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同学们,刚才我们相互的问候体现了什么?平等、彼此尊重。现在我们来看1915年以前北京大学师生的问候语,找两位同学,一位扮演老师,一位扮演学生。从北大师生的问候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北大弥漫着传统的官僚习气,这种风气随着一场运动的到来,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这场运动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文化运动。
新旧冲突——探背景
春风拂面——谈兴起
除旧迎新——看展开
万象更新——论影响
过渡一:从1915年起,以陈独秀等为代表的进步知识分子,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教训的认真反思后,认为必须经过彻底的文化变革才能挽救民族危亡,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由此展开。接下来进入本节课第二部分的学习:春风拂面暖人心——谈兴起
过渡二:新文化运动的阵营形成以后,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以西方的民主、平等思想和科学知识、科学精神为武器,行动起来,积极投身于重塑国人灵魂的伟大事业。接下来进入本节课第三部分的学习:除旧迎新思想开——看展开
过渡三:20世纪初的这场轰轰烈烈的新化运动对当时的中国有什么样的影响呢?接下来进入本节课第四部分的学习:和风细雨万象新——论影响
总结:《新青年》受到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被誉为青年的“良师益友”。一本《新青年》,造就了一批为国为民的新青年群体,书写了一段非凡的历史佳话!同学们,希望你们能继承新文化运动的“责任、担当、创新”的精神,勇做21世纪的新青年,开创一个新的时代!最后请同学们齐读习大大的这段青年寄语。
(共37张PPT)
1915年以前北京大学师生的问候语
老师:老爷们请起立!老爷们好!
学生:大人好!
老师:老爷们辛苦了!
学生:升官发财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所谓新者无它,即外来之西洋文化也;所谓旧者无它,即中国固有之文化也。
—汪叔潜 《新旧问题》《青年杂志》第一卷
“新文化”即资产阶级文化
“旧文化”即中国传统文化
结合材料思考:什么是新文化?旧文化?
课标要求
1.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2.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习目标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一、新旧冲突——探背景
二、春风拂面——谈兴起
三、除旧迎新——看展开
四、万象更新——论影响
一、新旧冲突——探背景
民主、自由、平等、博爱
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1914年9月,袁世凯率领百官,在孔庙演出一场“祭孔”丑剧。
“国民教
育,以孔
子之道为
修身大本”
冲突
民主、自由平等、博爱
二、春风拂面——谈兴起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标志
代表人物
主要阵地
口号
结合教材p56第二自然段完成表格内容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并发表《敬告青年》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民主和科学
兴起标志
代表人物
主要阵地
口号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标志
代表人物
主要阵地
口号
三、除旧迎新——看展开
《一个贞烈的女孩子》
“爸爸,我实在饿得忍不住了,你四天多不给我一口饭吃,爸爸呀,你当真忍心看着我饿死吗?”
“阿毛,你怎么这样的糊涂。我自从得了吴家那孩子(阿毛未婚夫)的死信,就拿定注意叫你殉节。又叫你娘苦口劝你走这条路,成就你一生名节,做个百世流芳的贞烈女子。又帮你打算,叫你绝粒(食)。……这样殉节,要算天底下第一种有体面的事,祖宗的面子上,都添许多光采,你老子娘沾你的光,更不用说了。你要明白,这样的做法,不是逼迫你,实在是成全你。”
(阿毛饿死后)王举人(阿毛父亲)向大舅爷说道:“刚才县太爷说,他那里还预备了‘贞烈可风’四个字的一面匾额,明天早上就用他衙门里的全副执事鼓乐送过来悬挂。”
旧道德:指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
核心内容:三纲五常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狂人日记》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提倡民主与科学
思想革命
要拥护那“德先生”(democracy)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 (science)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从前有个秀才到村里闲逛,看到一则征婚启事,上面写着: “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秀才觉得这姑娘很不错,就把她娶回家了,回家一看,秀才差点就晕过去了。
秀才: 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
实际: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
旧文学:指文言文、八股文
结合教材P58第一段,思考胡适和陈独秀如何反对旧文学?结果怎样?
《文学改良刍议》
《文学革命论》
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
文学革命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的传播
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连续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论文,颂扬十月革命。
“试看将来环球,
必是赤旗的世界!”
内容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
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
新文化运动
(1)
(2)
(3)
四、万象更新——论影响
材料一: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封建道德礼教,争取婚姻自由。
—陈独秀《新青年》
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也有人说:新文化运动具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
材料二:“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
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奠定了群众基础和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到来,是五四运动的前奏。
——彭明《五四运动史》
意义
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评价新文化运动
局限性:
(1)
(2)
(3)
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结合所学的知识,探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及特点?(从器物、制度和思想)
小组讨论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历程:
特点:
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责任
担当
创新
(4)评价
(2)兴起
(3)内容: ① ② ③
(1)背景
意义: ① ② ③
局限
新文化运动
标志
代表人物
主要阵地
口号
课堂总结
体验成功
1.(2019?山东济宁?11)“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中国满布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猛烈抨击封建礼教的文化启蒙运动。”这次“运动”的主要阵地是 ( )
A.《新青年》 B.《文学改良刍议》
C.《狂人日记》 D.《劳动界》
A
2.(2019?四川泸州?14)在中国古文中没有第三人称的女性代词。提倡白话文以后,刘半农勇于破旧立新,以一句话为例,创造了“她”字——她说:“他来了,诚然很好;不过我们总要等她。”“她”字的创造反映了 ( )
A.洋务运动创办新式学堂 B.戊戌变法改革科举制度
C.辛亥革命传播民主共和 D.新文化运动倡导文学革命
D
3. (2019?四川南充?6)“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这则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
A.维新思想开始传播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主科学思想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D.洋务运动兴办新式学校
C
4.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导光明的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的黑暗。
——陈独秀
(1)“德先生”“赛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旗帜,分别指什么?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论著?
(3)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共17张PPT)
一、学习目标的制定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
三、教学过程的反思
一、学习目标的制定
(一)依据2011年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要求。
1.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2.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学习目标的制定
(二)依据课表要求制定了本课素养目标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3.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及概况的学习,使学生体会陈独秀等人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
一、学习目标的制定
(三)依根据素养要求制定了本课学生的学习目标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唯物史观
(二)时空观念
(三)史料实证
(四)历史解释
(五)家国情怀
1915年以前北京大学师生的问候语
老师:老爷们请起立!老爷们好!
学生:大人好!
老师:老爷们辛苦了!
学生:升官发财
时空观念
所谓新者无它,即外来之西洋文化也;所谓旧者无它,即中国固有之文化也。
—汪叔潜 《新旧问题》《青年杂志》第一卷
“新文化”即资产阶级文化
“旧文化”即中国传统文化
结合材料思考:什么是新文化?旧文化?
历史解释
史料实证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狂人日记》
史料实证
意义
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评价新文化运动
局限性:
(1)
(2)
(3)
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唯物史观
结合所学的知识,探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及特点?(从器物、制度和思想)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历程:
特点:
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唯物史观
责任
担当
创新
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
三、教学过程的反思
(一)优点
1.依据课程标准,设计本节课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能够符合初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的要求。
2.围绕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得到很大的提升。
3.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中运用大量的史料,注重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历史学习方法。
4.知识点的巩固和落实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三、教学过程的反思
(二)不足之处
1.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有时不够突出,应该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
2.教学过程中史料的运用,有些地方对学生的引导不够到位。
3.虽然运用小组合作学习,但有些时候学生的讨论不够充分。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