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配问题二》
教学内容分析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通过探讨上衣和裤子的不同搭配,找出不同穿法的组合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找出简单食物的组合数。
2.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使学生感受教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衣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上课之前,老师想问你们一件事情,早上起床后,你们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让学生带着兴趣进入今天的课堂。
教师:有一位小朋友,她早上起床后,正为一件事情发愁呢,我们来看一看。教师介绍新朋友,课件出示。
教师:那我们就一起来帮助小芳解决第一个问题吧。小芳想穿得漂漂亮亮地去少年宫,可是衣柜里这么多衣服她都不知道穿哪套了,你们有什么好建议吗?(有)
二、自由探索、合作交流
1.搭配问题
(课件出示):一件牛仔上衣、一件T恤;两条裙子、一条裤子) 哪位同学能来介绍一下小芳都有哪些上衣和下衣呢?(生答:2件上衣,3件下衣)
你会建议小芳穿哪套衣服呢?(学生自由说,请学生说)
请学生发表意见。学生会有不同的搭配意见。
你们提出了这么多的穿法,同学们真是有心,一件上装和一件下装可以搭配成一套衣服,搭配的学问可大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搭配中的学问》(板书课题),那你们能帮小芳搭配出多少套不同的衣服?
2.动手操作
提出要求:请同学们拿出服装的图片,先认真想一想搭配的方法,然后把你想到的方法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学生动手操作、记录,教师巡视。
3.交流、展示
请学生交流,展示找到的不同穿法,以及搭配服装的方法
学生交流会出现各种情况,教师有意识地按类呈现。例如:
1)无序有遗漏的。
教师提问:这位同学想到了几种搭配方法?为什么他只找到了4种?还有什么地方没做好?
那我们用一个比较恰当或者准确的词语归纳一下这种情况
学生回答:遗漏,教师板书。
2)无序有重复的。
①问:仔细观察,这个同学搭配的方法更多,哪一种方法出现了两次?
同一种方法出现了两次就是什么?
生回答:重复,教师板书。
②继续数一数,这个同学搭配的方法有没有不恰当的地方?仔细找一找,哪一种出现了两次?
我们在找搭配方法时,由于记录的顺序不一样,也容易导致重复和遗漏。
3)有序搭配的
问:这幅作品你是采用什么方法记录的?大家认为他的方法对吗?他的方法和前面同学的方法有什么不一样?他搭配了几种?
哪一组同学搭配的正确?为什么前面的同学在搭配时会出现重复、遗漏的现象?我们怎么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生回答:要有顺序,教师板书。
让学生上台用学具摆一摆,其余的同学认真观察后,自己在下面摆。再请同学说怎样有顺序的搭配两件上装和三件下装,教师小结。
学生在汇报过程中,有连线记录、汉字记录、用符号记录、用数字和字母记录等,教师进行展示并给予肯定。
教师小结:看来有顺序地连一连、排一排能帮助我们不重复、不遗漏地把所有的搭配方法找出来,所以搭配要有序,才能不重复、不遗漏。
三、巩固练习
1.准备早餐
接下来我们就用新知识,继续帮助小芳解决问题吧。选了这么久的衣服,小芳肚子饿了,该吃什么呢?我们来看看都有哪些选择。
(课件出示):早餐里都有哪些饮料和点心?如果一种饮料搭配一种点心,一共有多少种搭配的方法呢?你能用简单快速的方法找出来吗?
(1)下面以小组为单位,用我们刚刚学的方法,找出不同的搭配来。学生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教师强调,按一定的顺序搭
2.教师提问:如果早餐里增加了一种饮料,一共又会有多少种搭配的方法呢?让学生用算式来表示,掌握计算方法。
3.出示路线图:小芳吃完饭,从家经过学校才能到少年宫。小芳从家到学校有3条路可走,从学校到少年宫有5条路可走,小芳从家到少年宫有几条路可走?
学生讨论交流后,互相汇报。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你收获了什么?
在生活中遇到搭配服装、选择路线这类问题, 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全面思考,才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到各种方案。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勤观察,多动手,多动脑,就一定能探索出更多的奥秘!
《搭配》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搭配》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学生在二年级下册接触了搭配问题,本节课是搭配问题的延续和提升。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学会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能够表述出思维的过程,最后能够发现和应用规律拮据生活中的搭配问题。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找出简单食物的组合数。
2.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使学生感受教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自主探究型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在师生共同探讨、共同研究的动态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实践活动。四、教学设计特色流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新课伊始,我创设情境: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新朋友:小芳,今天她要去上学,可是碰到了一些问题,你们愿意帮助她吗?
流程二:说教学流程
此时顺势引导学生参与到小芳遇到的几个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探究组合知识。
情境1.搭配衣服
小芳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穿什么衣服,请大家帮帮她。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有几件衣服?可以搭配出几种不同的穿法?动手摆一摆,接着思考怎么样不重复、不遗漏地把各种方法找出来,这是本节课的重点,要鼓励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情境2.早餐安排
衣服搭配好了,就要考虑早餐的问题。课件展示并提问:一共有多少种搭配的方法?如果再增加一种饮料,一共又会有多少种搭配的方法?你能用简单快速的方法找出来吗?通过安排食谱,孩子们再次经历了有序思考的体验。
情境3.上学路线图
小芳吃完饭,从家经过广场才能到学校。小芳从家到广场有3条路可走,从广场到学校有5条路可走,小芳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可走?让学生讨论交流后,再次深化了有序思考。
情境4.强化深度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练一练,知道掌握了方法,通过计算也能很快找到搭配的方法。
流程三:汇报收获,课堂总结。请同学们回顾这节课的收获,强调在搭配中必须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