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实验4 常见金属的性质教学设计
?
学科
化学
课题
常见金属的性质
课时
第1课
时间
?
编制
?
案
例
背
景
教材分析
本节课让学生通过对比实验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逐渐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实验的操作技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联系生活、观察生活的意识和探究意识,在应用、实践中深化知识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熟悉化学实验操作方法有一定了解,但对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缺乏深入关注,对不同金属不同性质有初步的认识,但仍然需要结合实物和实验来增强理解。
教
学
目
标
知识技能
1.知道科学探究可以通过实验等多种途径进行。
2. 锻炼探究问题的能力,了解常见金属的性质。
3.帮助学生学会合作、归纳、总结的能力。
过程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并学会一些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情感价值
1. 通过对化学的研究过程产生探究的强烈欲望。
2. 培养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策略
运用实验法、归纳法。
教学器材
仪器:酒精灯、坩埚钳、石棉网、烧杯、试管、砂纸、干电池、小电珠、导线、棉球
药品:镁条、铁钉、锌片、铝片、铜片、稀硫酸、食盐水、生石灰、蒸馏水
教学重点
1.化学实验室安全规则 。
2.了解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1. 了解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
2. 实验过程的描述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探究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
教师巡回指导,要求学生认真贯彻实验现象,做好实验记录
实验1:观察镁条、铁钉、锌片、铝片、铜片的外观,并试试此金属样品是否容易被折弯、拗断 。
实验2:用沙子打磨金属样品,观察外观是否有变化。
实验3:用打磨好的金属样品和导线连接一节干电池和小电珠,观察电珠是否发光。
初步开展实验,探究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
学生总结出金属的物理性质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现象与结果。
观察、交流、得出以上3个实验的现象与结果 。
通过交流、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自学、合作能力,在归纳中激发学生求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师巡回指导,要求学生认真贯彻实验现象,做好实验记录。
实验1:用坩埚分别夹持一小段镁条、铁钉、锌片、铝片、铜片,用酒精灯外焰进行加热,观察现象。
实验2:取5支试管,分别加入一小段镁条、铁钉、锌片、铝片和铜片,并滴加稀硫酸至样品完全浸没,观察现象。
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学会对比得出金属的化学性质。
学生总结出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现象与结果。
观察、交流、得出以上2个实验的现象与结果 分组实验。
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
探究铁钉锈蚀的条件
教师巡回指导,要求学生认真贯彻实验现象,做好实验记录。
参照教材127页活动与探究所述的实验方法探究铁钉锈蚀的条件,分组开展实验。
培养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学生总结出铁钉锈蚀的条件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现象与结果。
观察、交流,将上面实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在表格中,归纳使铁钉发生锈蚀的主要因素。
回顾课堂知识,小组交流,相互检查和竞争。
培养学生整理、归纳知识的能力。
问题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学生根据实验结论,进一步讨论书本134页“问题讨论”中的3个问题,并得出结论,同时运用所得结论对日常生活中防止金属的锈蚀的措施提出建议。
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运用知识的能力。
?
?
?
?
?
?
?
?
?
?
?
?
?
?
教
学
反
思
本课是第五章中的一节实验课,对于教学设计后的具体反思如下:
一、设计理念比较科学:
1.体现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理念
本课设计为实验探究课,应用建构主义支架式的教学模式,面向全体学生,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分析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极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
本课由学生通过对比进行实验、观察总结出常见金属的物理、化学性质,得出铁钉生锈的主要原因,并联系生活中防锈的方法。符合学生认知特点,赢得学生情感认同,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科学探究的提出问题创设情景。
2.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能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着手,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如:铁钉生锈联系生活中防锈措施,引入生活中常见生活场景,在学生感觉亲切的同时,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引发新的思考,进一步考虑废弃金属的污染、回收、利用。
3.体现了合作学习的要素
本节课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开展较为有效的探究式学习外,小组和团队的合作学习也得以较好地体现。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有明确分工,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并促进互动。在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现象、结果的收集和实验结论的交流评估过程中,合作学习的要素得以明显体现,学生的能力得以提高,思维得以发展,学生感受到了合作学习的快乐。
二、教学处理比较自如:
一是教学方法多样:在实际的操作中应用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归纳法等多种方法,积极的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交流,使得课堂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二是探究环节重点突出。课堂上的探究实验中并没有完整体现科学探究的所有要素,而是重点突出了设计方案等几个环节。使得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积极思考、合作探究,在不断的思想碰撞中完成探究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数据的收集整理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使用器材、实验操作的能力,从而最大限度的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综合能力。整堂课的设计和教学立足学生的原有基础,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水平,既注重基础知识的获得和巩固,又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
三、角色定位合理,教学效果较好:
一是本人角色定位准确,在教学中将自己定位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二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比较突出,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思维时空较大,活动丰富有效,学生个体能不同程度地得到了锻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高涨。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