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买文具(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学科
数学
学段
第二学段
年级
四年级
教材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运算能力是指学生不仅会根据法则、公式等正确地进行运算,而且理解运算的算理,能够根据题目条件寻求正确的运算途径。”运算能力不仅是一种数学操作能力,更是一种数学思维能力。运算的正确、灵活、合理和简捷是运算能力的主要特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要比运算技能更宽广。同时在数与代数中也提出了“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在重视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使学生探索如何计算,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从而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的方法,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
2.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纵向梳理:本节课是北师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内容是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它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二年级上册借助平均分物活动,直观理解除法的意义;二年级下册结合平均分物与操作活动学习有余数除法,认识除法竖式的书写形式;三年级上册学习除法口算;三年级下册学习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第五次就是本册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重点是试商和调商。
横向梳理:对比北师大、人教版、苏教版教材
相同点:
a.均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问题,符合“计算教学应注意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通过计算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课改理念。
b.三种版本教材都体现了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不同点:
a.从操作的学具看,北师版使用了人民币,人教版使用了小棒,苏教版
没使用学具。
b.从运算方法看,北师版和苏教版既展示了口算方法又介绍了竖式,而
人教版只介绍了口算方法。
(2)学情分析
学生调研:
调研对象:四2班41人
调研形式:问卷
调研题目:60÷20=
a.这个算式可以解决什么问题,请你试着编一个问题。
对第一题的调研发现,41人中有2人不能编出这个算式解决的问题,39人能根据这个算式编出问题,其中有34人编的内容和平均分有关,占总人数的82.9%,有5人编的内容和包含除有关,占12.2%。
b.这个算式的结果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写出你的想法。
对第二题的调研发现,41人中有2人计算错误,39人计算正确,占95.1%。计算正确的同学能用加法、减法、乘法、竖式进行计算,能够通过画图解释算理。计算正确的39人中有29人利用知识迁移,把算式变成了6÷2=3,但解释不清楚原因。
(3)我的思考:
a.除法有两种意义,既可以表示平均分,也可以表示包含除,但全班同学对于除法意义的理解更多的是平均分的角度,所以本节课要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除法的两种意义,为接下来的解决问题做好铺垫。
b.在没有学习商不变的规律之前,学生想到用被除数、除数同时去掉一个零的想法得到商,这种想法背后的算理学生说不清楚,所以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鼓励学生在懂自己的基础上还能读懂别人的方法,让学生在交流中寻找不同解决策略之间的联系。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1)在摆一摆、算一算、说一说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口算。
(2)在对比辨析中探索除数是整十数的竖式方法,发现并归纳判断商是几位数的方法,理解计算的道理,能正确地计算。
(3)在具体的情景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认真倾听、清楚表达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沟通不同计算方法的联系,理解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竖式的计算道理,正确确定商的位置。
4.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可附教学流程图)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课前活动:转魔方
1.出示主题图:魔方20元,魔尺30元,数独40元,提取数学信息
2.出示问题1:有80元钱,可以买多少个魔方?
3.列式80÷20=
追问用除法解决问题的原因?
【设计意图】把买文具的情境换成学生喜欢的数学益智玩具,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除法的意义,为解决问题做铺垫。
(二)自主探索 尝试解决
1.学生独立思考80÷20 = 可以怎样解决?
2.请学生把思考过程写在纸上,可以画图,也可以列算式。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充分思考的空间,学生结合自己的原有认知自主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汇报交流 理解算理
1.利用原有经验解决问题,在交流中理解每种方法的道理。
(1)加法20+20+20+20=80
结合画图想法,一起讲道理
(2)减法80-20-20-20-20=0
(3)乘法()×20=80
(4)除法: 8÷2=4 所以80÷20=4 解释:8个十里面有4个20
买一买:8张10元人民币,每2张能买1个魔方,共买4个魔方(老师当售货员,1个同学当顾客)
2.利用竖式解决问题
重点讨论商的位置,引发思考
【设计意图】对学生的做法以欣赏的眼光和激励性的语言予以肯定,在对比辨析中纠正错误,理解算理,掌握计算的方法。
3.沟通不同解决策略之间的联系
【设计意图】第一次沟通:从不同的方法中寻找竖式的影子,理解竖式每一部分的含义;第二次沟通: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策略,理解不同策略之间的联系。
(四)应用方法 尝试计算
1.出示问题: 140元钱最多可以买多少个魔方?
2.列式:140÷20=
3.利用刚才研究的方法独立尝试
4.深度思考:展示和问题1不同的口算方法
(1)80×2=160 8个魔方
160-140=20 多算了1个魔方
8-1=7 所以是7个魔方
(2)140-80=60 4个魔方
60÷20=3 3个魔方
3+4=7
5.竖式介绍,思考商的位置
6.沟通联系:观察刚才的两个竖式,有什么发现?
预设:两位数除以整十数,看被除数前两位;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不够除,要三位一起看。
【设计意图】学生把之前的学习经验迁移到了第二题中,方法更灵活、思考角度更深入了。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生的思维不断碰撞,算理更加清晰,运算能力不断提升。
(五)课堂小结 谈谈体会
这节课的学习和之前的有什么不同?
你对自己本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设计意图】数学活动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5.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你觉得270÷30这个算式可以解决什么问题?请你试着写一写。
2.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在图中圈一圈,然后写一写。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主编题,考查学生对于除法意义的理解。通过自主解决问题,考查学生能否运用所学方法说明计算的道理。
6.教学设计特色说明与教学反思
懂学生——通过深入的学生调研,走近学生,基于学情进行教学设计,使教学设计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用纸币亲自购买魔方,感受到除法的意义,让数学真正走进了学生心里。
等学生——在呈现多种算法之后,给学生充分交流思考的时间,拉长了研究历程,放慢了探索的脚步,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在沟通不同算法的基础上,理解除法的意义。
教学反思: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课堂上,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探索、交流,在思维不断碰撞中理解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算理,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
(2)学习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堂上要更多地关注全体学生,帮助学困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让不同层次的孩子在交流过程中都能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