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9年级下册化学鲁教版 第八单元 海水中化学 (同步练习+单元测试7份打包下载)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版9年级下册化学鲁教版 第八单元 海水中化学 (同步练习+单元测试7份打包下载)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9-12-21 08:53:55

文档简介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第八单元 海水中的化学
海洋化学资源
1.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
A.NaCl B.CaCO3
C.H2O D.Mg(OH)2
2.浩瀚无际的海洋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由海水制备金属镁,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①电解熔融的氯化镁;②加熟石灰;③加盐酸;④过滤;⑤浓缩结晶。
其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
A.②④⑤③① B.③②④①⑤
C.③④②⑤① D.②④③⑤①
3.关于多金属结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多金属结核是锰结核
B.多金属结核是锰的合金
C.锰结核是一种纯净物
D.多金属结核在世界上贮量很少
4.我国南海海底发现的巨大“可燃冰”带,能源总量估计相当于中国石油总量的一半。若“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一水合甲烷(CH4·H2O)晶体,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可燃冰是天然气和水在降温后形成的冰状固体
B.CH4·H2O的组成元素有三种
C.CH4·H2O中CH4和水的质量比为1∶1
D.可燃冰能燃烧,说明水具有可燃性
5.下列方法可用来淡化海水的是(  )
①加热蒸发 ②过滤 ③多级闪急蒸馏 ④使海水结冰脱盐 ⑤膜分离法淡化海水 ⑥加入明矾净化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⑥
C.③④⑤ D.①③④⑤
6.下图所示是分离与提纯海水的流程:
下列有关认识错误的是(  )
A.常用于淡化海水的方法有蒸馏法、过滤法等
B.通常在苦卤中加入石灰乳制取氢氧化镁
C.由氯化镁制取镁单质同时还有氯气生成
D.人类可以从海水中提取各种元素来大量制备有用的物质
过滤法不能淡化海水。
7.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请你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人类所需要的下列物质,可以从海洋中获取的是___(填字母序号)。
①石油  ②无机盐  ③可燃冰
④海洋生物  ⑤淡水
A.①③④⑤ B.①④⑤
C.②③④ D.全部
(2)淡化海水可采用膜分离技术(如图所示)。水分子可以透过淡化膜(海水中其他离子不能透过)进入左侧的池子,从而得到淡水。以下分析中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序号)。
A.右侧池中海水的密度不变
B.右侧池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
C.淡化膜可用滤纸代替
D.用膜分离技术得到的淡水为硬水
8.为了保护海洋资源,下列措施不正确的是(  )
A.建立海洋保护区
B.禁止工业“三废”排放到大海中
C.健全海洋环境污染监测系统
D.在海上倾弃和焚烧危险物质
9.下列对海洋化学资源利用的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利用多级闪急蒸馏法淡化海水
B.蒸馏法淡化海水是利用了海水中各组分的沸点不同
C.利用向海水或卤水中加入石灰乳的方法将海水中的Mg2+富集沉淀出来
D.利用海底蕴藏的大量“可燃冰”作燃料,以它为燃料不会加剧温室效应
10.用如图简易装置可将海水蒸馏得到蒸馏水。
(1)仪器①是______。
(2)水经历了液态、气态的相互转化。_______的燃烧为水分子运动提供能量,水由液态变成气态,分子间隔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下同);水蒸气在导管中温度逐渐降低,分子运动速率______,凝结成水。
(3)小试管中得到的水是______(填“硬水”或“软水”),可向小试管中加入硝酸银溶液,______(填“有”或“无”)白色沉淀产生。
11.[2019·滨州]镁是一种用途很广的金属,目前世界上60%的镁是从海水(溶质主要含NaCl和MgCl2等)中提取的,主要步骤如下:
(1)工业生产中,加入试剂①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剂②的名称为__________。
(2)写出无水MgCl2在熔融状态下电解制取金属镁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____反应。
12.(变化守恒)[2018·宿迁改编]海洋是人类巨大的资源宝库,下图为从海水中提取金属镁的简易流程图。已知贝壳的主要成分是CaCO3。
(1)海洋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______。
(2)实验室中进行操作Ⅰ时,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
(3)生石灰转化为石灰乳的过程是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4)上述流程中未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反应。
(5)写出氢氧化镁加入盐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C 
2. D 
3. A 
【解析】多金属结核也称锰结核,它是一种混合物,含多种单质,不是合金,也不是纯净物;多金属结核在世界上贮量很多。
4. B 
【解析】A项,可燃冰是一种结晶水合物,而不是天然气和水在降温后形成的冰状固体,故错误;B项,由可燃冰的化学式可知,一合水甲烷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故正确;C项,CH4·H2O中CH4和H2O的质量比为16∶18=8∶9,故错误;D项,可燃冰能燃烧,是因为甲烷能燃烧,不能说明水具有可燃性,故错误。
5. D 
6. A 
【解析】过滤法不能淡化海水。
7.(1) D (2)B
8. D 
9. D 
【解析】可燃冰的主要成分为甲烷,燃烧后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会加剧温室效应。
10.
(1) 酒精灯 (2) 酒精 变大 变小 (3) 软水 无
11.
(1) MgCl2+Ca(OH)2===Mg(OH)2↓+CaCl2 稀盐酸
(2) MgCl2Mg+Cl2↑ 分解
【解析】(1)氯化镁转化为氢氧化镁需要加入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Cl2+Ca(OH)2===Mg(OH)2↓+CaCl2。氢氧化镁转化为氯化镁,需要加入稀盐酸。(2)电解无水氯化镁得到镁:MgCl2Mg+Cl2↑,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12.
(1) H2O
(2) 引流
(3) 放热
(4) 置换
(5) Mg(OH)2+2HCl===MgCl2+2H2O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第1课时 氨碱法制纯碱
氨碱法制纯碱
1.下列盐的用途中,错误的是(  )
A.用含亚硝酸钠的工业盐制香肠
B.用碳酸钙作为补钙剂
C.用氯化钠配制生理盐水
D.用碳酸氢钠作为焙制糕点的发酵粉
2.[2019·攀枝花]厕所用清洁剂中含有盐酸,如果不慎洒到大理石地面上,会发出嘶嘶声,并有气体产生。这种气体是(  )
A.二氧化碳 B.氧气
C.氢气 D.二氧化硫
3.酸、碱、盐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B.用稀盐酸除去铁制品表面的铁锈
C.用食盐水除去水壶中的水垢
D.用硫酸铜溶液杀菌消毒
4.[2018·南充]实验室有一包白色固体由K2CO3、K2SO4、KCl和CuSO4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实验记录如下:
①取该样品溶于水,得到无色溶液;
②取适量上述溶液加过量的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过滤;
③向步骤②所得沉淀中加入过量的稀HNO3,沉淀全部消失并产生气泡。
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原固体中一定含有K2CO3,可能含有CuSO4和KCl
B.原固体中一定不含K2SO4和CuSO4,可能含有KCl
C.原固体中一定含有K2CO3和K2SO4,一定不含CuSO4
D.若在步骤②所得滤液中滴入AgNO3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则原固体中一定含有KCl
5.[2019·安徽]侯德榜是我国著名的化学家,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其反应原理如下:NaCl+CO2+NH3+H2O===NaHCO3+NH4Cl。请计算:
(1)氯化铵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2)生产8.4 t碳酸氢钠,理论上需要氯化钠的质量。
6.纯碱是重要的化工产品,用途很广泛。现以纯碱、石灰石、水等物质为原料制取氢氧化钠,所发生的化学反应中不包括(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7.[2019·兰州]元旦晚会上,物质王国中常见的六种物质甲、乙、丙、丁、戊、己跳起了欢快的“锅庄舞”。已知丁物质常用作食品干燥剂,己物质是炉具清洁剂中含有的物质。它们的位置关系如图所示,“—”表示物质之间可以反应,“→”表示物质之间可以转化(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回答下列问题:
(1)乙物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
(2)写出图中序号所对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慎将己物质的浓溶液沾到皮肤上,应先用大量的水冲洗,再涂上________________(填名称)溶液。
(4)上述反应及转化关系中共涉及____种基本反应类型。
8.[2019·达州]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创立了侯氏制碱法,为世界制碱工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实际生产的产品碳酸钠中会混有少量的氯化钠,现有该样品混合物20.4 g,将其放入一洁净的烧杯中,向其中逐滴滴入7.3%的稀盐酸,放出气体质量与滴加稀盐酸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滴加稀盐酸至图中B点时,烧杯中溶液的pH______(填“<”“>”或“=”)7。
(2)该样品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为______g。
(3)当滴加稀盐酸至图中A点时,烧杯中所得溶液为不饱和溶液,请计算此时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
9.(变化守恒)[2018·天津]酸、碱、盐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
(1)化学实验室有失去标签的稀硫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钠、氯化钡五瓶无色溶液,现将其任意编号:A、B、C、D、E,然后两两组合进行实验,其部分现象如下表(微溶物视为可溶物):
实验
A+B
A+C
A+D
B+C
现象
产生气体
产生沉淀
产生沉淀
产生沉淀
①写出溶液B、C中溶质的化学式:
B________;C________。
②写出溶液A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我国制碱工业先驱侯德榜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其主要化学原理:
NaCl+H2O+NH3+CO2===NaHCO3↓+X
2NaHCO3Na2CO3+H2O+CO2↑
回答下列问题:
①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
②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10 g充分加热至质量不再改变,冷却,称量剩余固体质量为6.9 g,则原混合物中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写最简整数比)。
参考答案
1. A 
2. A 
3. C 
4. B 
5.
解:(1)氯化铵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100%≈26.2%
(2)设生产8.4 t碳酸氢钠,理论上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x。
NaCl+CO2+NH3+H2O===NaHCO3+NH4Cl
58.584
x8.4 t
= x=5.85 t
答:(1)氯化铵中氮元素质量分数为26.2%。
(2)理论上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5.85 t。
6. C 
【解析】首先是石灰石在高温下发生分解反应生成生石灰,生石灰再与水发生化合反应生成熟石灰,最后熟石灰再与纯碱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故该过程中没有涉及置换反应。
7.
(1) Na2CO3
(2)
①Ca(OH)2+Na2CO3===CaCO3↓+2NaOH
②2HCl+CaCO3===CaCl2+H2O+CO2↑
(3)硼酸
(4) 3
【解析】丁物质常用作食品干燥剂,所以丁是氧化钙。己物质是炉具清洁剂中含有的物质,所以己是氢氧化钠。丙会生成氧化钙,所以丙是碳酸钙。氢氧化钠转化成的乙会转化成碳酸钙,所以乙是碳酸钠。氧化钙转化成的戊会转化成氢氧化钠,所以戊是氢氧化钙。氧化钙、氢氧化钙、碳酸钙、氢氧化钠、碳酸钠都会与甲反应,所以甲是盐酸。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乙为碳酸钠。综上,甲是盐酸,乙是碳酸钠,丙是碳酸钙,丁是氧化钙,戊是氢氧化钙,己是氢氧化钠。(1)乙是NaCO3。(2)①是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Ca(OH)2+Na2CO3===CaCO3↓+2NaOH。②是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2HCl+CaCO3===CaCl2+H2O+CO2↑。
(4)氧化钙和水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碳酸钙高温生成氧化钙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氢氧化钙和盐酸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共涉及三种基本反应类型。
8.
(1)<
(2) 10.6
(3)
【解析】当滴加稀盐酸至图中B点时,由于盐酸过量,所以烧杯中溶液的pH<7;碳酸钠完全反应时消耗的盐酸的质量为100 g,对应的溶质HCl的质量为100 g×7.3%=7.3 g。设该样品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y,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为z。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73   117    44
x    7.3 g  z     y
= x=10.6 g
= y=4.4 g
= z=11.7 g
解:当滴加稀盐酸至图中A点时,烧杯中所得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此时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100%≈18.5%
答:此时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8.5%。
9.(变化守恒)[2018·天津]酸、碱、盐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
(1)①H2SO4 BaCl2
②Na2CO3+Ca(OH)2===CaCO3↓+2NaOH
(2)
①NH4C
②4∶21
【解析】(1)稀硫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钠、氯化钡五种溶液,能与两种物质发生反应生成沉淀的是碳酸钠、氯化钡,其中碳酸钠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气体,所以A是碳酸钠,C是氯化钡,B是稀硫酸,D是氢氧化钙,则E是氢氧化钠。(1)①溶液B、C中的溶质分别是H2SO4、BaCl2,②溶液A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OH)2===CaCO3↓+2NaOH。
(2)①化学反应前后各种原子个数相等,所以X的化学式为NH4Cl。②设原混合物中碳酸氢钠的质量为x。
2NaHCO3Na2CO3+H2O+CO2↑ 固体的差量
 168    106         168-106=62
 x              10 g-6.9 g
= x=8.4 g
原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为10 g-8.4 g=1.6 g,
则原混合物中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质量比为1.6 g∶8.4 g=4∶21。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海水“制碱”
第2课时 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 复分解反应
1.下列各种溶液只用硫酸就可以鉴别出来的是(  )
A.NaOH、BaCl2、Na2CO3
B.MgCl2、BaCl2、KNO3
C.NaOH、HNO3、NaCl
D.HCl、NaNO3、Ba(NO3)2
2.[2018·益阳]下列各组物质的稀溶液中,不另加试剂就能鉴别出来的是(  )
A.Na2SO4、NaNO3、NaCl
B.H2SO4、NaOH、NaCl
C.Na2CO3、CaCl2、HCl
D.Ca(OH)2、NaOH、BaCl2
3.一天,小影惊奇地发现妈妈蒸馒头时用的不是纯碱,而是小苏打,她好奇地问:“为什么不用纯碱而用小苏打?”妈妈说:“面团没发酵,不能用纯碱。”通过查阅资料,小影得知小苏打的化学式为NaHCO3,是一种常用的膨松剂,加热可转化为纯碱。小影的下列推断中不合理的是(  )
A.小苏打作膨松剂是因为能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B.小苏打受热转化为纯碱是分解反应
C.小苏打属于酸
D.小苏打对人体无害
4.盐的水溶液不一定都呈中性,如NaHCO3溶液呈碱性。下列有关实验中,能够证明NaHCO3溶液呈碱性的实验事实是 (  )
A.观察NaHCO3溶液的颜色,呈无色
B.向NaHCO3溶液中滴1~2滴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
C.向NaHCO3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D.20 ℃时,向饱和NaHCO3溶液中加入NaHCO3固体,固体不再继续溶解
5.[2019·南京]下列各组离子在水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K+、H+、CO、Cl-
B.Na+、NH、Cl-、NO
C.Cu2+、Na+、OH-、SO
D.K+、H+、OH-、SO
6.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1)氢氧化钾溶液和硝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碳酸钾溶液与稀硫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硫酸铜溶液和氯化钡溶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019·巴中]下列各组离子在pH=11的无色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是(  )
A.Ca2+、Fe3+、Cl-、NO
B.NH、Na+、SO、Cl-
C.Ba2+、K+、OH-、Cl-
D.H+、Mg2+、HCO、NO
8.[2019·内江]食醋是生活中常用的一种调味品,其主要成分为醋酸,生活中常用食醋除去烧水壶中的水垢(主要成分为Mg(OH)2和CaCO3),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H3COOH+Mg(OH)2===(CH3COO)2Mg+2H2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
9.[2019·遂宁]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KNO3、CuCl2、KC1、BaCl2中的一种或几种。为验证其成分,做如下实验:
①取样加入适量水完全溶解,溶液呈无色;
②将①所得溶液均分两份,向其中1份滴加硫酸钠溶液,无沉淀产生;
③向另一份滴加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据此分析:
①原白色粉末的组成是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
②产生沉淀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科学社会)[2019·陕西]向一定质量的Cu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一段时间后,改为滴加稀盐酸,所得沉淀的质量随加入试剂的总体积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b点时所加试剂一定是稀盐酸
B.加入试剂总体积为V1时,溶液中不存在NaOH
C.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都是盐
D.a点时溶液中一定不存在Cu2+
11.(变化守恒)A是含有两种元素的化合物,B是稀硫酸,D溶液为蓝色,G是一种蓝色沉淀,H是一种不溶于稀硝酸的沉淀,I中含有Na+,A、B、D、E、F、G、H、I八种物质都属于酸、碱、盐,它们之间存在下列转化关系,“→”表示可以相互转化(假设物质间都刚好完全反应,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已略去)。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G沉淀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I的化学式是_________。
(2)反应④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满足条件的物质C可以有多种,其在物质分类中不可能是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酸 B.碱
C.盐 D.氧化物
(4)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转化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转化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学生用书P32]
1. A 
2. C 
3. C 
4. B 
5. B 
D.K+、H+、OH-、SO
6.
(1) KOH + HNO3 ===KNO3 + H2O
(2) AgNO3 + NaCl ===AgCl↓+ NaNO3
(3) K2CO3 + H2SO4 === K2SO4 + H2O + CO2↑
(4) CuSO4 + BaCl2 === BaSO4↓+ CuCl2
7. C 
【解析】pH为11的水溶液显碱性,水溶液中含有大量的OH-。A.Fe3+与碱性溶液中的OH-结合生成氢氧化铁沉淀,不能大量共存;B.NH与碱性溶液中的OH-结合生成氨气和水,不能大量共存;C.四种离子可以共存;D.H+、CO结合生成水和二氧化碳,H+、Mg2+分别与OH-结合生成水、氢氧化镁沉淀,不能大量共存。
8.2CH3COOH+CaCO3===(CH3COO)2Ca+H2O+CO2↑ 复分解反应
9.
①KNO3、KCl KCl
②KCl+AgNO3===AgCl↓+NaNO3
【解析】根据氯化铜在溶液中显蓝色,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氯离子和银离子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等知识进行分析。操作①说明溶液中一定不含氯化铜,操作②说明溶液中一定不含氯化钡,操作③说明溶液中一定含有氯化钾,题中的现象不能确定是否含有硝酸钾。
10. D 
【解析】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氢氧化铜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A.a点后,沉淀质量逐渐减少,所以b点时所加试剂一定是稀盐酸,故A正确;B.加入试剂总体积为V1时,沉淀的质量达到了最大值,所以溶液中不存在NaOH,故B正确;C.c点时,盐酸和氢氧化铜完全反应,所以溶液中的溶质都是盐,故C正确;D.硫酸铜过量,a点时溶液中存在Cu2+,a点沉淀达到了最大值,只能说明氢氧化钠完全反应,不能说明溶液中不存在硫酸铜,故D错误。
11.
(1) Cu(OH)2 NaOH
(2)复分解反应
(3) A
(4)
①:CuO+H2SO4===CuSO4+H2O
Ba(OH)2+CuSO4===BaSO4↓+Cu(OH)2↓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第二节 海水“晒盐”
第1课时 海水“晒盐”的过程
1.关于海水“晒盐”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利用海水降温析出晶体
B.海水晒盐后的母液因食盐减少而变成不饱和溶液
C.利用阳光和风力使水分蒸发得到食盐晶体
D.利用海水在阳光下分解得到食盐晶体
2.下列各图所表示的实验操作中,可以将食盐水中的食盐结晶出来的是(  )
      
A B 
      
C D   
3.下列有关饱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大
B.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任何饱和溶液升温后都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D.一定温度下,向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水后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4.25 ℃时向一定量不饱和KNO3溶液中逐渐加入KNO3固体,则下列图象中能正确表示此过程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  )

A B

C D
5.[2018·梧州]海水综合利用流程如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从母液中可进一步制得金属镁
B.①处操作是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C.海水“晒盐”得到的粗盐还含有杂质
D.析出粗盐后的母液是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
6.[2018·宁波]20 ℃时,四个实验小组分别取不同质量的NaCl,逐渐加入各盛有50 g水的烧杯中,不断搅拌直到不再溶解为止,然后分别称量剩余NaCl的质量。记录数据如下表:
实验小组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水的质量/g
50
50
50
50
所取NaCl的质量/g
15
20
25
30
剩余NaCl的质量/g
0
2
7
12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20 ℃时,50 g NaCl饱和溶液中含有18 g NaCl
B.用蒸发的方法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C.第二组所得溶液的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9∶25
D.相同温度下,NaCl在水里的溶解度与水的质量无关
7.[2019·内江]除去氯化钠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硫酸钠,可加入适量氯化钡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然后过滤。
(1)上述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若要从滤液中得到氯化钠晶体,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
8.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溶液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氨碱工业用到的是饱和食盐水,医疗上使用的是0.9%的生理盐水。请按要求设计并完成以下实验:
实验用品:氯化钠溶液、氯化钠、硝酸钾、蒸馏水、烧杯、试管、玻璃棒、药匙。
【探究实验一】澄清透明的氯化钠溶液是否是饱和溶液。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一支试管,倒入约5 mL氯化钠溶液,用药匙加入少量氯化钠固体,振荡,观察现象
氯化钠固体溶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实验二】将不饱和氯化钠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并探究饱和氯化钠溶液还能否溶解硝酸钾。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NaCl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科学社会)[2018·福建]《四川盐法志》记载,“敞锅熬盐”主要步骤为:①将黄卤和黑卤按比例混合;②放入敞口锅中加热浓缩,析出粗盐;③用“花水”冲洗粗盐得精品盐。
(1)步骤①中,黄卤所含杂质BaCl2和黑卤所含杂质MgSO4反应生成白色沉淀。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步骤②中,析出粗盐的过程称为______________。
(3)步骤③用“花水”冲洗粗盐,既可除去表面的MgSO4和MgCl2杂质,又不损失NaCl。则“花水”应当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蒸馏水 B.饱和NaCl溶液
C.饱和NaOH溶液 D.饱和BaCl2溶液
(4)将60 kg含10%NaCl的黄卤和40 kg含15%NaCl的黑卤混合,经“敞锅熬盐”制得的粗盐中NaCl的质量最多为________kg。

参考答案
1. C 
2. C 
3. D 
4. C 
5. D 
6. A 
【解析】由第二、第三、第四组实验中剩余固体的质量知,20 ℃时50 g水中最多能溶解18 g NaCl。
7.
(1) BaCl2+Na2SO4===BaSO4↓+2NaCl
(2) 蒸发结晶
8.说明氯化钠溶液不是饱和溶液
向不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不断加入氯化钠固体
有固体不再溶解
向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少量的硝酸钾固体
硝酸钾固体溶解
饱和的氯化钠溶液能溶解硝酸钾
9.
(1) BaCl2+MgSO4===BaSO4↓+MgCl2
(2) 蒸发结晶
(3) B
(4) 12
【解析】(1)氯化钡和硫酸镁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氯化镁:BaCl2+MgSO4===BaSO4↓+MgCl2。(2)步骤②中,析出粗盐的过程称为蒸发结晶。(3)A项,用蒸馏水冲洗会损失NaCl,故错误;B项,用饱和NaCl溶液冲洗既可除去表面的MgSO4和MgCl2杂质,又不损失NaCl,故正确;C项,用饱和NaOH溶液冲洗会损失NaCl,且又引入新的杂质,故错误;D项,用饱和BaCl2溶液冲洗会损失NaCl,且又引入新的杂质,故错误。(4)黄卤和黑卤中的氯化钠完全转化到粗盐中时,制得的粗盐中NaCl的质量最多为60 kg×10%+40 kg×15%=12 kg。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第2课时 溶解度 溶解度曲线
1.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是 (  )
A.搅拌与振荡 B.水量的多少
C.溶质的质量 D.温度
2.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关于该温度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36∶136
B.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36∶100
C.溶液的质量一定是136 g
D.溶剂与溶液的质量比为100∶136
3.不能用降低温度的方法使溶质从饱和溶液中析出的是(  )
A.KNO3溶液 B.NH4Cl溶液
C.石灰水 D.食盐溶液
4.将20 ℃时一定量的某饱和溶液降温至10 ℃,有晶体析出,对于此过程中叙述正确的是(  )
①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②结晶后的溶液质量减小了;
③剩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了;
④溶剂质量比原溶液中溶剂质量减小了。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硝酸钾的溶解度一定大于氯化钾的溶解度
B.降低温度可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饱和
C.t ℃时,硝酸钾和氯化钾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D.60 ℃时,100 g水中加入90 g硝酸钾,充分搅拌,可得到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6.在20 ℃时,200 g水中最多溶解a物质20 g,在50 ℃时100 g水中最多溶解b物质10 g,则(  )
A.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a物质的溶解度大于b物质的溶解度
C.a物质的溶解度小于b物质的溶解度
D.无法比较
7.[2019·安徽]压强为101 kPa,硝酸钾和氨气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10
20
30
60
溶解度/g
KNO3
20.9
31.6
45.8
110
NH3
70
56
44.5
20
A.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20 ℃时,KNO3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1.6%
C.60 ℃的KNO3饱和溶液降温至30 ℃,有晶体析出
D.NH3的溶解度与压强大小无关
8.[2018·杭州]下列操作均在室温下进行,且不考虑水分的蒸发。则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都发生变化的是(  )
A.将一定量硝酸钾不饱和溶液升温10 ℃
B.将一定量饱和石灰水升温10 ℃
C.取一定量蔗糖不饱和溶液向其中加入少量蔗糖
D.取一定量氯化钠饱和溶液向其中加入少量水
9.[2019·福建]KNO3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0~60 ℃,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60 ℃时的KNO3饱和溶液降温至20 ℃,有晶体析出
C.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1.6 g KNO3
D.60 ℃时,可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60%的KNO3溶液
10.[2019·广东]如图所示是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
(1)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的是_______;30 ℃时溶解度最大的是________。
(2)80 ℃时,硝酸钠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使硝酸钠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写一种)。
(3)某硝酸钾固体中混有少量硫酸铈杂质,分离提纯硝酸钾的操作是:配成高温下的硝酸钾饱和溶液、______、过滤、洗涤、干燥。
11.[2018·天津]溶液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1)将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无色溶液的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
A.高锰酸钾 B.汽油 C.面粉 D.白糖
(2)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以下某种物质,形成溶液过程中,温度没有明显变化的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
A.烧碱 B.硝酸铵
C.氯化钠 D.浓硫酸
(3)图1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图1)
,图2)
①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是_______(填“甲”或“乙”)。
②某同学按图2所示进行实验,得到相应温度下的A、B、C溶液,在A、B、C三种溶液中属于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填字母)。向溶液C中再加入25 g甲,充分搅拌,恢复到t2 ℃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结果精确到0.1%)。
③将t2 ℃时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甲______(填“<”“=”或“>”)乙。
12.(科学社会)[2019·巴中]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在t1 ℃时,将30 g A物质加入50 g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____g。
(2)A中混有少量B,提纯A的方法是__________。
(3)将t2 ℃时A、B、C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 ℃,此温度下A、B、C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小到大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用“<”连接)。

参考答案
1. D                
2. C 
3. C 
4. C 
【解析】降低温度有晶体析出,说明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结晶后溶质质量减少,溶剂质量不变,所以溶液质量减小,溶质质量分数减小。
5. B 
【解析】温度为0~t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小于氯化钾的溶解度,故A错误;由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所以降温能使硝酸钾的不饱和变为饱和溶液,故B正确;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为×100%,t ℃时,硝酸钾和氯化钾溶解度相等,两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但本题没说是否饱和,故C错误;由图可知,6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90 g,所以60 ℃时,100 g水中加入90 g硝酸钾,得到的是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故D错误。
6. D 
【解析】由于是在不同的温度下进行溶解,所以无法比较它们的溶解度大小。
7. C 
【解析】由表中的数据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氨气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故A错误;20 ℃时,KNO3的溶解度是31.6 g,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24%,故B错误;由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60 ℃的KNO3饱和溶液降温至30 ℃,有晶体析出,故C正确;NH3是气体,NH3的溶解度随压强增大而增大,故D错误。
8. B 
9. D 
【解析】A.据图可以看出,0~60 ℃,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故正确;B.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故将60 ℃时的KNO3饱和溶液降温至20 ℃,有晶体析出,正确;C.2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g,故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1.6 g KNO3,正确;D.6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 g,故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52.4%,故不能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60%的KNO3溶液,错误。
10.
(1) 硫酸铈 硝酸钠
(2) 60% 增加溶质、减少溶剂或降低温度
(3) 降温结晶
【解析】(1)由溶解度曲线可知: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的是硫酸铈;30 ℃溶解度最大的是硝酸钠。(2)80 ℃时硝酸钠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60%;使硝酸钠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措施有:增加溶质、减少溶剂、降低温度。(3)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故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硝酸钾。
11.
(1) D
(2) C
(3)
① 甲
② B 28.6%
③ >
12.
(1) 60
(2) 降温结晶
(3) C<A<B
【解析】(1)由A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在t1 ℃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20 g,将30 g A物质加入50 g水中,只能溶解10 g,所得溶液的质量为50 g+10 g=60 g。(2)由于A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B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A中混有少量B,提纯A的方法是降温结晶。(3)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A、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但是t1 ℃时,B物质的溶解度大于A物质的溶解度,t1 ℃时A物质的溶解度大于C物质t2 ℃时的溶解度,所以将t2 ℃时A、B、C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温度降到t1 ℃,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的顺序为C<A<B。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第八单元 海水中的化学
第3课时 粗盐的提纯
1.[2018·南京]在“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中,玻璃棒的用途不正确的是(  )
A.称取粗盐后,把粗盐研磨细
B.溶解时搅拌,加速粗盐溶解
C.称量精盐前,把精盐固体转移到纸上
D.蒸发时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2.下列是关于“粗盐提纯”实验的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为加快过滤速率,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过滤器内的液体
B.如果经两次过滤滤液仍浑浊,则应检查实验装置并分析原因
C.蒸发滤液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用酒精灯持续加热直到蒸干为止
D.为使食盐快速溶解,应用较多的水溶解食盐
3.粗盐中常含有氯化钙、氯化镁、硫酸钠等杂质,得到氯化钠晶体的流程如下:
(1)为了使杂质能够完全被除去,对所加入试剂的量的要求是__ ______。
(2)操作X是________。
(3)试剂N可以除去的杂质是______________。
(4)后续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19·兰州]卤水的主要成分及其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1)t1℃时,MgSO4的溶解度______(填“>”“<”或“=”)KCl的溶解度。
(2)将t1 ℃时,MgCl2、KCl和MgSO4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至t2 ℃时,有晶体析出的是__________。
(3)t2 ℃时,50 g水中最多溶解MgCl2的质量为________g。
(4)欲使MgCl2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填一种)。
5.[2018·济宁]海水晒制粗盐的主要成分为NaCl,还含有少量的MgCl2、CaCl2、MgSO4、泥沙等杂质。下面是由粗盐获取较纯净精盐的一种方法:
请分析上面流程图示,回答:
(1)为除去MgCl2、CaCl2、MgSO4可溶性杂质,操作Ⅰ中依次加入的物质(过量)和顺序,合理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NaOH→BaCl2→Na2CO3
B.Ba(NO3)2→Na2CO3→NaOH
C.Na2CO3→BaCl2→NaOH
D.BaCl2→NaOH→Na2CO3
(2)操作Ⅰ过量加入各物质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获取较纯净精盐,操作Ⅰ的具体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某食盐样品中含有少量沙土、氯化钙和氯化镁,以下是除去食盐样品中沙土、氯化钙和氯化镁的实验流程:
根据流程图回答:
(1)操作Ⅰ的名称是________,加入的试剂A是____________,沉淀是______________。
(2)写出NaOH与杂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加入试剂B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蒸发结晶时,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7.(变化守恒)为了将混有硫酸钾、氯化钙、碳酸氢铵(不稳定,受热易分解生成氨气、二氧化碳和水)的氯化钾提纯,并制得纯净的氯化钾溶液,某同学设计的实验流程如下。
请根据以上流程图中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中除去碳酸氢铵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2)步骤④中加过量碳酸钾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设计方案是否严谨?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A 
2. B 
3.
(1)过量
(2)过滤
(3) CaCl2、BaCl2
(4)加入过量(或适量)稀盐酸、蒸发
4.
(1)>
(2)硫酸镁
(3) 50
(4)升高温度
【解析】(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1 ℃时,MgSO4的溶解度>KCl的溶解度。(2)将t1 ℃时,MgCl2、KCl和MgSO4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至t2 ℃时,硫酸镁的溶解度减小,氯化镁、氯化钾的溶解度增大,所以有晶体析出的是硫酸镁。(3)t2 ℃时,氯化镁的溶解度是100 g,所以50 g水中最多溶解MgCl2的质量为50 g。(4)氯化镁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欲使MgCl2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升高温度。
5.
(1) AD
(2)使欲除去的物质完全反应
(3)加入适量的盐酸并不断搅拌,调节溶液的pH=7
【解析】(1)A.加入氢氧化钠可以除去氯化镁和硫酸镁,加入氯化钡可以除去反应生成的硫酸钠,加入碳酸钠可以产生氯化钙和过量的氯化钡,故合理;B.加入硝酸钡可以除去硫酸镁,但是带入新的杂质硝酸镁,带入的硝酸根离子无法除去,故合理;C.加入碳酸钠可以除去氯化钙,加入氯化钡可以产生硫酸镁,但是过量的氯化钡无法除去,故不合理;D.加入氯化钡可以除去硫酸镁,加入氢氧化镁可以除去氯化镁,加入碳酸钠可以除去氯化钙和过量的氯化钡,故合理。(2)操作Ⅰ过量加入各物质的目的是确保要除去的杂质全部除尽。(3)为获取较纯净精盐,操作Ⅰ的具体方法是加入适量的盐酸不断搅拌,调节溶液的pH=7。
6.
(1)过滤 Na2CO3 CaCO3
(2) 2NaOH+MgCl2===Mg(OH)2↓+2NaCl
(3)除去过量的NaOH和Na2CO3
(4)搅拌,防止局部过热导致液滴飞溅
【解析】(1)要除去食盐样品中含有的少量沙土、氯化钙和氯化镁,先加水溶解,所以操作Ⅰ的名称是溶解。为了除去氯化钙,应加入碳酸钠,所以加入的试剂A是碳酸钠。(2)除去氯化镁,可以加入氢氧化钠溶液:2NaOH+MgCl2===Mg(OH)2↓+2NaCl。(3)溶液中含有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应加入适量的盐酸除去。(4)蒸发结晶时,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防止局部过热导致液滴飞溅。
7.
(1)加热
(2)除去CaCl2和过量的BaCl2
(3)不严谨;过量的碳酸钾没有被除去
【解析】(1)步骤①中除去碳酸氢铵的方法是加热,这是因为加热时碳酸氢铵分解生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从而除去碳酸氢铵。
(2)碳酸钾能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钾,能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和氯化钾,因此步骤④中加过量碳酸钾溶液的目的是除去氯化钙和过量的氯化钡。
(3)此设计方案不严谨,这是因为加入的碳酸钾溶液是过量的,即碳酸钾与氯化钙、氯化钡反应后有剩余,因此得到的氯化钾溶液中还含有碳酸钾。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第八单元质量评估试卷
[时间:40分钟 分值: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Na—23 Mg—24 S—32
第Ⅰ卷(选择题 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不正确的是(  )
A.干冰——CO2
B.消石灰——Ca(OH)2
C.纯碱——NaOH
D.小苏打——NaHCO3
2.下列有关化学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道尔顿提出原子论
B.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C.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
D.侯德榜改进制碱技术制得了烧碱
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海水一经降温,就会有大量食盐晶体析出
B.加热蒸发硝酸钾溶液,开始时就会有大量硝酸钾晶体析出
C.硝酸钾的饱和溶液还可以溶解硝酸钾
D.将析出硝酸钾晶体后的溶液再冷却,仍然有硝酸钾晶体析出
4.下列各组离子在水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H+、Na+、OH-、Cl-
B.Ag+、Na+、Cl-、NO
C.Cu2+、Ba2+、Cl-、SO
D.K+、Cl-、NH、NO
5.实验室有一包含有少量氯化钠杂质的硝酸钾固体,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得到纯净的硝酸钾,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操作,下列有关分析中正确的是(  )
A.操作Ⅰ~Ⅲ分别是溶解、加热蒸发、过滤
B.操作Ⅰ是过滤,将氯化钠固体从溶液中分离除去
C.操作Ⅱ是加热浓缩,趁热过滤,除去杂质氯化钠
D.操作Ⅲ是过滤,将硝酸钾晶体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硝酸钾中混有少量的氯化钠,要得到纯净的硝酸钾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所以步骤Ⅰ、Ⅱ、Ⅲ分别为溶解、加热浓缩、降温结晶、过滤。故选D。
6.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T2 ℃时,向各装有50 g水的三个烧杯中,分别加入甲、乙、丙固体各40 g,充分搅拌后形成饱和溶液的是乙和丙
B.甲中混有少量的乙,提纯甲的常用方法是降温结晶
C.在T1 ℃时,将接近饱和的丙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溶剂的质量可能不变
D.将T2 ℃的甲、乙、丙饱和溶液温度降至T1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乙=丙>甲
7.下表中,除去物质所含少量杂质的方法和反应类型归类均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所含杂质
除杂方法
反应类型
A
CuO粉
Cu粉
在空气中加热
化合反应
B
CO2
CO
通过灼热的CuO
复分解反应
C
H2
HCl
通过盛氢氧化钠溶液的洗气瓶
分解反应
D
KCl
K2SO4
溶解,加足量的硝酸钡溶液,并过滤
复分解反应
8.现有4种试剂:①紫色石蕊试液;②稀硫酸;③碳酸钾溶液;④氯化钡溶液。能用来一次性鉴别稀盐酸、氢氧化钡溶液、碳酸钠溶液的试剂有(  )
A.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9.现有盐酸和CaCl2的混合溶液,向其中逐滴滴入Na2CO3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与滴入Na2CO3溶液质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滴加碳酸钠溶液质量为a~c g时,溶液中发生的反应为
CaCl2+Na2CO3===2NaCl+CaCO3↓
B.滴加碳酸钠溶液质量至b g时,溶液中含有三种溶质
C.滴加碳酸钠溶液质量至a g时,溶液质量比原混合溶液质量大
D.滴加碳酸钠溶液质量至c g时,溶液呈中性
10.ZnSO4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N点对应的ZnSO4溶液升温或降温均都可能析出晶体
B.M点对应的ZnSO4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C.ZnSO4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D.40 ℃时,ZnSO4的溶解度为41 g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填空题(共55分)
11.(8分)燃煤产生的烟气中含有二氧化硫,直接排放会污染空气,它与水反应形成酸雨污染环境,某科研小组利用海水除去二氧化硫,其工艺流程见下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___。
(2)写出用熟石灰中和稀硫酸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亚硫酸(H2SO3)被空气中氧气氧化为硫酸,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12分)某化学兴趣小组在探究“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时,选做了如图1所示的三个实验:
(提示:BaCl2溶液呈中性,Na2CO3溶液呈碱性。)
,图1)
祺祺:向试管Ⅰ中慢慢滴入MgCl2溶液,并不断振荡,至溶液颜色恰好变为无色为止。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雯雯:分别完成试管Ⅱ和Ⅰ中的两个实验后,接着进行如下探究,请分析后作答:
,图2)
(1)雯雯经过分析推断,试管Ⅲ反应后所得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步骤①中一定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祺祺把沉淀M、N混合后,加入AgNO3溶液和过量的稀硝酸,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结束,祺祺把反应后的混合物与滤液C全部倒入废液缸中,则废液缸内上层清液中,除酚酞外一定含有的溶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9分)我国古代纺织业常用氢氧化钾作漂洗剂。人们将贝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灼烧后的固体与草木灰(主要成分是碳酸钾)在水中相互作用,即可得到氢氧化钾。
(1)上述过程中,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共有______种。
(2) 写出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要得到氢氧化钾溶液,还要经过________操作。
14.(14分)南海、钓鱼岛及其附属海域是我国固有领土,蕴藏着丰富的海洋资源。
(1)海水制盐。从海水制取的粗盐中含有泥沙、硫酸镁和氯化钙等杂质,为得到较纯的氯化钠,将粗盐溶于水,然后进行如下操作:
a.加过量的Ba(OH)2溶液;
b.加稍过量的盐酸;
c.加过量的Na2CO3溶液;
d.过滤;
e.蒸发。
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_____(填字母),加Na2CO3溶液的作用是除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海水淡化。如图是一个简易的蒸馏法淡化海水的装置,证明得到的水是淡水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海水制镁。从海水中提取金属镁的过程如图所示:
在上述转化过程中发生中和反应的是______(填反应序号)。海水中本身就含有氯化镁,则①②两步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4)海水“制碱”。氨碱法制纯碱是先通过化学反应生成NaHCO3和NH4Cl,NaHCO3结晶析出,再加热NaHCO3制得纯碱。
①氨碱法制纯碱中生成NaHCO3和NH4Cl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反应中生成NaHCO3和NH4Cl的质量比为84∶53.5,NaHCO3和NH4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分析NaHCO3结晶析出而NH4Cl没有结晶析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12分)“鱼浮灵”是常用的化学增氧剂,主要成分是过氧碳酸钠(2Na2CO3·3H2O2),溶于水能迅速增加水体溶氧量,提高鱼苗及活鱼运输成活率。某化学兴趣小组对“鱼浮灵”的化学性质、增氧原理进行了探究。
【查阅资料】
①过氧碳酸钠具有碳酸钠和过氧化氢的双重性质,其水溶液中含有Na+、OH-、CO、H2O2。
②Na+不能催化过氧化氢分解。
③相同温度下,pH相同的溶液,OH-的浓度也相同。
探究一 过氧碳酸钠的化学性质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解释
(化学方程式)
取样,溶于水,滴加_________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取样,溶于水,加入二氧化锰粉末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二 “鱼浮灵”增氧原理
【提出问题】过氧碳酸钠溶液中的哪种微粒对过氧化氢分解有催化作用?
【猜想假设】
猜想一:CO;
猜想二:OH-;
猜想三: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过程】相同温度下,进行H2O2溶液以及H2O2溶液中分别加Na2CO3、NaOH的实验,测定相同时间内溶液的pH、溶解氧含量(mg/L),数据如下:
实验序号
1
2
3
4
试剂
H2O2
H2O2+Na2CO3
H2O2+NaOH
H2O2+NaOH
pH
6.01
8.14
8.14
9.26
溶解氧
6.44
9.11
9.11
10.97
【实验结论】对比实验数据,证明猜想_______正确。
【反思交流】设计实验2、3的目的是________。
三、计算题(共5分)
16.取含杂质的硫酸镁样品7 g(杂质不溶于水,也不参加反应),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密度为1.06 g/cm3),恰好完全反应,得到71 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溶液。计算:
(1)样品中硫酸镁的质量。
(2)所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结果精确到0.1%)
(3)所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结果精确至0.1 mL)
参考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 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 C
2. D
3. D
4. D
5. D
【解析】硝酸钾中混有少量的氯化钠,要得到纯净的硝酸钾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所以步骤Ⅰ、Ⅱ、Ⅲ分别为溶解、加热浓缩、降温结晶、过滤。故选D。
6. D
【解析】A.T2℃时,甲、乙、丙的溶解度分别是大于80 g、等于80 g、小于80 g,因此分别在50 g水中加入40 g固体,充分搅拌后形成饱和溶液的是乙和丙,故正确;B.比较甲、乙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发现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故甲中混有少量的乙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故正确;C.T1℃时,通过增加溶质等方法可将接近饱和的丙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溶剂的质量不变,故正确;D.将T2℃的甲、乙、丙饱和溶液温度降至T1℃,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乙>甲>丙,故错误。
7. A
【解析】B中方法正确,但CO+CuOCu+CO2不属于复分解反应;C中方法正确,但反应类型应为复分解反应;D中除杂方法错误,K2SO4+Ba(NO3)2===BaSO4↓+2KNO3,引入了新的杂质KNO3。
8. C
9. B
【解析】盐酸和CaCl2的混合溶液,向其中逐滴滴入Na2CO3溶液,则开始是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盐酸反应完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产生沉淀。A项,滴加碳酸钠溶液质量为a~c g时,溶液中发生反应为CaCl2+Na2CO3===2NaCl+CaCO3↓,故正确;B项,滴加碳酸钠溶液质量至b g时,含有的溶质有氯化钠和氯化钙两种,不是三种,故错误;C项,滴加碳酸钠溶液质量至a g时,氯化氢变成了氯化钠,溶质质量增大,故溶液中溶质质量比原混合溶液中溶质质量大,故正确;D项,滴加碳酸钠溶液质量至c g时,盐酸反应完了,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故溶液呈中性,故正确。
10. 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知,A项,N点对应的ZnSO4溶液升温或降温均都可能析出晶体,N点ZnSO4溶质质量分数最大,溶解度最大,故A正确;B项,M点对应的ZnSO4溶液是饱和溶液,故B错误;C项,ZnSO4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在70 ℃之前随温度升高而增大,70 ℃之后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故C错误;D项,40 ℃时,ZnSO4的溶质质量分数是41%,所以溶解度大于41 g大约是69.5 g,故D错误。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填空题(共55分)
11.(1)+4
(2) Ca(OH)2+H2SO4===CaSO4+2H2O
(3) 2H2SO3_+O2===2H2SO4
12. MgCl2+2NaOH===Mg(OH)2↓+2NaCl
(1)NaCl、Na2CO3
BaCl2+Na2CO3===BaCO3↓+2NaCl
(2)沉淀部分溶解,有气泡产生
Ba(NO3)2、Mg(NO3)2、NaNO3、HNO3
【解析】祺祺:氯化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MgCl2+2NaOH===Mg(OH)2↓+2NaCl。
雯雯:(1)滤液A与试管Ⅲ中的物质混合,溶液B呈红色,说明溶液B呈碱性。由于试管I中NaOH已反应完,所以滤液B中呈碱性的物质是Na2CO3。试管Ⅲ中发生的反应是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试管Ⅲ反应后所得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NaCl、Na2CO3;步骤①中一定发生的反应是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氯化钠,化学方程式是BaCl2+Na2CO3===BaCO3↓+2NaCl。
(2)沉淀M是氯化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镁和氯化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的硫酸钡,沉淀N是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的碳酸钡。氢氧化镁与硝酸反应生成可溶的硝酸镁和水,碳酸钡与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钡、水和二氧化碳,氢氧化镁和碳酸钡能溶于稀硝酸,硫酸钡不溶于稀硝酸。祺祺把沉淀M、N混合后加入AgNO3溶液和过量的稀硝酸,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沉淀部分溶解,有气泡产生。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废液缸的溶液中一定存在硝酸钡、硝酸镁、硝酸,氯化钠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溶液中一定存在硝酸钠,所以废液缸内上层清液中,除酚酞外一定含有的溶质有Ba(NO3)2、Mg(NO3)2、NaNO3、HNO3。
13.(1) 3
(2) Ca(OH)2_+K2CO3===CaCO3↓+2KOH
(3)过滤
【解析】制备氢氧化钾的反应过程:①贝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灼烧:CaCO3CaO + CO2↑;②灼烧后的固体与水作用:CaO + H2O===Ca
(OH)2;③氢氧化钙与草木灰(主要成分是碳酸钾)在水中反应:Ca(OH)2 +
K2CO3===CaCO3↓+2KOH。反应类型分别是:分解反应、化合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要得到氢氧化钾溶液,需将CaCO3沉淀经过过滤操作除去。
14.(1) acdbe CaCl2和过量的Ba(OH)2
(2)向得到的蒸馏水中加入硝酸银溶液,若无沉淀产生,则证明是淡水
(3)② 富集和分离氯化镁
(4)①NaCl+NH3+CO2+H2O===NaHCO3+_NH4Cl_
②氯化铵的溶解度要远远大于碳酸氢钠的溶解度,而反应生成的碳酸氢钠的质量要大于氯化铵的质量,因此在溶液中碳酸氢钠会因先达到饱和而析出
15.氯化钙 产生气泡 H2O22H2O+O2↑ CO和OH-
二 对比
三、计算题(共5分)
16.解:(1)生成的硫酸钠的质量为71 g×10%=7.1 g。
设硫酸镁的质量为x,氢氧化钠的质量为y,氢氧化镁的质量为z。
2NaOH+MgSO4===Na2SO4+Mg(OH)2↓
 80   120    142    58
 y    x    7.1 g    z
= x=6 g
= y=4 g
= z=1.9 g
样品中硫酸镁的质量为6 g。
(2)加入的NaOH为4 g,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
71 g+2.9 g-6 g=67.9 g
故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00%≈5.9%
(3)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
≈64.1 cm3=64.1 mL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