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九上化学 3.1.2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原子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沪教版九上化学 3.1.2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原子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9-12-21 09:52: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案( 化学 学科)

课 题
原子
课 型
新授课
授课
时间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分子原子的本质区别,了解原子的内部结构,知道原子中各种微粒的数量关系、质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物质结构学习中的模型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建立物质可分性的观点,知道猜想、实验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重 点
原子的结构
难 点
原子的结构
方 法
讲授法,课堂讨论法
教 具
多媒体,贴纸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新课导入】
在生活当中,身材高大的人往往会被认为拥有更大的力气,在动物界中,如果用大象和蚂蚁的力量进行对比,也印证带来我们的这一想法,那如果比蚂蚁再小一点,更小一点,小到微观世界,微粒具有的能量是大还是小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原子的力量。
<视频播放>原子弹爆发
对比原子弹和普通炸药的威力,设疑:原子是微粒的一种,为什么拥有如此大的能量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原子的世界。
【新课讲授】
(一)原子的性质和特征
<提问>通过已学内容,你对原子的了解有哪些?
通过这些了解,我们发现分子和原子由很多相似的地方,那么分子和原子到底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呢?
<视频播放>电解水的微观过程
<提问>在这一变化中,分子和原子有什么不同的表现?
<总结>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裂为原子,而原子没有再分开,只是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二)对原子结构的探索
<提问>通过对原子的这些了解,目前在你的脑海中,对原子是如何想象的?
<总结>这些猜想都无关对错,关键是敢于提出猜想,其实科学家们在探究原子结构的过程中也经历了很多的猜想,提出了很多的原子结构的假想模型,进而不断的完善和修正,接下来我们就循着历史的足迹,看看科学家是如何一步步揭开原子结构的面纱的。
1、道尔顿原子结构模型
首先提出的原子论的科学家是道尔顿,他认为原子是一个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这个和我们多数同学不谋而合。在当时的科学界也是如此,多数的科学家都赞成这一想法,但是也有一些人心存怀疑,可以却没有实质性的证据来回击。
2、汤姆生原子结构模型
1897年,汤姆生在原子中发现了电子。这一发现推翻了道尔顿的原子结构模型。发现原子内部还有其他的微粒,拥有自己的内部结构。那么电子是一种怎样的微粒呢?阅读学案并和大家分享。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结果,共同了解电子的性质、特征。
过渡:电子带负电,而原子不显电性,可知原子中一定还有带正电的部分。你现在又对原子有什么新的猜想的,小组合作,设计自己的原子结构假想模型,并分组展示,阐述设计的思路。
小组分组汇报。
提出汤姆生的葡萄干面包模型。
3、卢瑟福:α粒子轰击金箔
介绍实验的装置、过程,同时介绍α粒子的情况。
<提问>如果汤姆生对原子内部的猜想是正确的,那么该实验会出现什么样的实验结果呢?
介绍该实验的真实实验结果:
大多数α粒子能够穿透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
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路径
极少数α粒子好像碰到了不可穿透的坚硬质点而被弹了回来
<提问>根据实验结果,各组同学对刚才自己对原子内部的结构猜想实坚持还是修正呢?
<图片展示>原子内部真实的构成情况:原子内部的正电荷集中在一个非常小的区域,叫原子核。原子核有质子和中子构成。
<提问>根据实验结果,请分析原子内部的质量分布?
(三)对原子结构的分析
通过数据表的整理,以及对原子结构的了解,分析其中的关系:
1、 电量关系
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2、数量关系
质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
3、质量关系
每个质子的质量≈每个中子的质量≈1836倍的每个电子的质量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了解了原子的内部结构,这样的原子既可以直接勾陈该物质,又可以先构成分子再构成物质,构成物质的多样性形成了我们多彩的世界,等着我们去探索。
倾听
观看
回答
观看
回答
猜想并回答
倾听
阅读、回答
小组讨论并设计原子模型
回答
回答:坚持或者修正学生自己原来假想的原子模型
倾听,回答
倾听
引出课题
激发兴趣
巩固已学知识,为探究分子和原子的不同点做好铺垫
得出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
通过已有认知建立脑海中的原子形象,为探究原子结构做铺垫
了解道尔顿的原子结构模型
了解电子的特点
进一步探究原子结构
理解汤姆生的葡萄干面包模型存在争议
通过自己的假想和卢瑟福的实验结果,深入分析原子内部的结构
得出原子中各种微粒间的电量关系、数量关系、质量关系
激励进一步探索欲望




(二)原子
一、性质及构成 质子
小,不断运动,有空隙 原子核
构成分子;构成物质 原子 中子(不带电)
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 电子
二、电量关系
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三、数量关系
质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
四、质量关系
每个质子的质量≈每个中子的质量≈1836倍的每个电子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