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青岛一中自然科学用 《教..学案》I(章头用)
课题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在上节课解决了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问题之后,本节讨论亲代的基因是如何传给子代问题是顺理成章的。关于基因与染色体,教师应结合学生在七年级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让学生明确基因在DNA上。关于基因的传递,教师可以结合回顾人的生殖过程,帮助学生认识到父母的基因是分别通过精子和卵细胞传给子代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给学生介绍有关人类体细胞以及生殖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并且让学生理解产生这种数字的原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科学严谨的态度。
能力目标
德情目标
重点难点 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仪器媒体 幻灯、挂图
教学创意教学结构 复习提问 ↓ 引入新课 ↓进行新课 ↓实际运用
教学设计
青岛一中自然科学用 《教..学案》II
板书 . 投影 . 实验 . 课件设计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细胞核和染色体染色体和DNADNA和基因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存在;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单独存在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传递 父:精子(AA)→A 受精卵(Aa) 母:卵细胞(aa)→a
教学设计
青岛一中自然科学用 《教..学案》III
环节时控 教 学 过 程 与 方 法 教学思想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环节1引入新课环节2进行新课 生物要将自己的性状遗传给后代,要通过一定的结构,以前我们学过遗传物质在细胞的哪个结构中?是不是细胞核中的所有物质都与遗传有关?染色体中与遗传有关的结构是什么呢?DNA是遗传物质的载体,我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了控制性状的小单位是基因,基因并不是杂乱无章存在的,它大多是有规律的集中在DNA上的一个一个小片段。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都是与遗传有关的结构,但是这四者之间的范围关系是逐渐减小的。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又位于染色体上,请你推测基因在体细胞中是怎样存在的?据科学家的研究发现,不同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各不相同的,但是同种生物的染色体数量是相对稳定的。人类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量是23对,人的体细胞中的这23对染色体就包含有46条染色体,上有46个DNA分子,包含有数万对基因,决定着人体的可遗传的所有性状。 学生回答:细胞核学生回答:不是的,细胞核中那些能够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才与遗传有关。学生回答:染色体是由蛋白质和DNA组成的,与遗传有关的物质是DNA。学生回答:也是成对存在的。 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
教学设计
青岛一中自然科学用 《教..学案》III
环节时控 教 学 过 程 与 方 法 教学思想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环节3实际运用 教师在给学生提示的前提条件下让学生归纳基因、染色体、DNA之间的关系。子代个体是通过父母双方通过生殖细胞的结合形成受精卵发育而来的,请你推测基因是通过什么在亲代与子代之间传递的?基因是经过精子和卵细胞传递的,但是在精子和卵细胞这些生殖细胞中,人类的染色体可不可能也是成对存在的?如果在生殖细胞中染色体也是成对存在的,形成的受精卵的染色体数就会增长一倍,但是人类的染色体虽代代相传,但是每个正常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都只是23对,所以在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是减半的,即人类的性细胞的染色体数是23条。这个结论首先是比利时的胚胎学家研究发现的,德国的细胞学家以及动物学家证实了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随机的进入到精子或卵细胞中。请你结合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想一想,我们用A表示一个相对性状,用a表示另一个相对性状,父亲的体细胞中基因组合是AA,母亲的体细胞中的基因组合是aa,那么产生的精子以及卵细胞中的基因各是什么情况?产生的受精卵的基因组合又是怎样的? 学生归纳: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学生回答:精子和卵细胞。学生各抒己见。学生讨论得出结论:精子的基因是A,卵细胞的基因是a,受精卵的基因组合是Aa。 培养学生的归纳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大胆思维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教学设计
青岛一中自然科学用 《教.学案》IV
教学反馈 1、细胞核、染色体、DNA 、基因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人类的体细胞和性细胞中的染色体的数量是多少? 3、人类的染色体在体细胞中与性细胞中是否有区别?有怎样的区别? 4、如果在人类的性细胞中染色体也是成对存在的会出现什么后果?
总结 本节知识与以前所学的知识有所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挖掘这种联系,复习旧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教师应让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比如能够在已知父母基因性的前提下正确推测出精子、卵细胞以及受精卵的基因型。能够真正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
作业 A 课后题
B 目标检测
C
教学评价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