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课改版九上 18.5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课改版九上 18.5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课改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12-19 17:30: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章节题目
第十八章 相似性
授课题目
18.5 相似三角形判定
授课时间
授课教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启发探究式
教学准备
ppt
教学目标
1.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会利用相似三角形判定构造相似三角形;
2.在探索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
3.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探索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教学难点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的证明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
引入
回顾复习:
1.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的关系是什么?(追问)特殊在哪儿?
2.如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学生回忆、回答问题
巩固复习相关知识,引入新课.
探究
新知
1、由“全等三角形是特殊的相似三角形”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你会有什么想法?
引导学生从去特殊性的角度思考,提出相似三角形判定方法的猜想。
2、几何画板验证猜想。
3. 请同学们选择其中一个猜想进行证明,你会选哪个?为什么?
学生先独立思考,在组内交流。明确1.具有AAS、ASA、SSS、SAS、HL等条件的两个三角形必全等。2.全等了一定相似3.我们不需要相似比为“1”这个特殊条件,可以去掉多余的条件(去特殊性)。4.提出猜想“AA”,“SSS”,“SAS”,“HL”。
给学生思考时间,培养学生思维。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4.请同学们证明你的猜想。
5.梳理思路,总结方法
6.条件是否去的不够呢?还可以再少吗?为什么?
7.总结判定定理。
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SSS)
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SAS)
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AA)
名确目的,寻求知识、方法支撑。从而确定思路,动手操作。
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引导展开联想,从已有知识经验中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新知
应用
练习.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1)任意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
(2)任意等边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
(3)任意直角三角形都相似;
(4)顶角对应相等的两等腰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
(5)有一锐角对应相等的两直角三角形相似。
(6)二边对应成比例且一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
2.构造相似三角形
例1.在下列所给的条件中,能判定
△ABC∽△DEF的是( )
A.AB=1.5,BC=6,DE=16,
EF=12,∠A=∠D;
B.AB=4,BC=6,DF=24,
DE=12,AC=8,EF=18;
C.∠A=70°,∠B=35°,
∠D=70°,∠F=115°
D.∠C=∠F=90°,AB=15,
AC=5,DE=5,EF=
例2.已知;△ABC中,D为AB上一点,E为AC上一点,
(1)如果∠AED=∠B,
求证: △ADE?∽△ACB
(2)如 果
求证: △ADE?∽△ABC
(3)如果点D为一定点,点E为射线AC上一动点,你如何确定点E的位置,使△ADE与△ABC相似?
例3(备).如图,矩形ABCD中,AB=6,BC=8,动点P从B点出发沿着BC向C移动,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动点Q从点C出发沿CD向D出发,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几秒后由C、P、Q三点组成的三角形与△ABC相似?这时线段PQ与AC的位置关系如何?请说明理由。
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
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
通过练习,巩固定理
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积极性。
小结
反思
回顾课堂,梳理思路。
清点定理,总结方法。
提出问题与困惑。
反思、总结
通过总结,关注学生课堂的整体感觉,使学生进一步将数学知识系统化.
布置
作业
1. 证明另三个判定定理(自选,每个5分)
2.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1)两条边之比为3:2的两个直角三角形
?(2)两条边成比例的两个直角三角形
(3)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直角三角形
(4)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5)二边对应成比例且一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6)一个锐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7)一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
3.已知:在△ABC中,AC=9,BC=6,问在AC边上是否存在一点D,使△ABC∽△BDC?如果存在,请算出CD的长度.
4.(5分)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有Rt△ABC,且A(3,0),B(5,0),C(3,3);P为y轴上一点,当以P,O,B为顶点的三角形与以A,B,C为顶点的三角形相似时,求P点的坐标。
5.(选做10分)如图,直线AB与坐标轴分别交于点A、点B,且OA、OB的长分别为方程x2﹣6x+8=0的两个根(OA<OB),点C在y轴上,且OA:AC=2:5,直线CD垂直于直线AB于点P,交x轴于点D.
(1)求出点A、点B的坐标.
(2)请求出直线CD的解析式.
(3)如果把直线CD垂直于直线AB于点P的条件换成△AOB与△COD相似,求出点D的坐标。
布置作业,巩固课堂学习成果,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