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
【学习目标】
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
3、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知识梳理】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筹备:1949 年9 月21 日,新政治协商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2、意义:
(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
(2)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1、背景:
(1)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新解放区的土地尚未进行改革。
(2)投机商人乘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国家财政困难;美国发动的侵朝战争。
2、措施
(1)军事方面
①人民解放军继续进行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
②1950年10月,彭德怀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953年7月, 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涌现出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等英雄模范,鼓舞着人民为保家卫国而团结奋斗
(2)经济方面
①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解放农村生产力,为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②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到1950年春,稳定物价,1952年底,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3)外交方面——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①目的:新中国进行的积极外交活动为国家建设争取到有利的国际环境。
②外交政策:
A.“一边倒”: 先后与苏联、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10 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
B.“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先谈判再建交,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
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建交。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原则解决两国问题。
D.1953 年12 月,中印两国政府就历史遗留问题谈判。周恩来代表中国首次提出。
E.1954 年6 月,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缅甸,周恩来发表的联合声明,
重申了这一外交原则,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
③外交活动:
A.日内瓦会议:1954 年4 月,瑞士日内瓦会议,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讨论国际
问题的重要会议。由于美国的阻挠,会议并未解决朝鲜问题。由于中国所作的努力,印度支
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
B.万隆会议:1955 年4 月,亚非会议在万隆举行。这是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
际会议。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
④外交成就:从1954 年9 月至1956 年,中国与挪威、南斯拉夫、阿富汗、尼泊尔、埃及、叙
利亚、也门等国建交,同英国、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
(4)制度方面——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①过程:
A.经济基础:
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
1956年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大多数经济指标超额完成,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B.政治制度:
1954 年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它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
②内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政治制度,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③保障:
(1)在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过程中,毛泽东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2)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而且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④意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5)文化方面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详见二十七课 P162 历史纵横)
【思维扩展】
◆ P157 思考点 如何理解毛泽东这句话
民主革命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土地改革使农民分到了土地,农民从封建土地关系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
◆ P159 学思之窗 结合历史与现实,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解决国际问题的基本原则,各国应该在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合作、共赢的美好世界。
◆ P160 思考点 为什么国家要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集体化的道路。
(2)中国共产党当时认为只有组织起来互助合作,才能发展生产,共同富裕。
(3)通过集体化道路,把农民个体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理论和实践。
★ 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的背景
(1)朝鲜战争停战以来,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2)和平得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安定的环境。
★ "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1)人民民主原则
①由选举产生的人大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有权监督并依法撤换不称职的人大代表。
②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本级的政府,政府必须向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③一切国家机关都要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接受群众的监督,为人民服务。
(2)社会主义原则: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同时又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维护社会主义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提供有力的保障。
★ 1956-76年,社会主义探索中出现失误的原因及教训
原因 客观原因 (1)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及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也需要个过程,(2)国际环境的影响,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尖锐对立,容易产生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理。
主观原因 (1)违背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形势的认识和分析发生了偏差,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2)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得不到认真执行,党内民主得不到充分发扬,党的领导干部缺乏严格监督(3)毛泽东晚年,个人崇拜现象严重,人们民主法制观念淡薄,党内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4)急于求成,缺乏对“左”的错误的认识和警惕(5)缺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照搬苏联模式,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阶段。
教训 (1)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必须结合和反映实际。(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并按客观规律办事。(3)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发展,搞好综合平衡(4)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遵循客观经济规律(5)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6)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