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2《千米的认识》 人教新课标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2《千米的认识》 人教新课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12-20 08:00: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千米的认识》教案
课题
千米的认识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数学
年级
三年级
学习
目标
1、认识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
(1)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你能用手势表示一下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吗?
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毫米、厘米、分米、米。
复习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为这节课学习千米及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做铺垫。
讲授新课
1.认识千米。
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km)作单位。生活中你在哪里看到过“千米”?
2.感受1千米的长度。
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
几圈是1千米?
3.在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实际走一走,看看有多远。几个这样的长度是1千米?
4.做一做:和老师到校外走1千米的路程,体验1千米有多长。
5.学习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3千米=(3000)米
5000米=(5)千米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6.做一做。
填一填。
7.学习估测两地间的距离。
估一估,从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
小组合作:说说你的估测方法,并估测出实际距离。
8.做一做
(1)估计一下,从你家到附近的商店大约有多远。
(2)估计一下教室的长、宽各是多少。
小组合作:说说你的估计方法,并实际做一做。
9.练习:做一做
(1)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小红每分钟行走50(米)。
2.小轿车每小时行行驶70(千米)。
3.燕子每小时飞行150(千米)。
4.一架飞机每小时飞行700(千米)。
5.亮亮从家到学校走750(米)。
(2)李老师骑自行车每小时行12千米,他从家到学校一共要走30分钟,李老师家到学校大约是多少千米?
30分钟=半小时
12÷2=6(千米)
答:李老师家到学校大约是6千米。
10.小结:
(1)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km)作单位。
(2)千米也叫公里。1千米=1000米。
高速公路上的路标上面有“km”。
出租车的计价器上面有“千米”。
1圈是400米,2圈是800米,半圈是200米,所以2圈半就是1000米。
1千米=1000米。
10个100米就是1千米。
“千米”也叫“公里”。
学生实际走一走,感受1千米的长度。
1千米是1000米,3千米就是3个1000米。
1000米是1千米,5000米里面有5个1000米。
合作交流。
100米我大约要走200步,从家到学校我走了600步,大约300米。
走100米我大约要用2分钟,从家到学校我大约要走10分钟,约500米。
我家离学校比较远。我坐3站公共汽车,每站约500米,大约1500米远。
我一步大约是50厘米,从我家到最近的商店,我要走200步,大约是100米。
我一步的长度大约是50厘米,可以在教室里走一下,看长和宽各是多少步,再算出长和宽大约各是多少米。
看教室的长和宽各镶有几块地砖,再估计一下一块地砖的边长,最后算出教室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米。
30分钟是半小时,半小时走的路程就是12千米的一半。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千米”,激发学生兴趣,也使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1千米的长度。
让学生实际走一走,体会1千米的长度。
学生说出思考过程,重要的是掌握换算的方法。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提出估测的方法,加深理解。
填写长度单位要有生活积累,还要看清给的数字,对长度单位的大小有明确的认知。
巩固提高
1.做一做
(1)测量较长的路程时,我们通常用(千米)作单位。
(2)我们学校操场一圈是200米,小明要跑(5)圈才够1千米。
(3)测量长春到北京的路程要用(千米)作单位。
2.我会判。
(1)一条高速公路长150米。(×)
(2)火箭每分钟飞行1000千米。(√)
(3)小丽骑自行车每小时走12米。(×)
(4)小明每年长高5米。(×)
3.我会连
4.丽丽从家到图书馆,先乘公交车走了3千米,下车后又步行了350米,小丽家到图书馆有多远?
3千米=3000米
3000+350=3350(米)
答:小丽家到图书馆有3350米。
5.拓展提高。
(1)妈妈带小明坐长途汽车去看奶奶,途中要走308千米。他们早上8时出发,汽车平均每小时行80千米,中午12时能到达吗?
12-8=4(小时)
80×4=320(千米)
320>308
答:中午12时能到达。
(2)老师家离学校大约有4千米的路程,老师可以选择什么交通工具来学校?为什么?大概需要多少时间?
4千米的路程步行的话需要的时间太长了,不适合步行。
如果骑自行车需要半小时左右。
开小轿车的话,大概10分钟就到了。
骑摩托车和开小汽车所用的时间差不多。
也可以骑电动车,大概需要15分钟。
老师可以开汽车、骑摩托车、骑电动车、骑自行车上班。
一条高速公路长150千米
小丽骑自行车每小时走12千米。
小明每年长高5厘米。
小组合作: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先求一共走了几小时。
再求4小时汽车走了多少千米。
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练习,以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本课所学。

根据生活实际让学生提出解决方案,答案不唯一,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课堂小结
(1)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km)作单位。
(2)千米也叫公里。1千米=1000米。
对本课的知识点加以总结,使学生更能掌握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板书
教学反思
千米的认识
(1)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km)作单位。
(2)千米也叫公里。1千米=1000米。
(一)让数学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
当数学与学生的现实密切联系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对于1千米的观念的建立本身是枯燥的,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只是机械被动的去学习。然而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的选择和补充,教师选择贴近学生生活,以常见的事物作为教学内容,使学生自然就融入了学习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与意义。
(二)把已有的经验作为支点
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于丰富的现实原型,培养空间观念要将教学拓宽到生活空间。教师能借助学生对100米的长度的认识作为“敲门砖”,找准发展空间观念的支点,通过课前感知、课中回忆、推想等一系列数学活动中逐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让学生在真实的现实背景中,引领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三)给学生充分的感性积累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受1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从学生所熟悉的校门口100米的长度入手,推想1千米的长度;接着,让学生结合身边的物体利用数据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学生在用自己的方式描述1千米的长度时,留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