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07-12-21 08:4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青岛一中自然科学用 《教..学案》I(章头用)
课题 第三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两栖动物是从水生开始向陆生过度的一个类群,具有初步适应陆生生活的结构特征,但受精和幼体发育在水中进行,幼体经变态而上陆生活。教材对该部分内容的处理是以蛙为例,着重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来反映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和特点。有关两栖动物的生殖与环境的关系,可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来获得结论,从而使学生培养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和特点。提高分析资料获取知识的能力。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能力目标
德情目标
重点难点 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和特点。
仪器媒体 幻灯、挂图
教学创意教学结构 复习提问 ↓ 引入新课 ↓进行新课 ↓教师小结
教学设计
青岛一中自然科学用 《教..学案》II
板书 . 投影 . 实验 . 课件设计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一、什么是两栖动物? 二、两栖动物的生殖: 精子+卵细胞(水中)→受精卵 三、两栖动物——青蛙的发育: 1、过程:受精卵→有外鳃的蝌蚪→外鳃消失的蝌蚪→长出后肢的蝌蚪→长出四肢的蝌蚪→尾没有完全消失的幼蛙→幼蛙→成蛙 2、特点:变态发育四、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
教学设计
青岛一中自然科学用 《教..学案》III
环节时控 教 学 过 程 与 方 法 教学思想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环节1复习引入环节2进行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过了有关两栖动物的知识,请同学们思考什么是两栖动物?两栖动物中我们最熟悉的是青蛙和蟾蜍,两栖动物还有很多种类,还有大鲵(娃娃鱼)、蝾螈,它们也都是两栖动物。教师着重介绍蟾蜍的蟾酥以及娃娃鱼名称的来历。这些两栖动物在生殖和发育上有许多共同点,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是否曾经在电视或通过其他途径看到过青蛙的生殖过程?学生描述之后,教师对学生描述的这个过程进行补充、订正,给学生介绍青蛙生殖的过程。青蛙的生殖和发育都是在水中进行的。春季,在池塘边你会发现雄蛙的鸣囊一鼓一鼓的鸣叫,鸣囊其实就是蛙的共鸣器。如果你有耐性,你还会很幸运的看到雌雄蛙的抱对现象,之后,雌蛙将卵细胞排到水中,雄蛙将精子排到水中,你仔细观察可能会看到水面漂浮着一片片胶状的东西,这就是雌蛙产生的卵块。课本中的卵细胞之外有一层角质膜,在水中起保护作用,接着卵细胞和精子在水中相遇而受精形成受精卵。我们看到的卵块内既有受精的卵也有未受精的卵。 学生回答:幼体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营水陆两栖生活。曾经看到过的同学描述这个过程。 复习相关知识为新知识的传授打下基础。
教学设计
青岛一中自然科学用 《教..学案》III
环节时控 教 学 过 程 与 方 法 教学思想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环节3小结 请同学们思考青蛙的受精卵能直接发育成青蛙吗?是否有细心的同学观察过青蛙的发育过程?学生描述之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青蛙的受精卵在水中首先发育成小蝌蚪,蝌蚪具有羽状外鳃,用腮呼吸,之后蝌蚪的外鳃逐渐消失,慢慢长出了后肢,接着又长出前肢,具有了四肢的蝌蚪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尾巴不断缩短,长成了青蛙的样子,最后尾巴完全消失,成为了幼蛙,渐渐成为成蛙,这时它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营水陆两栖生活。在上学期我们学过,两栖动物的发育具有自身的特点,是什么特点?像青蛙一样其他两栖动物的发育也有变态发育的特点。同学们想一想两栖动物的分布范围广吗?是的,两栖动物在生物圈中存在的范围十分狭小,因为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都必须在水中进行,幼体要经过变态发育才能在陆地上生活,你知道两栖动物为什么分布范围越来越狭小了?两栖动物是一类生殖和发育都离不开水环境的限制的动物,幼体必须生活在水中经变态在陆地上生活。所以我们必须从我做起保护两栖动物的生活环境。 学生回答:不能,发育成蝌蚪。观察过的同学描述青蛙的发育过程。学生回答:变态发育。学生回答:不广泛。学生讨论回答:环境问题;气候干旱等。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设计
青岛一中自然科学用 《教.学案》IV
教学反馈 1、什么是两栖动物?你知道哪些动物属于两栖动物? 2、请你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过程。 3、请你描述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说说它们的发育过程有什么特点? 4、我们应当怎样做才能真正保护两栖动物?
总结 本节知识在上一学期的教学中有所涉及,所以学生掌握本节知识困难不是很大。本节课教学中教师还应在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这一部分突出教学,让学生独立分析,各抒己见,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自觉保护生物的生存环境。
作业 A 课后题
B 目标检测
C
教学评价
PAGE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