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2-21 16:56: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课程标准】
1.认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2.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
3.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
要点 学 纲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概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分析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意义。分析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二、改革开放进程 概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拨乱反正、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理解认识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与中国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
三、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梳理“一国两制”理论的内涵与提出过程,概述“一国两制”方针收回香港、澳门及处理两岸关系的实践意义, 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统一的重大意义。
【基础知识梳理】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背景:“两个凡是”的方针严重阻碍了拨乱反正的进行。
2.过程:1978 年5 月10日,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第60期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标志)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特约评论员文章,新华社全文转发,12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全文转载,随后大多数省时自治区陆续转载,开始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3.意义
(1) 大讨论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纠正了长期以来束缚人们的“左”的错误,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历史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知识拓展】 “两个凡是”是指“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实质是“左倾”错误的继续发展。中央领导人:华国锋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历史背景
(1)思想解放:1978年5月,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观念,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了重要思想理论准备。
(2)指导思想: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2.召开:1978 年12 月18日至22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3.主要内容
(1)工作中心: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2)战略决策: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3)恢复路线: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
(4)拨乱反正: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4.意义: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特别说明】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特别提醒】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在联系
(1)从目的看:都是为了纠正“文化大革命”以来的“左”倾错误,解放思想,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做了重要思想准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再肯定。
(2)从主要内容看:都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重新确立了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3)从结果和意义看:二者都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推动了新时期改革开放的进程。 
(三)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
1.原则:党和国家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 加快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
2.表现
(1)“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陆续得到平反。
(2)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党派人士和知识分子等恢复了名誉。
(3)国家改正了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摘掉地主、富农分子的帽子,为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落实政策。
(4)将小商小贩、手工业者等劳动者同原工商业者区别开来。
(5)支持民主党派恢复活动,认真落实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重申侨务政策。
3.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1981年6月27日至29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在北京举行。
⑴内容:全会审议和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32年来的历史
【知识拓展】①对建国32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正确的总结,实事求是地评价了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清了功过是非;②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科学地论述了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和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③肯定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正确道路,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工作继续前进的方向。
⑵意义:对统一全党、全国人民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决议》的通过标志着指导思想上拨乱发正的胜利完成。
(四)修订宪法:1982年宪法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恢复和发展,1982年年底,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二、改革开放进程
1.对内:经济体制改革 改革的必要性: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发展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心
①开始: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
②方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广开来。
③意义:到1983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近8%,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知识拓展】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目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必要性
①原有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经济体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②只有改革经济体制才能更好地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要求,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
【知识拓展】2.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业村开始?
①旧的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中国农业大国的国情决定)农民人口多,生活一直比较贫困
③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落后严重制约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④改革已经失去活力的农业管理体制,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知识拓展】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⑴概念:是指在 土地公有制 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 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所有制形式不变;生产经营和分配方式变化
⑵试点:首先实行的是安徽省 和 四川省,后逐渐推广。邓小平及时予以充分肯定。
⑶主要特征: 包产到户 。
⑷意义: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 自主权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知识拓展】4.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乡镇企业 和 非农产业:
⑴概念:指 农村集体 或个人创办的各类企业。
⑵前提:全国农村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普遍建立,基本解决了农民的 温饱 问题。
⑶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归纳总结】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每一步变革或调整的核心内容及结果如何?据此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1)经历了四个步骤: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核心内容及结果:
A.土地改革:①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②结果: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B.农业合作化:①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的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②意义: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
C.人民公社化:①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实行“一大二公”。②影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①核心内容: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革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②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3)认识:①生产关系的调整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手段。②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也是检验生产关系的调整是否正确的标准。③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生产关系超前或滞后都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按照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
【知识拓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背景:农村改革的推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缺乏活力和竞争力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目标:中共“十四大”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评价:利:增强了 企业 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弊:存在一定问题,如下岗职工增加、部分职工生活困难等。
应对弊端措施: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制 作用:利于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3)理论突破
①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
②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三步走战略(P171历史纵横)
(4)深化经济改革
①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意义:为中共十四大召开了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②经济体制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改革纵深发展:我国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思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大力推进财政、税收、外贸、外汇、价格、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改革。
【知识拓展】南方谈话
⑴背景:遭遇苏联解体、东欧巨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到挫折;西方敌对势力大肆宣扬“共产主义大溃败”;国内一些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主张放弃四项基本原则,走“西化”的道路。党内和一部分干部群众中一度出现了对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模糊认识,甚至出现了姓“资”姓“社”的争论。基于两种不同体制因素的新旧利益格局的冲突和摩擦日益加剧,经济运行出现日益严重的失序;这些实际上都涉及到要不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中国走什么道路的问题。
⑵主要内容:
第一,阐述了要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第二,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第三,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和判断各项事业是非得失的标准;
社会主义本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改革开放的判断标准“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现在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归纳总结】1.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和特点
(1)内容: ①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③逐步探索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特点: ①由群众自发到政府推广、推动。 ②由个别地区先行试点到全国逐步推广。
③由农村起步,迅速向城市推进。 ④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知识拓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解放了中国的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
2.对外开放格局
项目 表现 特点
创办经济特区 1980 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 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
沿海港口城市 1984 年,中央进一步决定开放14 个沿海港口城市 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经济技术区 建立起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
开放战略 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后来发展成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融入世界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意义:使中国更深层地进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知识拓展】1.经济特区:
⑴含义:我国的经济特区是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地区。
“特”在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
⑵目的:为了更好地吸收和利用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⑶创办: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建立,1988年设立海南经济特区
⑷原因:中国南方是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或重要?海运港口?,是著名?侨乡?,离?香港?、?澳门?、?台湾?较近,在历史上与海外密切交往。
⑸地位和影响:特区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的作用。
【知识拓展】2.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影响: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⑴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实现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
⑵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经济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⑶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_的繁荣与发展;有利于建立完善的世界贸易体制
【知识拓展】3.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1)构成
①建立经济特区,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模式。
②确定沿海沿江沿边和省会开放城市,提高我国的出口创汇能力和经济效益,逐步加强向内地进行技术和管理的辐射作用。
③建立沿海经济开放区,使对外开放向区域经济方面延伸,将开放格局提高到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
④在设立和确定经济特区、沿海沿江沿边和省会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这三个开放层次的基础上,作为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最后一个层次就是将开放辐射和延伸到内陆地区。
(2)意义
①是促进我国经济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②为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创造了有利条件;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③为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基本框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发展目标与成果
(1)发展目标: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
(2)成果:到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万亿元,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
(2)内涵: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知识拓展】“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内涵
(1)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央政府在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2)两制并存。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台湾、香港、澳门的资本主义制度,实行长期共存,共同发展。统一后,台湾、香港、澳门的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
(3)高度自治。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宪法规定在台、港、澳设置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除在外交和国防方面服从中央政府外,享有高度自治的权利:如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实行独立的财政预算,中国政府不征税等,台湾特别行政区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4)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心愿;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特别提醒】“一国两制”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在港澳问题上首先实践。
【构图解史】 “一国两制”
【知识拓展】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的由来与发展
①雏形: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毛泽东、周恩来就曾提出关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这是“一国两制”构想的雏形。
②基本框架: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谈话,具体阐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阐明了中国政府对台湾当局的态度及统一后对台湾的基本政策,这就奠定了“一国两制”的基本框架。(背熟)
③正式形成:80年代以后,邓小平全面阐述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深刻含义,完整的“一国两制”构想逐渐形成。
④宪法保证: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使“一国两制”构想有了宪法保证。
⑤定为国策:1984年,“一国两制”的方针在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通过,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我国的国策)。
2.香港、澳门回归
(1)过程
①1984 年12 月和1987 年4 月,中国政府分别同英国和葡萄牙政府分别签署了中英、中葡联合声明。
②1997年7月1 日零时,中英两国政府完成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③1999年12月20日零时,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2)意义:香港、澳门的回归,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开创了港澳和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是“一国两制” 构想运用的结果;为国际社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借鉴。
【知识拓展】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由来
1.香港问题由来:1842年《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1860《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一区;1898《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割占??????????????????????????????????????????????????????新界,租期99年
2.澳门问题由来: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曝晒水浸货物,强行进入澳门; 1557年葡萄牙贿赂明朝官员,取得在澳门的长期居住权; 1887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葡友好通商条约》正式强占澳门。
3.台湾问题由来:
①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二战期间《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明确规定日本归还台湾及其附属岛屿
③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④1949年,国民党政府败退到台湾,台湾与大陆被人为分离。
4.港澳回归条件:①中国国力增强 ② 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③ “一国两制”的构想和各项具体方针政策日渐完善 ④大陆与港澳人民渴望统一
【特别提醒】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的区别
(1)香港、澳门问题是外国殖民主义侵略的产物,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产物,两者性质不同。 
(2)港澳问题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谈判,而解决台湾问题是在“一国两制”的架构下,两岸平等协商,属国家内部事务问题。
(3)国家在港澳驻军,表明中国对港澳恢复行使主权,具有象征意义。台湾和祖国大陆同属中国的一部分,台湾可以保留军队,但不应对大陆形成威胁。
3.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
(1)缓和:1979 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后,中国政府推动大陆同台湾同胞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 促进双方人员往来。
(2)对话
①九二共识:1992 年11 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在香港举行会晤,达成了在处理两岸事务性交涉中“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 后被称为“九二共识”。
②汪辜会谈:1993 年 4 月,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3)发展
①颁布《反分裂国家法》: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以最大诚意和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一贯立场,表现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
②习马会面: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
【知识拓展】1.当前解决台湾问题的利弊因素
⑴有利因素(台湾问题解决的历史必然性)
①经过改革开放,中国的综合国力极大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这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根本保证。
②两岸人民同根同源(历史文化传统、语言相通)、血脉相连,结束海峡两岸的分裂状态,实现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③两岸在经济上具有互补性。近年来,两岸的经济贸易迅速发展,人员往来及各项交流活动不断扩大,尤其是国民党、亲民党等高层人士访问大陆,使台湾人民对大陆的了解不断增多。
④邓小平“一国两制”方针充分考虑到各方的利益,也得到了联合国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承认。
⑤香港、澳门问题的顺利解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和借鉴。 
⑵不利因素:
①近年来,台湾岛内“台独”活动日益嚣张,这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障碍。
②日本、美国等国际反华势力支持“台独”势力并阻挠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实现和平统一的重要障碍。
【知识拓展】2.“一国两制”对祖国统一的影响
(1)“一国两制”理论经受了各种考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香港和澳门在“一国两制”指导下,顺利实现回归,迈出了统一进程中的重要一步,也为完全统一奠定了基础。
(3)港澳的回归,对台湾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对台湾人民有很大的启示和积极影响,有助于增加对“一国两制”的认识、理解和支持,增强他们以此次方针实现完全统一的信心,减少其疑虑和抵触,有利于统一阻力的减少。
【知识拓展】3.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①洗刷中华民族的耻辱;
②有利于港澳台地区的繁荣、稳定和发展;
③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加快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及综合国力的增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④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新贡献。
【知识拓展】4.“一国两制”下的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的异同
比较 民族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经济特区
不同点 目的 稳定社会解决民族问题 祖国和平和统一 发展经济促进现代化建设
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权限 根据本地区执行法律法规、政策的自治区 拥有除外交、国防外的高度自治权 实行特殊的经济管理制度
范围 5个民族自治区 港、澳、台 5个经济特区
相同点 都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符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都是我国不可分割的地方行政区,享有一定的自治权;与中央的关系都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受中央人民政府管辖
时空轴:

【练习】
1.“它在很大程度上引导了处于十字路口的中国的走向……是国内有识之士在新时期将来未来之际谋划的意识形态‘兵变’。”“它反映了全党全国人民共同的心声,讲了大家想讲的话。”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南方谈话” D.中共十四大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次会议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  )
A.阶级斗争 B.文化建设 C.政治建设 D.经济建设
3.右图所示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
A.农村改革激发了生产积极性 B.经济体制改革催生第三产业
C.改革增强了人们的生态意识 D.农民承包具有自发性的特点
4.1978年4月20日,中共中央颁布《关于加快工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即工业三十条)。决定指出,国营工业企业要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分工负责制。企业的生产、技术、财务、生活等问题,党委做出决定后,由厂长负责组织执行。这一措施的影响是(  )
A.有效调动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 B.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
C.有力增强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性 D.促进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5.改革开放初期,广东有一个说法:遇到绿灯往前走,看到黄灯赶紧走,碰上红灯绕着走。但1992年他们说:北京送来了更通畅的绿灯。“北京送来的绿灯”是指(  )
A.设立经济特区 B.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回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对外开放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点、线、面相结合的特点。“全方位”主要是指(  )
A.全国范围对外开放 B.全行业对外开放 C.对所有周边国家开放 D.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
7.有人说中英香港问题的谈判中,撒切尔夫人碰上邓小平是“铁娘子碰到了钢铁公司”。撒切尔夫人也回忆说:“我们是同一个不肯让步,而且在实力上又远远超过我们的大国打交道。”由此可见,中国能够收回香港的根本条件是(  )
A.中国政府强硬坚定的立场B.世界潮流的推动C.邓小平高超的外交水平D.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8.《中美联合公报》指出:“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对中国两岸关系现状提出类似观点的还有(  )
A.《告台湾同胞书》B.《上海合作组织宣言》C.《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D.“九二共识”
9. 1980年8月,美国《纽约时报》以惊叹的口吻报道说:“铁幕拉开了,中国大变革的指针正轰然鸣响。”此报道中的“轰然鸣响”是指(  )
A.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 B.城市扩大企业自主权C.对外开放政策开始确立 D.经济特区建设的启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