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四川岳池伏龙初级中学七年级上册人教历史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期末练习题及答案
七上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一、选择题
1、“国家统一,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的主流。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始于( )
A.夏朝 B.西周 C.汉朝 D.秦朝
【分析】本题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为切入点,考查秦朝的统一。
【解答】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故选:D。
2、下列有关秦朝暴政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
A.中央集权 B.刑法严酷 C.赋税繁多 D.徭役繁重
3、《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面对这样的社会状况,西汉统治者采取的治国政策是 ( A )
A.休养生息 B.文景之治 C.削弱侯国 D.实行分封
4、这种特殊的身份使其不依附于行政权力的制约,不会轻易受到行政权力的干扰,从而能够更好的发挥监察的作用,汉代有“这种特殊的身份”的机构是( )
A.司隶校尉 B.御史大夫 C.市舶司 D.西域都护
【分析】本题以这种特殊的身份使其不依附于行政权力的制约,不会轻易受到行政权力的干扰,从而能够更好的发挥监察的作用为切入点,考查的是汉武帝巩固大统一的措施。
【解答】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包括中央设司隶校尉,地方设刺史,强化监察制度,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所以A选项符合题意。故选:A。
5、《后汉书》记载:章和二年(公元88年)章帝死,年仅10岁的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听政。窦太后的哥哥大将军窦宪趁机操纵朝政,“威权震朝廷”。以上材料反映了东汉时期的哪一历史现象? ( C )
A.丞相权力膨胀 B.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C.外戚专权 D.宦官专权
6、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地区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许多来自古代中原地区的丝织品,请判断新疆地区使用中原丝织品,最早可能是在( B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7、关于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B )
A. 西汉前期我国发明了造纸术,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B. 东汉时期的张仲景著有《本草纲目》,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C. 东汉时期的华佗制成的 “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D. 东汉时期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记载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
8、“天下六合铸就大秦瑞气,巨星陨落化为一声叹息,你长袖一挥,胡人不敢南下牧马,士不敢弯弓报怨。”材料诉说的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位统治者,这位统治者是( )
A.商纣王 B.秦始皇 C.汉高祖 D.禹
【分析】本题考查秦朝的统一。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后称秦始皇)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解答】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天下六合铸就大秦瑞气”可知是秦朝的统一。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后称秦始皇)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它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对历史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故选:B。
9、“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我国农民陈胜、吴广发出的呐喊。这次大起义发生在(?A )
A.秦朝末年 B.西汉末年 C.东汉末年 D.三国时期
10、西汉初,经过几位皇帝的努力,社会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国家随之强盛,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局面,史称 ( B )
A.贞观之治 B.文景之治 C.开皇之治 D.光武中兴
11、公元前106年,西汉武帝将全国103个郡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置刺史1人,刺史“奉诏条察州”,主要依据“六条问事”,因郡守和国相官佚为二千石,故在六条法律条文中有四条是针对“二千石”的,这说明刺史制度( )
A.有利于完善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机构
B.均衡了州郡和封国的地方权力分配
C.可消除地方豪强势力对中央的威胁
D.主要是为了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
【分析】本题以公元前106年,西汉武帝将全国103个郡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置刺史1人为切入点,考查的是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
【解答】据材料可知,汉武帝设立刺史重在加强对地方太守的监察,从而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以便更好的发挥太守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故选:D。
12、创立太平道的张角,经过10多年在社会底层传教,信徒已有数十万人。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张角等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历时九个月的黄巾起义最后被镇压下去,但余部坚持斗争20多年,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这段材料反映了东汉末年农民起义的 ( D )
A.原因及影响 B.原因及经过 C.原因及特点 D.特点及影响
13、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的关注。中国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出现与下列哪一事件有关( A )
A.张骞通西域 B.鉴真东渡
C.玄奘西游 D.郑和下西洋
14、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后感言: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医药的成功范例……如果死老祖宗的宝贝、固步自封,中医只能是“一筐草”,无法变成“一块宝”。在这里,屠呦呦告诉人们对待传统文化应该秉持的态度是( B )
A. 否定传统,学习西方B. 取其精华,推陈出新
C. 脱离传统,彻底创新D. 全部继承,发扬光大
15、“(陈胜、吴广戍边的队伍)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他们)估计已经误期。误期,按照秦朝法令,(他们)都要被斩首。”这段话与大泽乡起义的关系是(??C? )
A.没有雨就不会爆发农民起义 B.大雨成为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
C.大雨加速了农民起义的爆发 D.极其残酷的刑罚导致农民起义
16、今天我们强调“依法治国”。西汉重视“以德化民”是在 ( B )
A.汉高祖时期 B.文景时期 C.汉武帝时期 D.光武帝时期
17、主父偃说上(上:汉武帝)曰:“愿陛下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上从之。建议的目的是( )
A.削弱诸侯国,加强中央集权
B.加强思想控制
C.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D.打击地方豪强地主
【分析】本题以主父偃的上书为依托,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据“愿陛下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议指的是推恩令,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削弱诸侯国,加强中央集权。西汉初年,为巩固国家的统治,汉初分封了许多王国。到汉武帝时,汉初分封的诸侯国,有相当的势力,严重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势力越弱,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逐渐消除,加强了中央集权,使西汉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故选:A。
18、东汉民谣:“小民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从来必可轻。”反映了东汉后期的什么社会状况? ( C )
A.封建统治异常腐朽黑暗 B.农民处于无衣无食的境地
C.各地农民不断起来反抗 D.黄巾起义瓦解东汉政权
19、2017年5月14—15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详细诠释了从古至今“丝路精神”的延续与积淀。下列历史人物中,对最早开辟“丝绸之路”作出重大贡献的是( B )
A.玄奘 B.张骞 C.鉴真 D.张謇
20、《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可以从书中查阅的史实包括( A )
①商汤灭夏 ②齐桓公称霸 ③蔡伦改进造纸术 ④文成公主人藏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历史学家翦伯赞认为:在我看来,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我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
材料二: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数十年矣。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外内骚动,百姓罢敝……财匮力尽,民不聊生。
——司马迁《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材料三:以下是某学校初三学生小明对秦始皇做的全面而简要的评价: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皇帝,他的功大于过。他统一了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他还建立起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所沿用,影响深远。但是他实行暴政,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1)从材料一看,翦伯赞是怎样评价秦始皇的,其主要依据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分析,司马迁是怎样看待秦始皇的?
(3)材料一、二只摘取了翦伯赞和司马迁对秦始皇某个方面的评价。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在评价人物的方法上有何特点?
参考答案:
(1)认为秦始皇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杰出人物;
依据:他开创了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时代
(2)认为他实行了暴政,导致民不聊生
(3)全面性;—分为二。
2、材料解析
材料一:公元前99年,司马迁由于为兵败投降的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被捕下狱并受腐刑。获赦出狱后,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用十几年时间完成一部千古名作。
材料二:耗费司马光19年心血的这部史学著作,在期编撰过程中,采用的各种资料达三百多种,书的一部分草稿堆满了两间房屋。有人曾翻阅其中的篇章,竟没有一个写得潦草的字。
请探究:
(1)材料一、材料二中所提到的著作分别是指哪一作品?这两部作品在编写上分别有何特点?
(2)材料所描述的两部旷世名作创作的相关状况,对你有何启迪?
【参考答案】
(1)《史记》和《资治通鉴》;《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2)要有严谨的精神,要有持之以恒的努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