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课程名称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教学时数
1课时
课程性质
新授课
任课老师
洪章彰
授课对象
莲都外国语学校特色部501班学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了解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知道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会下沉。
2.过程与方法
(1)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2)画示意图,解释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验实验验证的重要意义。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材说明
《下沉物体会受到浮力吗》一课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6课。本课共有2个活动,第1活动是第2活动的前提、基础,第2活动是第1活动的发展、深化。建立的科学概念是下沉的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帮助学生经历“猜测-实验-观察-分析-发现”探究活动。
预期学习成果
1.知道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了解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浮力、重力和拉力之间的关系,解释物体的沉浮。
教学难点: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的浮力。
教学方法
引导+小组合作+讨论+探究
教具及活动单
弹簧秤、小石块、刻度杯、细线
教学进程
一、视频导入新课(3分钟)
观看动画片《海绵宝宝》片段:生活在水底的海洋生物,引出沉入水中的物体(如海绵宝宝等海洋生物)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吗?
二、探究新知(15分钟)
步骤一: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想一想:从井中提水时,同样是盛满水的桶,离开水面后要比在水中感觉重很多,这是什么原因呢?是不是水桶在水中也受到了水的浮力?
步骤二:实验探究
研究的问题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实验方法
用一个系有细线的小石块,让每组学生把小石块浸入水中,体验一下小石块是否受到了水的浮力?再用测力计测出在空气中的重力和在水中的浮力大小。
所需器材
细线、小石块、水、水槽
实验结果
步骤三:小组汇报发现:小石块在空气中的重力是200N,小石块在水中的重力是100N,浮力=200N-100N
步骤四:得出实验结论:下沉的物体也受到了水的浮力,浮力大小的计算方法是:浮力=重力-弹簧秤拉力。
三、探究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15分钟)
步骤一:测量下沉物体的浮力实验(一):
1.测量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
2.测量物体分别浸入水中不同位置时弹簧秤的拉力;
3.计算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排开的水量进行比较;
4.全部记录在表格中。
展示小部分、大部分、全部浸入水中的示意图
不同位置的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记录表
小部分浸入水中
大部分浸入水中
全部浸入水中
在空气中的重力
在水中的重力
浮力大小
排开的水量
发现:一个下沉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水的浮力也越大。
步骤二:测量下沉物体的浮力实验(二):
1.测量大小不同的同一种石块在空气中的重力;
2.测量大小不同的同一种石块完全浸入水中时弹簧秤的拉力;
3.计算大小不同的同一种石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排开的水量进行比较;
4.全部记录在表格中。
画出大小不同的石块在水中的示意图
大小不同的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记录表
小石块
中石块
大石块
在空气中的重力
在水中的重力
浮力大小
排开的水量
发现:大小不同的物体完全浸入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也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有关,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水的浮力越大。
步骤三:用重力和浮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
1.画一画石块和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重力和浮力情况。
2.浮力<重力,下沉;浮力>重力,上浮。
四、拓展延伸(2分钟)
曹操的儿子曹冲长到五六岁的时候,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曹操想知道这头象的重量,便询问属下,属下都不能说出称象的方法。曹冲说:“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他东西,当水面也达到该记号的时候,称一下这些东西的重量,就能知道大象的重量了”。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五、本课总结(2分钟)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水的浮力越大。
六、本课练习(3分钟)
形成性评量与总结性评量
1.上课期间老师提的问题能否踊跃回答
2.分组讨论、实验,能否积极参与
3.作业完成情况
备 注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