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平均数
主备人
冯莉莉
课 型
学案导学课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并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
3.进一步积累数据分析的活动经验。
学习重点
1.探究并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2.了解平均数的意义。
学习难点
了解平均数的意义。
学情分析
平均数是表示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由于学生之前已经有了“平均分”的经验,所以对于求平均数的方法对学生来说并不太难,所以在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上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交流。但是,对于平均数意义的理解,这是一个难点,尤其是一组数据可以用不同的统计数来表示,什么时候要用到平均数来表示,这可以凸显出平均数的意义,学生虽然有一定的认知经验,但是还不能完全和平均数联系起来,所以对于平均数的意义,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来充分理解。
教法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归纳总结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计算器,导学案
学 习 过 程
环节
学 案
导 案
复习检测
1.独立口算。
0.8×1.25= 2.3+6.7=
0.8÷10= 10-4.9=
6.4+12.3= 3.7×2=
0.5×0.2= 7.4-7.4×0=
1.33×99+1.33= 6.78+2.25+3.22=
2.根据要求,给自己评分。
【设计思路:①复习旧知,课前过渡。②为学生后面的学习积累真实的数据资料。】
1.师:课前老师先来考考大家的准确率和速度。10道口算,一分钟你能算对几道?
2.出示口算答案:对照答案给自己判一判,算对几道加几分。
自主学习
1.观察表格,收集信息,集体交流。
生1:第一组最高分是8分,最低分是5分。
生2:第一组有两个同学得8分。第一组有两个同学得5分。
生3:第一组是4个同学,第二组是5个同学。……
【设计思路:通过充分寻找数学信息,让学生初步体会一组数据中有最大值,最小值,总数,个数最多的数(众数)等,感受一组数据可以有多种统计量来表示。】
2.自由发表意见,全班交流。
3.独立思考,求平均分,把喜欢的方法写出来或者画出来。
【设计思路:由于学生有了一定“平均分”的经验,而且课前部分学生已经对本课进行了预习,所以对于平均数的计算,选择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4.全班交流。
方法一:(结合图示)把两个8分各取出1分补给5分,这样就会变成4个7分,所以用7来表示。
方法二:先算出总分,再除以人数,就可以算出平均分是7分。
5.根据汇报,进行小结。
方法一:取多补少,取长补短,拆多补少,移多补少……
板书:移多补少
方法二:总数÷份数
6.自由提问,全班交流。
1.创设情境:四(2)班昨天也进行了口算测试,这是他们第一组和第二组的口算成绩。出示表格。
2.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3.提出问题:比较两个小组的成绩,哪个小组的成绩好一些,你是怎么想的。
4.刚才有同学提到了比平均分的方法,你会求平均分吗?同桌两人每人选择一个小组,用你喜欢的方法求出该组的平均分,然后把你的方法讲给同桌听。
5.选择有代表性的方法展示。
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第一组的平均分是7分,第二组的平均分是6分,所以第一组的成绩好一些。
6.关于平均数,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1)第一组的总分:8+8+7+5=28(分),第二组的总分:5+9+7+5+4=30(分),30>28 ,所以第二组的成绩好一些。这样思考对吗?为什么?
(2)第一组的平均分是7分,④号同学成绩也是7分,平均分代表的是④号同学的分数吗?
第二组的平均分是6分,而第二组却没有同学得6分,这是怎么回事?平均分6分是怎么得来的?
(3)把每个同学的成绩和他们组的平均分作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思路:平均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把有关平均数的意义的问题整合到一起,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更深刻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1.机灵狗还有几个问题不明白,你们愿意帮帮它吗?(多媒体出示问题)
2.提出合作要求:
①组长组织小组成员认真读题。②一次讨论解决每一个问题。
3.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展示交流
1.小组汇报。
问题(一):第一组和第二组的人数不同,在人数不同的情况下比较总分不公平,比较平均分比较合适。
【设计思路:此问题旨在让学生体会平均数的作用,以及一组数据在不用的情境中要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来表示。】
问题(二):
组1:平均分 7分代表这个小组的平均分,不是代表④号同学一个人的成绩。
组2:④号同学的7分是通过口算测试直接得到的。而平均分7分是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来的。
组三:第二组的平均分6分不是某个同学的分数,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所以有可能没有得6分的同学。
……
【设计思路:通过讨论两个7的来源,感受“此7非彼7”,体会平均数的意义,突破本节课难点。】
问题(三):
组1:有的同学的成绩比平均分高,有的同学的成绩比平均分低。
组2:平均分不会高于这组数据的最高分,不会低于这组数据的最低分。
……
【设计思路:观察、比较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每个数据的大小,再次感受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的大小范围。】
1.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方法和大家一起分享?
2.根据问题,依次选择小组汇报、补充。
3.引导小结:
(1)在人数不同的情况下比较总分不公平,比较平均分比较合适。
(2)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3)平均分在一组数据的最低数值和最高数值之间。
拓展提升
1.按要求完成估计、计算。
(1)要求:①组长组织成员统计本小组的口算得分。②先估一估你们组的得分可能是多少分?③计算小组平均分。(计算有困难可以使用计算器。)
【设计思路:让学生利用自己真实的、熟悉的数据进行计算。一方面可以极大的提高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完整地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解决问题的统计过程。】
2.全班交流、讨论。(体会个体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
(1)当⑥号同学的成绩是( )时,平均分不变。
(2)当⑥号同学的成绩是( )时,平均分提高。
(3)当⑥号同学的成绩是( )时,平均分降低。
分小组进行计算、验证。
【设计思路:在思考、猜测的基础上进行验证,让学生经历科学的探究学习过程。】
3.全班交流,生活中运用平均数的例子,体会平均数的作用以及学习平均数的价值。
1.估计、并练习求平均数的方法。
(1)师:刚才我们也进行了口算测试,想知道你们小组的平均分吗?
(2)选择有代表性的小组汇报。
2.创设情境,体会个体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
(1)师:现在第二组增加了一名⑥号同学,你希望他得几分,为什么?
(2)⑥号同学的成绩会对平均分产生什么影响呢?
(3)这些结论对吗?分小组进行验证、汇总。
(4)引导小结:新增的个体数据大于平均数时,平均数会增加;个体数据小于平均数时,平均数会降低;个体数据等于平均数时,平均数不变。
3.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会用到平均数。
多媒体展示生活中运用平均数的例子。
总结评价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平均数
①移多补少
②总数÷份数=平均数
教学反思
平均数是表示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是代表着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一种统计量。这节课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计算平均数,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理解其统计意义。上完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相信学生,大胆放手,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
根据学生的已有认知,我觉得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并不难,所以在解读求平均数的方法上我做了两方面放手。一、提前让学生进行预习,自学求平均数的方法。然后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读,这样既可以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也可以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移多补少”方法的理解,突破了重点。二、对于平均数意义的理解,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如何理解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这一点,我放手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充分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再结合学生自身已有认知经验,加深理解,自己总结,从而突破了难点。
2.设计连续情境问题串,让学生经历完整统计过程。
平均数是数据表示和分析的一种方法。学习平均数不仅仅要会计算,更重要的是体会它的统计意义。所以本节课,我设计了一系列连续的问题情境,如:口算测试,计算得分,这是收集数据的一个过程;汇总小组成绩,估计并计算本组平均分,这是一个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小组之间比较成绩,这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连续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完整地经历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解决问题的统计过程,突出了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3.给学生提供平台,让学生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
观察、思考、猜测、验证,这是一个科学的数学探究学习过程。课堂上,我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这样的学习机会。如:在计算本小组的平均分时,我就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先估计再计算的过程。另外在研究个体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时,我设计了先思考填空,再计算验证的活动。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养成科学的探究习惯。
整节课的教学,也有许多遗憾的地方。
1.课堂节奏比较快,部分后进生在学习上稍显吃力。
本节课,我设计了一个完整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一节课上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内容较多,难度也比较大,虽然学生已经有过预习经验,掌握了一部分知识,但对于有些孩子来说,要想充分掌握,比较困难,还需在后续学习中,多练习,多巩固。
2.小组合作学习效率还有待提高。
课堂上,我设计了多次小组活动来突破重难点。当我真正走进学生的小组活动中时,却发现了不少问题。如:小组长组织不力,小组成员参与不积极等现象。这说明我们的小组建设还有待完善。还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培养小组长的责任心和组织能力;(2)完善小组评价制度,以此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3)教师要设计明确的小组活动要求,指导学生有序完成小组活动;(4)日常小组活动要常态化、习惯化。
3.给学生的探究、交流空间还不够充分。
本节课,由于活动多,难度大,所以在某些小组活动或交流中,我处理得有些着急,可以再适当的给学生放大探究空间,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