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张的脸
年级:三年级
课时:1课时
学校:良渚第二小学
执教:
【教材分析】
《夸张的脸》是浙美版美术课本第五册第六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本单元内容主要以泥塑为主,旨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泥塑造型的简单步骤并进行一定基础上的创作。本课作为泥塑单元的第二课,在学习了第一课《找果子的刺猬》后,已经初步学会捏、团、搓等造型能力,为本节课《夸张的脸》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同学通过在之前的学习中,对人脸的特征表情已经具备一定的造型能力。在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力、鉴赏力、创作力方面也有了一定的积累。但却是在本学期第一次接触泥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回归基础,从泥的塑形开始逐步深入。希望通过学习《夸张的脸》一课,了解并掌握相关的知识,提升美术素养。
【设计意图】
本课教学着眼于“夸张”。因此如何“夸张”以及如何用“泥来夸张”是本课必须解决的问题。通过学生在教师引导之下的探究和视频影像的学习,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五官夸张”和“表情夸张”这两种重要的夸张方式。能够设计出富有创意的夸张的脸。
本课原为平面造型,而这次教学设计意在拓展,利用学校已有的泥板机等条件,向立体造型方向发展。
【教学目标】
1.采用揉、捏、压、搓等技法进行简单的泥塑,学习夸张的表现手法,创作一张奇特夸张的脸,提高立体造型能力,体验泥塑造型的艺术魅力及乐趣。
2.通过观察影像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通过欣赏交流及分析,了解掌握泥塑技法,提高观察能力和感知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其在体验体验泥塑夸张表现人物头像造型的乐趣,提高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用泥塑的形式表现夸张的人脸。
难点:抓住人物形、情特征进行夸张的泥塑立体造型表现。
【课前准备】
(学生)泥板、深色泥块、浅色泥块、切割工具、木板。
(教师)课件、泥塑实物作品。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提问导入新课。
(1)找零件。
教师提问,除了眼睛和鼻子,谁能在左图的脸上找出更多的“零件”?
(2)教师引导,这些零件组成了脸,今天我们要用陶艺材料做一个脸,但是我们不能做一个普通的脸,我们要做一个“夸张的脸”。
(3)揭示课题《夸张的脸》。
2.夸张的表情。
(1)出示傅园慧表情图片,提问她的脸部表情给你怎样的感受?
教师介绍傅园慧,她是由于表情夸张而为人们所熟知的,夸张可以给人留下更深的印象。
(2)找素材。
仔细观察,选择几张图作为制作“夸张的脸”的素材。教师提问,同学觉得哪些适合做“夸张的脸”,哪些不适合,请同学们说说为什么。教师让学生回答,并说说为什么。再提问为什么图一没有选的人少?总结出“夸张的脸”需要有丰富的表情。
3.夸张人物的特点。
(1)找特点。
出示演员的图片,让学生自己找出脸部的特点。教师提示,可以从胖瘦、眼睛大小、发型等方面着手。
(2)猜一猜。
请一位同学说说下图中其中一张脸的特点,其他同学猜。
教师总结,特点是人特有的,可以是一副眼镜,一个发型等等。
4. 怎么做,可以更夸张?
(1)加减法。
请比较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对人的哪些部分进行了改变?
加减法:长的更长,短的更短。
(2)变形法。
非洲面具和真人的脸相比,有哪些不同?
变形法:改变原有的形状。
(3)移位法。
欣赏毕加索的作品,看看他是怎么夸张的。
移位法:五官位置移位,也可以达到夸张的效果。
5.小结。
(1)选择合适的表情。(2)抓住人物特征。(3)大胆进行夸张。(加减法、变形法、移位法)
6..陶艺制作教学。
(1)材料准备
教师播放小视频,并讲解。
(2)卷泥板和基本技法。。
提问怎么利用泥板,做成一个立体的脸?学生思考并尝试回答,再播放卷泥板教学视频。
(3)示范。
拿出两件作品,请给老师提提建议,还可以怎么改进?
(4)作品欣赏。
7.作业。
作业要求:
(1)选择自己喜爱的夸张表情和人物进行创作表现。
(2)学生独立尝试,要有自己的特色。
5、趣味展示学生作品,进行评价。
6、拓展。
展示烧制好的作品,讲解捏制完成后到成品的过程。
学生回答,找出脸部的“零件”。
学生回答:搞笑、奇怪等……
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图片。
图一没有表情。
学生进行游戏。
学生回答,额头拉长。
提出改进的方案。
熟悉脸的零部件,加深对创作对象的了解。
利用网红,引发学生兴趣。
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自己认识到表情的重要性。
通过游戏,让学社主动参与。
一个方法举一个例子,加深印象(突破重难点)。
及时总结。
利用微视频教学,提高效率。
打破固定思路,鼓励作品创新。
【板书设计】
夸张的脸
1.加减法
2.变形法
3.移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