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人体和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节 人体和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07-01-20 14:5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节 人体和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
汪文静、合肥三十九中学、230011
[教材分析] 1、 本课的重点是肺的位置、结构和功能以及理解呼吸运动的原理。
1)肺的位置、结构和功能是本节学习呼吸运动的基础,也是本章学习呼吸运动的全过程的基础。打好这个基础不仅可以使后面的学习比较容易,还能使学生体会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普遍现象,有利于学生建立生物学观点。
2)呼吸运动是呼吸的全过程的第一步,是本节基础知识的重点。该原理需要通过学生在观察演示实验后经过推理、判断等思维过程才能理解,因此,也是培养形式思维能力的重点。
2、本课的难点是呼吸运动的原理。因为它既是基础知识的难点,又是培养能力的难点。人的呼吸运动是负压呼吸,让学生理解呼吸的过程中空气是“压入”肺内而不是“吸入”肺内是很难的。教师用模型演示呼吸运动与肋骨运动的关系和呼吸运动与膈的运动的关系后,引导学生将演示实验揭示的道理迁移到理解人体的负压呼吸也是很难的。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活动,亲自体验呼吸运动,再创造机会让学生交流体会。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出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说出呼吸系统的过程。
3、说出肺活量的概念,尝试使用自制的肺量计测量肺活量。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自学能力,合作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2、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1、描述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 呼吸运动的过程。
[教学难点]说出呼吸运动的过程
[教学方法]口述法、演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肋骨的运动教具、膈的运动模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前面讲了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和营养物质的运输,我们人类能够正常生存,除了“衣食住行,柴米油盐酱醋茶外”,还有什么东西我们不能离开呢? 生:空气。师:空气如何进入人体内?或人需要的O2是如何在人体中旅行的呢?—呼吸作用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师:不管你憋气的时间有多长,最终你还是得呼吸,人如果因特殊原因,几天不进食,人体还能维持生命活动,但无论有什么原因,几分钟不呼吸,人体将会窒息甚至身亡。可见,呼吸对人体非常重要。人体必须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人通过呼和吸两个动作将空气送入人体内,又将体内产生的废气排出体外,而完成这一过程,离不开人的呼吸系统。(一)呼吸系统的组成出示呼吸系统组成的模式图2、出示肺的内部结构模式图结合模型,边观察边讲解:  肺的位置:肺在胸腔内,左右各一。肺的外形:(可安排观察实物)肺呈圆锥形,柔软而有弹性,新生儿的肺淡红色,成年人的肺由于吸入尘埃沉淀在肺内,所以是暗灰色。肺的结构:指导观察:先观察完整的肺器官(模型),再观察与极细微的支气管一簇肺泡的放大图,老师讲解,左右支气管进入左、右两肺,形成树枝状的分支,在分支的末端,形成许多肺泡。肺泡外面包绕着毛细血管。肺泡和毛细血管的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种结构特点,适于气体交换在肺泡与血液之间。   在此基础上,师生一起总结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二)呼吸运动(三)探究呼吸运动的原理  (1)演示实验1:肋骨的运动  ① 请一个学生介绍教具哪些部件代表脊柱、肋骨、胸骨和肋间外肌。  ② 教师在前面用教具演示“呼吸运动与肋骨的运动关系”。   ③ 观察和讨论:肋骨的运动与胸廓前后径和左右径的变化如何相关?  ④ 归纳总结:由于肋间外肌的收缩,肋骨上提,胸骨向上向外移动,使胸廓的前后 径和左右径都扩大;反之,肋间外肌舒张,肋骨下降,胸骨向下向内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缩小。总之,肋间肌肉的收缩和舒张牵引肋骨运动,从而引起胸廓前后径和左右径的变化。  (2)演示实验2:膈的运动  ① 教师介绍模型各部分代表的部件:橡皮膜代表膈,两个气球代表肺,玻璃瓶代表胸廓。  ② 教师在前面用教具演示膈的运动。说明用手向下拉橡皮膜,使膈顶部下降,代表膈肌收缩;手松开橡皮膜,使膈顶部回升,代表膈肌舒张。  ③ 学生观察并思考:膈的运动与胸廓的上下径的变化如何相关?  ④ 归纳总结: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膈肌舒张,膈顶部回升,使胸廓的上下径缩小。全班进行概括总结呼吸运动的原理:人在平静状态,肋间外肌的收缩时,肋骨上提,胸骨向上向外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扩大;膈肌收缩时,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这时候,胸廓扩大,肺随着扩张,肺的容积增大,肺内的气压下降,外界空气就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动作。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因重力而下降,胸骨向下向内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缩小。膈肌舒张,膈顶部回升,使胸廓的上下径缩小。这时候,胸廓缩小,肺也随着回缩,肺的容积缩小,肺内的气压升高,迫使肺泡内的部分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到体外,完成呼气动作。(3)深呼吸动作的完成 学生活动——憋气,让学生体验维持正常生命活动需要呼吸。(请三位同学上讲台,每位同学鼻尖粘一条餐巾纸,能让底下的同学清楚的看出台上的同学是否在呼吸,这三位同学像游泳练憋气那样,吸上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同时,教师读秒, 请学生自己记时。练习三次,看谁憋气的时间长?达多长时间不喘气,体会憋气的感受。)学生分小组自学书中内容—呼吸系统组成,辨认各器官的形态及位置。学生按小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①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提倡用鼻呼吸而不用口呼吸,这是为什么?  ② 为什么吃饭不能高声谈笑?学生活动:体验呼吸运动。① 做胸式呼吸动作。请学生双手轻触自己胸侧的肋骨处,做深呼吸。提醒学生注意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推测胸腔体积的变化。② 做腹式呼吸动作。请学生将手放在自己的腹部,像在音乐课上练声时那样,深吸一口气,体验腹部的隆起;再渐渐呼气,体验腹部的恢复。然后请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推测腹式呼吸是否会影响胸腔体积的变化以及会引起怎样的变化。在体验呼吸运动的基础上,概括呼吸运动的概念。学生活动:自制教具体验:作几个深呼吸动作,讨论除了有肋间肌和膈肌的舒缩外,还有哪部分的肌肉参与。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人体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
一、呼吸系统的组成
  
  二、呼吸运动:肺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课后小结]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Flash制作的“气体交换”动画生动的表现了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同时,Flash制作的“肋骨的运动和膈的运动”动画使学生很容易掌握了呼吸运动的原理。采用了学生讨论、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教学方法,力求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以达到《课标》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