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课 型
探究课
课 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守恒的原因。
(2)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的观察与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观察分析能力。
(2)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对实验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3)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的分析及质量守恒的分析,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现实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勤于思考,严谨务实,勇于实践,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感受科学研究的人文教育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理解其涵义。
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认识在化学反应。
课前准备
仪器:托盘天平、锥形瓶、镊子、小试管、烧杯、注射器
药品: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石灰石、稀盐酸
[引言] 1.引入课题
[创设问题情境]:我们知道化学变化时一定产生新物质,那么在化学变化前后物质间的质量有怎样关系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由成语:图片和视频引入课题。
2.探究活动1
[提出问题一]:化学变化前后,反应物的总质量和生成物的总质量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
[学生猜想一]: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
[学生猜想二]:反应物的总质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质量。
[学生猜想三]:反应物的总质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质量。
[设问]: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暂且不作评判,让我们用实验事实来说话。
[活动与探究] 学生分组做实验:1、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2、酸钙和盐酸反应
[讨论与思考] 两个实验所得结果是巧合,还是具有普遍意义?
分析实验现象和测定的数据,试着总结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从实验中总结出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结论。
[归纳]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讲解:①“总和”意味着把各种状态的反应物和生成物都算在内。如沉淀、肉眼看不见的气体也应考虑。
②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并不是各物质的任意质量之和,不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不能计算在内。
③物理变化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④质量守恒定律的“守恒”,是指质量守恒,而不是体积、反应物的分子个数守恒 。
⑤审题时要注意关键的字,如“充分反应”“恰好反应”“足量反应”等表示的意义。
[讲座与思考]
为什么“质量守恒定律”能够成立?
[投影] 水分解示意图学生分析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指导学生看书,引导学生分析质量守恒的原因。
[板书]: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2、“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
原子的种类、原子的个数、原子的质量都不发生改变。
[讨论与思考] 1、铁生锈后的质量大于铁的质量,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
2、蜡烛燃烧后就没有了,与质量守恒定律是否矛盾?
[练习] 学生解答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现象: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原来铁丝的质量大。
(2)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的质量比原反应物的质量小。
下列说法,你认为是否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A.打开盛酒精的瓶盖,酒精质量变小。 ( )
B.镁带燃烧后,固体的质量增加。 ( )
C.澄清的石灰水露置在空气中变重。 ( )
D.蜡烛燃烧后,其质量变小。 ( )
3、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表示为:水+二氧化碳 光照 淀粉+氧气,由此推断
叶绿素
淀粉中一定含有____元素。
在A+B = C+D的反应中,5gA跟一定量的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3gC和10gD,则B的质量是____g。
本节小结
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2、用微观的观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布置作业:
完成本节课后“练习与实践”。
预习第三节 化学方程的书写与应用。
教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