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光合作用的原料
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的原料》是在明确光合作用产物的基础上,分析产物所含元素,并针对自然界中所含元素,通过实验和资料分析明确光合作用的原料。这节课的实验和资料的安排及利用,都是以一定的化学知识为基础的,而且本课内容是认识光合作用实质的关键,因此,这节课是本章内容的难点和学习有关光合作用知识的瓶颈。学生通过对本节课所安排活动的探索分析,不仅明确了光合作用的反应原料,而且进一步认识到光合作用的意义,即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
说明绿色植物有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技能性目标:
1、分析、处理光合作用的有关资料,得出相关的知识或结论。
2、尝试光合作用的有关实验过程。
情感性目标:
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探究精神。
体验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初步明确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思维方式。
教学重难点:
探究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和水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准备:
天竺葵枝条、25%的氢氧化钠溶液、凡士林、酒精、碘酒;小烧杯、培养皿、广口瓶、大烧杯、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镊子、滴管。
教学过程:
活动过程
活动内容
时间
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趣
味
导
入
导入内容:
同学们大家在来学校时都吃饭了吗?吃的什么?有没有馒头,她们拿什么做得馒头?
我们把光合作用比做成一个厨师,那这个厨师又是拿什么原材料做成的淀粉呢?
提问
设疑
自主回答
兴趣高涨
产生疑问
实
验
探
究
证明光合作用的原料需要二氧化碳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37页证明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的实验,完成下列问题。
1、选取的实验材料是带有5—8片叶的天竺葵枝条,带5—8片叶的目的是( )
A美观 B便于观察实验结果 C进行光合作用 D蕴涵有机物
2、培养皿中25%的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______。
3、用凡士林涂抹广口瓶的瓶口,目的是______。
4、此实验的对照条件(唯一变量)是( )
A有无氢氧化钠 B有无二氧化碳
C 植物所需的水分 D有无光照
5、实验将两个装置先同时放在暗处一昼夜,再一起进行光照,目的是___________。
观看视频资料
播放视频资料。结合教材37页的实验内容,分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实验指导一:请同学们仔细观看视频,然后结合教材37页实验内容,完成下列问题.(8分钟)
1.为什么用广口瓶将它们扣住,并在瓶口涂上凡士林防止漏气?
2.为什么设置两个装备?
3.A(实验组)和B(对照组)哪一组的天竺葵叶片中产生了淀粉?
4.你得出什么结论?
总结实验结论
现象:带有氢氧化钠溶液组的植物叶片没有淀粉产生。
结论: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验证光合作用的原料需要水
阅读资料
资料: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氧气的同位素分别标记水和二氧化碳,使他们分别成为含有标记氧的水和二氧化碳,然后进行两组光合作用实验:第一组,向绿色植物提供普通的二氧化碳,浇灌被标记过的水;第二组,向同种绿色植物提供被标记过的二氧化碳,浇灌普通水。在相同条件下,他们对两组光合作用实验释放出的氧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第一组释放的氧全部是被标记过的,第二组释放的氧全部是未被标记过的。
结论: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来自参与光合作用的水,说明水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
布置任务
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教师讲解
播放视频
给出问题
引导
归纳总结
启发引导
得出结论
自主学习
自读
观察分析
自主回答
观看视频
讨论回答
小组合作
讨论交流
展示结果
自读
讲解
演示
口头总结
归
纳
总
结
自学“知识链”
总结得出: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可以把吸收的水分和二氧化碳合成淀粉并释放氧。
2、教师总结
布置任务
自主学习
实
际
运
用
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方法
方法: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
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的方法:A、施加有机肥或适当使用碳酸氢铵肥料。B、控制好农作物的种植密度。C、在大棚或温室中种植农作物,可直接喷施贮存在钢瓶中的二氧化碳。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意义
意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有利于维持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的相对平衡。
课
堂
练
习
思考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来源于哪些途径?吸收二氧化碳的途径是什么?如何做才能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保持稳定?
当堂测试
完成习题纸
启发引导
独立回答
讨论回答
课后反思
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光合作用的原料
1、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 水
2、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方法:增加二氧化碳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