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墨游戏(舞动的点和线)
一、学科名称:美术学科
二、授课班级:301
三、课型:“造型 表现”学习领域
四、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水墨画的特点,发现点和线的不同造型,并且能辨别、说出美的法则。
过程与方法:(1)发现点与线的不同造型,通过排列组合,将变化的点与线画出。
(2)通过欣赏大师画的点和线,对比发线美的法则,并且能运用美的法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点与线与水墨画结合所产生的美感,并且锻炼了学生将生活中的实物用点和线进行描绘的抽象概括能力。
(2)初步了解比较简单的抽象画,提升审美眼光。
六、教学重点:掌握点和线的不同变化和疏密与层次两种美的法则。
七、教学难点:运用点和线的不同变化,美的法则,将现实生活中的景象、事物用点与线概括的表现出来,并且能够具有一定美感。
八、教学准备:教师:课件、宣纸、墨汁、毛笔、卡纸、双面胶
学生:毛笔、宣纸、墨汁
九、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练毛笔操
(上课,教师拿起毛笔)
学生跟老师一起练毛笔操,中锋运动,侧锋运动
2、引入新课
做完了操之后,还要跳个舞,但是我们不是要用身体跳而是要用手上的毛笔跳。
引入课题:《舞动的点和线》
设计意图:通过做毛笔操,即活跃了气氛又巩固了毛笔用笔方法:中锋和侧锋,为接下来的环节做铺垫。
(二)教学展开:
1、点的变化
首先先来认识一下今天课的主角:点和线。
(出示第一张:比较普通的点)
点要舞动起来当然要先改变一下自己(此时出示第二张点)
教师提问:点发生了什么变化?
回答:大小发生变化,排列发生变化(此时进行板书,并给出第三张点)
教师提问:大小、排列发生改变后,点又有哪些改变呢?
回答:浓淡发生变化(此时再出示几张点的图片)
教师提问:点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回答:形状发生了改变
2、线的变化
教师提问: 知道了点的变化,那你知道线有哪些变化吗?
回答:粗细、浓淡、形状、、、
教师提问:一条线可以有粗细、浓淡、形状的改变,那当有很多条线的时候呢?(出示排列同的线的图片)
回答:排列可以发生变化
教师提问:这几幅线条都用了哪些排列方式?
回答:并列、交叉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发现点有哪些变化,举一反三,引导学生说出线的变化,并且给出图片,学生能发现除了浓淡、粗细、形状之外,排列方式也是一种变化。
3、课堂练习
教师提问:点和线有那么多千奇百怪的形象,你们最喜欢哪一种?
给出作业要求:选一种或两种你喜欢的点或者是线,把它画满整个画面。
要求:运用一些排列的方式,画出变化。
(1)教师示范:(如何画满整个画面,怎么画出变化)老师选择的图案不能再次选择
(2)学生动手:(5-8分钟)
(3)展示与点评。
设计意图:为了更好的体现点和线的变化,要求学生要用上排列组合的方法去画,而不是乱画,教师给出示范也是为了避免此问题。不让学生画老师画过的图案,可以促使学生进行思考,作业种类也能更加多的呈现出来。
4、欣赏作品
(1)美的法则
给出吴冠中的作品《水田》
教师提问:大师画的点和线有什么规律?(学生可能回答不出来,此时出示画作两部分对比图)
回答:一部分比较密,另一部分比较疏。
教师提问:疏密就是大师的画中的美的法宝之一,那你们知道第二个法宝是什么吗? (此时,出示另一张对比图)
回答:浓淡不同
教师总结:浓淡我们用更加美术性的语言说,叫层次。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大师的画作,提升学生对于点和线的认识,发现点和线运用上美的法则之后可以呈现出更好的画面效果,让画面更具画面感。
(2)起起名字
让学生试着根据所看到的,给大师的画起一个名字,说说为什么取这个名字。
(出示作品名字《墙上秋色》)
教师提问:说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回答:很像墙上的藤蔓在秋天枯萎,飘落的样子
教师总结:大师的作品不是随便的点与线的结合,而是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物,现象的概括与改造。
(3)课外拓展
(给出两幅风格不同的点和线的大师作品)
教师提问:你们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设计意图:欣赏不同风格的大师的名画,拓展学生的思维与眼界,知道点和线可以用很多种组合方式,画出非常具有艺术感的作品。
5、课堂作业
根据每个人发到的不同照片内容,用点和线进行改造、添加,画出与众不同的“舞动的点和线”
设计意图:给出照片,避免了学生画不出的问题,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的图片,也给了学生想象的空间,有更大的发挥余地。
三、作业展示:
教师分发黑色卡纸,每个小组将作业贴上并上台展示,进行点评。
教师总结:同学们今天都用我们手上的毛笔跳了一只非常美丽的舞,希望大家的生活中也要像我们的点和线一样,丰富多彩!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