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湖北地理中考会考专题复习系列资料-中国的疆域与人口复习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1年湖北地理中考会考专题复习系列资料-中国的疆域与人口复习 学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1-04-17 19:3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011年湖北地理中考会考专题复习系列资料——中国的疆域与人口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
(1) 通过观察地球仪及阅读地图,使学生说出我国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并能正确表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 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我国的四至点,并在图上量算出我国的东西和南北之间的大致距离,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 结合地图,通过活动和竞赛,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记住全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和位置。
(4) 使学生知道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与增长,理解我国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为此制定的基本国策。
(5) 培养学生使用“人口分布图”和“人口增长曲线图”等地理图表的能力,以及计算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绘制曲线图的能力等。
(6) 运用民族分布图和表格分析归纳我国民族分布特征。
复习重点:
(1) 中国的地理位置及优越性。
(2) 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分布。
(3) 我国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其分布待。
(4) 我国民族的分布及其特点。
复习难点:
(1) 学会阅读中国政区图,形成对我国疆域的空间想像力。
(2) 识记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省府所在地在地图上的位置。
(3) 人口发展要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承载量相协调的科学人口观的树立。
(4) 我国民族的分布及其特点。
复习过程:
这个单元的考查内容主要包括: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中国政区图上找出我国的四至点,并在图上量算出我国的东西和南北之间的大致距离;记住全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和位置;知道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与增长,理解我国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为此制定的基本国策;分析归纳我国民族分布特征。主要是选择题和综合读图题形式考查学生。为此我们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关知识的复习。
辽阔的疆域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
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东西半球的界限为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从东西半球来看,我国正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我国正好位于北半球。
1.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2.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3.我国的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和整个欧洲差不多,是世界领土面积最辽阔的国家之一。
4.我国领土的四端:
最北: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纬度53°N多。
最南: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纬度4°N附近。
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交汇处,经度135°E多。
最西:新疆帕米尔高原,经度75°E附近。
总结:北-头顶黑龙江
南-脚踩曾母暗沙
东-嘴喝两江汇合水
西-帕米尔上摆摆尾
5.算一算我国最南端与最北端纬度约相差多少度?哪条重要的纬线穿越我国的南部?按五带划分,我国最南处于哪个热量带?最北接近哪个带?大部分领土位于哪个带?我国领土南北相差约50个纬度,北回归线穿越我国的南部。我国大部分领土处于四季分明,寒暖适度的北温带,南部有一小部分在热带,最北部接近寒带。
6.分析我国的纬度位置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何益处。
我国领土南北跨越近50个纬度,这样的纬度位置,使我国具备复杂多样的气候,为发展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跨近50个纬度――南北气候差异显著――适宜发展多种农业经济
我国东西跨越了60多个经度,分属于东5区至东9区,共5个时区,即最东和最西时间相差5个小时。
我国东西之间距离约为5000千米,南北之间的间隔约5500千米,再加上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因此,人们常用“纵横一万里,上下五千年”来表述我们伟大的祖国拥有辽阔的国土和悠久的历史,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骄傲和自豪。
二、海洋和岛屿
1.我国所濒临的海洋,从南至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以及台湾岛以东的太平洋洋面。渤海与黄海大致以渤海海峡为界;黄海因海水呈黄褐色而得名,长江口北岸为黄海和东海的分界线;台湾海峡的南端为东海与南海的界限;南海是我国面积最大,海水最深的海区。
2.领海和内海
我国的领海是指从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洋,因此,黄海、东海和南海的一部分为我国领海,12海里以外则为公海。被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环绕的渤海,以及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的琼州海峡则为我国的内海,其全部海域均属于我国行使主权的范围。我国的领海面积大约有300万平方千米。
我国大陆海岸线漫长曲折,约18000千米,沿海岛屿星罗棋布,共有5000多个(如果加上岛屿的海岸线,我国海岸线总长度在30000千米以上),沿海有许多优良的港湾,便于船舶停靠。
3.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4.分析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我国东边濒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这使得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在夏季风湿润气流的影响下,雨量充沛,有利于农业生产。沿海地区便于发展海洋事业,以及同海外各国的友好往来,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使我国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直接交往,便于与周围国家的边贸往来,在这里,古代有著名的“丝绸之路”,现有横贯欧亚大陆的铁路线。
我国不仅海岸线漫长曲折,而且还有20000千米的陆上疆界。
5.我国陆上邻国有15个,按逆时针方向依次为: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布丹、缅甸、老挝和越南。
其中:东 亚――蒙古、朝鲜
东南亚――越南、老挝、缅甸
南 亚――印度、巴基斯坦、布丹、锡金、尼泊尔
西 亚――阿富汗
中 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
北 亚――俄罗斯
6.同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
行政区划
一、行政区划
1.三级行政区划:
我国采用的是省、县、镇三级行政区划,就像我们学校的年级、班级、小组一样。上一级区划包含若干个下一级区划。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我国行政区的划分,有些地方比较复杂,在填写自己的户口所在地时,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例如:家住大城市的就没有县、镇两级,而是区、街道;在有自治州的地方,行政区划是四级,即省(自治区)、自治州、县(自治县、县级市)、镇(乡、民族乡);在市管理县的地方,行政区划也是四级,即省(自治区)、市、县、镇(乡)。除此以外,国家根据特殊需要,还可以设立特别行政区。
2.特别行政区的设立:
遵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997年7月1日,我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并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二、34个省级行政单位
1.34个省级行政单位:
我国共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总计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中国省级行政区顺口溜:
两湖两广两河山,四市四江福吉安;
云贵川内青藏新,陕甘两宁加海南;
港澳是我好河山,台归之日盼团圆。
这首顺口溜不仅读起来顺口、好理解,而且还说出了目前台湾还没有与大陆统一的国情,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但其中有几个词的含义学生比较难理解,如“四市”是指四个直辖市,“四江”是指江苏省、江西省、黑龙江省和浙江省,“两宁”是指辽宁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
2.按照地理方位,熟悉34个省级行政区的位置及行政中心名称。
①位置最东、最西、最南、最北的省区:黑龙江、新疆、海南、黑龙江
②邻国最多的省区:新疆(蒙、俄、哈、吉、塔、阿、巴、 印)
③相邻省区最多的省区:内蒙古(黑、吉、辽、冀、晋、陕、宁、甘)
④面积最大和最小的直辖市:重庆、上海
⑤人口最多和最少的省区:河南、西藏
⑥人口最多和最少的直辖市:重庆、天津
⑦人口密度最大和最小的省区:江苏、西藏
⑧民族最多的省区:云南
⑨经济特区最多的省区:广东(深圳、珠海、汕头)
中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全称、简称、行政中心,位置轮廓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为此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要采取多种记忆方法来强化记忆。
比如:(1)划区记忆,把34个省级行政单位划分为几个区来记忆。我们一般把它们分为七个大区。
可以围绕着这七个区域去记:
①东北三省:黑龙江、吉林、辽宁;
②北部边疆:内蒙古自治区;
③西北地区:陕西、甘肃、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④黄河中下游:山东对山西、河北对河南、北京对天津;
⑤长江中下游大致以长江为界,可以有下图帮助记忆:
⑥南部沿海:福建对台湾、广东对海南、香港对澳门、
广西壮族自治区;
⑦西南地区: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自治区。
(2)分类记忆:如四个直辖市的名称、五个自治区的名称、领土四端的省区
(3)按照一定的线索、方位记忆。如自北向南的临海省区、逆时针方向有陆上邻国的省区、北回归线穿过的省区等等
(4)形象记忆、歌诀记忆等等
中国的人口
一、人口最多的国家
2000年世界人口已达60亿,我国人口总数2000年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为12.95亿,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1.2%, 世界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多中国人。
面积居世界前四位的国家的面积和人口比较表
俄罗斯 加拿大 中 国 美 国
面积(万立方米) 1700 997 960 936
人口(亿) 1.46 0.32 12.95 2.82
中国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口超过其它三个国家人口总数的2倍,与面积相差不多的加拿大、美国相比,我国人口是加拿大的40.5倍,是美国的4.5倍,可见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
二、人口增长速度快
根据下表提供的我国人口增长数据,要求学生绘出1949年以来我国的人口增长曲线图,并观察我国的人口增长有什么特点?
年份 人口(亿)
1949 5.4
1953 6.02
1956 6.3
1964 7.23
1974 9.1
1982 10.3
1988 11.1
1990 11.6
1995 12.1
2000 12.95
通过观察,由学生分析自己得出结论:
我国人口基数过大。1949年为5.4亿,2000年时就达到13亿。
增长速度过快。图可知,我国人口呈直线上升的趋势,仅用了51年时间,人口就增长了1.4倍,达到13亿。根据该曲线我国从1949到1964和1964到1974及1982到2000年每增加一亿人口各要多少年并简单地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根据这个增长趋势我国到2010、2020年人口各为多少?
三、计划生育
我国政府将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之一。实行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的人口政策。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这是控制人口的关键,也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前提。
四、人口分布生育不均衡
黑河—腾冲一线东南部人口密度大于200人每平方千米,主要集中在东部的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浙江、江苏、四川东部等省,这些地区多为平原区,适宜人们生产和生活。而西北部人口密度小于10人每平方千米,主要集中在西北部的内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等省区,这些地区多为高原和沙漠,不利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我国人口密度东部大于西部,平原大于高原和山区。这是由自然条件、社会经济以及开发时间的长短而决定的。
中国的民族
一、众多的民族
1.民族的构成
分布最广、人口最多的是哪个民族?
汉族人数最多,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1.59%,其他55个民族占8.41%。据此,我们习惯上把其他55个民族称为什么?(少数民族)
2.在55个少数民族中,不同的民族人口数目不同,分布区域也有所不同。
壮满回苗维,彝土家蒙藏。
壮族人最多,珞巴人最少。
散居各地者,唯独数回族。
民族数最多,云南独占鳌。
过渡:我国的民族分布情况如何?
二、大杂居、小聚居
1、汉族主要分布在哪里?(东部和中部)
2、读图在表中填出主要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地区。
民族名称 主要分布地区 民族名称 主要分布地区
壮族 彝族
满族 傣族
回族 蒙古族
维吾尔族 藏族
3、按地理方位说出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区?(东北、西北和西南)
4、这体现了我国民族分布具有什么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5、这种分布特点有哪些有利的方面?
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和中部,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边疆地区。
三、民族风情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长期生活在不同的地域环境,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服饰、风俗习惯,有些民族还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情,正如谚语所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如:俄罗斯族接人待客,讲究礼节,最隆重的传统礼节是用面包和盐迎接客人,象征着友谊和善意。壮族喜欢唱山歌。侗族的鼓楼和风雨楼、打油茶。维吾尔族的小花帽、满族不吃狗肉,回族等民族不吃猪肉、藏族的糌粑……
因不同民族文化差异的存在,容易造成民族间的尖锐对立和矛盾激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危及到国家的统一、领土完整和政局的稳定。有时民族矛盾和民族冲突不仅影响国家间的关系,还会导致外部干预势力的介入,使地区局势更加动荡不稳。
各民族政治上一律平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自由。
歌谣:
中华民族五十六,人口最多是汉族。
少数民族五十五,人口最多是壮族。
汉族分布遍全国,集中东部和中部。
西南西北和东北,少数民族广分布。
各族杂居或聚居,平等团结又互助。
复习小结:
辽阔的疆域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
1、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2、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二、辽阔的国土
1、面积960万平方千米 2、跨近50个纬度
三、海洋和岛屿
1、东临四海一洋
2、领海和内海
3、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岛屿
4、优越的海陆位置
四、陆上疆界、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行政区划
1、三级行政区划:
三级行政区:省(自治区、直辖市)、
县(自治县、县级市)、
镇(乡)
2、特别行政区的设立:
香港:1997.7.1 澳门:1999.12.20
3、34个省级行政单位:
(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
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北京市是祖国的首都。)
中国的人口
一、人口最多的国家
二、计划生育
三、人口分布生育不均衡
中国的民族
我国区域
分为
三级行政区
省(自治区、直辖市)
县(自治县、县级市)
镇(乡)
写出自己户口所在地:
长江
湖北
上海
湖南
安徽
江西
江苏
浙江
和睦的民族大家庭
56个民族
民族分布特点:
民族政策
汉族
少数民族
大杂居、小聚居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