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少版八上生物 5.1.2病毒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冀少版八上生物 5.1.2病毒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9-12-20 17:00: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病毒的控制和利用”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病毒的控制和利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河北版生物教材八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节课主要通过探究病毒的特征让学生明白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形成新的认知;在了解病毒的有关知识后,学会从正反面看待病毒在生物圈中的地位以及与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并学会如何利用病毒为人类谋福利。
2、学情分析及教学策略
病毒是最微小的生活在细胞内的致病因子,至今人类和许多有益动物的疑难疾病和威胁性最大的传染病80%都是病毒引起的,特别是现在处于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时期。因此学生对于微观世界中的病毒,他们感到新鲜与好奇,还有疑惑,这就有助于他们去探究和学习。
因此在教学策略上我采用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对于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再通过师生互动学习来完成。最后学生又产生新的问题,带着问题走出教室。
在互动学习中教师可以设疑,学生也可以质疑释疑。教师在引导学生勇于探索、敢于探求问题本质的同时,也把学生的创新精神融入到具体的课堂实践中。
借助的教学平台为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3、教学目标:
3.1知识目标:
(1)认识病毒在自然界中的多样性。
(2)认识并掌握病毒的形态、结构、生活及种类。
(3)关注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关系,人类如何控制和利用它。
3.2能力目标:
(1)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2)认识病毒在自然领域和科学领域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4)尝试制作病毒模型,提高动手能力。
3.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在探究科学史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家重证据、重推理、重过程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2)学生通过对病毒与人类关系这一知识的讨论,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
(3)在同伴教育活动中,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通过共同探究,建立师生互动互信关系。
(4)关爱病人,在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的同时形成奉献爱心的行为习惯。
4、重难点确定
4.1教学重点:
(1)病毒的结构、生命活动特点
(2)对病毒的防控与利用
(3)解决学生的疑问
4.2教学难点:?
(1)病毒生命活动的特点
(2)视学生问题而定
5、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引入
展示郁金香碎色图片。提问:它与普通郁金香有什么区别?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从而引入课题。
漂亮的图片和惊奇的事件激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
提问,生成教学目标
提问:病毒这么神奇,你们想了解它的哪些内容?
教师副板书学生的问题。
师:这么多的问题你们认为应先学习哪个知识点。
学生提出问题:
如(1)病毒的大小?
(2)病毒的危害?
(3形态结构?
(4)病毒的繁殖?
(5)病毒的种类?
(6)病毒怎样生活?
(7)与人类有什么关系?
……
学生认同先学习形态结构。
让学生畅所欲言,学会提问。
教师把学生的问题板书出来,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更能增强学生的胆量。
师生互动学习新知
病毒的大小和
病毒的形态结构
过渡:病毒的结构能否直接用肉眼看?病毒到底有多小?该采用哪种观察工具?
提供资料:各类病毒大小及洋葱表皮细胞大小的资料对照。
1毫米=1000000纳米(nm)
提问:多少个口蹄疫病毒连起来才有一个洋葱表皮细胞长?
师:1939年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显微镜,今天的我们能见到电镜下的病毒真面目。
资料分析:展示不同形态的病毒的结构图片。
点拔:病毒有细胞结构吗?
对学生制作的模型给予肯定的评价。
学生分析资料
采用计算、比较等方法
明确:病毒极小,必须采用电子显微镜来观察。
学生心中充满期待:病毒的形态和结构会怎样呢?
学生分组讨论(资料分析),分别上讲台讲解自己的结论。具体如下:1、病毒的形态多样。2、病毒的结构是:蛋白质外壳和核酸构成。3、病毒的核酸有两种:DNA和RNA。4、病毒寄生在活细胞中。5、病毒无细胞结构。……
有的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病毒模型。
培养学生资料分析能力;
比较能力;
逻辑推理能力
学生“观察→质疑→释疑→质疑→释疑”这一系列的过程中不自觉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思想。
学生自己来发现讲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对他人见解善于接受的能力。
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病毒的生活
点拔:(1)同学知道病毒是寄生生活,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寄生生活的生物?寄生有什么特点?
(2)病毒的生活会与蛔虫等寄生生活一样?
播放病毒生活的视频文件。
质疑:病毒的寄生生活,到底如何?
学生通过猜测→观看视频→形成新的知识构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中,能自我复制。
通过教师简明扼要的点拔、采用清晰简短的视频文件的辅助来突破教学难点。
同时培养学生类比思考,探究能力。
病毒的分类
展示各种病毒图片:①流感病毒②乙肝病毒③H1N1病毒④“非典”病毒⑤水稻矮缩病病毒⑥T4噬菌体⑦豆科黄萎病毒⑧烟草花叶病毒⑨艾滋病病毒⑩脊髓灰质炎病毒;你能帮这些病毒分类?
学生对病毒的图片感到好奇,同桌之间讨论,完成分类。
按形态可分为三类。
按寄主可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细菌病毒。
各类病毒的图片开拓学生的视野,不受限制的分类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学生表达分类过程时教师以动画配合使学生的条理更清晰。
实际用(病毒的控制与利用 )
引导:病毒可能存在于我们校园的某些植物上,还可能存在于?
师:有人说:人类应对病毒进行控制。有人说:人类应对病毒进行利用。你赞同哪种观点?请说出你的理由。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并进行提问:一些病毒使人患病,如何控制这些病毒性的传染病?
学生接上话茬,有交流中明确病毒分布广泛而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由组长作好发言记录。
然后表达、陈述自己的观点及论据。学生间展开激烈的辨论。
生1:……
生2:……
生3:……
……
学生小结:人类要充分地了解病毒,利用对人类有利的病毒,控制对人类有害的病毒,最好是转害为利。
学生通过对对传染病知识的回顾,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学生在辨论中培养了学生表达能力、交流能力、敢于展示自我风采的勇气。
在教师营造的开放的课堂中学生能畅所欲言,形成了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良好氛围,充分体现教学相长的思想。在交流同时也上一个知识应用、构建新知、内化知识的过程。
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对前面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回顾,评价和解答副板书上的问题。
师:你们现在还有哪些问题?
学生一一解答问题,对知识体系形成新的构建。
无法解答的问题课后查阅资料进行思考交流完成。
学生把自己的问题粘贴到黑板上,课后其他同学进行揭榜、探究。
释疑、内化知识的过程。这样的小结不留教育的痕迹。
6、板书设计
病毒的控制和利用
7、教学反思
(1)在这节课中充分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思想。
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主动地产生一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习心理,并且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材、走向自然、走向科学,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解决了心中的疑点。
在理解病毒特征时利用书上的资料让学生讨论,填写学案,然后上台讲解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能力,活跃了课堂氛围。
(2)在教材的处理上我采用由“病毒特征→生活→分类→人类对病毒的控制和利用”的顺序进行探究,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掌握;在教学流程中自然地写下板书,最后呈现出的是一个思维导图,这使整个课堂显得灵动、自然、流畅;同时利于学生的知识网络体系的构建。
(3)多媒体的合理应用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从多方位了解病毒的相关知识,极大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4)本节课由于是学生自主提问,再自主解决,这使课堂的变化性很大,不同班级的探究深度也不尽相同,教师备课必须充分,在课堂中也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的状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5)在实际用的内容的处理上,建议学生课前查资料,这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查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辨论中,教师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学生的发言需要做也适当的点评,多发现学生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