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 第7单元 折线统计图(含2课时课件+2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 第7单元 折线统计图(含2课时课件+2课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12-22 21:38:01

文档简介

第7单元
折线统计图
教材简析
在本单元学习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单式和复式)和条形统计图(单式和复式)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表、条形统计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单式和复式),帮助学生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思想,根据折线的变化、特点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更好地了解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有效构建数据分析观念。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认识并会制作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并运用它进行数据分析和预测。
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条形统计图的知识,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有相同的部分,只是改用折线来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学生学会绘制折线统计图比较容易。
2.在前面统计知识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有了运用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的经验。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分析数据,并对折线的走向做出正确的预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预测意识。
3.统计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与学生平常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教学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目标导向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它们的特点和作用。
2.学会绘制折线统计图。
3.会根据折线统计图获取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并能做出科学的预测。
过程与方法
经历折线统计图的认识、绘制和科学分析的过程,体验迁移比较、观察分析等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想象的能力。
教法与学法
1.教学中,要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动手绘制折线统计图,小组里互帮互学,快速掌握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结合图进行分析,体会折线统计图的妙用,感受统计的乐趣。
2.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灵活处理教材,寻找与学生生活联系更加紧密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组织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开展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中动手操作、讨论分析、交流提高,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
课时安排
本单元建议用2课时安排教学。第7单元 折线统计图
第1课时 单式折线统计图
课题 单式折线统计图 新授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及科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 会看折线统计图,能够从图中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
教学难点 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学会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准备 直尺、统计图网格纸、多媒体课件、折线统计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教材第104页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表。 2006年:426支;2007年:394支;2008年:468支;2009年:454支;2010年:489支;2011年:499支;2012年:519支。 这是2006~2012年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支数的数据。像这样整理数据的方法好吗?你想怎样整理这些数据? 出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你能说说用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来呈现数据有什么好处吗? (统计表更清楚,更有条理;条形统计图更形象直观) 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还经常用这种方式来表示这些数据,课件出示教材105页例1折线统计图。 二、新课讲授 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 (1)读懂图意。 提问:你能看懂这个折线统计图吗? 先与同桌互相说一说,折线统计图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它是怎样表示数据信息的? 学生活动,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提问:表示2007年参赛队伍的点在哪里?这一年有多少支参赛队伍?2011年呢? (2)数据分析。 谈话: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自己先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 ①多长时间记录一次数据的? ②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 ③参赛的队伍上升得最快的是哪一年到哪一年?下降得最快呢? 全班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看的,怎么想的。 (3)小结。 人们在表示某些数据时可以选用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不仅能够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清楚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你还在哪儿见过折线图? (展示课前收集的折线图,让学生说一说每个折线图所表示的内容,以及从图中能了解到的信息) 师:认识了这么多的折线统计图,想不想绘制一个折线统计图呢? 2.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 出示教材第105页“做一做”。(陈东0 ~ 10岁的身高情况统计表) 你能根据统计表完成下面的折线统计图吗? 出示统计图(没有描点),教师示范前两个点的画法。 学生尝试画图,并组织交流(让学生说一说制作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师:从这幅图中知道了什么?陈东的身高有变化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三、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108页练习二十六第1~3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折线统计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单式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仅能够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画法: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数量,根据数据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结起来。
教学反思 本节讲解折线统计图。在这节课之前,学生已有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基础,在观察、对比、分析中,看到折线统计图更能清晰地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出发,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引发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作用,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练习中又通过运用数学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魅力。
教师点评和总结:(共11张PPT)
单式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科技吗?你们都知道哪些科技比赛?
你们知道机器人大赛吗?(介绍青少年机器人大赛的情况。)
2.设问:如果想了解近几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的情况,可以
怎样做?(调查、统计)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这是我们收集到的从2006年到2012年参赛队伍的数据。
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表
(一)探究折线统计图的画法
2.我们已经将这些数据进行了初步的整理制成了统计表,为了
更好地进行分析,我们还可以将这些数据怎样做?
(制作成统计图)
时间 / 年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参赛队伍 / 支 426 394 468 454 489 499 519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3.出示条形统计图,并说说根据这个条形统计图能发现哪些信息。
(一)探究折线统计图的画法
信息:名称,横轴,纵轴,每一年的参赛队伍的多少。
小结: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的看出数量的多少。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4.提问:刚才有同学说到,从这幅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在2009年到2012年这段时间里,参赛的队伍数量是不断增加的,你同意吗?
(一)探究折线统计图的画法
5.追问:你是从哪看出来的?(直条的高低)
如果我挡住条形统计图的一部分,你还能看出这一情况吗?(可以)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6.这说明“分析增减的变化情况”和“直条的完整度”没有关系。如果我们只想分析变化情况,你觉得可以怎样绘制统计图更简单呢?自己动手在下图上试一试。
(一)探究折线统计图的画法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7.学生独立绘制,教师巡视指导,收集学生资源。
(一)探究折线统计图的画法
8.汇报交流。
(1)对比画线段的和描点的,讨论得出:描点更简洁。
(2)对比标数据和没标数据的,讨论得出:标数据更清楚。
(3)对比用折线连接各点和不连接的,讨论得出:连线更能表现
出变化情况。
(4)对比把0点连上的和不连的,讨论得出:只能连接所有的数据。
9.揭题:通过自己的努力,同学们创作了一种全新的统计图,你知
道这是什么统计图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折线统计图。
10.回顾折线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和绘制步骤。(动态演示)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现在我们学习了两种统计图,请同学们看看它们有什么异同?
先自己想一想,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二)对比两种统计图,分析各自特点
2.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折线统计图既可以看到它每一部分的变化趋势,也可以看到它的整体变化趋势,每相邻两点间的线段越长,说明增减越大,还可以看出每一年的数量多少……
4.如果想分析学校每个年级人数的多少,选择哪个统计图?
想了解学校近几年的招生人数的增减变化,应选择哪一种统计图?
5.看了这个折线统计图,你有什么感想?
(青少年们科技意识增强,越来越喜欢机器人大赛了。)
三、巩固运用,实践创新
1.第105页“做一做”。
2.王越家旅行期间行车情况如下图。
(1)王越家旅行共行了( )千米。
(2)到达目的地时共用了( )小时,途中休息了( )小时。
(3)不算休息,王越家平均每小时行( )千米。
360
6
1
72
四、布置作业
第108页练习二十六,第1题、第2题、第3题。第7单元 折线统计图
第2课时 复式折线统计图
课题 复式折线统计图 新授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和数据整理分析的过程,掌握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统计意识,激发探究欲望,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了解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 归纳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够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决。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例题导入 出示教材第106页例2的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 师:我们从第一幅统计图中能够看出2001~2010年上海的出生人口变化情况,从第二幅统计图中能看出2001~2010年上海的死亡人口变化情况,那么怎样才能更方便地比较上海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呢? 生:我们把这两幅图画到一起就好比较了。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复式折线统计图。 二、新课讲授 1.怎样才能更清楚地表示出两条不同的折线呢? 教师演示画图过程。(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并用图例说明) 2.学生在课本中画出死亡人口折线。 师: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着重强调要用不同的线段来分别连结两组数据中的数。也就是制作复式统计图时,先画出图例) 3.引导学生回答教材第107页例2中的问题,从而进一步认识到两条折线变化的趋势。 三、课堂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六第4、5题。 第4题:这道题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时,教师让学生结合甲、乙两地月平均气温的复式统计图,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包含的信息,从而了解甲、乙两地的不同气候特点,然后由学生解决3个问题,再全班反馈。 第5题:学生看图回答问题,得出7~15岁男生、女生平均身高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但13岁之后的女生的身高增长趋于平稳,增长速度比男生慢。 四、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要会画复式折线统计图,而且还要能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获得更多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你还有哪些收获呢?
板书设计 复式折线统计图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以折线的上升或下降来表示统计数量的增减,用不同颜色或形式的线条区分两组数据,容易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
教学反思 统计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统计活动的过程不仅包括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而且还包括分析数据以及根据分析的结果进行简单地判断和预测,而最后一个环节对于增强学生的统计观念、发展学生的统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一方面注意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有关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谈感受、提建议。让学生在分析和交流中,进一步加深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教师点评和总结:(共11张PPT)
复式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尤其是上海,早在上个世纪70年
代末就进入了老龄化。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是重要的影响因
素……
2.提问:要想了解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是怎么变化的?我们可以
怎么做呢?(调查,统计。)
3.追问:怎样统计呢?
(1)先调查一下近几年中国的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的数据,然后再做分析。
(2)全国的数据肯定很大,我们可以从具有代表性的城市 —上海开始调查。
(3)要想了解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是怎么变化的,应该多调查 一些年份,至少要10年。
(4)用折线统计图能更好地体现变化的情况。)
二、合作探究,认识特点
1.下面是一个小组调查的2001—2010年上海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
人口数。并且制作了折线统计图,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一)体验必要性,认识特点
2.出示上海出生人口数折线统计图。
3.提问:这幅折线统计图给我们呈现了哪些信息呢?请你们仔细
观察,把自己获得的信息与组里同学交流一下。
2001—2010年上海出生人口数统计图
二、合作探究,认识特点
(一)体验必要性,认识特点
4.学生交流,教师指导。
5.学生汇报:谁愿意把你们获得的信息和全班同学交流一下?
(信息:名称是什么、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每一年
的数据、整体变化趋势、增长快、慢、预测等。)
6.出示上海死亡人口数统计图。
2001—2010年上海死亡人口数统计图
二、合作探究,认识特点
(一)体验必要性,认识特点
7.提问:仔细观察看看你能从图中获取到哪些信息?
8.交流:谁能把你获得的信息和大家交流一下?
(监控:每个年龄的数据、整体变化趋势、增长快、慢、预测、
和出生人口数据进行比较。)
9.追问:他说的是什么?是不是这样呢?一起回顾。
10.评价:他不仅关注了死亡人口的数据,还把它和出生人口数据
对比进行分析,这种在对比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意识值得
大家学习。
11.引发认知冲突凸现必要性。你有什么好办法能让我们的比较更
方便更清晰?(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二、合作探究,认识特点
(二)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
1. 把你的想法画在下图中。(学生独立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
2. 学生绘制,教师巡视指导。
二、合作探究,认识特点
(二)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
3. 汇报交流:
监控:①对比有图例的和没有图例的,讨论得出:要用图例区
分开两组数据。②修改统计图的名称。
4.课件演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画法,提问:观察这个全新的折线统计图,你还能分析出什么信息?(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的总体趋势,每一年的死亡人口都比出生人口多。)
5.揭示: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之差是人口自然增长数。上海
人口从1995年开始负增长。
6.刚才同学们自己动手制作了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它与单式折
线统计图比较有什么不同?(突出优势:便于比较两组数据的
变化趋势。)
三、巩固运用,实践创新
1. 第109页练习二十六,第4题。
2.出示2015 年龙潭湖庙会和地坛庙会游览人数统计图。
(1)游览两个庙会的人数分别在哪一天到达峰值,然后开始下降?
(2)哪个庙会的游览人数上升得快,下降得也快? (3)假如明年要游览庙会,你认为哪天比较好? (4)从统计图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三、巩固运用,实践创新
3.介绍生活中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四、布置作业
第109页练习二十六,第5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