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高考生物第一轮总复习讲座之四(13--16)[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2006年高考生物第一轮总复习讲座之四(13--16)[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07-09-19 20:00:00

文档简介

2006年高考生物第一轮总复习讲座之十五
【教学内容】
第六章:人与生物圈(三)
【重点与难点】
重点: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生态农业的概念和原理;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
难点: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生态农业的概念和原理;
   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
【延伸与拓展】
第六章:人与生物圈(三)
第四节 海洋生态系统
一.海洋生态系统的作用
1.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含量的稳定(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海洋中虽然没有高大的植物,但由于海洋的面积十分辽阔,浮游藻类的数量很多,海洋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每年能产生3.6×1010t氧气,占全球每年产生氧气总量的70%。
  2.维持生物圈的水循环
海洋蒸发的水蒸气变成了降水,为陆地生态系统大量淡水,这样,从陆地江河流入海洋的污泥浊水回馈给陆地生态系统的却是纯净的淡水。
  3.调节气候
     海洋的热容量大,能吸收大量的热量,加之海水的流动性,这样,使得海洋能够调节不同纬度海域的海水温度,并与大气相互作用调节全球的气候,给生物圈中的生物提供一个温度合适的环境。
  4.海洋是宝贵的生物资源
     A.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地球上的生命最早可能是在海洋中出现的。
     B.提供营养丰富的食品:海洋动物的蛋白质和维生素的含量比陆生动物高,且各种氨基酸比较均衡,容易被人消化和吸收。
     C.提供药品:如海龙、海马、海螵蛸等均为著名的中药材。
     D.提供工业原料:如鱼鳞可以制成鱼鳞胶,鲸类的油脂可以做高级润滑油。
二、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的现状
(1) 优势:
我国的海岸线长,海域辽阔,海洋生物种类繁多,海洋水产品的年产     量居世界第一。
(2) 存在问题:
1. 低龄化、小型化、低质化:由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海港与船舶排放物、石油、重金属、农药、富营养化等等,导致污染严重,加之过度捕捞。
2. 海水养殖管理不善。
3. 滩涂围垦和填海造陆夺走了大片的海洋生态环境,致使许多海洋生物失去了栖息地、产卵地、育苗场。
4. 筑堤修坝等海洋工程的不良影响。
5. 珍稀海洋生物濒临灭绝。
三、海洋生物资源和开发、利用和保护
1. 开发:大力发展沿岸水产品的养殖和增殖,保护近海生物资源;逐步发展远洋捕捞。
2. 利用和保护:颁布法律和法规;制定禁渔区和禁渔期;限制捕捞工具。
3. 意义:海洋面积广阔,资源丰富,可缓解粮食危机。
第五节 农业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是人类按照自身的需要,用一定的手段来调节农业生物种群和非生物环境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合理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进行农产品生产的生态系统。
一、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1.人的作用非常突出: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大多由人来决定,同时人们还要不断地进行管理,如喂养、播种、施肥、灌溉、除草、治虫和收割。使农业生态系统朝着对人类有益的方向发展。
2.主要组成成分是人工种养的生物:农业生态系统中大多是按人的意愿种养少数优势物种,因此,生物的多样性大大减少,营养结构简单,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差。因此,需要不断的加强人为的管理和调节。
3.产品大量输出:自然的生态系统生产的有机物都基本保持在系统内部,许多矿质元素可以在系统内部进行循环而使系统保持动态平衡;农业生态系统生产的农副产品往往被输出到系统以外,因此,必须经常输入大量的物质,如施肥,甚至还要消耗大量的石油、电力。
二、生态农业的概念和原理
  1.概念: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
  2.原理:
A.遵循食物链的原理,设计好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组成的食物链,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被分层次多级利用,使生产一种产品时产生的有机废弃物成为生产另一种产品的投入,使废物资源化,既可以提高能量转化效率,又可以减少环境污染。
    B.遵循在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的原理,对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群进行人为调节。如在生态系统中增加有害生物的天敌,来防治病虫害,这样,还可以减少购买农药的资金投入,同时可以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三、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内容
1. 充分利用太阳能,努力实现农业生产的物质转化。
2. 提高生物能的利用率和废物的循环转化。
3. 开发农村能源。如沼气。
4. 保护、合理利用和增殖自然资源,如保护森林、控制水土流失。
5. 防治污染,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
6. 建立农业环境自净体系。
四、我国生态农业取得的成就
   我国自1992年将发展生态农业列为我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之一,先后有七个生态农业建设单位被授予环境保护“全球500佳”称号,上百个生态农业试点县。目前,我国的生态农业正在由试点阶段向常规发展阶段转化,基因工程和发酵工程将广泛地应用在生态农业中。
第六节 城市生态系统
一、城市生态系统的概念
  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具有一定功能的网络结构,也是人类在改造和适应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特殊人工生态系统。
二、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
1、 自然系统:人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环境,如阳光、空气、淡水、土地、各种生物
2、 经济系统: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的各个环节
3、 社会系统:即社会、经济及文化活动的各个方面:主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各种关系。
  以上三大系统之间通过高度密集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相互联系,其中人类的管理和决策起决定性的调控作用。
3、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1、 人类起主导作用,如:人支配生产和发展,生产者很少,消费者主要是人,分解者功能不强。
2、 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方面:
(1) 流动量大:需要需求量输入物资原料,快速输出产品和废弃物。
(2) 高度开放:一方面高度依赖其他生态系统,另一方面强烈干扰其他生态系统。
   3.由于营养结构简单,所以其自动调节能力弱,容易出现环境污染等问题。
4、 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
1. 强化城市和区域生态规划
2. 改进城市工业的生产工艺和管理体制
3. 大力城市的绿化和美化
4. 城市居民的环境意识
5、 人与环境
生物圈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都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我们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要尊重自然,按生态学规律办事,使人类与自然能够和谐发展。
【例题精讲】
例一:石油是近海海水中最主要的污染物,其直接危害是( )
A.导致富营养化和赤潮 B.造成有机物污染
C.导致海洋生物中毒 D.导致海水中溶氧减少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各种污染物对海水造成的危害方面的知识。
  第一: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主要是海水中的N、P等元素过多,从而造成水藻短期内大量繁殖而引发赤潮,经过一系列生物学变化后再严重威胁生物资源。第二:能导致海洋生物中毒的重要污染物是重金属和农药等有害物质。第三:石油污染的主要特点是导致海水表面形成一层油膜,阻断海水和大气之间的气体交换,使海水中溶氧量减少,进而危及海洋生物的生存,通过以上的分析就不难得出本题的答案:C。
例二: 下图是一生态农业物质循环利用示意图,据图回答:
(1)图中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
(2)图中的A是___________,其中生物的异化作用类型随时间变化的顺序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生态学角度看人与畜禽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
(4)该生态系统能量的根本来源是__________,能量流动的起点是________,所遵循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农业和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
  第一,在生态系统中,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各级消费者、分解者这些成分,但其主要成分是以绿色植物为主的生产者,如桑、稻。第二,根据生态农业的有关知识,农业生产中产生的有机废弃物可以成为生产另一种产品的投入,使废物资源化,其中利用沼气池产来沼气是常用且有效的方法。有机废弃物放入沼气池刚刚密封的时候,池中有部分氧气,此时需氧型微生物发挥作用,随着氧气浓度的下降,兼性厌氧型微生物开始发挥作用,至池氧气消耗完毕后,厌氧型微生物开始发挥作用。第三,人与畜禽都以植物为食,而人又以畜禽为食,所以人与畜禽的关系属于竞争和捕食双重关系。第四,根据生态系统的原理,生态系统能量最终是来自太阳能,绿色植物通过合作用,将来自太阳的能量固定在植物体内,然后供各种生物的需要。
因此,本题的答案是:(1)桑、稻 (2)沼气池 需氧型 兼性厌氧型 厌氧型 (3)竞争和捕食 (4)太阳能 生产者(桑、稻) 通过光合作用将能量固定在其体内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影响海洋生物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A.阳光、温度、海水的盐度 B.阳光、温度、水分
C.阳光、水分、海水的盐度 D.阳光、温度、溶氧
2.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成分是( )
A.人 B.人工种植的农作物
C.人工种养的生物 D.人工养殖的动物
3.下列生态系统中结构最简单的是( )
A.农业生态系统 B.农田生态系统
C.海洋生态系统 D.草原生态系统
4.在生态农业生态系统中对人畜粪便最合理的利用途径是( )
A.直接作为肥料肥田 B.先作沼气池原料后再肥田
C.先堆制腐熟后再肥田 D.干制后用燃料
5.设计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时应符合的原则是( )
A.充分利用自然界的能量和物质资源
B.使产出和输入的物质达到平衡
C.尽量减少生物种类
D.提高沼气转化效率
6.对城市建设中发展绿地的看法正确的是( )
A.城市土地太紧张,不宜发展
B.城市建设的目的不是植树种草,因此可有可无
C.绿色植物有很大的生态效益,应适度发展
D.发展绿地应越多越好
7.城市生态系统中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属于
A.自然系统 B.经济系统 C.社会系统 D.人工系统
8.城市生态系统的三大系统之间通过什么相互联系
A.物质流 B.能量流 C.信息流 D.包括A、B、C三项
9.城市生态系统的保护内容中最重要的是( )
A.提高和培养居民的环境意识 B.大力发展自然系统
C.强化生态规划 D.调整产业结构
10.人类在城市生态系统中起主导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类是生产者
B.人类是主要的消费者
C.人类可以使用交通工具进行物质的输入和输出
D.城市生态系统的规划和建设都是由人类完成的
二:非选择题
11.某些海域在一定季节经常会出现“红色的海浪”,长达数公里。试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______,由于它发生在海水中,所以也叫_____________。
(2)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第一,由于水体中_________、__________等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过多而使___________的现象。第二,当它们死后,先被_______分解,使水体中的___________含量明显减少,接着又会被_________分解,产生出__________、_______等有毒物质,致使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因浮游生物的种类不同而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颜色。
【练习答案】
一、1.A 2.C 3.B 4.B 5.A 6.C 7.B 8.D 9.A 10.D
二、11.(1)富营养化 赤潮
(2)N P 藻类植物大量繁殖 需氧型微生物 氧气 厌氧型微生物 硫化氢 甲烷 红 蓝 褐。

A
分解者
鱼、虾
蚕、畜、禽
桑、稻
第1页2006年高考生物第一轮总复习讲座之十六
【教学内容】
生物学综合知识提要 — 谈高考复习
学科内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是衡量学生的智力与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在高考复习时显得更加关键。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是一个记忆与理解的过程。教材的每一个章节内都包含了许多知识要点,这些知识要点都应该通过理解,系统而又清楚地记忆在大脑里,只有内存容量达到一定水平时,这些知识才会自然而然地串联起来,这就是所谓的融会贯通。所以,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必须建立在对各章节知识点掌握的基础上。
生物学科的学习具有内在的规律,既要重在理解,又要重在记忆,理解与记忆之间是紧密联系的、相互促进的。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生物结构图、模式图、坐标图、表格、实验等来理解与记忆所学知识。在此基础上,运用某些原理来解释一些简单的生命现象。
为了帮助学生提高综合分析能力,把教材中可能联系到的知识,规纳成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物体的结构、功能、适应的一致性
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发展到今天的生物都具有高度的适应性,也就是说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是适应的,它对内能协调统一,对外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扩大一点来看,生物的结构、功能、适应的一致性可以在分子、细胞器、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微观到宏观的各个不同层次中表现出来。
DNA分子作为遗传物质,具有独特的双螺旋结构,这能适应它的两个重要功能,即自我复制——遗传信息的传递,控制蛋白质的合成——遗传信息的表达,从而保证生物体的前后代遗传性状的一致性。
线粒体作为细胞内能量转换的重要细胞器,它具有双层膜结构,外膜充当了界限膜,使其与细胞质内的其他物质隔离开来,内膜向内腔凸起,形成嵴,嵴的存在扩大了内膜面积,有利于基粒(呼吸酶等)附着,从而保证有氧呼吸的顺利进行,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ATP。
细胞内的各种结构通过内膜系统相互联系,同时又是相对分隔开来的。
各种微生物的个体很小,但是它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大,有利于与外界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所以它的代谢十分旺盛,人们利用微生物的发酵工程,可获得大量的代谢产物。
构成生物体各种组织的细胞结构是千变万化的。动物体内的毛细血管的管壁是由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的,它既能把血浆和组织液隔开,又能使这两者之间进行充分的物质交换。植物成熟区的表层细胞具有大的液泡,液泡内充满着具有一定浓度的细胞液,它可以通过原生质层从外界溶液渗透吸水。
动物的小肠是吸收养分的主要器官,它的粘膜具有皱襞,皱襞上具有许多绒毛,绒毛上皮又有许多微绒毛,这样就使小肠的内表面积大大增加,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生物体与它所生存的环境保持高度统一,什么样的环境之中,就有什么样的生物,动物保护色、警戒色、拟态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自然界,每一个生物都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与其他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构成了种群。每一个种群都具有一定的种群密度。在一定的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就构成了生物群落,群落内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状况组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叫做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成分与食物链、食物网构成了它的结构。同时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功能,就是能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使它具有自动调节的能力,从而保持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大小与其结构的繁简密切相关,例如森林生态系统与海洋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复杂,各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繁多,它的调节能力相应地就比较大;而草原生态系统与农业生态系统以及城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小。
因此,生物的结构、功能、适应的一致性是贯串整个教材的内容中,也是学习生物学的基本思想。
二、物质和能量的统一性
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内含有丰富的能量,有机物的合成过程是能量的贮存过程,有机物的分解过程则是能量的释放过程。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整个生物界的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绿色植物利用光能把无机物制成有机物,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这些有机物与能量不但满足了自身的生长、发育与繁殖,同时也为其他各种生物提供了物质与能量的源泉。
生物体内物质与能量的利用十分经济高效,其中包括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变(如糖类、脂类、蛋白质之间的转变),原有物质分解后的产物又可作为合成新物质的原料。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与在体外发生不同,是一个逐步降解的过程,能量是逐步释放的,避免了能量的浪费。由于生物体内的ATP具有特殊的化学结构,它在能量代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上可知,ATP与ADP这两种物质可以相互转换,其中发生了能量的利用与转移。
生态系统具有两个重要的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它们之间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能量流动是随着物质循环而进行的。物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贮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正是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才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态平衡实质上就是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平衡,也就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
因此,要把动植物的新陈代谢与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生态平衡等方面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综合运用。
三、染色体、DNA、基因的平行性
染色体、DNA、基因这三者是从不同的层次上对遗传物质的描述,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基因是DNA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
细胞水平 分子水平 分子水平
染色体 DNA 基因
DNA 的主要载体 主要遗传物质 遗传物质结构和功能单位,
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断,
在染色体上是线性排列
在体细胞的增殖(即有丝分裂)过程中,亲代细胞通过染色体的复制(即DNA的复制),平均分配到两个子代细胞中,使子代细胞之间以及细胞与亲代细胞之间的染色体、DNA、基因相同,从而使前后代细胞之间的性状保持一致。
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原始的生殖细胞通过染色体复制,在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基因也随之分离;发生了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非等位基因也随之组合。此外,在四分体时期一部分初级精(卵)母细胞的染色体发生互换,使得等位基因也发生了互换。
一般地说,同源染色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配子中成单存在,等位基因也是如此。通过受精作用,由于雌雄配子的结合,使得受精卵内的同源染色体与等位基因不但恢复到原来体细胞的水平,同时又使同源染色体与等位基因出现了千变万化的组合,从而使子代既保持了亲代的遗传性,又产生了变异性状。
因此,要抓住染色体、DNA、基因这条线索把教材中的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等方面知识综合起来理解,运用这方面知识来分析与解释一些生命现象。
四、生物体的高效的自动调节能力
生物生活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对内能协调统一,对外能适应变化,取食避敌。生物体由小到大,发育成熟,生殖后代,这一切能有条不紊、有规律地进行变,这是由于生物体内有一套精确高效完整的代谢调控系统来进行调整与协调,调控的内在因素是由于遗传特性、激素作用以及神径的调节。
植物的生命活动的调节是通过植物的各种激素的作用来完成的,植物的激素种类很多,作用有促进的,也有抑制的,这些激素相互协调才能使植物完成生活史。其中生长素的作用重大,它能控制植物根的向地生长与茎的背地生长。使植物根系能从土壤中吸收到足够的水分和无机盐,使茎上的叶片能得到充分的光照,完成光合作用。
动饼活生命活动的调节主要包括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神经调节控制激素调节,激素调节也会影响到神经调节。动物体的每种行为都会受到神经与激素的控制。例如,动物体的下丘脑受到寒冷剌激,就会分泌各种释放激素,使垂体分泌相应的促激素,甲状腺与肾上腺的分泌功能也就加强了,从而促进机体内物质的氧分解,释放出大量的热量。血液中的血糖含量,胰岛素使之下降,而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则会使之升高。这种协同与拮抗作用的调节,使动物能正确地完成各种生理活动。
此外,在体液中除激素之外,还有一些化学物质也会起到调节作用,如血液中的CO2浓度升高,就会通过对神经系统的刺激作用使动物的呼吸运动加速。血浆中的某些缓冲物质能调节酸碱平衡。肾脏不但能把体内的一些有害物质排出体外,同时通过泌尿调节了机体内的水与无机盐的平衡,保证组织细胞能在稳定的内环境中完成各项正常的生命活动。
上述这些,都是生命科学的基本思想内容,也包含了教材的基本内容,同学在高考复习时应当认真把握,灵活运用,才能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EMBED AutoCAD.Drawing.14
第1页2006年高考生物第一轮总复习讲座之十三
【教学内容】
第六章:人与生物圈(一)
【重点与难点】
重点:生物圈的概念,酸雨等全球性环境问题;
   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
   实验:观察二氧化硫对植物的影响。
难点:生物圈稳态能自我维持的原因。
【延伸与拓展】
第六章:人与生物圈(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地球之所以成为适于人类居住的美好家园,是数十亿年生命演化与地球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类自身也是生物圈演化的产物;人类活动在某种意义上说有自毁家园的倾向,使许多生物甚至人类自身的自下而上和发展受到严重威胁;人类应当改进自己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正确处理好人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只有这样,人类才能世世代代拥有美好的家园。
第一节 生物圈的稳态
1、 生物圈的概念
1.概念: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2.形成:生物圈的形成是地球的理化环境与生物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方面,地球的气候变化和地壳变迁对笔生物的生存有着巨大的影响,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另一方面,生命活动又不断地影响和改变地球的理化环境,而这种变化反过来又影响生物的进化。
例如:
   3.范围: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二、生物圈稳态的自我维持
1. 稳态的概念: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能够长期絍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生物圈的稳态。
2. 稳态的原因:
第1、 从能量角度看
 
因此,生物圈运转的动力来自太阳能,太阳能是生物体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最终来源。
      第二、从物质角度来看,生物圈包括了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由它们组成了完整的物质循环回路,形成了一个在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
      
第三、从调节能力来看,生物圈具有多层次、多方面的自我调节能力,各种组成成分的数量和功能均会对环境的一定限度内的变化作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变化后的新环境――保持稳态。
3. 稳态的特点:稳态是相对的,当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造成的影响超过生物圈自我调节而维持稳态的能力时,就会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严重的威胁,造成稳态的破坏。
三、酸雨等全球性环境问题
  当人类向生物圈索取资源的数量和速度急剧增加,同时向环境中排放的废物超过生物圈的自动净化能力时,就会使生物圈的稳态受到破坏,造成土地沙漠化、森林植被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全球气温上升、臭氧层损耗、酸雨等全球性问题。
1. 酸雨的形成:大气中的SO2与水结合形成酸性物质随降水落下。
2. 酸雨的危害:酸雨素有“空中死神”之称,可以使水体酸化、鱼类生殖发育受影响、伤害植物、腐蚀建筑物和金属材料。
3. 关于硫的循环
硫元素可以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回路,但是,由于工业和城市化的发展,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在短时间内将大量的SO2排放到大气中,远远超出了生物圈的自动净化能力,在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的同时往往使许多地区出现酸雨。
硫的循环的过程如下:
四、生物圈的保护和人类社会的可待续发展
1. 能源方面:节约能源、清洁能源、开发新能源。
2. 物质生产:建立“原料――产品――原料――产品”的生产模式。
3. 野生生物资源:合理利用,加强保护。
第二节 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1、 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
1. 森林是人类的资源宝库
A.提供具有很大经济价值的产品:如木材、松香、樟脑、桐油、橡胶等
B.提供食品:如枣、柿、栗、猕猴桃、荔枝等
C.提供油料:如油茶、油桐、文冠果等
D.提供药材:如多种中药材
E.具有极其丰富的物种资源,维持生物圈的生物多样性:地球上90%以上的陆生植物和绝大多数动物都生存在森林中,每一个物种就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
2. 森林是生物圈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体
A. 生物圈是地球上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的能量基地。它每年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大约是3.1×1017KJ,占陆地生态系统每年固定太阳能总量的63%。
B. 维持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含量的平衡。
3. 森林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巨大作用
A. 防风固沙:森林能降低风速、稳定流沙。
B. 调节气候:由于森林的蒸腾作用而增加空气温度;由于林的蒸腾作用吸收热量,降低气温,容易下雨。
C. 净化空气、消除污染:如柳杉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硫;森林植物巨大的表面积,可以滞留空气中的灰尘;许多植物还能分泌抗生素,可以杀灭病菌。
D. 使人精神愉悦、是宝贵的旅游资源:森林的绿色是人类生理上的最适颜色。
4. 我国森林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A. 森林资源人均占有量很低:约为0.128hm2,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5。
B. 森林分布不均匀: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南林区。
C. 用材林中成、过熟林蓄积量持续减少。
D. 森林质量不高:每公顷森林蓄积量很低。
E. 在林地面积逆转严重。
F. 森林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G. 森林是可再生资源,1984年,我国分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国家对森林资源实行采伐限额管理,以确保森林资源的年消耗量低于年生长量。
H. 林场走上了“采育结合、育重于采”的道路。
I. 1978年我国开始兴建“三北”防护林,以后又兴建多种防护林,如长江防护林、沿海防护林等。
J. 为保护我国天然生态系统,我国建立了以保护森林为主要对象的自然保护区,如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例题精讲】
例一: 关于生物圈稳态的自我维持的原因中,不正确的是(  )
A. 源源不断的太阳能是生物圈维持正常运转的动力
B.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各种必需的物质
C. 生物圈具有多层次的自我调节能力
D. 二氧化碳的增加必定破坏生物圈稳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圈维持稳态原因的有关知识。
  首先,生物圈稳态的维持需要太阳不断地为其输入能量,由绿色植物转变为化学能,从而为生物圈提供赖以生存的能量基础;其次,生物的生存需要大气圈、水圈岩、岩石圈为其提供各种必要的物质;第三,当生物圈中某一因素在一定的范围内改变时,生物圈会作出调整,以达到新的稳态,一定范围内的二氧化碳的增加,会使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强度增加,增加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不一定导致温室效应。
因此,本题的答案是:D。
例二:森林是地球上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原因是(  )
A. 一年中森林固定的太阳能最多
B. 一年中森林合成的有机物最多
C. 一年中单位空间的森林积累有机物的速率最快
D. 森林可以生产多种产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的概念。
  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是指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空间内所生产的有机物积累的速率,而不是指一年中有机物的合成总量或固定太阳能的总量,由于海洋面积广阔,浮游植物虽然个体微小,但数量非常巨大,每年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总量约占全球植物合成量的70%。
因此,本题的答案是:C。
【同步练习】
1、 选择题:
1. 为古代植物由海洋登陆创造了有利条件的是(  )
A.氮     B.氧    C.臭氧   D.二氧化碳
2.下列哪种为清洁能源(  )
A.石油    B.煤    C.木柴   D.风能
     3.在土壤存在形式最多的矿质元素是(  )
A.氧     B.氮    C.硫    D.铁
     4.地球适于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包括(  )
①有水  ②有氧  ③离太阳较远  ④温度比较适当  ⑤有多种元素
A.①②③   B.③⑤   C.②③   D.①②④⑤
     5.森林生态系统(  )
A. 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B. 是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C. 是地球上每年合成有机物总量最多的生态系统
D. 是为多数动物提供生存环境的生态系统
     6.森林中一种植物的绝灭,可能会造成大约多少种动物的消失(  )
A.3种到10种   B.10种到20种  
C.10种到30种   D.10种到50种
     7.关于热带雨林的特点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常发生剧烈变化
B. 占地球上全部物种的50% 
C. 腐殖质积累量大
D. 营养结构极为复杂
     8.森林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宗旨是(  )
A.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对立   B.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
C.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隔离   D.尽量提高经济效益
     9.形成酸雨的原因是不正确的是(  )
A.化石燃料的燃烧        B.火山爆发
C.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D.动植物的异化作用
     10.我国从1978年起兴建“三北”防护林,主要作用是(  )
A.防风固沙   B.净化空气   C.提供木材  D.杀灭细菌
 
【练习答案】
一、1.C 2.D 3.D 4.D 5.B 
6.C 7.A 8.B 9.D 10.A
吸收
(根)
化石燃料
火山爆发
分解者
土壤或水体中的SO42-
动植物遗体等
消费者
生产者
大气中的SO2
吸收
(叶)
摄入
分解
分解
燃烧
酸雨
图例
无机物
有机物
各级消费者
生产者
分解者
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
(无机物)
分解作用
异化作用
光合作用
异化作用
枯枝落叶
遗体排泄物
异养生物体内的化学能
同化作用
绿色植物体内的化学能
太阳能
光合作用
大气圈的底部
水圈的全部
岩石圈的上部
部分演变
陆生的需氧型生物
臭氧层出现
光合作用
缺少氧气原始大气
有氧气的大气
水生的光合作用生物
部分演变
原始生命为水生异养厌氧型生物
原始生命生活在原始海洋
原始生命的代谢为异养厌氧型
无臭氧层
无氧呼吸
有氧呼吸
第1页2006年高考生物第一轮总复习讲座之十四
【教学内容】
第六章:人与生物圈(二)
【重点与难点】
重点: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
   草场退化的主要原因,草原生态系统的合理利用。
难点:过度放牧和盲目开垦导致草场沙漠化的原因。
【延伸与拓展】
第六章:人与生物圈(二)
第二节 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1、 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
1. 森林是人类的资源宝库
A.提供具有很大经济价值的产品:如木材、松香、樟脑、桐油、橡胶等
B.提供食品:如枣、柿、栗、猕猴桃、荔枝等
C.提供油料:如油茶、油桐、文冠果等
D.提供药材:如多种中药材
E.具有极其丰富的物种资源,维持生物圈的生物多样性:地球上90%以上的陆生植物和绝大多数动物都生存在森林中,每一个物种就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
2. 森林是生物圈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体
A. 生物圈是地球上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的能量基地。它每年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大约是3.1×1017KJ,占陆地生态系统每年固定太阳能总量的63%。
B. 维持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含量的平衡。
3. 森林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巨大作用
A. 防风固沙:森林能降低风速、稳定流沙。
B. 调节气候:由于森林的蒸腾作用而增加空气温度;由于林的蒸腾作用吸收热量,降低气温,容易下雨。
C. 净化空气、消除污染:如柳杉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硫;森林植物巨大的表面积,可以滞留空气中的灰尘;许多植物还能分泌抗生素,可以杀灭病菌。
D. 使人精神愉悦、是宝贵的旅游资源:森林的绿色是人类生理上的最适颜色。
4. 我国森林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A. 森林资源人均占有量很低:约为0.128hm2,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5。
B. 森林分布不均匀: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南林区。
C. 用材林中成、过熟林蓄积量持续减少。
D. 森林质量不高:每公顷森林蓄积量很低。
E. 林地面积逆转严重。
2、 森林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A. 森林是可再生资源,1984年,我国分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国家对森林资源实行采伐限额管理,以确保森林资源的年消耗量低于年生长量。
B. 林场走上了“采育结合、育重于采”的道路。
C. 1978年我国开始兴建“三北”防护林,以后又兴建多种防护林,如长江防护林、沿海防护林等。
D. 为保护我国天然生态系统,我国建立了以保护森林为主要对象的自然保护区,如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第3节 草原生态系统
草原生态系统的面积大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1/5。
1、 草原生态系统的作用
1.在生物圈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有重要作用
草原上的植物群落结构较森林简单,但由于草原植物的植株矮小,其呼吸消耗的有机物少,因此,草原生态系统的净光合产量(即“光合作用总量”-“呼吸消耗总量”)是比较多的
     2.有丰富的生物资源
        如:A、各种牧草、牲畜。
          B、多种中药材:甘草、冬虫夏草、枸杞、伊贝母。
          C、其它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由于气候干旱,草原上的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较少,但是,昆虫、鸟类和哺乳类(特别是啮齿类)很多。
          D、草原是珍稀动物的故乡:野马、黄羊、白唇鹿、藏羚羊。
     3.能够改善生态环境
        保持水土和防风固沙:由于草原植被的根系发达,因此对土壤有较强的固着作用;茂密的茎叶可以阻挡风雨对土壤的侵蚀;多种动物和微生物的活动使土壤多孔而疏松,可以吸纳雨水,减少地表径流,从而保持水土。
     4.畜牧业基地:可以放牧羊、牛、马、牦牛等,为人类提供肉和奶等食品及毛皮等工业原料。
2、 我国草原生态系统的现状
1. 现状:牧草稀疏低矮、杂草和毒草增多,草场面积减小、草场退化、沙漠化严重,动植物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2. 原因:A、人为因素:主要原因是过度放牧、盲目开垦;其次是乱捕滥猎、破坏与草原接壤地带的森林。
B、自然因素:干旱、虫害、鼠害。
3、 草原生态系统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一)合理利用
1. 遵循生态系统的规律:草原以畜牧业为主,不盲目开垦种农作物。
2. 确定合理的载畜量:根据牧草的产量和质量确定载畜量。
3. 季节性放牧:充分而合理地利用水草丰美的季节(多为夏季),多养牲畜,达到夏壮秋肥;在缺草的寒冷季节到来之前,大量屠宰牲畜,减轻冬春草场压力。
4. 划区轮牧:根据草场的产草量和畜群的大小,把草场划分成若干个小区,每个小区放牧一定的天数,在这些小区轮流放牧。
    (二)保护
     1.保护有益动植物。
     2.保护草原生态系统。
       主要措施有: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灭鼠、防虫、合理灌溉、合理施肥。
【例题讲解】
    例一:为实现对草场的合理利用,一年中放养的牲畜量应该(  )
A.一年四季基本相同    B.春节多些
C.夏季多些        D.冬季多些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草原生态系统合理利用方面有关合理放牧的知识。
   在我国大多数草原地区,每年的6~9月是牧草生长旺盛的时期,因此,应当充分而合理地利用水草丰美的季节,多养牲畜,肥育肉畜,达到夏壮秋肥的目的。而在缺草的寒冷季节到来之前,大量屠宰牲畜,就可以减轻冬春草场压力,避免发生“冬瘦春死亡”的现象。  。
因此,本题的答案是:C。
例二:森林是地球上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原因是(  )
A. 一年中森林固定的太阳能最多
B. 一年中森林合成的有机物最多
C. 一年中单位空间的森林积累有机物的速率最快
D. 森林可以生产多种产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的概念。
  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是指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空间内所生产的有机物积累的速率,而不是指一年中有机物的合成总量或固定太阳能的总量,由于海洋面积广阔,浮游植物虽然个体微小,但数量非常巨大,每年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总量约占全球植物合成量的70%。
因此,本题的答案是:C。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森林生态系统(  )
A. 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B. 是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C. 是地球上每年合成有机物总量最多的生态系统
D. 是为多数动物提供生存环境的生态系统
     2.森林中一种植物的绝灭,可能会造成大约多少种动物的消失(  )
A.3种到10种    B.10种到20种  
C.10种到30种   D.10种到50种
     3.关于热带雨林的特点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常发生剧烈变化
B. 占地球上全部物种的50% 
C. 腐殖质积累量大
D. 营养结构极为复杂
     4.森林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宗旨是(  )
A.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对立   B.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
C.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隔离   D.尽量提高经济效益
     5.下列形成酸雨的原因中,不正确的是(  )
A.化石燃料的燃烧        B.火山爆发
C.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D.动植物的异化作用
     6.我国从1978年起兴建“三北”防护林,主要作用是(  )
A.防风固沙   B.净化空气   C.提供木材  D.杀灭细菌
     7.为了消除狼对牲畜的威胁,人们通过各种方法将它们几乎直赶尽杀绝了,从长远看这种做法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是(  )
A. 植被将遭到严重破坏   
B. 畜牧业发展将得到保障
C. 畜产品产量将持续提高
D. 草原生态系统稳定性得到增强
     8.利用毒饵和农药灭鼠防虫的特点是(  )
A.短时间内即可见效     B.对环境影响不大
C.可长期控制鼠类和害虫   D.有利于生态稳定
     9.从发展的观点看,既可大幅度地提高牧草产量,又可以节约大量资源的先进灌溉技术是(  )
A.自流漫灌         B.畦灌
C.沟灌           D.喷灌
     10.草原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生产者是(  )
A.牧草    B.乔木   C.牛、羊、马  D.人类
二、非选择题
     11.对于人类来说,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野生生物资源的直接使用价值包括________等;间接使用价值主要是指其重要的________;潜在使用价值是指大量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一旦消失就无法______,因此我们应当珍惜和保护。
     12.下图是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野生鹿种群动态曲线,为了发展野生鹿群,1951年开始大量捕杀狼等捕食者,结果野生鹿种群的变化如图所示。按生态学原理分析回答:
 (1)大肆捕杀狼后,鹿群出现了什么变化?草场(牧草)出现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2)事实证明,在草原生态系统中_________与_______之间的动态平衡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3)从该事例中得到的重要启发是:在草原生态系统的利用中一定不能______放牧。
【练习答案】
一、1.B 2.C 3.A 4.B 5.D 
6.A 7.A 8.A 9.D 10.A
二、11.提供木材、林副产品、药用、工业原料、科研;生态作用;再生。
12.(1)一度上升,随后下降   草场退化   
由于鹿失去天敌,致使鹿的数量剧增,大量啃食牧草,同时大势践踏牧草,使之无法得到恢复,对植被造成难以恢复的破坏。
(2)捕食者  被捕食者
(3)过度超载

40000
20000
50 55  60 65 70 75 80 85 90 95
鹿头数
第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