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预习课文,疏通文意,通过诵读初步感知课文。
2.整体感悟,初步感知海燕形象。
3.了解作家及有关背景。
4.理清诗歌脉络。
5.在朗读的基础上体味作品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的基础上体味作品的深刻内涵。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熟读本词,扫清字词障碍,搜索高尔基相关资料及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大屏幕上看到的这种海鸟叫海燕,它有大海赋予的坚硬的翅膀,它有大海赋予的不屈的灵魂,它经常在暴风雨来临前的海面上勇敢地搏击风浪,笑傲长空。这节课让我们走入《海燕》这篇充满激情的散文诗,来感受高尔基带给我们的生命的最强音。
二、自我研学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高尔基(1868—1936),苏联作家,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生在木工家庭,当过学徒、码头工、面包师傅等,曾流浪俄国各地,经历丰富。1892年开始发表作品,早期作品多半是描写沙皇统治下的人民的痛苦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905年和列宁会面,思想上受了很大影响,1906年发表了长篇小说《母亲》,反映了俄国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被列宁称为是“一本很及时的好书”。高尔基的小说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剧本有《底层》等,除此以外,作者还写了许多政论、特写、回忆、文学论文等,对世界文学的影响很大。
2.文题解读
高尔基写这首诗是在1905年俄国第一次大革命的前夜,当时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沙皇反动政府加紧了对人民的镇压,正是革命与反革命激烈搏斗的时候。高尔基当时在彼得堡,亲身感受到了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的磅礴气势,目睹了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的残暴罪行。他为了热情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揭露沙皇反动政府,抨击机会主义者、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丑恶嘴脸,就写下了《海燕》这篇散文诗。作者以海燕为题,一是醒目,可以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是可以躲过沙皇检查机关的耳目。
3.背景链接
19世纪末叶,西欧经济危机蔓延到俄国,大批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劳动人民生活贫苦。再加上沙皇统治日趋黑暗,人民群众无法忍受,反抗情绪日益高涨。那时,正是俄国第一次大革命的前夕,马克思主义已经在工人中传播,工人运动此起彼伏,阶级矛盾空前激化。高尔基亲自参加了反对沙皇的火热的革命斗争。他目睹反动军警殴打、屠杀学生的罪行,于是满腔义愤地写下“幻想曲”《春天的旋律》。这篇小说描写了一群鸟儿的谈话和争论,用鸟儿的形象来表现当时社会各阶层的代表人物。由于革命观点鲜明,沙皇书报审查机关不准出版,只有结尾部分才得以发表,这就是《海燕》。
4.文体知识
散文诗兼有诗和散文的特点。它以散文形式表现抒情诗的内容,是一种容量较大、运用自由、散文化了的诗。它把诗的精练、音乐美和散文的舒放、灵活多样的表现力融为一体。形式上,散文诗不分行排列,但它具有诗的意境和严格的音节、韵律。读起来铿锵悦耳,非常动人。
(二)生难字词
1.字音
呻吟(shēn )翡翠(fěi) 胆怯(qiè) 掠起(lüè)
2.词义
【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翡翠】一种名贵的半透明的翠绿色的硬玉。课文比喻海浪。
【掠起】轻轻擦过或拂起。
【震怒】异常愤怒,大怒。
三、整体感知
1.播放《海燕》情境课文(诵读版)
整体把握课文结构(划分层次结构,理清写作思路)
【提示】这篇文章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暴风雨来临前的景象构成了海燕活动的特
定背景,请同学们依照海上图景和海燕动作神情的变化梳理课文的思路。抓住表现乌云的句子即可分辨清楚文章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1—6节):暴风雨酝酿之时,海燕以它乐观的激情和胜利的信心,渴望暴风雨将要来临,海燕高傲地飞翔,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
第二部分(7—12节):暴风雨逼近之时,海燕搏风击浪,迎接暴风雨。
第三部分(13—16节):暴风雨即临之时,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姿态呼唤更猛烈的暴风
雨。
2.朗读指导
《海燕》全文情感热烈奔放,场面波澜壮阔,基调高亢有力。
第一节,读第一句,要舒缓、低沉,把声音拉长。“风”是主语,应该强调,需重读,应拖音。这样读,一是为了表现大海的广阔无边,二是为了渲染沙皇反动势力在聚集力量、准备镇压革命的白色恐怖气氛。表现海燕形象时,“海燕”要读得响亮,并加重读“高傲”,以突现海燕敏捷的动作、矫健的姿态。整个这一小节的基调是先缓慢后加快,先低抑后昂扬。
第二节,为了表现海燕低飞高翔的雄姿及其斗志昂扬的战斗精神,要重读“碰”“箭”“直冲”,读时的基调是高昂的。但读“乌云听出了欢乐”,调子需低抑,以显示沙皇反动政府对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畏惧。?
第三节,为揭示出海燕欢乐的原因,读时就要充满激情地用高昂的调子突出“渴望”一词。当读到第二句时,一定要注意,声音需压低,否则就把意思弄反了。这一句的内容是乌云感到了革命者有力量,这就预示着它的末日就要来临,用低抑的调子读,就突出了乌云的恐惧。这个句子中的三个修饰词是双音节词,读时要顿挫开,以示强调,显示出是革命者的力量。
第四节到第六节,用群鸟和海燕作对比,以突出海燕的高大形象,因而读到群鸟丑态的几个小节,要以极端蔑视的语气读。像读四小节的两个“呻吟”时,为了表现海鸥的恐惧心理,读第二个“呻吟”要声音拉长,紧接着读下一句,并突出“飞窜”,以显示海鸥飞窜时是哼哼着,可见是恐惧万分。
读第五节“它们这些海鸭啊”,应以嘲弄的口吻,以强调对这一群海鸭的讽刺。读“轰隆隆的雷声”时,应瓮声瓮气地读,以示雷声的沉闷。读“吓坏”一词时,要用弱音读,以示对海鸭的轻蔑。
第六节,为了强调企鹅的“胆怯”,要重读“躲藏”,要轻微读“悬崖底下”,并要把“底下”顿挫开,以示“躲藏”的处所。这里的省略号是表示丑类之多,不屑一一列举,要求停顿时间稍微长一点,为读出下面的内容作准备。前面的内容刻划群鸟的卑鄙怯懦,丑态百出,正是为了衬托出海燕的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感情在此来一个转折,换上高昂的语调来抒发对海燕英雄气概的赞美之情。要重读“高傲”“飞翔”,以突出海燕的高大形象。
第七、八节,这里,一方面要营造环境的恶劣,另一方面,突出海燕的勇敢。因此,写乌云的句子速度放慢,气提声凝,突出压抑的气氛,而写波浪的句子速度加快,重读“冲向”“恶狠狠”“摔成”突出欢快的气氛。
第九节的朗读与第二节的前半部分要求相似。
第十节,这段内容的重复,是对海燕形象的又一次深化,两个破折号中间的内容应重读。而最后面的一句,“欢乐而号叫”要更加读得大气,突出革命者的英雄气概。
第十一节,写海燕理想信念的坚定,重读“深信”,破折号后语气进一步坚定,“是的”语气肯定,“遮不住的”要读高、读强,语气高亢。
第十二节,“风”“雷”后区分性停顿,交代环境的变化。
第十三节,描写环境,放慢速度,语气要压抑。“青色的火焰”“闪电的箭光”“一条条的火舌”重读,营造当时的环境。
第十四节,连用两个感叹号,气势一个比一个紧张。尤其是后面的一句,要读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势,“来”字是重读的字。
第十五节,“怒吼的”对比性重音,突出海燕的形象。
第十六节,最后一句是全文的主题,破折号起总结全文的作用。这句是作者的伟大号召,一定要读得高亢有力。但是,这句的起句一定要低,防止太高后面反而升不上去。全句的最高点应落在“烈些”两个字上,“吧”落下来,语调稍扬。
四、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暴风雨来临的三幅画面,塑造了一个勇敢、高傲、自信、顽强的海燕形象,这既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节律和流动感的油画,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给人以力量。
五、布置作业
请你想象一下,海燕在海上振翅飞翔时会有什么想法,它对海鸥、海鸭、企鹅会说些什么,以“海燕的宣言”为话题写一段话。
六、板书设计
? 暴风雨将临?(1~3)海燕在乌云和大海间飞翔
(渴望) (4~6)海鸟的惊慌和恐惧
暴风雨逼近?(7~8)乌云浓暗,狂风肆虐
(迎接) (9~11)海燕搏击乌云
暴风雨即临 (12)大海熄灭闪电
(呼唤) (13~16)海燕的呼喊
《海燕》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分析海燕、海鸥、海鸭、企鹅形象及象征意义。
2.掌握海燕的形象,学习海燕搏击风浪的战斗精神。
3.紧扣文本,抓住关键句子、词语,分析海燕等形象。
4.理解象征、对比等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5.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勇敢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的乐观、战斗精神。
教学重点
紧扣文本,抓住关键句子、词语,分析海燕等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象征、对比等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2课时
一、导入课程
同学们,前一节课我们介绍了《海燕》的作者,了解了写作背景,划分了文章的结构层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是如何刻画海燕形象的。
二、合作探究
(一)赏析形象
1、通读全文,根据文中描写海燕的语句,分析海燕的特点。(抓住关键点:修辞、形容词、动词)
(1)将来阶段(第一次写海燕):从色、形和声三个方面正面描写海燕。
“黑色的闪电”这个比喻形象地表现了海燕矫健和锐不可当的雄姿。
“高傲地飞翔”,则是运用拟人手法写其动作情态,表现他对胜利的信心。
“碰”写它勇敢低飞,擦浪而过;“冲”写它迅猛。写出了海燕在暴风雨来临前无畏无惧翻飞于云里浪尖的姿态。
“叫喊”显示其蓬勃的朝气和昂扬的斗志。
(2)逼近阶段(第二次写海燕):这一次的描写比第一次更进了一步。
从“叫喊”到“大笑”和“号叫”,从“飞翔”到“飞舞”,从“直冲”到“穿过”,从“碰着”到“掠起”,从“黑色的闪电”到“敏感的精灵”,进一步显示了海燕的迅猛、欢快、锐不可当和必胜的信念(坚定)。
(3)即临阶段(第三次写海燕):
这一次对海燕的描写不再写它的姿态,而是着重于用拟人的手法直接写她的两次大声的呼喊,点出了海燕作为“预言家”的本质特征,也将全文的感情推向了高潮,最终完成了对海燕形象的塑造。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掷地有声,这是海燕掷地有声的战斗宣言,表达了自信的战斗情怀和高昂的革命精神,体现一种豪情与力量之美。
海燕的形象特点:勇敢无畏、乐观自信、斗志昂扬和信念坚定。
2.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分析海燕这一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找相似点)
【明确】关于海燕的描写充分表现了海燕随着暴风雨的到来,精神更振奋,斗志更坚定的英雄气概。这与面临俄国革命风暴的到来之时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形象完全吻合,海燕象征了勇敢无畏、乐观自信、斗志昂扬和信念坚定的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3.分析海鸥、海鸭、企鹅的形象。
①根据文中描写海鸥、海鸭、企鹅的语句,分析这些水鸟的特点。
【明确】海鸥、海鸭、企鹅(俄国资产阶级中形形色色的政客)
海鸥:呻吟、飞窜、恐惧、掩藏
海鸭:呻吟、吓坏
企鹅:胆怯、躲藏
海鸥、海鸭、企鹅的特点:胆怯、懦弱、庸俗、渺小。
②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这些水鸟的象征意义。
【明确】海鸥、海鸭、企鹅象征了自私胆怯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
4.文章写海燕,为什么还要写海鸥等水鸟?
【明确】通过刻画海鸥、海鸭、企鹅的胆怯、懦弱、庸俗、渺小,与海燕的“高傲的飞翔、欢乐的叫喊”形成鲜明对比,对比衬托出海燕的英勇无畏、乐观自信。
(二)揣摩和学习抒情性语言和写作手法。
1.探究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明确】象征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
如本文,大海的波涛象征什么?象征革命高潮时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暴风雨象征席卷一切的革命浪潮和风暴;海燕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海鸥、海鸭、企鹅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它们的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
2.有力的对比和烘托。
这篇作品为了表现海燕的勇敢、乐观和对暴风雨的渴望,除了对海燕作直接描写外,还通过暴风雨来临前夕大海海面变化的描写来烘托,并以海鸥、海鸭、企鹅等来作对比。第一部分写海鸥、海鸭、企鹅的呻吟、飞窜、恐惧、躲藏与海燕那高傲的飞翔,欢乐的叫喊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海燕的英勇、乐观。第二部分写海浪与狂风生死拼搏的激战场面,正是以壮阔背景来烘托海燕的战斗雄姿。第三部分写风、云、雷、电一齐出动,以此背景来烘托海燕那战斗号召的豪迈激昂,振奋人心。
3.具有强烈抒情性的语言。
作为散文诗,《海燕》的语句不分行,但它精练、形象、优美,有一定的跳跃性,节奏感强。例如“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短短一句,以“叫喊”写声,以“黑色的闪电”写形,以“飞翔”“穿过乌云”“掠起波浪的飞沫”写一连串的快速敏捷的行动;有比喻、有夸张(“箭一般地”,比喻中兼有夸张),形象特征鲜明;较多的句中停顿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琅琅上口。
全诗语言充满激情,使人振奋。如结尾“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既是期盼,呼唤革命的风暴,又是对人民的战斗召唤。
比喻、夸张、拟人(如“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优美而有气势,增强了表达效果。
三、课堂小结
我们在美的享受中解读了作品,感觉到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感悟到海燕穿越时空的壮美。作品运用多种手法,使全诗集诗情画意、理趣于一体,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瑰丽的明珠,其产生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是巨大的。同学们,让我们在生活的暴风雨中也做那勇敢飞翔、搏击长空的海燕吧!
四、布置作业
时光流转,百年历史已成过去,革命的风暴也早已烟消云散,但海燕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因为挑战生活的暴风雨需要更大的勇气。生活中的暴风雨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呢?请以“我们是勇敢的海燕”为题写几句话,表达你的观点。
【示例一】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朋友,不要畏惧困难,只要你有坚定的信念,胜利的信心,相信你一定能看到风雨后的彩虹!
【示例二】我是一只英勇善战的海燕,那些胆怯的海鸥啊、海鸭啊、企鹅啊,你们躲藏吧,躲藏吧。我等待着光明的来临!
五、板书设计
将来阶段——乐观精神
海燕 逼迫阶段——勇敢无畏 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即临阶段——信念坚定、斗志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