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北师大版(京改版)八年级全一册教案- 8.6 学生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物理北师大版(京改版)八年级全一册教案- 8.6 学生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课改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9-12-22 16:06: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8.6 探究凸透镜成像







教学案例设计
教学案例基本信息
学科 物理 学段 初中 年级 8年级
案例名称 8.6探究凸透镜成像
教材 书名:八年级物理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 2016年7月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教学设计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为每个学生学习与发展提供机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为教学理念。将科学探究作为物理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光学部分的重中之重,呈现规律较多,变化相对复杂。从能力要求来看,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探究实验设计能力、动手能力以及测量能力、分析和归纳能力都是一个考验,是一个大的探究题目。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要想让学生自主的完成探究,并且正确的得到探究结论,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从知识结构上看,本节课是对光的折射现象进一步延伸和细化。通过凸透镜对光的作用,将折射“现象”顺利过渡到实际“应用”,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相对较多,如果成像规律呈现的不够清楚的话,会显得很繁杂。建议从简单的探究问题入手,层层递进,不断对发现的问题展开二次探究,以达到对凸透镜成像特点的全面认识。学生情况:知识方面,学生已对实像、虚像有了一定的认识,具有区分像和物的初步知识;知道什么是凸透镜光心、焦点、焦距。在能力方面,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在情感方面,学生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未知的欲望。但本节课学生面临着新概念多,新仪器多,新规律多的困难。这节课要知道新概念,通过新仪器研究,找到诸多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二、过程与方法2.通过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了解科学探究是物理学习的重要方式;3.通过对物理现象和数据的分析处理,感悟分析处理数据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认知规律的过程,对物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 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了解凸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科学精神;3.了解我国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激发爱国热情。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教学难点:认识物距的改变,导致像距的变化和像大小的变化;制定合理的探究计划;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以及根据数据提炼信息、寻找规律的方法。
五、教学策略
本节课教师采用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共同形成认识的策略,已达到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由于本节课探究的问题较多,操作过程繁杂,所以我从学生体验凸透镜成实像开始入手,对比现象,发现问题,从简单的探究问题入手,层层递进,不断对发现的问题展开二次探究,以达到对凸透镜成像特点的全面认识。为了适当缩小探究问题的范围,光具座上只研究一种焦距的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其他焦距的透镜,可以用来验证实验结论。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又能够让学生细致的体会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在此同时,老师必须重视加强对学生探究过程的指导,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等能力,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激趣引入新课 演示利用凸透镜将自己嘴巴成放大得像;引导学生用凸透镜观察老师倒立的像;利用凸透镜将F型光源成像在墙面上。 学生观察凸透镜成像的现象。 活跃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并引入本节课题。
学生体验 介绍器材:F型光源、焦距为20cm的凸透镜、白纸;教师引导学生说出体验凸透镜成像注意的事项:1)三者中心调到同一高度2)调整位置,找到最清晰的像;介绍物距、像距概念;教师引导学生试一试:F型光源放在焦距内外哪种情况可以在白纸上找到清晰的实像。 体验凸透镜成清晰实像;体验凸透镜成实像的条件;两小组同时上台展示。 培养动手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得出凸透镜成实像的条件;为提出问题做铺垫。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引导对比两组学生成像特点,发现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思考:什么原因导致了像的大小、像距的大小不同?提出问题:当u>f,凸透镜成倒立实像时,改变物距,像的大小和像距的大小会怎么变?引导学生说出实验方法,所需测量数据,并设计实验记录表格。 观察对比试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物距不同”;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和所需测量数据。 自然引发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设计实验初步感知 介绍器材;强调实验注意事项;强调测量数据:物距、像距、像的大小。 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锻炼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和收集数据的能力;通过小组分工合作实验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
总结结论提出新问题 引导学生根据现象总结结论:u>f,凸透镜成倒立实像时,物距 ,像距 像 。物 ,像 ,像变 。引导学生发现新的问题: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吗? 总结结论;发现问题。 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有初步的认识;发现新问题,为深入探究做铺垫。
深入探究总结规律 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得出凸透镜成像的完整规律;引导学生完成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表格。 深入探究,得出凸透镜成像的完整规律。 使学生全面了解凸透镜成像特点
互助提问知识总结 引导学生同桌互助提问;提问凸透镜成像规律。 学生互助提问本节知识点。 帮助学生总结、记忆,帮助学生缕清思路。
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邀请学生上台介绍凸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上台介绍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显微镜、照相机、望远镜的历史。观看神舟十号中王亚平老师的“空中授课” 全面锻炼学生能力;激发兴趣,激发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了解我国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激发爱国热情。并为下节课所讲内容做好铺垫。
课堂练习 引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完成习题 加深印象,学以致用。
结束语 刚才我们介绍的一些技术和应用标志着我国的物理事业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这里我衷心的祝愿同学们能够在今后的物理学习中奋发图强,报效祖国。最后,我们来布置一下今天的作业。。。
七、学习效果评价
评价方式1、同桌互助提问完成本课小结2、通过课堂习题进行反馈3、课后作业反馈