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九上化学 4.1常见的化学反应 燃烧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沪教版九上化学 4.1常见的化学反应 燃烧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9-12-21 10:09: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三、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燃烧及燃烧的条件、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燃烧引起的爆炸现象以及防火与灭火四个部分。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化学变化,在第二章学习氧气的性质时接触了一些燃烧的实例,也知道二氧化碳能用于灭火。本课内容的学习不仅有利于回顾已学知识,还有利于金属锈蚀及防护的学习,因此本课题在九年级化学学习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这一节内容的教学我把它分为两课时完成:将第一部分和第四部分作为一课时,也就是把燃烧条件和防火及灭火作为第一课时;我认为这样能更好的使学生在认识燃烧条件的基础上掌握灭火原理,达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将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和燃烧引起的爆炸现象作为第二课时。
本设计为第一课时,主要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
四、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本课之前根据生活经验对燃烧的现象有一定的了解,也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素养,对实验探究有较浓厚的兴趣,所以本课的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分析总结得出,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主动学习,培养实验探究能力。
五、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对自然及日常生活中的燃烧现象比较熟悉,在前面的化学学习中也已经了解了部分物质的燃烧情况,对燃烧的条件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学生对灭火的方法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本节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学生从生产生活实际发现和提出问题→老师引导学生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亲自实施探究方案→总结归纳形成结论的方法来组织教学。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在实验中发展学习的兴趣,体现科学探究的过程。
六、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燃烧的条件,知道灭火的简单原理和方法,知道
遭遇火灾时如何自救,增强消防安全意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的探究活动,进一步使学生认识
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学会用探究的方法学习化学。
3.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科学地认识研究燃烧、灭火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
的重要作用。(2)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形成富于思考,勇于探索、
团结合作的科学精神。
七、教学重点:1.燃烧的条件。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难点:1.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实际应用。2.探索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八、教学方法:实验探索、交流讨论。
九、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小魔术]烧不坏的手帕
[提问]联系生活经验,你对燃烧有了怎样的认识?
[讲解]燃烧带来的火是人类文明的摇蓝,给人类带来光明,为生活提供热量,为我们创造了美好的生活。但火如使用不当,也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和灾难。
这节课我们就要学习第四章 第一节——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板书]第四章 第一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复习提问]在有关氧气性质的学习中,我们知道许多燃烧事例,还记得不同的物质燃烧的现象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布置任务]请大家结合同学的发言,把你感兴趣的3-4个燃烧事例及事例及现象填写在教材92页表4—1中。
[归纳]燃烧的定义和特征
[板书]一、燃烧
1.定义: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
[观看、思考]
1.什么是燃烧?
2.手帕为什么烧不起来呢?
[讨论并回答]燃烧造福于人类,也能给人类带来灾难。
[交流讨论]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
[填写表格]

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回顾燃烧的“功”和“过”,并由此进一步体会“科学是把双刃剑”,只有掌握其规律,才能趋利避害。也激发学生探究燃烧本质与燃烧条件的兴趣。
认识和知道燃烧的本质和规律,科学地利用和控制燃烧,才能让燃烧更好的为人类造福。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体系。对燃烧进行从感性到理性的再认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问]燃烧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什么样的物质在什么条件下燃烧?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燃烧的了解,做出一些对燃烧条件的猜想。
[引导]物质的燃烧是不是需要这些条件?这些条件是否缺一不可吗?还是满足一个就可以?我们通常用什么方法来检验?
[讲述]探究的步骤: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
[讨论回答]燃烧可能需要的条件。
[思考]如何验证燃烧的条件?
学生可能提出各种燃烧条件,教师参与讨论,对不正确的意见教师也要对学生的参与意识给予鼓励,并以适当的指导语言引导学生正确思考,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提倡学生积极参与,师生互动。
[探究实验]完成下列实验,并思考燃烧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1.分别点燃小纸条和小石块。
2.点燃一根小蜡烛,罩上一个烧杯(尽量密封),观察小蜡烛能否长时间燃烧。
3.分别点燃一根小木条和一小木炭,比较哪个容易被点燃。
[介绍]着火点: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这个温度是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物质的着火点不同。
[板书]2.条件:
(1)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3)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
度——着火点。
[探究实验]在500mL烧杯中注入400mL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白磷,另一端放红磷,观察现象。
学生观察并得出结论:
燃烧需要可燃物;
燃烧需要氧气;
燃烧需要一定的温度。
思考:着火点可以改变吗?
[思考]这三个条件是否缺一不可?还是满足一个就可以?
观察现象,分析原因。
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用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去研究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严肃认真,团结合作的科学精神。
创设情景,使学生加深对燃烧三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的充分认识。使学生知道只要条件满足,燃烧在任何情况下也能发生。
[提问]1.“烧不坏的手帕”中手帕为什么烧不起来?
2.将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放置,火柴梗不易继续燃烧,原因是什么?
[讲述]影响可燃物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
1.可燃物自身的性质;
2.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一般越大越剧烈)
3.氧气的浓度(一般越高越剧烈)
[投影]练习与实践
[脑筋急转弯]要熄灭一支点燃的蜡烛,你能找到哪些方法?
[板书]二、灭火的方法与原理
1.隔绝可燃物
2.隔绝空气(氧气)
3.降温到该物质的着火点以下。
[讨论回答]结合燃烧的条件分析原因。
[讨论回答]
1.细铁丝在空气不能燃烧,镁在氧气中却能剧烈燃烧,说明什么?
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这说明什么?
3.煤球和蜂窝煤哪个更容易燃烧,这说明什么?
完成练习
[讨论回答]
寻找方法并分析原理。
[思考与回答]生活中下列燃烧现象常用哪些灭火方法,分别运用哪些灭火原理 ?
熄灭酒精灯
油锅着火
纸箱着火
煤气着火
森林着火
用燃不坏的手绢这个实验分析为什么酒精燃烧了手绢却没有燃烧,从而领悟到燃烧必须同时具有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通过问题探究,进一步激发学生研究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检测知识的掌握情况。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感性认识,总结灭火的一般原理和基本方法。
[知识应用]
1.为什么蜡烛火焰一吹就灭?
2.用扇子扇煤炉火,却越扇越旺?
[课堂小结]
1.燃烧的条件:
(1)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
(1)清除可燃物
(2)隔离空气(或氧气)
(3)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介绍小常识]
火灾中的自救方法
[课后作业]
1.请你通过询问他人、查阅书报、上网等方式,了解消防安全知识及 遭遇火灾如何自救。
2.顶尖课课练:P33 第1课时
[思考回答]
结合灭火原理解答。
聆听,记录。
聆听,记录。
提出问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巩固所学新知识,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宣传消防知识,增强学生遭遇火灾时的自救意识。
[主板书设计] 第四章 第一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十、教学反思:(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