1.732(1)房地产开发商在某城市(30° N)建了两幢商品住宅楼(上图),某户居民买到了北楼一楼一层的一套房子。请问,该房子一年中正午太阳光线被南楼挡住的时间大约是( )
A.1个月 B.3个月 C.6个月 D.9个月
(2)为避免纠纷,房地产开发商在建楼时,应该使北楼所有朝南房屋在正午时终年都能被阳光直接照射。那么在两幢楼房间距不变的情况下,南楼的高度最高约为( )
A.20米 B.30米 C.40米 D.50米
(3)若其中某房主欲安置一台太阳能热水器,为了获得最多的太阳光热,提高利用效率,需根据太阳高度的变化随季节调整倾角,那么日照图与热水器安置方式不合理的是( )【思路解析】 第(1)题,解题的关键是充分利用图中和文中的信息,特别是要先根据图中的楼高和楼间距直接算出要保证北楼阳光不被遮挡的最低太阳高度为tanα=69÷40=1.725,再由题中提供的信息可知,H=60°时,太阳直射在赤道上。故推算出阳光被挡时间为6个月。第(2)题,根据提供的公式先算出当地一年中最低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30°+23.5°)=36.5°,与提供的tan35°=0.7最接近,由楼间距不变(40米)可计算出南楼的高度约 40×tan35°,即约为30米。第(3)题,要明白吸热板与楼顶平面的夹角应该与所在地该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互余的原理。
【解析】 (1)C (2)B (3)D楼房之间的最小间距不是用一年中最大的正午太阳高度来计算。洛阳(35° N,112° E)一学生对太阳能热水器进行了改造(如右图),把热水器装在一个大玻璃箱中,并将支架改造成活动方式。回答(1)~(3)题。
(1)9月23日,为使热水器有最好的效果,调节支架使热水器吸热面与地面的夹角为( )
A.23°26′ B.35° C.66°34′ D.55°(2)下列地区中,使太阳能热水器效果最好的是( )
A.海口 B.重庆 C.拉萨 D.吐鲁番
(3)当热水器的吸热面与地面夹角达到最大值时( )
A.南太平洋漂浮的冰山较多
B.松花江正值第一次汛期
C.黄土高原流水的侵蚀作用最为强烈
D.澳大利亚农田中的小麦开始返青 【解析】 第(1)题,9月23日洛阳的正午太阳高度为H=90°-35°=55°,热水器吸热面与地面的夹角应该是与它互余。第(2)题,四个城市中拉萨的太阳能最为丰富,被称为“日光城”。第(3)题,当热水器的吸热面与地面夹角达到最大值时,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由于南极此时气温最高,有大量的冰川被融化而漂浮在洋面上。
【答案】 (1)B (2)C (3)A1.昼弧和夜弧
(1)昼夜长短的判读
晨昏线将地球上的纬线分成昼弧和夜弧两部分,昼弧和夜弧的长短决定昼长与夜长。弧长15°为1小时。在日照图中,常常画出经线,上图中相邻两条经线经度差为30°,地方时相差2小时。昼夜的时间长短可通过读经度差数得出。(2)昼、夜弧的长短反映昼和夜的长短 一个地区一天的日出和日落时间反映了该日的昼夜长短状况,一天中上午和下午的时间是等长的,因此已知某地一天的昼长可求出该日的日出、日落时间,其方法为:
日出时间=12-昼长/2;日落时间=12+昼长/2。
2.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规律
(1)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夏半年 春秋分 冬半年
(3月21日~9月23日) (9月23日~3月21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与昼夜长短变化趋势的关系(2)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注:同一条纬线上昼夜长短相同,在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纬线上北半球的夜长与南半球的昼长相等,北半球的昼长与南半球的夜长相等。 3.昼夜长短时空分布规律
(1)纬度分布规律总结
①对称规律:同一纬线上各点昼夜长短相同(同线等长);南北半球同纬度昼夜长短相反。
②递增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另一半球相反。
③变幅规律:赤道处全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
④极昼、极夜规律:极昼(极夜)的起始纬度=90°-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纬度愈高,极昼(极夜)出现的天数愈多。
(2)季节变化规律图示(以北半球为例)可用一句话总结为:直射点向哪边移动,哪个半球昼就变长。
4.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与昼夜相差幅度的关系
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越高,地球上各地昼夜相差越大,出现极昼夜的范围越大。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而南半球则昼最短,夜最长,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则相反。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规律见下表: 典例6 (2008年宁夏文综)下图示意不同纬度三地白昼长度变化。读图,回答(1)~(2)题。(1)若此图表示南半球三地的白昼变化,则a 、b两月分别是( )
A.1月、2月 B.3月、4月
C.6月、7月 D.11月、12月
(2)在图示月份中( )
A.②地夜长超过10小时
B.三地中①地昼长最长
C.三地昼长变化率在a月相等
D.三地中③地昼长变化最大
【思路解析】 第(1)题,南半球三地①②③均为昼长夜短,说明南半球此时为夏季,a、b两月比较,a月白昼长于b月。第(2)题,在图示月份中①地昼长最短,②地昼长大于14小时,夜长小于10小时,昼长变化率①②③越来越大,①地昼长变化最小,③地昼长变化最大。
【答案】 (1)A (2)D 注意三地昼夜长短状况均为昼长夜短,说明南半球为夏季。a月至b月的昼长逐渐变短,说明此时太阳直射点在逐渐向北移动。(2008年全国文综Ⅱ)下图示意不同纬度四地白昼长度变化。回答(1)~(3)题。(1)若该图表示上半年a、b两月(a月早于b月),则①、②、③、④四地纬度依次是( )
A.66.5° N 66° N 40° N 40° S
B.66.5° S 66° S 40° S 40° N
C.66.5° N 66° N 0° 40° S
D.66.5° S 66° S 0° 40° N
(2)根据图中各地的白昼长度变化可知( )
A.a月内①—④各地的夜长均长于昼长
B.b月内①—④各地的昼长均长于夜长
C.③地较②地昼夜长短的年变幅大
D.③地与④地之间的某一纬度上昼夜长短变化为零
(3)①地在a月与b月的平均昼长变化Pa与Pb的关系应符合( )
A.0<Pa/Pb<1 B.Pa/Pb=0
C.Pa/Pb=1 D.Pa/Pb>1【解析】 第(1)题,从题可知,上半年①②③地的昼长在增加,位于北半球,④地在缩小,在南半球,并且四地没有一地位于赤道。第(2)题,纬度越低,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小,四地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最小的是③地、④地,③④地纬度也较低。第(3)题,从图中可以明显地读出,①地在a月的平均昼长变化小于b月的平均昼长变化。
【答案】 (1)A (2)D (3)A
1.季节更替产生的原因
从天文现象上看,地球上的季节变化,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变化,这种变化取决于太阳直射点在纬度上的周年变化。2.季节变化的纬度差异
季节变化的纬度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地带:极地附近的高纬度地带、中纬度地带、赤道两侧的低纬度地带。(如下图)3.四季的天文含义4.四季的划分
(1)我国传统四季: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作为四季的开始。(2)气候四季:气候统计工作一般把3、4、5三个月划为春季;6、7、8三个月划为夏季;9、10、11三个月划为秋季;12、1、2三个月划为冬季。 光照图中常隐含有大量的信息,这些隐含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以光照图为载体考查地球运动的知识,是本章的常见题型,在高考中也常有呈现,因此熟练判读和应用光照图非常重要。下面就具体分析一下光照图的类型及其判读。
1.常见光照图类型2.识读和运用光照图的基本思路
(1)提取空间信息——定位
①确定南北极点:若为侧视图或圆柱投影图,通常是北极在上,南极在下;若为极地俯视图,可根据“北逆南顺”确定极点;若为立体图,一般也是北极在上,南极在下,如有自转方向,应据此判断极点。
②确定东西经:顺地球自转方向,度数依次增大为东经度,依次减小为西经度。
③确定自转方向:若为侧视图或圆柱投影图,左西右东,自西向东自转;若为极地俯视图,可根据“北逆南顺”确定自转方向;若为立体图,一般也是左西右东,自西向东自转。若有标注经度,则要根据经度变化规律来判断自转方向:东经度数的递增方向或西经度数的递减方向即为自转方向。
以上三点可以互相验证。已知其中一点可以判断其他两点。
(2)提取时间信息——定时定时的关键在于确定“一点一线”。“一点”即太阳直射点,其经度数提供了时间信息(地方时12时),其纬度数提供了季节信息;“一线”即晨昏线,它与经纬线的关系提供了季节信息,它与纬线的交点或切点则提供了时间信息。
①确定晨线与昏线: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昏线,反之是晨线。
②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纬度数与极昼(极夜)圈纬度数互余,或等于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经度数为将昼半球平分的经线度数。
③晨昏线提供的时间信息有:晨线与极昼圈切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0时;晨线与极夜圈切点所在的经线为12时;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为18时。此谓“四时线”,其他地点的地方时可根据上述时间进行计算。 此外,晨线与任意一条纬线的交点代表日出时间,昏线与任意一条纬线的交点代表日落时间。
④晨昏线提供的季节信息有:晨昏线过两极点(或与经线重合),是3月21日前后(春分日)或9月23日前后(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或与经线交角达到最大),是6月22日前后(夏至日)或12月22日前后(冬至日)。
⑤直射点提供的时间信息有:直射点所在经线为地方时12时,与它对应的经线是0时,在它东边90°的经线是18时,在它西边90°的经线是6时。同样能够提供“四时线”。
⑥直射点提供的季节信息有: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就是那个半球的夏半年。
3.光照图判读的方法与技巧
(1)确定晨昏线
①晨昏线(圈)的基本特点A.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是地球的一个大圆。
B.晨昏圈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
C.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均为0°。
②晨昏线的运动A.自东向西运动,和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B.晨昏线摆动幅度和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幅度相同。
③晨昏线判读A.依据自转和运动趋势。
顺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到昼为晨线,由昼到夜为昏线。
B.时间推算法:处在0时到12时之间的晨昏线为晨线,处在12时到24时之间的晨昏线为昏线。
(2)确定南、北半球或南、北极点
①侧视图,通常是上北下南。 ②极地俯视图,南顺北逆。
③经度数变化,自西向东东经不断增大,西经不断减小,进而结合(1)(2)判读。
④纬度数变化,纬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纬度数向北减小为南纬。
④与节气结合,3月21日~9月23日(春分到秋分),有极昼的为北半球,有极夜的为南半球。
(3)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①确定直射纬度A.作图确定:过地心的太阳光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
B.平面图读图确定:晨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与晨昏线的夹角。
C.直立物体影长为零的纬线。
D.出现极昼或极夜的纬度数和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互余。
E.极点的太阳高度角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数。
F.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公式H=90°-纬度间隔G.根据特殊节气,二分日直射赤道;夏至日直射北回归线,冬至日直射南回归线。
②确定太阳直射的经线A.根据时间推算,地方时为12时的经线,即为直射经线。
B.中线判断法:昼半球的中线即为太阳直射经线。
C.直立物体影长为零的经线。
(4)推断地方时
关键是利用6时经线和18时经线,注意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如图:(5)季节或日期的判定
①利用北半球昼夜长短:昼长夜短或北极附近有极昼现象,则为北半球夏半年,反之为冬半年;若昼夜等长,则为春分日或秋分日。
②特殊日期的判定
A.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或晨昏线经过极点),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B.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内全为夜,则为12月22日前后;若为昼,则为6月22日前后。C.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的斜交关系(6)确定日出、日落方位
①春分、秋分各地均正东升起、正西落下。
②3月21日至9月23日(北半球夏半年),各地均为东偏北升起,西偏北落下(极昼极夜区除外)。③9月23日至次年3月21日(北半球冬半年),各地均东偏南升起,西偏南落下(极昼极夜区除外)。
(7)确定日出、日落时刻
日出时刻,即为该地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的时刻;日落时刻,为该地纬线与昏线交点的时刻。
①晨线上的各地同时日出,昏线上的各地同时日落(同时指同时刻)。
②同一条纬线上各地日出、日落的地方时分别相同(同地方时)。
③计算公式:日出=12-昼长/2或日落=12+昼长/2(公式还可以变化)。典例7 (2008年上海地理)地球部分地区昼夜分布示意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其余部分表示白昼。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地球部分地区昼夜分布示意图(1)据图判断,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______,甲、乙、丙三地的月份与日期是______________。
(2)比较甲、乙、丙三地,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最小的是__________地。
(3)一年中甲、乙、丙三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是( )
A.甲地最大 B.乙地最大
C.丙地最大 D.三地相同
(4)甲、乙、丙三地至少需要再过______小时才能全部进入新的一天,届时甲地的地方时是______日______时。
(5)丙地所属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该地在图示季节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思路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自转方向为逆时针,表示的是北半球,北极圈以内有极夜现象,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通过计算可知,180°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是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的日期为12月22日。第(2)题,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甲、乙、丙三地中,乙地纬度最低,变化幅度最小。第(3)题,甲、乙、丙三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都是23.5°×2=47°。第(4)题,丙地是最后进入新的一天的,此时丙地的地方时是8时,要经过16小时才能进入新的一天;此时,甲地的时间比丙地早4小时,所以是23日4时。第(5)题,丙地位于30° N、120° E,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此时为冬季,寒冷干燥。
【答案】 (1)23.5° S,180° 12月22日
(2)乙
(3)D
(4)16 23 4
(5)亚热带季风气候 寒冷干燥 该图为极地俯视光照图的四分之一,如果把此图补画完整,就可以看出该图反映的是北极的俯视图,并且北极圈以北为极夜,应为冬至日的光照图。读下图,回答(1)~(3)题。(1)白昼时间最长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②地日落时刻是( )
A.16时 B.18时 C.20时 D.22时
(3)此刻能看到北极星的地点是( )
A.北京 B.伦敦 C.悉尼 D.洛杉矶
【解析】 由图可知,北极圈出现极昼,为夏至日,北半球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全球经度平分为12份,相邻两条经线间隔30°。先找出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此刻为6时,它与②点相隔一个间隔15°,由此推断出②点的日出时间为4时,进而推断出②点的日落时刻为20时。只有位于北半球且位于夜半球的地方才可能看到北极星。
【答案】 (1)B (2)C (3)B课件37张PPT。知识数据库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技能数据库必修一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运动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答案】 ①莫霍面 ②薄 ③厚 ④岩石 ⑤软流层 ⑥古登堡 ⑦生物体 ⑧生命活动 ⑨保温 ⑩紫外线
?水汽 ?降低 ?对流 ?递增 ?平流 ?晴朗 ?调节 ?水圈 ?地壳一、选择题
1.地球内部厚度最大的圈层是( )
A.地壳 B.地幔 C.岩石圈 D.地核
【解析】 地核的范围由地下2900千米到地心,厚度最大。
【答案】 D
2.下列有关地壳和岩石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壳和岩石圈都是由岩石组成的
B.地壳的厚度比岩石圈大
C.地壳就是岩石圈
D.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
【解析】 地壳和岩石圈都是由岩石组成的,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岩石圈的厚度大于地壳的厚度。
【答案】 A3.地壳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圈层是(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
【解析】 地震波过莫霍面时加速,过古登堡面时减速,故地幔传播速度最快。
【答案】 B
4.下列地区地壳厚度最薄的是( )
A.青藏高原 B.死海
C.马里亚那海沟 D.贝加尔湖
【解析】 大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
【答案】 C5.下列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的系统
B.水圈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全部
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
【解析】 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但和岩石圈的关系也较密切。
【答案】 B二、综合题
6.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如果图中序号表示地球圈层,那么: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②+⑥________,其中据认为是岩浆发源地的是________。
(2)如果①圈层表示对流层顶部,该地区应位于________地区。
(3)⑤圈层与其他内部圈层相比具有________的显著特点。
(4)图示符号代表的圈中有生物存在的是________。
【答案】 (1)地壳 软流层 外核 岩石圈 ③
(2)中纬度
(3)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最大
(4)② 1.地震波 2.不连续面
地球内部的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它们是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分界面。地球内部存在着两个不连续面,其中莫霍界面位于大陆部分地下33千米处;古登堡界面位于地下2900千米处。3.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4.图解地球内部圈层(1)歌诀法记忆地震波的传播特征
地震双波分横纵,速因介质而不同。
固快液降气最慢,介质弹性降低成。
纵快可通固液气,横慢仅通固态中。
介质交界都变化,转换之处界面生。
如此特性可利用,“透视”地球好轻松。(2)歌诀法记忆地壳的厚度差异
大陆厚,大洋薄——海陆差异
高山厚,平原薄——地貌差异
海岭厚,海沟薄——深度差异
高处厚,低处薄——海拔差异
5.地壳与岩石圈的关系
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岩石圈所包含的范围大,平均厚度70~100千米。如下图所示: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地球内部软流层以上的圈层 典例1 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害,人类也可以利用地震技术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分异、勘探石油。填图并回答下列问题。(1)2007年4月2日,南太平洋所罗门群岛附近发生8级强烈地震。该群岛发生的地震与其所处的板块位置有关,该群岛位于______板块与______板块交界处。该地震发生后,澳大利亚当局立即关闭东部海岸的海滩旅游景点,以防______(灾害)侵袭。
(2)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状况可以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在“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示意图”中的方框内,填写地球内部各圈层和分界面的名称。
(3)最近,我国在渤海湾发现储量逾10亿吨的大油田。该油田储量的探明是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结果。地震波分为纵波与横波,根据地震波传播原理,在通过含油层时,传播速度发生明显变化的主要是______波。【思路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岩石圈六大板块的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地震波的危害和应用。第(1)题,全球岩石圈可划分为六大板块,由题图所示可知,所罗门群岛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在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是地震多发区,且容易引起海啸。第(2)题,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由外向内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为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是古登堡界面。第(3)题,由地震波的特点可知,横波在液态物质中不能通过,所以,在通过含油层时,传播速度发生变化的是横波。
【答案】 (1)印度洋 太平洋 海啸
(2)
(3)横 本题考查对板块知识的了解及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的掌握情况,要求具备板块位置的记忆能力及地球内部构造图的填图能力。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 )
A.地震发生时的地面变化
B.通过打深井而获得的信息
C.由地震波的速度变化而形成的不连续界面
D.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获得的信息
【解析】 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目前主要是通过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而探测的。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说明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是变化的,变化明显的地方为不连续界面,不连续界面成为地球内部圈层的界线。莫霍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古登堡面是地慢和地核的分界线。
【答案】 C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对流层温度的时空分布规律
对流层的高度取决于空气对流运动的强度,空气对流运动的强度又取决于近地面空气温度的高低和空气上下层温差的大小,近地面温度的高低又取决于纬度高低、季节变化、天气变化等。一般,近地面大气温度越高对流层高度就越高。
(1)纬度低,对流层高度大;纬度高,对流层高度小。
(2)同一纬度地区,夏季(或白天)对流层高度大;冬季(或夜晚)对流层高度小。(3)夏季(或白天)陆地上的对流层高度大于同一纬度的海洋;冬季(或夜晚)相反。
(4)同纬度地区暖流流经的地区对流层高度大于寒流流经的地区。
总结:气温越高,对流运动越强,对流层的高度越高。
4.逆温现象与大气污染
(1)概念: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温度上冷下暖,对流显著。但有时在对流层底部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气象上称为“逆温”(严格讲,只要某高度的实际温度大于按垂直递减率计算的理论温度都可看成是逆温现象)。
(2)成因:造成“逆温”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种,逆温常见如下三种情况。 图a为正常气温垂直分布情形;在晴朗无云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很快,贴近地面的气层也随之降温。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快,离地面愈远,降温愈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图b);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图c);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地消失(图d、e)。辐射逆温厚度从数十米到数百米,在大陆上常年都可出现,以冬季最强。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3)危害:由于逆温层的存在,造成对流层大气局部上热下冷,大气层结构稳定,阻碍了空气垂直运动的发展,使大量烟尘、水汽凝结物等聚集在下面,易产生大雾天气,使能见度变低,尤其是城市及工业区上空,由于凝结核多,易产生浓雾天气,有的甚至造成严重大气污染事件,如光化学烟雾等。一般清晨逆温层达到最厚,日出后地面温度上升,逆温层近地面处首先破坏,从下而上逐渐变薄,最后完全消失。 典例2 下图表示大气垂直分层。读图,回答(1)~(3)题。(1)下列关于图中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高度、温度和气压的变化
B.随高度增加气温渐高,气压渐低
C.距地面20千米处气压降为地面的一半
D.对流层垂直方向上温度变化范围大致是20 ℃~-60 ℃
(2)下列关于图中①②各层大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层大气厚度随纬度增加而增厚
B.②层因氧原子吸收紫外线而增温
C.中纬度大陆地区冬季夜间①层大气易出现逆温现象
D.②层复杂的天气现象不利于飞行
【解析】 第(1)题,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温度随高度的变化,不同大气层温度的变化不同,距地面20千米处气压不到地面的十分之一。第(2)题,对流层厚度与纬度负相关,冬季易出现辐射逆温;平流层升温是因为臭氧吸收紫外线,天气晴朗,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飞行。
【答案】 (1)D (2)C【解析】第(1)题,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温度随高度的变化,不同大气层温度的变化不同,距地面20千米处气压不到地面的十分之一。第(2)题,对流层厚度与维度负相关,冬季易出现辐射逆温;平流层升温是因为臭氧吸收紫外线,天气晴朗,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飞行。
【答案】(1)D (2) C 1.同心圈层
地球是由不同物质和不同状态的圈层所组成的球体。一般可分为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它们都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形成同心圈层。
2.同心圈层在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
(1)在高空和地球内部,各圈层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
(2)在地球表面附近,各个圈层是相互渗透、相互重叠的。
典例3 读地球的外部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填图:在图中填出地球的四大圈层。
A.岩石圈 B.水圈 C.大气圈 D.生物圈
(2)从图中可以看出,四大圈层尽管组成物质、分布空间不同,但他们都是以________为共同球心的圈层。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地震发生在________圈,由此引发的海啸主要发生在________圈,流行性疾病主要在________圈传播。
【思路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地球外部圈层的基础知识,属于识记内容。
【答案】 (1)略
(2)地心 岩石 水 生物 要注意分清地球外部四大圈层的位置关系,由外到内依次是大气圈、水圈、岩石圈,而生物圈是位于三个圈层之间。读地球四个圈层构成示意图,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为(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解析】 在地球外部圈层中,有一个圈层,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这个圈层是生物圈,所以a代表生物圈,那么b就是水圈,c是岩石圈。
【答案】 D课件22张PPT。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预测数据库一、选择题
一架飞机从甲地(150° E,60°)飞到乙地(90° E,60°),若不考虑地形因素,沿最近的线路飞行,回答1~2题。1.其飞行方向是( )
A.一路向正东 B.先东南,后东北
C.先东北,后东南 D.先西南,后西北
2.飞机飞行的距离大约是( )
A.1110 km B.2220 km
C.3330 km D.4440 km
【解析】 据图中甲乙两地位置,可判断该图为以南极为中心的俯视图,因此最近线路飞行先西南,后西北。两地位于60° S,经度差为60°,因此飞行的距离大约是111×60×cos60°。
【答案】 1.D 2.C (2009年浙江联考)2008年9月27日北京时间16时44分,太阳非常平静,航天员翟志刚走出“神舟七号”舱门,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首次太空行走。下图是“神舟七号”绕地球运行轨道示意图。读图,回答3~5题。3.宇航员翟志刚出舱时,观察到的现象符合事实的是( )
A.手中五星红旗,迎风招展
B.阳光十分灿烂,天空蔚蓝
C.太阳照射下,船体明亮
D.众多流星,划过夜空
4.飞船绕地球运行周期是90分钟,图示时刻地球上“180°经线”刚好正对着地球轨道上的远日点。飞船绕地球一周后,正对近日点的经线度数是( )
A.157.5° W B.22.5° W
C.22.5° E D.157.5° E5.图乙为“神舟七号”轨道在地球表面上的投影。则飞船连续两次在赤道上的投影间距大约为( )
A.2200千米 B.2500千米
C.2800千米 D.3000千米
【解析】 第3题,高层大气接近真空,无气流,无散射,无流星现象。第4题,飞船绕地球运行周期是90分钟,则一天内绕地16圈,其运行轨迹在地面的投影,每圈跨经度22.5度,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轨迹自东向西移动,故飞船绕地球一周后,正对远日点的经线度数是157.5° E,正对近日点的经线度数是22.5° W。第5题,22.5×111≈2500千米。【答案】 3.C 4.B 5.B导致对流层气温出现逆温现象的原因是:上层实际气温高于理论气温(按垂直递减率计算的气温)。下图为某地四个不同时刻大气气温垂直变化情况,回答6~8题。
6.图中表示非逆温现象的是( )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7.四个时刻中,最容易导致近地面大气污染物聚集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如图所示大气气温除④时刻外,总体趋势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其原因是( )
A.大气热量主要来自地面
B.大气稳定,不发生上下垂直对流
C.没有臭氧,难以吸收太阳热量
D.多水汽、尘埃易成云致雨
【解析】 第6题,逆温现象不仅包括上热下冷的现象,而且包括垂直递减率小于0.6 ℃/100 m的现象,图中④时刻属于前者,②③时刻属于后者。只有①时刻表示非逆温现象。第7题,④时刻的逆温现象最明显,所以其最容易导致近地面大气污染物聚集。第8题,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主要是由于对流层的热源主要来自于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
【答案】 6.A 7.D 8.A读地球图层结构示意图,回答9~10题。9.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不正确的是( )
A.①为大气平流层 B.②为岩石圈
C.③为软流层 D.④为外核
10.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圈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B.②圈层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大
C.③圈层物质可能是液态
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体
【解析】 ②圈层为地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软流层之上的上地幔,平流层温度随高度递增,软流层物质具有可塑性,但不是液态。外核的物质是液态。
【答案】 9.B 10.B下图为北半球某纬线圈的昼夜分割情况,其中AMB为昼弧,α等于20°,回答11~12题。
11.此时国际标准时间为( )
A.21时40分
B.22时20分
C.10时
D.9时40分
12.此时过地心与M相对应的点的昼长为( )
A.9小时20分 B.10小时40分
C.13小时20分 D.14小时40分
【解析】 由图可知,此刻145° W为12时,故国际标准时间为21时40分。此地昼弧长140°,故昼长为140°÷15°=9小时20分,夜长为14小时40分,根据对称法则,M相对应的点的昼长为14小时40分。
【答案】 11.A 12.D 图中a、b、c三点表示P点二分二至某时刻的太阳方位和太阳高度(P地位置在圆心处,同心圆上的数值表示太阳高度)。回答13~14题。13.P点的纬度大致是( )
A.23.5° N B.0° C.66.5° N D.40° N
14.若太阳位于a点时,国际标准时间是当日的4时16分,则P点的经度是( )
A.180° B.116°E C.20° W D.160° E
【解析】 第13题,a、b、c三点均为正南方,意味着正午时P点太阳始终位于正南天空,P地应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其二分日的正午太阳高度介于30°~60°之间,因此,其纬度也应介于30°~60°之间。第14题,该地处于正午时,国际标准时间为当日的4时16分,则该地的经度为116° E。
【答案】 13.D 14.B二、综合题
15.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甲、乙是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面,其名称分别是:甲________,乙________。
(2)当A地发生地震时,B、C、D、E、F五个观测点都测到了A是发出的地震波,B是测得地震震级为8.3级,E是测得的地震的震级为________级。对B、E两点所测到的纵波波速进行比较,波速较快的是________观测点,造成两地波速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在图中用斜线画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
【解析】 本题为地球内部圈层分层的变式图,只要正确掌握教材中“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此题便可以迎刃而解了。
【答案】 (1)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2)8.3 E 纵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要高于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AE之间经过了地幔,AB之间没有经过地幔
(3)图略(过A点作地核这个小圆的切线,两线之间部分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1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一架飞机从A水平飞行到B,则从大气的________层进入________层。
(2)在A、B两处飞行时较平稳的是在________处,原因是________。
(3)A、B两处天气复杂多变的应是________处,原因是________。
(4)A、B两处中臭氧浓度较大的是________处。
【解析】 本题考查了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其各层的特点。
【答案】 (1)对流 平流
(2)B 平流层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3)A 对流层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4)B17.如下图所示。此时ABC弧线上的太阳高度角为0°,某人正在距离B地正南方2775 km的某地肉眼观测北极星.观测到的北极星平均仰角为48°。回答下列问题。(1)此时阳光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________。
(2)A地此日昼长约________小时,日出时间是________(填该地标准时)。
(3)B地此日正午太阳高度角为________。
(4)此时东半球新的一天的范围比旧的一天________(大或小)。
【解析】 据题“此时ABC弧线上的太阳高度角为0°”,弧ABC即为晨昏线。“某人正在距离B地正南方2775 km的某地肉眼观测北极星”提供了三个信息:此图是北半球,只有北半球才可看到北极星;B地的纬度=48+2775÷111=73° N;该地是夜晚,夜晚才可看到北极星,由此推出弧ABC以下范围为黑夜,弧AB是昏线,弧AC是晨线,73° N以北出现极昼。找到题眼此题就不难了。
【答案】 (1)17° N 80° W
(2)16 4时20分
(3)34°
(4)小 地震时如何应急逃生
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防护的较好方法。所谓就近躲避,就是因地制宜地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不同的对策。
1.学校人员如何避震?
地震时最需要的是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冷静与果断。有中长期地震预报的地区,平时要结合教学活动,向学生们讲述地震和防、避震知识。震前要安排好学生转移、撤离的路线和场地;震后沉着地指挥学生有秩序地撤离。在比较坚固、安全的房屋里,可以躲避在课桌下、讲台旁、教学楼内的学生可以到空间小、有管道支撑的房间里,决不可让学生们乱跑或跳楼。2.地震时,在街上行走时如何避震?
地震发生时,高层建筑物的玻璃碎片和大楼外侧混凝土碎块以及广告招牌,马口铁板、霓虹灯架等,可能掉下伤人,因此在街上走时,最好将身边的皮包或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无物品时也可用手护在头上,尽可能作好自我防御的准备,要镇静,应该迅速离开电线杆和围墙,跑向比较开阔的地区躲避。
3.车间工人如何避震?
车间工人可以躲在车、机床及较高大设备下,不可惊慌乱跑,特殊岗位上的工人要首先关闭易燃易爆、有毒气体阀门,及时降低高温、高压管道的温度和压力,关闭运转设备。大部分人员可撤离工作现场,在有安全防护的前提下,少部分人员留在现场随时监视险情,及时处理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4.地震发生时行驶的车辆应如何应急?
(1)司机应尽快减速,逐步刹闸;
(2)乘客(特别在火车上)应用手牢牢抓住拉手、柱子或坐席等,并注意防止行李从架上掉下伤人,面朝行车方向的人,要将胳膊靠在前坐席的椅垫上,护住面部,身体倾向通道,两手护住头部;背朝行车方向的人,要两手护住后脑部,并抬膝护腹,紧缩身体,作好防御姿势。
5.楼房内人员地震时如何应急?
地震一旦发生时,首先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及时判别震动状况,千万不可在慌乱中跳楼,这一点极为重要。其次,也可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或墙角处,亦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空间小的厨房、厕所去暂避一时。因为这些地方结合力强,尤其是管道经过处理,具有较好的支撑力,抗震系数较大。总之,震时可根据建筑物布局和室内状况,审时度势,寻找安全空间和通道进行躲避,减少人员伤亡。6.在商店遇震时如何应急?
在百货公司遇到地震时,要保持镇静。由于人员慌乱,商品下落,可能使避难通道阻塞。此时,应躲在近处的大柱子和大商品旁边(避开商品陈列橱),或朝着没有障碍的通道躲避,然后屈身蹲下,等待地震平息。处于楼上位置,原则上向底层转移为好。但楼梯往往是建筑物抗震的薄弱部位,因此,要看准脱险的合适时机。服务员要组织群众就近躲避,震后安全撤离。
思考:2008年我国汶川发生了大地震,你知道地震发生时人们首先感觉地面是上下震动还是左右震动?震动造成的严重破坏有哪些?假设你离震源100千米你感觉到地震后大约有多长时间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