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少版八上生物 3.1.1种子萌发的过程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冀少版八上生物 3.1.1种子萌发的过程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9-12-20 16:31: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种子萌发的过程》教学设计
【选题背景】
本节内容选自冀少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种子萌发的过程》。本节是依据课标中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主题下“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的相关内容编写的。植物的生活这一单元主要学习绿色植物的生理活动。而种子的萌发是绿色开花植物一个生命周期的开始,是植物生活的开端,也是学习其他内容的基础。
本节在学生七年级已经学习了“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 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植物种子萌发的基本过程。本节主要内容是种子各部分结构在萌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胚是种子的主要部分。此内容的学习以种子的结构为基础,是对单子叶双子叶植物种子结构的深入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1.说明种子萌发所需营养的来源。
2.说出种子的各个部分在种子萌发中的作用。
3.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
4.解释胚是种子的主要部分,是新植物体的幼体。
技能性目标:尝试解剖,观察种子的结构,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
情感性目标:1.通过学习种子的结构,初步的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辨证论点。
2.体验自主探究获得知识的乐趣。体验一种常见植物的栽培过程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教学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种子萌发的过程。
难点: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
【教法、学法】
1、教法:启发引导式教学 趣味教学
本节采用了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设计一个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主动探求知识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全员参与。通过“讲故事”“演示实验”与学生合作“顺口溜”组织小游戏以及设计“给种子找家”等多种形式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念。
2、学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多种途径,如:观察菜豆种子结构、阅读课本资料、思考分析教师问题、讨论种子萌发过程、参与小游戏竞答、亲自体验植物栽培过程等等,来开展学生亲历探究过程的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泡发好的黄豆以及市场上出售的黄豆芽。PPT课件、准备实验记录单
学生准备:查阅搜集种子萌发的小故事;学生自己设计的观察种子萌发的实验装置;兴趣小组培养好的芸豆苗;填写实验记录单的预习部分。
2、教学流程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安排六个环节:1.以奇激趣 引起注意;2.动手实践 亲身体验;3.视频播放 丰富感知;4.巧妙设疑 层层深入;5.别样练习 寓教于乐;6.亲自培育 动态学习。
(1)以奇激趣 引起注意
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通过给学生讲种子萌发的小故事,引起学生好奇心,同时重要的是抛砖引玉。提问:“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种子萌发的神奇的小故事呢?”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例如:学生列举出:“一艘装粮食的船仓进水了,种子萌发了把船身撑破,船沉没了。”“我家房顶是水泥做的,裂缝里长出了一颗小树。”“辽宁的一个村子里发现了沉睡千年的古莲子,泡在水里竟然发芽了。”“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也许他们回答的并不是我的问题,但是我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赞赏他们的诙谐幽默,这样的提问锻炼了学生发散思维,进一步证实学生的头脑与知识储备是不可低估的。这样本课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2)动手实践 亲身体验
种子的萌发这样神奇,我们要进一步认识一下这粒奇妙的种子。
首先,让学生回忆七年级学过的单子叶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建立知识的横向联系。继而观看解剖菜豆玉米种子的视频重温对种子结构以及营养的贮存位置。
然后,由学生亲自观察萌发好黄豆以及黄豆芽,通过类比浸泡的黄豆和萌发的黄豆芽思考种子萌发的变化。同学组内合作交流并回答实验记录单的问题。
(3)学生展示 生动形象
由于学生已经了解了种子的内部结构,通过观察引导学生思考:“一粒小小的种子是怎样成长为一株植物呢?”,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各部分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课前实践活动:布置给兴趣小组任务,让她们参照课本方法培养她们所喜爱的豆类种子并及时拍照记录。
当课前学生端来自己的装置,我发现竟然是硕大的芸豆苗。由小组长课堂展示自己亲手培育的幼苗。学生观看实物与记录图片,倾听学生讲述,引导学生比较三幅图的变化,同时结合自己的实验装置很容易得出胚根发育成植物体的根。胚芽发育成植物体的茎和叶。
对于种子萌发中营养物质的变化对于学生来说是难于理解的,让他们仔细观察芸豆的子叶的变化,学生发现子叶由丰满变得干瘪,甚至腐烂发霉了,启发学生得出芸豆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是由子叶提供的。这样总结出双子叶植物种子各部分在种子萌发中的作用。
(4)巧妙设疑 层层深入
为了能让学生准确的描述出种子萌发的过程,在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实验装置的同时,出示三个问题:
1、你在培养黄豆的过程中黄豆外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内部有没有变化呢?
3、在萌发过程中黄豆的有机物是增多了还是减少了呢?
由学生领悟种子萌发外部和内部微妙的变化,真正体会到一个小小的生命开始启程了,它在呼吸,它在喝水,它在吃饭。
通过学生对萌发过程认识的深入,同组讨论,互相表述种子萌发的过程。
另外,我们改编出几句顺口溜“吸水膨胀氧气入,氧化分解有机物,胚根先露尖尖角,才有胚芽立上头。”来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学生争相朗读,瞬间突破了难点。学生的思维惊奇活跃。
继续引导学生探究单子叶植物种子萌发中各部分的作用。学生以自己培养的玉米种子为例,结合相片讲述萌发过程的变化。总结出玉米种子各部分结构在萌发中的作用。结合刚才双子叶的结论,由学生分析得出本课的重要概念:胚根发育成植物体的根,胚芽发育成茎和叶。所以,胚是种子的主要部分,是新植物的幼体。这样概念的呈现方式不是直接的给出,而是在引用大量的事实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进行表述和概括,体现了新课标中倡导的重过程的学习方式。
别样练习 寓教于乐
以往的练习都是由教师出题学生作答,本节课借鉴《中国好声音》活动形式,用“哪个导师为你转身”的方式来练习本课所学内容,由每组出一名同学背对大家,手中拿着教师分发的单双子叶植物种子各部分结构名称的纸片,由下面学生提问,例如:“胚包含哪四个结构?种子萌发最先突破种皮的是哪个结构?将来发育成植物体的根的是什么?将来发育成植物体的茎和叶的是?菜豆种子的营养贮存在哪?”前面同学转身举牌,只要提问的学生都为本组加分,前面转身的学生答对了也能得分。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课上知识又得到了很好的巩固。这也体现出小组合作的优势,组间竞争,组内合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亲自培育 动态学习
设计“我把憨豆领回家”活动。目的是使学生亲历过程,验证概念的生成。为每个小组分发刚萌发的黄豆,告诉他们20天后咱们来个武林大会,比比看那个组培养的好。让学生体验植物的栽培过程,这种“实践——体验”式教学中,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无法从教材中获得的。
在培养中学生细心的做好观察记录,同时发现培育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鼓励他们大胆猜想,勇于探究。通过亲自培育,无形之中为下一节种子萌发的条件做好了准备。随着自己培育的幼苗不断生长为以后“根的生长”“根对水分的吸收”“无机盐与植物的生长”这几节的学习都提供了生动真实的教具。边做边学,亲眼观察实物比凭空的课本图示更有力。
【教学反思】
1、学生的学习以探究发现,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为主。学生自己动手观察黄豆以及黄豆芽,亲身经历发现观察过程,教师的教学行为是以疑激趣,引导、鼓励。这样从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及学生的主体地位等方面较好的落实了新课程理念。
2、本节课比较高效的地方是学生亲自动手观察,以及学生亲自体验植物栽培过程。在培养黄豆过程中一学生跑来问我:“老师,黄豆苗用搭架吗?”我说不用,他说他的黄豆苗怎么需要搭架呢?而另一名同学的却是根正苗直。原因是前面学生豆苗一直在“无土栽培”后面学生的种在土壤中。后来我对他说你验证了无土栽培的可行性原理。有几次学生跑过来惊喜的跟我说:“老师老师我们的豆苗都一尺了。”边说边用手比划着。这种栽培活动,除了对植物成长的观察,对孩子态度的培养是不可估量的。培养了学生乐于探究生命的奥秘,激发学习生物学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