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芽的发育》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对枝条上芽的类型、叶芽结构的观察,以及芽和枝条之间的生长发育关系,顶端优势和整枝打杈等知识。基于教学中侧重科学方法的培养,以“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为课堂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实践中学习。
教学对象分析
芽是学生经常见到的,所以芽的分类学生容易掌握。但学生基本上不注意观察芽的结构,也就不容易理解茎和芽的关系,另外,叶芽的发育是一个相对缓慢的、动态的、变化的过程,学生理解有困难。“顶芽发育与侧芽发育的关系”对学生而言,植物体内的生长素以及生长素的浓度、作用机理,这些知识都是比较抽象而陌生的,从学生的知识基础看,理解这些知识是有一定的困难的。教师应深入浅出地讲明顶芽对侧芽抑制,产生顶端优势现象及去掉顶芽能使侧芽生长、发育的道理。
教学目标
(一)描述芽的类型和叶芽的结构
(二)识别常见植物的叶芽、花芽和混合芽
(三)阐明芽和枝条之间的发育关系
(四)举例说明植物的顶端优势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教学重点
芽的类型
顶端优势
教学难点
叶芽的结构
叶芽的发育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要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引入
引入新课
按课本出示的“身边事”导入新课。
思考:芽是什么?长大后会发育成植物的哪些部分?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自主学习
整合目标
芽的种类
先让学生阅读课本知识,并记忆要点。再观看幻灯片,完成幻灯片,加深记忆。
展示课前准备好的带芽的枝条,组织学生观察,提出问题“请你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芽进行分类”。结合实物检验学习效果。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芽分类的标准和名称。
观察并讨论芽的分类。
学生回答:按着生位置区分,可分为顶端的芽和侧面的芽;按形状看有的肥大,像水滴;有的瘦长。
学生回答:既是顶芽又是花芽,因为芽的分类标准不同,名称也不同。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
合作探究
交流展示
合作探究
交流展示
叶芽的结构
叶芽的结构
先组织学生观察叶芽的纵切结构图。
再做个小实验:取一个叶芽,做一个纵切。根据课本的图示,比较叶芽和枝条,找到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
提示注意事项:
1.纵切叶芽时,不要切偏,并注意安全。
2.对照幻灯片叶芽的结构图。
3.组织学生总结叶芽的结构。
学生解剖观察。老师巡回指导。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一层一层的象叶一样的结构是叶芽的幼叶。中间白色的轴状结构是叶芽的芽轴。一层层幼叶之间包着白色的小芽是芽原基。其他结构看不太清。
学生完成幻灯片叶芽结构名称,师生共同纠正。
通过实验活动,激发学生自己动手寻求新知识的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
运用知识
解决问题
顶端优势
指导学生理解顶端优势的概念、顶端优势产生的原因及农业上整枝打杈的方法有哪些。
课堂讨论,分析出现顶端优势的原因,了解农业生产上顶端优势的运用。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学点归纳
强化训练
小结
总结课程知识点,组织学生完成幻灯片上的课堂检测,布置作业。
记忆知识点,回答提问。
培养学生回答问题的逻辑性。
板书设计
顶芽
按着生部位分
侧芽
芽的类型 叶芽
按将来发育情况分 花芽
混合芽
芽轴——发育成茎
芽
生长点——使芽轴不断伸长
叶芽的结构 芽原基——发育成侧芽
叶原基——发育成幼叶
幼叶——发育成叶
顶芽和侧芽的关系:顶端优势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参与学习过程,同时也通过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另外,还运用多媒体观看幻灯片,给学生强烈的感性认识,突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图片,得出侧芽的发育主要受顶芽的影响的结论,培养了学生识图分析能力。
请学生描述顶端优势原理应用于生产生活中的实例,创设理论联系实际的实用情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感到知识的价值,从而乐学﹑好学。最后,布置制作叶芽模型的作业,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老师恰当的评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更好的完成自主学习,实现自我发展。过观察杨树枝条的芽和解剖叶芽的结构两个实验,引导学生认识芽的类型,得出观察叶芽结构的方法,并进一步认识叶芽的结构,以问题唤起学生的好奇天性,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
以上这些都是本节课成功的地方。
不足之处在于指导学生观察叶芽结构的时候,实验指导不够详细;另外个别实验材料不太理想,这是需要改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